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农业科技创新的局限性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也具有局限性,单独依赖农业科技创新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伴随创意经济与文化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文化生产力日益成为继科技生产力之后的重要经济引擎。文化的核心是创意,科技的核心是创新,当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耦合(即“双创耦合”)发展时,其作用与意义便突破了单一创新的局限性,其耦合效应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实现跨越性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双创”耦合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5)02-0057-05
  一、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层次认知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ptmer)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1934)中首次提出“创新”这一概念,指出创新是在已有生产体系中注入一种前所未有的生产要素,进而使其与生产条件形成新的组合,最终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1]科技创新及组织管理创新作为创新的主要内容,均能使生产函数发生变化。其中,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密集投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从而促进单个经济主体不断发展的经济行为。农业科技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层面上,农业科技创新是指新品种及新生产方法的研发、推广、应用等一系列衔接紧密的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促进技术发展的过程;狭义层面上,农业科技创新仅限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与发明。[2]
  (二)农业科技创新的特征
  1.地域性。农业科技创新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它们高度依赖所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因素差异明显,加之农业生产所采取的手段、措施及操作程序等都具有较大的地域性,这使得农业科技体系的普适性较差,农业科技整体扩散与推广的难度较大。因而,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因地制宜”,以“本地化”为原则,努力实现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统一。
  2.高风险性。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更具风险性。原因之一是农业科技创新在研究动植物新品种时,受制于动植物生命周期、农业生产诸要素、自然环境和气候因素的多重影响,往往需要多代遗传、筛选和培育,因而研究周期长、难度大、不确定性强。据我国农业部2007年的统计数据,国内获科技进步奖的农业创新成果研究周期一般为6-13年,而普通的技术性成果使用5-8年后就被淘汰,一些物化成果(如农作物品种等)在应用8-10年后其价值也大大降低,致使农业科研成果应用周期短于研究周期,成果供给不能满足技术更新的需求,甚至有一些成果产出后尚未广泛推广运用就已过时,成为无效供给。[3]原因之二是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大。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推广方式、推广人员的素质以及学习技术应用的农民的素质均制约农业科技推广水平,不仅加大了农业科技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投入,而且使其风险系数更高。
  3.公共性。农业科技创新常常需要经过长时间、大范围的试验,保密性差,并且服务对象及应用者是广大涉农企业及农户,因此农业科技创新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公共属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使得众多企业和农户无须支付成本,就可以同时运用新成果。此外,农业科技创新具有明显的正外部经济,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以促进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释放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动力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渗透进入农业生产力之中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系统的内部诸要素有机组合,在要素能力已确定的前提下,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外来的关键要素,直接影响这种辨证组合程度及相关规律交互作用的程度。依据生产力乘数原理,生产力发展=(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技创新。这充分表明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1.农业科技创新能够变革劳动资料。农业劳动资料直接反映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农业生产和加工所需的新能源、新药源、新肥源均来自农业科技创新,对常规性的物质资源(水、肥、饲料、农药等)进行合理配置也有赖于农业科技创新。如德国科学家李比希在1840年创立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该学说对170年来世界各国粮食的成倍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农用化肥的理论基础。1910年出现的拖拉机等农用机械,以及20世纪40年代发明的化学农药?熏 都对农业发展产生过强大的推动力量。与此同时,农业科技创新能够提高农业劳动资料的功能,使其性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如20世纪90年代迅速推广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引领世界农业进入信息农业新时代。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控制技术,不仅改造了传统农业,而且带动了农业劳动者体能与智能的增强?熏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2.农业科技创新能够提升农业劳动者素质。农业科技创新通过两种途径提升农业劳动者素质。一是通过创新增加营养食品的种类,减少或避免农业生产或加工过程中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危险劳动,从而保障农业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及其再生产能力。二是农业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农业劳动的性质、内容的变化,促使农业劳动者不断地接受教育,提高智力水平,从而真正成为农业的人力资本。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曾指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教育对农业生产率的贡献很高。以马来西亚、泰国和韩国为例,如果农民多受一年的教育,农业生产效率会相应提高。三个国家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程度分别为5.11%、3%和2.22%。[2]由此可见,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教育,进而带动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已成为世界多国的共同实践。
  3.农业科技创新能够扩大并改良农业劳动对象的范围与种类。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揭示自然物质可供利用的性质,使农业劳动对象的范围与种类日益扩大,同时也使人们谋取物质资源的手段不断进步。19世纪中后期,达尔文、孟德尔、摩尔根创建的植物杂种优势和遗传学理论为种子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物品种对单产增加的作用上升到15%-30%。[2]育种技术的这一突破直接带动了粮食生产由以往长期依靠扩大种植面积转为现在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通过运用生物工程技术?熏 进行无土栽培、无性繁殖等?熏一系列新品种相继问世。抗严重干旱玉米、脱毒马铃薯和烟草、速生丰产林、丰产果茶、快速生长鱼、转基因猪等动植物新种源均是农业科技创新直接带来的成果;与此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也使得农业产业链得以延伸,使传统农业(种植业)日益转变为现代综合性产业(农、林、牧、渔)。   (二)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必要性条件
  1.农业科技创新能够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主要体现在农业投入与产出的过程中。(1)从农业投入角度看,农业科技创新有助于用丰富资源替代稀缺资源。依据“木桶原理”可知,任何一种互补资源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瓶颈”制约,致使农业总产量长期停留在较低水平上直至消除这种“瓶颈”制约。而“瓶颈”制约的消除及农业资源间的良性替代均取决于农业科技创新对相应农业要素组合比例的重新调整,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以色列就是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典型例子。在一半土地是沙漠、淡水奇缺的狭小国土(只有2.1万平方公里)上,以色列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其农产品产量高、品质好,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大量销往国外。在我国,由于采用地埋软管输水灌溉技术(节水率43%)、滴喷灌技术(节水50%)、地膜覆盖技术(能使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2.77%-4.55%)等,[4]使单位农产品的平均耗水量减少一半,这意味着把灌溉面积扩大一倍。(2)从农业产出角度看?熏农业科技创新有助于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形成稳定有保障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证经济效益,农业生产者通过运用先进生产工具、优化劳动组合、规范组织管理等措施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如新疆农垦科学院试示范的棉花膜下滴灌铺管铺膜精量播种机绩效显著,可省工80%,省种70%,提高了棉花生产的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目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到57.89%。[5]
  2.农业科技创新能够有效规避农业风险。(1)农业科技创新有助于规避农业自然风险。针对干旱、盐碱等自然中的诸多不可抗拒力量?熏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推出抗干旱、抗盐碱等品种?熏而且还能加强作物抗寒、土壤酸碱系数监测、病虫害预报、气象预测等水平以提高对不确定自然变化的应对能力,同时有助于对生产过程实施梯度控制和保护,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稳定性。如,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高寒地带的早春、晚秋以及冬季普遍存在积温不足的现象,地膜覆盖技术可使土壤在覆盖期内地表积温增加200-300℃,这使得作物适宜耕作区的纬度向北推移了2-4度,向高海拔地区推进了1000-2000米。与此同时,农作物增产幅度达30%-50%,特别是高寒山区的迟熟杂交玉米每亩增产约150公斤,成为典型的“温饱工程”。[4]地膜技术自1989年实施至今,对我国农业稳定生产贡献巨大,使蔬菜等园艺作物市场供应的淡旺季现象成为历史。(2)农业科技创新有助于规避农业市场风险。农业产业化与市场化一直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这意味着农业生产经营时时面临市场风险。农业科技创新能够加强对农业市场的预见性,完善农业经营管理,推动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农产品生产监控体系的建立,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3)农业科技创新有助于规避农业的社会风险。农业科技创新有助于夯实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产业定位,真正发挥农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作用。
  3.农业科技创新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科技创新通过影响供给结构及需求结构变动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1)从供给方面看,不同农业部门出现技术创新影响生产函数,引导生产要素的流向及流量,要素投入及产出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产生对其他要素的替代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使得农业产业结构获得质态和动态的“双重”优化。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完善了农业生产流程,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就业结构也出现相应变化。(2)从需求方面看,科技创新使农产品的需求结构面临新的技术选择。科技创新能够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农产品出口结构及出口农产品的比较成本结构,增强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从国际市场需求的角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6]如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生物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产量,而且能够不断提高粮食、肉类等各类农产品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其他营养成分的含量,使其质量不断提高以适应社会对农产品品质的需求变化。此外,农业产业结构在优化、升级之时也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技术层次和产业结构逐渐形成,两者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7]
  三、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科技创新所具有的公共物品属性容易导致市场失灵,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供给。农业科技创新的供给是指农业技术研发机构或个体在一定时段内、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所能够提供的农业科技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一般包括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创新成果推广两个阶段。[8]农业技术创新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日益成为一种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需要不断开发、运用或转让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必须经过市场这个中间环节和核心渠道使成果转变成为现实生产力。作为一种无形的知识产品,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强的公共物品属性和正外部性,进入市场后若没有政府力量介入,仅凭市场机制的作用,易于出现“市场失灵”问题,创新收益的内部化比较困难;创新者难以排斥他人免费使用创新成果,同时也难以完全实现其创新收益,从而压制了创新者个人或创新部门投资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供给。
  知识经济及创意经济时代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的农业科技创新需要与时俱进以克服其局限性。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从依靠数据、信息,转而更依靠知识和创意。一项新技术从产生、发展到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再到生产出创新产品、开辟出新市场并取得经济效益,整个过程离不开观念的引导。现代科技创新在注重各类知识动态交流与转换的同时,更强调文化创意及创造性思维,即更需要丰厚的智力资本,而非简单的物质资本。
  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能局限于单一因素的单一作用。单一技术长时间在某一地区地过度应用,常常会导致报酬递减甚至引发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例如化肥、农药的长期利用和过度利用都存在此类问题,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更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将不同的单项技术科学地组合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配套技术,才能形成效果良好的综合效应。近年来,我国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的巨大发展,都是对多种科技进行综合运用的结果。   四、以“双创”耦合破解农业科技创新的局限性
  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以下简称“双创”)耦合①有助于破解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一)“双创”耦合是知识与文化创意的经济化过程
  科技创新的实质在于通过科技为消费者创造新的价值。由于人的行为时时受到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的支配,所以,从创意的产生,到创新研发的开始及科技成果的出现,再到商业化生产与销售,整个创新过程的各环节均受到人文精神特别是创意理念的支配和制约。这一创新链条通过知识创新活动将相关主体连接起来,实现了知识与文化创意的经济化。
  (二)“双创”耦合是文化资源要素与经济资源要素的融合
  文化资源与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等现代经济发展的五种基本要素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物质资源的科学配置及正确利用,技术资源的发明与推广都来源于文化资源的日益丰富与发展,而且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资金资源的集聚和有效使用?熏信息资源的搜集、归纳、整合与扩散,都依靠文化资源的指导与提升。“双创”耦合尤其体现出文化资源与技术资源的紧密融合。文化创意的想象思维为科技创新提供前导性预言,而科技进步又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意裂变和发展,并提供新技术手段。
  (三)“双创”耦合是文化生产力与科技生产力的融合
  在世界文化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连续的转化现象并最终生成文化生产力:文化元素、文化形态、文化财富、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及文化生产力。创意经济进一步提升了文化生产力的作用及地位,使之成为继科技生产力之后不可忽视的经济发展驱动力。新生的文化生产力,与原有的科技生产力有着良好的融合基础,因为科技生产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与延伸,其本身就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生产力。文化生产力与科技生产力融合,能大幅提高人类社会生产力。因为科技生产力所带来的发展动力通常受制于自然条件、资本、资源和环境的刚性约束,而文化生产力能够在较大程度上突破上述刚性约束,在经济发展中提高文化、艺术等“软投入”,同时降低资源、能源、财力等“硬投入”,从而实现跨跃式的经济增长与发展。
  (四)“双创”耦合是文化生产方式与物质生产方式的融合
  创意经济,作为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知识型、科技型、创新型经济,将文化生产方式与物质生产方式相结合,强调运用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科学技术和激励创新制度等无形生产要素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生产要素进行新组合,从而实现内生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9]创意经济通过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生产具有高文化附加值的创意新产品,更体现出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创意经济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而文化创意日益成为科技创新的源动力,从而成为物质生产方式与文化生产方式的共同载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耦合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上述宏观层面的连动效应,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力及农业生产关系这一微观层面(见图1)。一方面使得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束缚性的农业生产关系被进一步变革,增强了内生发展动力,再加之以不断培养良好的机制与体制环境,最终突破农业科技创新对发展方式转变的局限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深层次转变。
  创意农业是“双创”耦合驱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产物。创意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三高一低”(资源的高投入、产品的相对高产出、污染物的高排放、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的发展滞障。作为一种新兴农业业态,创意农业强调运用科技、文化、社会及人文创造力,对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服务等各环节进行创意、改造和提升,使其联结成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着力开发农业的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等功能,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创意农业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荷、德、英、法、日等发达国家率先起步。其中,荷兰创意农业经过10余年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居世界领先水平。荷兰农业出口率、单位面积土地的创汇率及人均创汇率均领先于世界各国,现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10]荷兰的创意农业也使得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成为世界闻名的“花园国家”。在我国,创意农业现处于起步阶段,京、沪、湘、渝、粤等都市地区和发达省份率先发展创意农业,并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带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以北京为例,2009年京郊创意农业年产值22亿,成为首都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围绕创意农产品、创意节庆活动、创意农业主题园、“创意农食文化”、创意异域农业文化、创意融合产业、“创意医农同根”等7种类型,北京创意农业已打造创意农产品30余种,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节庆活动60多个,规模创意农业园113个。近年来,京郊创意农业一直保持平稳增长势头。以怀柔区和平谷区为例,2012年怀柔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9.1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怀柔区种植业在庙城三山都市型设施农业公园、北房城市农业公园、杨宋四季花卉产业园等创意型农业公园的带动下,全年实现产值7.0亿元,同比增长10.2%;[11]平谷区的“桃花节”现己跻身于“中国十大地方节庆”龙虎榜之上,经济收益逐年增加。2012年第十四届桃花节期间,平谷区共接待游客21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6%和113.8%,创历年发展之最高纪录。[12]创意农业正日益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取向。
  农业科技创新在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双创”耦合解决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结构优化问题,突破了上述局限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深层次转变。
  参考文献:
  [1]蒋和平.当代农业新技术革命与中国农业科技发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4-136.
  [2]高布权.论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及其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功效[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9):522-525.
  [3]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EB/OL].http?押//www.sgst.cn/xwdt/shsd/200705/t20070518_119471.html
  [4]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课题组.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J].农业科技管理,2001,(1):1-5.
  [5]王敬华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195-198.
  [6]刘余莲.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
  [7]宋德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科技创新耦合性评价[J].科学学研究,2013,31,(2):191-200.
  [8]吴林海.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供给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9,(1):30-35.
  [9]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创新型经济的几个重要概念[EB/OL].http?押//theory.gmw.cn/2011-08/26/content_2537665.htm
  [10]刘丽伟.欧洲创意农业方兴未艾[N].经济日报,2010-05-29.
  [11]2012年怀柔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9.1亿元[EB/OL].http?押//spzx.foods1.com/show_2021687.htm2013-02-28.
  [12]创”出特色“植”入文化——透视北京别具匠心的创意农业[EB/OL].http?押//www.daynews.com.cn/sxnmb/seb/1686054.html2012-12-14.
  责任编辑 宫秀芬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愤怒出诗人 ,不平则鸣。“不平”和“愤怒”是古往今来文学创作的主要动因 ,这应该已成共识。 90年代以来 ,有些作家的创作常常成为一时的文坛焦点 ,如张炜、张承志 ,如以林
[摘 要]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显示出的巨大威力,再次证明了它在解决党内矛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和时代变化,不断增强对批评与自我批评重要性的认识,克服不利于批评与自我批评顺利开展的各种因素,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用好这一有力武器,把握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高度、深度和力度,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关键词]批评与自我批评;重要性;淡化原因;突破方向  
为了探讨化学成份对VPO体系孔道结构化合物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根据酸碱平衡原理进行了合成实验设计;利用V2O5、H3PO4、H3BO3等简单的无机前驱物、乙二胺作结构导向剂,水热法合
人权观念起源于西方,作为与神权、君权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西方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举足轻重。反观中国人权观念的发展,虽然没有脉络清晰的进阶历程,但是传统文化中隐含着朴素的人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十五”期间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和部署,根据“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着眼于今后5-10年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和
刑事再审检察建议作为检察机关创新和完善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工作机制的举措之一,具有高效、节约司法资源等特点,可有效弥补抗诉程序之不足,提高检察机关监督能力。各地检察机关在
票据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维持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法律支柱之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我国票据法的弊端就日益
如果说女性写作是90年代小说创作一个响亮的名词,那么,人们同时就忽略了另一种同样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写作——非女性化写作,也就是完全放弃女性作家特有的叙事角度、叙事姿态,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