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批大学生,他们高校毕业后,没有选择大城市,而是逆向而行,来到苏北老区,投入了老区建设的洪流之中。
“老村官”的承诺
铜山县郑集镇苗湾村党支部副书记,兼石楼村主任助理师飞,人称“老村官”。年纪轻轻,何以称老?因为他是郑集镇的第一任大学生村官。
师飞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担任村官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村民不信任。师飞曾在日记里写道:“下村已经十几天,我几乎每天就只是做些简单的文字材料工作,和村民聊天也搭不上话。村民都认为我下到村里是来镀金的,要不了多久就会走人,为他们做不了什么事情。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怎样做?”
有意思的是,一个与农有关的难题,帮助师飞解开了“信任”的难题。
事情的经过并不复杂。9月里的一个上午,师飞去村里的蔬菜园区帮忙。那几天村里的二期大棚上马,师飞跟着村书记,参与土地征用、物资配备,虽然是绝对的配角,但虚心的态度叫书记产生了好感。他挤进人群, 发现气氛有些异样,村民情绪激动,似乎对书记的解释不满意。“书记,出啥事了?有我能帮上忙的吗?”书记挥挥手:“没啥事。”师飞看出书记神色凝重,可能当着众人的面不愿多说。
师飞退出人群,问一个蹲在墙根抽烟的老人:“大爷,出啥事了?”老人叹了口气,说你也帮不上忙。在师飞追问下,老人才说:“马上到季(节)了,菜种子还联系不上。再不种,这一季就耽误了。”
师飞明白了,眼下急需的菜苗迟迟没着落,村民怎么能不急,书记一时也没招。这与一个刚来的大学生村官好像没关系,可他不能置身事外,有责任出一把力。他拨开人群走进去,劝大家不要急:“3天之内,我保证把菜苗运过来。”
村民当然不信:你凭啥保证?师飞说:请大家相信我一次,给我一次机会!
在村民疑惑的目光里,师飞已经坐上公交车,匆匆赶往县城,找到了农业局。师飞并不认识农业局任何人,只是到值班室打听哪个科室管种苗,才认识了蔬菜种植的专家,而且了解到,有几种番茄苗非常适合大棚种植。他上网查阅后,发现有几家种子交易平台。
师飞比较一番,山东一家公司提供的数据完全符合要求,他马上电话联系到那家公司的营销部:我们想定一批番茄苗,要得比较急,最好能连夜把种苗运过来。请告诉我传真号码,我把详细的订单传真给您……
次天中午,当装满番茄苗的三辆大卡车驶进苗湾村时,所有的村民都对师飞刮目相看了。
“说实话,事后想想我自己都觉得后怕,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向村民许下3天的承诺。”
与番茄苗同时种下的,是村民对师飞的信任。
春节之前,铜山县降了一场数十年来罕见的大雪。大雪来得太突然,苗湾村的蔬菜园区猝不及防,四户村民的大棚出现不同程度的倒塌,十余户村民的大棚出现轻微的裂缝。
村民说,承建大棚的原材料质量有问题,承包商要负责。
承包商说,你们没及时清理积雪,才把大棚压坏的,与我无关。
受灾村民愤怒了,要到县里集体上访!村书记外出不在村,担子压在了师飞身上。
师飞在现场主持召开了一个村民会议,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说服村会计,从有限的村集体收入中拿出8000元,先资助受灾严重的4户村民,帮他们修补大棚恢复生产。然后记下了受灾村民的诉求,整理成文字材料。他说:我先和承包商协调,协调不成就走法律渠道!
师飞多次找承包商,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向对方晓之以理,也用村民劳作的艰辛,向对方动之以情,终于说服承包商,使村民的受损利益得到合理补偿。
笔者在苗湾村采访遇到村民,他们一口一个“小师书记”,听起来那么自然亲切。于公于私的大事小事,村民都爱找师飞确认一下,听听大学生的见解,因为师飞总是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一个大学生村官带活了一个村,附近的石楼村眼红了。石楼村书记找到师飞说,我们村也在搞养殖,你能不能也帮帮忙。师飞为难了,我的岗位在苗湾村啊。石楼村书记找到县委组织部,没想到上面的任职通知居然下来了:师飞被石楼村聘为村主任助理。聘书交到师飞手上,他眼热心跳,两个村任职,双份的责任啊!可是领导们都鼓励他,踏踏实实地干,只要不怕吃苦,你准能胜任。
女村官和黑木耳
周琳,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行政管理专业,现在是铜山县利国镇西李村主任助理。她是那种一看就值得信赖的朴实女孩,一双弯弯的笑眼毫不掩饰喜好,说起话来字正腔圆,就像当过节目主持人。我的直觉没错,周琳告诉我,前些日子县委组织部拍摄电视汇报片,她就客串了主持人。
周琳的家在徐州市区,是一个独生女,上大学也没出徐州城。但要说下乡,仅有一次经历,就是跟着父母到姑奶奶家。她还是个小女孩,只记得油菜花开得茂盛,一大片一大片,特别灿烂。
油菜花的印象,让周琳对农村有一种憧憬。她所任职的西李村,条件比想像的更差,经济落后在全县都挂上了号。
周琳天天往村里跑,很快拿出了一份“村情报告”:西李村有3446人,996户,6个自然村,耕地面积2631亩。人均7分地,多为贫瘠山地。人多地少,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效益极低,农民收入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她的结论,提高农民收入要从改变种植的习惯做起。
周琳在家不做飯,也从来不去买菜。自从当了村官,她对饭桌上的菜留意起来,回到徐州就跑农贸市场,又到超市蔬果专柜转悠。父母说她,女孩子大了,想学做菜啊。周琳说,我是调查市场信息呢。
有一家市场卖黑木耳的摊子引起周琳的注意,向摊主打听,才知道这是丰县产的反季节黑木耳。
“我来西李村以前,村民种的是双孢菇,保质期不长,采摘后两三天卖不出去就发黑不能吃了,只能丢掉。黑木耳不一样,鲜的卖不掉,可以晒干卖。回到村里我跟书记说,我们村也种黑木耳吧。说服了书记,我就拉书记到丰县的种植基地考察,这种黑木耳种植成本低,也就是锯末、玉米芯、棉籽壳等废弃料装进塑料袋作为培养基,技术容易掌握,场地要求也不高。我们联系食用菌公司,买进菌种,建黑木耳大棚,村民可以承包。”
“老村官”的承诺
铜山县郑集镇苗湾村党支部副书记,兼石楼村主任助理师飞,人称“老村官”。年纪轻轻,何以称老?因为他是郑集镇的第一任大学生村官。
师飞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担任村官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村民不信任。师飞曾在日记里写道:“下村已经十几天,我几乎每天就只是做些简单的文字材料工作,和村民聊天也搭不上话。村民都认为我下到村里是来镀金的,要不了多久就会走人,为他们做不了什么事情。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怎样做?”
有意思的是,一个与农有关的难题,帮助师飞解开了“信任”的难题。
事情的经过并不复杂。9月里的一个上午,师飞去村里的蔬菜园区帮忙。那几天村里的二期大棚上马,师飞跟着村书记,参与土地征用、物资配备,虽然是绝对的配角,但虚心的态度叫书记产生了好感。他挤进人群, 发现气氛有些异样,村民情绪激动,似乎对书记的解释不满意。“书记,出啥事了?有我能帮上忙的吗?”书记挥挥手:“没啥事。”师飞看出书记神色凝重,可能当着众人的面不愿多说。
师飞退出人群,问一个蹲在墙根抽烟的老人:“大爷,出啥事了?”老人叹了口气,说你也帮不上忙。在师飞追问下,老人才说:“马上到季(节)了,菜种子还联系不上。再不种,这一季就耽误了。”
师飞明白了,眼下急需的菜苗迟迟没着落,村民怎么能不急,书记一时也没招。这与一个刚来的大学生村官好像没关系,可他不能置身事外,有责任出一把力。他拨开人群走进去,劝大家不要急:“3天之内,我保证把菜苗运过来。”
村民当然不信:你凭啥保证?师飞说:请大家相信我一次,给我一次机会!
在村民疑惑的目光里,师飞已经坐上公交车,匆匆赶往县城,找到了农业局。师飞并不认识农业局任何人,只是到值班室打听哪个科室管种苗,才认识了蔬菜种植的专家,而且了解到,有几种番茄苗非常适合大棚种植。他上网查阅后,发现有几家种子交易平台。
师飞比较一番,山东一家公司提供的数据完全符合要求,他马上电话联系到那家公司的营销部:我们想定一批番茄苗,要得比较急,最好能连夜把种苗运过来。请告诉我传真号码,我把详细的订单传真给您……
次天中午,当装满番茄苗的三辆大卡车驶进苗湾村时,所有的村民都对师飞刮目相看了。
“说实话,事后想想我自己都觉得后怕,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向村民许下3天的承诺。”
与番茄苗同时种下的,是村民对师飞的信任。
春节之前,铜山县降了一场数十年来罕见的大雪。大雪来得太突然,苗湾村的蔬菜园区猝不及防,四户村民的大棚出现不同程度的倒塌,十余户村民的大棚出现轻微的裂缝。
村民说,承建大棚的原材料质量有问题,承包商要负责。
承包商说,你们没及时清理积雪,才把大棚压坏的,与我无关。
受灾村民愤怒了,要到县里集体上访!村书记外出不在村,担子压在了师飞身上。
师飞在现场主持召开了一个村民会议,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说服村会计,从有限的村集体收入中拿出8000元,先资助受灾严重的4户村民,帮他们修补大棚恢复生产。然后记下了受灾村民的诉求,整理成文字材料。他说:我先和承包商协调,协调不成就走法律渠道!
师飞多次找承包商,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向对方晓之以理,也用村民劳作的艰辛,向对方动之以情,终于说服承包商,使村民的受损利益得到合理补偿。
笔者在苗湾村采访遇到村民,他们一口一个“小师书记”,听起来那么自然亲切。于公于私的大事小事,村民都爱找师飞确认一下,听听大学生的见解,因为师飞总是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一个大学生村官带活了一个村,附近的石楼村眼红了。石楼村书记找到师飞说,我们村也在搞养殖,你能不能也帮帮忙。师飞为难了,我的岗位在苗湾村啊。石楼村书记找到县委组织部,没想到上面的任职通知居然下来了:师飞被石楼村聘为村主任助理。聘书交到师飞手上,他眼热心跳,两个村任职,双份的责任啊!可是领导们都鼓励他,踏踏实实地干,只要不怕吃苦,你准能胜任。
女村官和黑木耳
周琳,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行政管理专业,现在是铜山县利国镇西李村主任助理。她是那种一看就值得信赖的朴实女孩,一双弯弯的笑眼毫不掩饰喜好,说起话来字正腔圆,就像当过节目主持人。我的直觉没错,周琳告诉我,前些日子县委组织部拍摄电视汇报片,她就客串了主持人。
周琳的家在徐州市区,是一个独生女,上大学也没出徐州城。但要说下乡,仅有一次经历,就是跟着父母到姑奶奶家。她还是个小女孩,只记得油菜花开得茂盛,一大片一大片,特别灿烂。
油菜花的印象,让周琳对农村有一种憧憬。她所任职的西李村,条件比想像的更差,经济落后在全县都挂上了号。
周琳天天往村里跑,很快拿出了一份“村情报告”:西李村有3446人,996户,6个自然村,耕地面积2631亩。人均7分地,多为贫瘠山地。人多地少,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效益极低,农民收入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她的结论,提高农民收入要从改变种植的习惯做起。
周琳在家不做飯,也从来不去买菜。自从当了村官,她对饭桌上的菜留意起来,回到徐州就跑农贸市场,又到超市蔬果专柜转悠。父母说她,女孩子大了,想学做菜啊。周琳说,我是调查市场信息呢。
有一家市场卖黑木耳的摊子引起周琳的注意,向摊主打听,才知道这是丰县产的反季节黑木耳。
“我来西李村以前,村民种的是双孢菇,保质期不长,采摘后两三天卖不出去就发黑不能吃了,只能丢掉。黑木耳不一样,鲜的卖不掉,可以晒干卖。回到村里我跟书记说,我们村也种黑木耳吧。说服了书记,我就拉书记到丰县的种植基地考察,这种黑木耳种植成本低,也就是锯末、玉米芯、棉籽壳等废弃料装进塑料袋作为培养基,技术容易掌握,场地要求也不高。我们联系食用菌公司,买进菌种,建黑木耳大棚,村民可以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