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故事》:展彝乡新风貌

来源 :凉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ewday4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爱撒落人间,为爱插上翅膀;我们正在路上,让爱放飞梦想;别怕!别怕!亲爱的人,听见爱在呼唤,梦不再遥远,我们在何方,梦就在何方,让我们的心,随风飞扬……”在优美抒情的歌声里,这部由本土导演阿于木牛,制片人甘建荣、彭文,执行制片人白龙,编剧甲拉曲比、黄安娜,由本土村民本色主演的反映凉山彝族脱贫攻坚的农村题材电视剧《西河故事》,2018年5月在凉山电视台播出,取得良好的反响。犹记得,该剧从2017年8月24日开机,历经紧张拍摄,剧组克服经费襟见肘的困难,来自各方的业余演员们几乎是零片酬参加,他们基本上都是穿自己的衣服出镜,吃不好,睡不好;有的女演员感觉受不了三更灯火五更鸡连轴转,休息期间就嚎啕大哭,但是想明白后,抹干眼泪,马上又认真背台词。就这样于2017年10月16日总算完成了21集电视剧的后期制作。
  电视剧《西河故事》取材于大凉山彝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真实的四川凉山彝区西河农村现状为背景,讲述了彝区人民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推动和积极领导下,靠勤劳脱掉贫困帽子,实现幸福生活的故事。生动再现了脱贫攻坚大决战的时代画卷,旨在通过文化引领和精神激励,进一步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脱贫奔康的信心决心。
  电视剧《西河故事》在柔美的片头曲中,用镜头给观众展现一个心灵和山水共美的人间天堂。平流雾似柔美的白纱,千姿百媚的披挂在翠绿山岗上,在横断山脉,在古丝绸之路上,西河村的一排排整齐的彝乡新房,像美丽的红色玛瑙,镶嵌在高原上。无数奇花异卉,如同宝石般闪耀。更有数不清的动植物种类乐存其间,欢歌的山泉不断吟唱天籁的韵律伴着绿色的壮美,是凉山绿色家园建设中一处原生态建设的标签和榜样。是自然与生命之间,灵美的镖旗。
  過去彝族民居大多是土墙瓦板房,一般建在向阳的平缓处。这种房屋就地取材,结构简便。现在搬迁到集中安置点,驻村干部与“村两委”干部交流提高思想认识,真正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新洋楼非常漂亮,而且性能好,冬暖夏凉,很适合居住。相信看过《西河故事》的观众,一定会嫌弃现在居住的城市住房。
  在远去马帮摇晃的铃声里,我们守望彝海,守望大小凉山,千年期盼,亘古的守望;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关怀下,改革的春风,温暖了大小凉山。自2016年实施“国企入凉”以来,省国资委与凉山州签订了“1+N”战略合作协议,省属企业与凉山州及相关县市累计签约4批次23个项目,协议总投资额1259.57亿元。其中,2017年累计无偿投入资金1.97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09个,惠及3000余户贫困户,帮助人均增收近1300元。
  因此,《西河故事》还展示了科技兴农新篇章。农业专家为村民全面培训农作物的种植、嫁接、病虫害防治等,培训结束后,学习好的村民在田地里解答了村民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施底肥植苗,到整型修剪、病虫害防治、追肥,以及穗条选择和嫁接方法等,对种植户,技术管理员进行手把手的教授,使参培村民受益匪浅。使年收入和生活品质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电视剧《西河故事》还展示了凉山是一个盛产地道中药材的家园,村民们现在生病了也会选择去医院看病,并且感受到一个人治疗好病,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孩子们也愿意主动去学医。将来学成归来,好投入到构建集中医养生、医疗、康复、养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于一体的新理念、新开发、新模式的新凉山建设中去。
  就如片尾曲的吟唱:“听见爱在呼唤,梦不再遥远,我们在何方,梦就在何方,让我们的心,随风飞扬……”。西河村的故事仅仅是凉山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它将以点唤面,点燃凉山儿女奋发图强的信心。凉山儿女已经准备好杨帆起航。
其他文献
1  从峨山出发,九十五公里  一级高速,一路无限风光  一个小时,安全到达元江  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  是一个名叫那诺的哈尼山寨  我不知道,那诺在哪里  陌生的那諾,像躲藏在  迷雾中的美女,让我捉摸不透  午饭刚结束,一群人  在酒店大厅里,大声谈论着  元江坝子的气候。其实  脸颊上如雨滴落的汗珠  早已告诉我们,在这里  身上的衣服都是多余的  有人坐到我身边,小声地说  “那诺是个遍
期刊
1.吉俄伍沙的长诗《兹兹普乌和阿普笃慕》(《凉山文学》彝文版2012年4期)  这首诗长达221行,每一行诗句式变化多端,语言精炼新颖,让人过目不忘。“来到兹兹普乌/我做梦/我惊魂/兹兹普乌啊兹兹普乌/我的梦里/祖辈居住在此/祖母居住在此/士兵络绎不绝/骏马蹄声响彻山谷/街道像要被踏裂开/房屋像要被振坍塌”。全诗是对祖居地和先祖的怀念之作,而寻根文化是这首诗歌的典型特色。大凉山的彝族人大都知晓兹兹
期刊
月光下的邛海,就像一位素颜的少女,恬静、文雅、秀丽,静静地躺在安宁河谷,静静地躺在泸山脚下。  今夏,有机会送援助凉山的民警到西昌,于是也便有了机会到邛海,一睹它的芳容。  那天早晨6点半,我们从绵阳出发,经过德阳、成都、雅安,在异常险峻号称“云梯天路”的雅西高速路上一路穿行,一路赏景,经过腊八斤连续刚构特大桥、泥巴山隧道,下午3点半顺利到达西昌。  西昌是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自古就是通往云南和东
期刊
祈祷  雪山啊  别让他们  都上来了  给神留一座  作蒲团吧  诗人啊  像树分泌出树脂  那样写诗吧  长夜啊  卸下重负  让拉车的人睡一会吧  人们啊  享不完的福  吃不完的苦  都留下来  作继往者的口粮吧  福田坝啊  让我回到  有炊烟有外婆有甘蔗林的  穷日子吧!  就是死也要种下燕麦的人  骑着一朵白云走了  他养大的马还在等他  爱人啊仇人啊  是一个人吗?  请让一让  
期刊
引言:从盐源本土的“三位诗人”说开去  人类可以没有诗人,但是人类不能没有诗歌。  盐源活跃着“三位诗人”:邱志忠、黑惹子喊、沙辉。凭借对当地文化气脉和人文“基因”的传承和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以及自身的努力,在州内诗歌界表现活跃,并且实力强劲,甚至在省内和全国诗歌界也是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的,更属于全国彝族诗歌界的活跃分子。他们在《民族文学》、《星星》、《散文诗》《四川文学》、《凉山文学》《作品》、《
期刊
大地上怒放的云朵  步入群山之巅,你注定会看见不一样的云朵。  有人说,云朵是天空的羊群。  在大凉山,在我的家乡,躺在盛夏的山坡上枕臂而望,就是别样的发呆。高天上的清风有如一把剪刀,云朵的羊群或静或动,或奔或止,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自由生长……  这样的仰望,会让人产生无边的遐想:好想把蓝天作为大地,成为云朵的牧人,行走于宽广无垠的地方,自在自由。  也许,这就是“约纱茨”的来历。  不用说,“
期刊
山路十八弯的抑扬顿挫  勾勒跌宕起伏的情节  那年,那月,那个静静的黄昏  你回眸的地方  便開着一株野百合  抹不去山路的痕迹和音容  山丘摇曳苍翠的参差和争宠  炊烟,潜入心脾和骨子  牧笛,吞吐故乡的云彩和呼吸  我确认  你仍在那个山坳  山坳下的那条小溪  唱着一个人的千千情歌  谁莽撞了你音符的情绪  戛然而止的休止符  连云朵也停下了赶集的节奏  半分钟的闭目仰望  是祈祷,还是在默
期刊
我出生在一个很幸福的彝族家庭。父亲是一名正直、严谨的彝族作家、诗人。母亲是一名勤劳的驾驶员。父母成了我最好的启蒙老师。从小,爸爸最常讲的故事就是党员们的红色故事。听了十一个春秋,如今都已经建党九十多年了。  九十多年来,有一群人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让民族解放,让国家富强,让人民幸福,用自己的鲜血染红旗帜,他们就是共產党员,是永远的英雄!  我所在的
期刊
(上接《凉山文学》2019年第6期)  七章:开闸  资金很快批了下来,县政府表态,限时保质完成,资金不够可以追加。  因为山高路陡,钢管又十分沉重,稍有不慎,即可发生意外。出于安全的考虑,根据县里的要求,这次铺设管道就不用本村村民出力了,全部外包给有从业经驗的野外管道铺设公司。  一车接一车的钢管运到了村里,每根钢管重达四百斤,需要四五个管道工人才能抬动,他们就这样几个人一组,用双肩托着钢管,喊
期刊
以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为核心的彝族阿都地区,尽管伦理道德十分保守,尤其是家族内部中男女绝不能产生恋爱行为,但和其家族之外的尚未婚配青年,就有寻找“朋友”自由的传统习俗,男青年还以“朋友”上百为荣。  寻找“朋友”彝语称“它”,“嘎它”是阿都(小裤脚)地区的“它”方式,即白天在路上约好,夜间来相会。“嘎它”一般是男人主动追女人,女方要寻找自己“不愿意”的各种理由,提出各种难题,设置种种障碍,男方要用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