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课教学,人们往往会认为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这是因为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理论抽象、知识性强的特点。如果我们把思想政治课上成纯粹的理论讲授课,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便没有深刻的印象,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呢?
一、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得腻,学生听得也烦。受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在课堂上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当一个人感到需要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思维发动起来了。思维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的。所以,教师如果在课堂中能够巧设问题,给学生充分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能被点燃。
例如,在讲“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时,可以向学生提出“同一电器的不同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按同一价格出售电器,为什么有的赚钱,有的亏本?同一电器生产者出售同一型号的电器,为什么有时赚钱,有时亏本?以上两种现象有什么区别?它们与价值规律的作用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
以上问题的创设,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了某种悬念,从而引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促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够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
二、要用有效的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激起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巧妙、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课堂的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如通过设疑导入新课,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辨的情景之中,并以此激起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并去解决问题,也就享有了解决问题后的快乐。例如,在讲到《经济生活》“投资的选择”这一课导入的时候,我先提出一个情景问题:“假设你买彩票,中了五百万,你会怎么使用这五百万?”(当然要跟学生说明未成年人不允许购买彩票)。接到这样的问题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热烈地讨论,不时地争辩。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我从中引出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步入学习的情境中来。
三、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笑话、成语、寓言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知识内容让学生学起来感到抽象枯燥,但只要我们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兴味索然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别出心裁地进行教学,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实现教学目的。
例如,教学“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开头:“阿訇说:‘聪明的阿凡提,我知道你有非凡的才华。我想请你给我染一匹布,染的颜色,既不是红色,也不是蓝色;既不是绿色,也不是黄色;既不是紫色,也不是黑色;既不是橙色,也不是世上一切所能见到的颜色……阿凡提,你能办到吗’阿凡提冷静地思考片刻,便爽快地答应下来。在谈到什么时候取货时,阿凡提说:‘神明地真主告诉我,请你在一个星期中的这一天前来取货:既不是星期一,也不是星期二;既不是星期三,也不是星期四;既不是星期五,也不是星期六;既不是礼拜日,也不是习惯中一星期中的任何一天’。阿凡提以他的机智,使阿訇灰溜溜地走了,并损失了一匹布”。“颜色”与“一个星期”都是矛盾的共性,分别存在于具体的各种颜色(矛盾个性)和星期一至星期日(矛盾个性)之中,离开了上述矛盾的个性,也就没有了矛盾共性。由这一则小故事顺利过渡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教学,使得抽象难懂的哲理立刻变得生动有趣。
四、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内容,好的教师能把一堂课上得生动活泼,气氛热烈,不好的教师会把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这就是教学方法问题。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缜密思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和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启发式、自学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这样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可以更好地寻求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他们也会因为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利,产生“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心理,进而对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利用丰富的第二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堂是开放的,多渠道的教学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教师可结合教材设计种种机会,将课堂搬进社会,使学生获得多种体验,自己去感知“未知的世界”,培育“求知欲”,产生“饥饿感”。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外成立政治兴趣小组、演讲艺术团等。通过政治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学生们能够饱覽古今中外著名人物的有关名著和近期杂志,在教师指导下,他们对所学的历史人物和内容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先进人物和英雄们的伟大形象就会成为学生行动的榜样,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锻炼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政治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既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深厚情感、磨练顽强的意志。演讲艺术团和辩论活动也具有极大的感染作用,表情达意的演讲把政治课文的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后,便会促进自己对政治概念的进一步理解,也有利于情感的升华。又如,在税法知识的学习中,运用明星效应,通过播放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刘晓庆偷税漏税情况及财产拍卖事实”的录像,结合课本的插图“追星族”,组织学生完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主题调查报告。再有,课堂上适时穿插一些学生自编自演的情景性课文小话剧,如到银行怎样参加储蓄,怎样签定合同;到税务局怎样交税;买了劣质产品怎么办等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通过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亲自参与处理问题的过程,既深化了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又产生了探索自然和社会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
一、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得腻,学生听得也烦。受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在课堂上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当一个人感到需要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思维发动起来了。思维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的。所以,教师如果在课堂中能够巧设问题,给学生充分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能被点燃。
例如,在讲“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时,可以向学生提出“同一电器的不同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按同一价格出售电器,为什么有的赚钱,有的亏本?同一电器生产者出售同一型号的电器,为什么有时赚钱,有时亏本?以上两种现象有什么区别?它们与价值规律的作用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
以上问题的创设,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了某种悬念,从而引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促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够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
二、要用有效的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激起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巧妙、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课堂的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如通过设疑导入新课,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辨的情景之中,并以此激起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并去解决问题,也就享有了解决问题后的快乐。例如,在讲到《经济生活》“投资的选择”这一课导入的时候,我先提出一个情景问题:“假设你买彩票,中了五百万,你会怎么使用这五百万?”(当然要跟学生说明未成年人不允许购买彩票)。接到这样的问题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热烈地讨论,不时地争辩。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我从中引出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步入学习的情境中来。
三、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笑话、成语、寓言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知识内容让学生学起来感到抽象枯燥,但只要我们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兴味索然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别出心裁地进行教学,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实现教学目的。
例如,教学“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开头:“阿訇说:‘聪明的阿凡提,我知道你有非凡的才华。我想请你给我染一匹布,染的颜色,既不是红色,也不是蓝色;既不是绿色,也不是黄色;既不是紫色,也不是黑色;既不是橙色,也不是世上一切所能见到的颜色……阿凡提,你能办到吗’阿凡提冷静地思考片刻,便爽快地答应下来。在谈到什么时候取货时,阿凡提说:‘神明地真主告诉我,请你在一个星期中的这一天前来取货:既不是星期一,也不是星期二;既不是星期三,也不是星期四;既不是星期五,也不是星期六;既不是礼拜日,也不是习惯中一星期中的任何一天’。阿凡提以他的机智,使阿訇灰溜溜地走了,并损失了一匹布”。“颜色”与“一个星期”都是矛盾的共性,分别存在于具体的各种颜色(矛盾个性)和星期一至星期日(矛盾个性)之中,离开了上述矛盾的个性,也就没有了矛盾共性。由这一则小故事顺利过渡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教学,使得抽象难懂的哲理立刻变得生动有趣。
四、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内容,好的教师能把一堂课上得生动活泼,气氛热烈,不好的教师会把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这就是教学方法问题。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缜密思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和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启发式、自学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这样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可以更好地寻求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他们也会因为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利,产生“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心理,进而对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利用丰富的第二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堂是开放的,多渠道的教学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教师可结合教材设计种种机会,将课堂搬进社会,使学生获得多种体验,自己去感知“未知的世界”,培育“求知欲”,产生“饥饿感”。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外成立政治兴趣小组、演讲艺术团等。通过政治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学生们能够饱覽古今中外著名人物的有关名著和近期杂志,在教师指导下,他们对所学的历史人物和内容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先进人物和英雄们的伟大形象就会成为学生行动的榜样,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锻炼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政治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既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深厚情感、磨练顽强的意志。演讲艺术团和辩论活动也具有极大的感染作用,表情达意的演讲把政治课文的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后,便会促进自己对政治概念的进一步理解,也有利于情感的升华。又如,在税法知识的学习中,运用明星效应,通过播放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刘晓庆偷税漏税情况及财产拍卖事实”的录像,结合课本的插图“追星族”,组织学生完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主题调查报告。再有,课堂上适时穿插一些学生自编自演的情景性课文小话剧,如到银行怎样参加储蓄,怎样签定合同;到税务局怎样交税;买了劣质产品怎么办等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通过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亲自参与处理问题的过程,既深化了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又产生了探索自然和社会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