“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e_L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有很大的联系,对两者的思想进行阐述并对比分析异同点。发现其相似之处在于:强调联系教育与生活,注重儿童个性自由发展及身体力行创办实验学校践行自己的生活教育思想;其差异在于:两种思想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并用于解决不同现实问题的,且侧重点不同。它们对我们当前教育有几点启示:寓教于生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让生活走进课堂。
  关键词:杜威;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1—0004—04
  历史上,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一直为教育学家们所争论,其中在近代,对教育与生活之关系探讨较为深入的应首推美国的教育学家杜威,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主张;其次在我国,生活教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及“教学做合一”的重要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在中国具体国情下对杜威教育生活思想的继承和延伸,不难发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可以说是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翻了半个跟头,然二者之间却存在质的差异,首先我们就二者之间的观点做进一步分析与比较。
  一、“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阐述
  1.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约翰·杜威(JhonDwey)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1896年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1897年发表其教育观念的纲领性著作《我的教育信条》。他的教育生活理论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而此时正是美国社会变革的分水岭,美国经历着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工业化迅速发展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社会、文化、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极度失衡,学校教育腐旧呆板,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的生长需要,使儿童在学校颇受压抑。
  杜威作为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代表,首次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倡导“教育即生活”,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从一开始就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并以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必须依赖于生活并改善现实生活,通过教育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具备构建美好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杜威教育生活思想中的另一命题“学校即社会”,所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关系。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论述“什么是学校”时指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儿童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他的生活过程,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内容,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做中学。
  “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有两方面内涵:一是学校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特别是儿童生活,是儿童在活动中,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满足和乐趣。二是通过教育创造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使社会生活更加完善,美好。牡威所倡导的就是要使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既合乎儿童需要亦合乎社会需要,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
  2.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在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中继承了杜威的“教育生活理论”并对其进行了革新和创造。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农业国家,军阀混战,政局动荡,教育程度低下,广大人民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在意识到中美之间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生活理论”“翻了半个跟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教育理论在他所创办的晓庄乡村师范学校中得以实践。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只有在生活中获得的教育才是有用的、真的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想要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1927年起,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学校中先后做了《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等演讲,形成了系统的生活教育理论。叫也在《生活教育》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因而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将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推陈出新,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主张真正把学校纳入社会之中,打通学校和社会并把二者融为一体。陶行知说,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要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要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生活即教育包含三方面的涵义:一是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二是生活与教育必须一致,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与生活打成一片。他强调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指出: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救出来,并强调人的生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二、两种观点的异同点
  1.“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相似点。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的吸取和改造,二者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认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主张把教育与生活统一起来,试图解决实际问题。
  .
  (1)强调生活与教育必须联系起来。杜威与陶行知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都试图解决学校与社会脱节,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教育弊端。在杜威看来,一个生命从它降临之时,教育就伴随了他的一生,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教育的身影,教育中也处处体现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通过教育创造物质精神财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富裕美好,使我们的辛劳和精神得到满足的同时,进行学校教育时也要注意关注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活。在陶行知看来,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人的一生应在不断的教育中延续和发展,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独自存在,同时他认为教育是人生活所必须的,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2)两种思想都注重儿童个性发展。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要充实人的生活,使儿童能够去适应生活,更新生活,不合乎时代精神的生活是压抑儿童天性的生活。他认为学校生活应该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使校园成为儿童的乐园而不是牢笼,使儿童能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杜威所要做的是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富有活力更益于 儿童个性发展。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主张通过生活来教育,他强烈批评以书本和文字为中心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认为书本和文字不过是生活的工具,学校不能把学生当成笼中鸟,应把学生从牢笼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成为适应生活并融于民众的有用的人。
  (3)二者都身体力行创办实验学校践行其教育观点。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对教育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对杜威教育理论的形成影响甚大,同时1897年杜威发表《我的教育信条》,是杜威关于教育的纲领性著作,展示了杜威对教育问题的基本看法,另外还有《教育与社会》、《儿童与课程》及《民主主义与教育》等著作,提出了“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等观点。陶行知于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实验学校,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
  2.“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差异性。
  (1)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解决不同问题。杜威的教育理论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当时的美国已经是一个独立统一的民主国家,在资本主义取得巨大的物质进步的基础上,精神文化逐渐滞后,对杜威来说,教育的任务是解决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脱节,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失衡以及教育与生活的相背离,因此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思想。然而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教育程度低下,人民生活贫困,对陶行知来说,他的目标是用科学和教育来挽救中国,使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进一步通过发展教育与科学来使中国变得强大起来。陶行知作为第一个发展杜威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中国学者,他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更强调生活对教育的重要性,他的理论批判地吸收了杜威的学说,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他曾说:“假如杜威先生是在晓庄,我想他也必主张“生活即教育”的。他对杜威的教育理论的运用是一个分析、批判和革新的过程。
  (2)两种思想的侧重点不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改良方法,他的侧重点放在国家教育体系的改良上。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在教育程度低下、‘人民生活贫困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站在人民大众尤其是劳苦大众的立场上思考和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这是他思想和实践的一大特点。他希望每个人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侧重于广大劳苦大众接受教育,以教育来唤醒民众的爱国意识并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实现富民强国。可以说,杜威所讲的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实际上只是在学校范围之内扩大儿童的生活经验,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生活即教育”在内涵上要比“教育即生活”丰富很多,但“教育即生活”更具实践操作性。
  (3)二者有本质的差异。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无论从形式还是内涵上不仅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决定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是根本不同的。两人都倡导生活教育,但是同一词语却包含着迥然不同的内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以社会生活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的实践的教育论,而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是以个人生活为主体,以主观经验为基础的唯心的经验的教育论。杜威主张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把生活从属于教育,把社会缩小进学校,是显而易见的资产阶级实用主义,它是垄断经济和政治发展在美国思想领域的反映,同时又是为了解决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其教育原则是建立在经验论哲学观和生物化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则是在中国人民的教育实践中土生土长起来的,正如陶行知所说:“我的生活教育的思想,大半都是从资产阶级、大地主以及老百姓中启发而来的。”他的整个教育思想,是从中国整个社会着眼的,是特别着重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而且无论讲社会或学校的教育,都是以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为依皈。就其思想来说,它是建立在“实践第一”的唯物辩证观点的基础之上的。
  三、两种生活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当今社会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现象日趋彰显,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脱节,已有的课程目标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培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际,因此教育回归生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以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生活中有教育,寓教育于生活。在当今时代,应试教育无形中成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大家追求的目标,学校的教育往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隔离。要使教育回归生活,对于我们教育者首先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一个全面全新的认识,既要认识到当前我们教育存在的缺陷,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把社会主要因素纳入教育的环节中,使学生感受社会生活。正如“生活即教育”及“学校即生活”的思想所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化,在生活中去汲取知识并实施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发展,让学生自主选择,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寓教育于生活。
  2.注重学生主体,注重个性发展。杜威认为学校生活应当与儿童生活相契合,以儿童为中心,充分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使儿童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自由发展。而陶行知在提出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时也强调要注重儿童个性发展,主张通过生活来教育,让儿童解除束缚,自由翱翔于蓝天白云中,从自由的生活中获得真正的教育,成为对社会对民众有用的人才。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也要尊重学生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自己去选择判断并解决问题。改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在生活中实施教育,尊重学生独特个性的自由发展。充实学生的经验,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从做中学”,体验生活,体验成长。
  3.让课堂教学生活化。“教育即生活”和“生活即教育”思想都强调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二者统一起来,陶行知也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我们当前学校教育应该关注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活。将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作为老师,要学会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唤起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经验世界。同时作为学生也要在教师引导下充分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所学的科学应用到现实中去,为自己生活服务,在探究中得到思考,获得成长。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在今天仍不乏积极的借鉴意义,然而两种思想毕竟是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解决教育与生活的问题,我们仍要积极努力寻求适合当今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模式和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
  [2]杜威,我的教育信条[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2。
  [3]刘珊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内涵与教育如何回归“生活世界”[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6):123。
  [4]孙培青冲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71。
  [5][14]李明月,李德才,从实用主义教育到“生活教育”——杜威与陶行知教育理论之比较[J].福建论坛(社会教育版).2007(6):47。
  [6]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生活即教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28。
  [7][10]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胸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l:61。
  [8]张茂林,李琼轶嫩育生活理论与生活教育理论的比较及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lO,(3):3。
  [9]金林详,张雪蓉,陶行知教育名著[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11。
  [11]刘建英“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思想之比较[J],教师,2010,(7):122。
  [12]付秀丽,生活与教育: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的“源”与“流”[J],内蒙古师范走学学报,2009,(1):25。
  [1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5,[15][16]郭元详,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9。
其他文献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1999年7月,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教育学术期刊《教育实践与研究》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出版,转瞬已届十载。回首往事,感慨良多;放眼未来,壮志满怀。  十度春秋,本刊始终坚持服务基础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宗旨,努力打造传播新理念、探索新规律、交流新经验的平台。十年来,我们善处各类来稿逾20000件,其中,经斟字酌句加工并编辑
摘 要:分析了2019年河北省中考理综化学试题的考查特点和考查能力,以此促進新初三年级教师深度教学,进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化学;2019年河北中考理综;试题分析;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32-0007-03  笔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2019年河北省中考理综试题的化学选择题(1~7题)、理化综合选择题(
摘 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阅读后活动是阅读的延伸与深化,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内化。实践证明,阅读后活动与任务形式多样化。根据教学目的,设计难度不同、形式各异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保持浓厚兴趣,保证阅读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读后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1-0044-05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读后活动的设计至关学生
摘 要:时间状语从句具有引导词零散、多变等特点,学生学习这个语法项目常感无所适从,造成写作运用和阅读理解困难。教师帮助学生系统归纳,可采用“串铜钱”、辨析等方法进行教学,使零散的语法知识呈现体系性、可记忆性,同时渗透情感性。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复习;时间状语从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46-03  系统掌握语法知识对
摘 要:双师型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质量,是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办学水平和实力的重要体现。本文针对石家庄市中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提出“立体化”双师型教师培训对策。  关键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立体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09-02  一、双师型教师存在的必然性  中等职业学校是在义务教育的
摘 要:《力学单位制》的教学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且在学习过程中着重研究了我国古代时间、长度和质量的单位,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了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同时学生也学会了资料收集和检索信息的研究方法,并能够用国际单位制处理物理学问题。  关键词:高中物理;力学单位制;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欢迎来到精灵镇!这里人人都精通射箭,箭还能用来兑换宝石和有魔法的小怪兽。  在热闹的集市上,一位脸上画着蓝色图腾的精灵商人想用宝石买你手中的小怪兽。你早就受够这只爱吵闹、爱咬人的小家伙了,快把它卖出去吧!不过在此之前,你要仔细看看精灵镇的兑换表,可别亏本哦。  请问,你最终用这只小怪兽换回了几颗宝石?  在镇子西面的河边,一个小精灵在河滩上搭起了一座小房子。他告诉你,房门的密码是一个用箭做成的等式
摘 要:小说《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的敲钟人在广场上接受鞭刑,围观群众对他嘲笑、侮辱最后又发出欢呼,他们并非被感化,只是起哄式的看客心理。当伽西莫多为之效命的副主教对他遭受的痛苦视而不见,而受他劫持的吉卜赛少女却大胆送水给他喝,他感激得流出了平生第一滴眼泪,这眼泪象征着怜悯仁爱之心,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是人性中真善美的源泉。人性美是人类的希望,用人性中美的源泉灌溉早已饥渴的心灵枯井,以此唤醒民众人性中
黑漆彩繪楼阁群仙祝寿钟的造型为二层楼阁。
摘 要:通过“认识直棱柱”的概念引入、形成、拓展的教学,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炼、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概念引入时培养“合情合理”的数学思想,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情理交融”的数学思想,在概念拓展应用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认识直棱柱;概念引入;概念形成;概念学习;教学反思;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