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岁那年暑假,我有了自己独立的房间。
此前一年,我们一家四口搬进爸爸单位的家属院,暂时只分到一间30平米的宿舍。那会儿家具衣物都简单,没觉得拥挤,只是晚上熄灯时间由父母监管,想拿本书挑灯夜读不大可能。
新分的房间在隔壁,其实是爸爸单位的藏书室,但长久没人打理了。爸爸去拿钥匙时,领导对他说,书暂时还得放在那儿,家里人随便看,只要不损坏就行。第一次走进去,我就被满屋的灰尘呛得连打几个喷嚏。房间正中挂着一只昏暗的灯泡,靠墙是几排大书架,书堆得接近房顶,墙角竖着一个很高的木梯子。
妈妈望着脏乎乎的房间摇头,戴上口罩打扫了一整天,我跑前跑后,端水递盆。傍晚,终于收拾出了眉目,一张小床抬进来,只能摆在书架中间。那会儿我还不知道“坐拥书城”这个词,现在想想,那个简朴的场景其实很“奢侈”,我在此后的20多年,再也没被这么多的书环绕着入睡过。爸爸换了一只大瓦数的灯泡,躺在床上,灯光亮得刺眼,我望着四周的书架,突如其来的自由和幸福敲打着小心脏,兴奋得睡不着。
那个暑假,我跑出去玩的次数明显减少。外面晃着毒日头,知了在直着嗓子叫,我就赖在屋里,拖着木梯子爬上爬下,有时索性坐在上面,一本一本好奇地翻。常常是打开一本,先要抖抖灰尘,很多纸已经泛黄,摸上去是脆的,带着淡淡的霉味。藏书很杂,记得有个架子全是“文革”时期出版的作品,《金光大道》《艳阳天》之类,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书,对小朋友没有吸引力。有一个架子全是线装书,繁体字竖排版,外面包着深蓝色的硬壳,我翻过几本,看不懂,放弃了。还有80年代初出版的一些文學作品,印象中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别的记不清了。甚至还有《赤脚医生指南》这样的书,很多中草药图,我也看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我居然翻到一套《红楼梦》,而且是横排版简体字,真是淘到宝了!书很旧,扉页上盖着几个“借书”“还书”的红色小章,看来被借阅过几次。我之前看过几遍小人书《红楼梦》,听姥姥也讲过几次戏文,这次拿起来,习惯性先看插图,全是白描的仕女图,金陵十二正钗、副钗,还有贾宝玉,吃饭时也不舍得丢开。可惜书实在太旧,还被人撕掉不少页。有一天,爸爸下班后,从包里翻出几册书给我,居然是新出版的《红楼梦》,又一次惊喜!过了没几天,爸爸又拿回来一套《四世同堂》,九成新,里面的插图非常有趣,我最爱看气急败坏的大赤包,后来才知道,那些插图是丁聪画的,是个大家。
那个暑假,我一下子拥有了两套大部头名著,还拥有了比较宽松的夜读时光。对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礼物。过了几个月,爸爸单位来人,把书都搬了出去,房间一下子宽敞了,能多放不少家具,妈妈很高兴,我却心里空落落的。
至今想起来,我庆幸自己有过那么“奢侈”的住所,也感谢父母在课外阅读上对我的宽松。从四五岁一直到高中,他们给我订了那个豫东小城几乎能订到的所有少儿读物,《向阳花》《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只要家庭作业做完,对我看杂书也不限制。初三那个暑假,爸爸还跟我抢着读金庸,因为书是借的,我们轮流看过《射雕英雄传》,再去借《神雕侠侣》,然后是《书剑恩仇录》《连城诀》。高中时,一个同学到我家玩,惊讶于我房间里摆着的近百本《十月》《收获》《花城》杂志,那是我和爸爸共同的读物,也是我应对繁重高考的最好调剂。
现在,我的儿子6岁了,我几乎每个月都会给他买书。从两岁起,还给他办了儿童图书馆的借书卡。他抓起一本书,经常席地而坐,甚至就趴在地板上翻看,我也随他去,和弄脏一身衣服相比,我更关心他能不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有时候我偷偷看他专注的神情,仿佛看到二三十年前的自己,被书籍照亮的眼神,安放在相似的脸上。
一生很长,书是沉默又专情的朋友;一生也很短,多读书才能延展我们的生命宽度。爱一个孩子,就陪他爱上阅读吧——这是父母给过我的礼物,我愿意传递下去。
此前一年,我们一家四口搬进爸爸单位的家属院,暂时只分到一间30平米的宿舍。那会儿家具衣物都简单,没觉得拥挤,只是晚上熄灯时间由父母监管,想拿本书挑灯夜读不大可能。
新分的房间在隔壁,其实是爸爸单位的藏书室,但长久没人打理了。爸爸去拿钥匙时,领导对他说,书暂时还得放在那儿,家里人随便看,只要不损坏就行。第一次走进去,我就被满屋的灰尘呛得连打几个喷嚏。房间正中挂着一只昏暗的灯泡,靠墙是几排大书架,书堆得接近房顶,墙角竖着一个很高的木梯子。
妈妈望着脏乎乎的房间摇头,戴上口罩打扫了一整天,我跑前跑后,端水递盆。傍晚,终于收拾出了眉目,一张小床抬进来,只能摆在书架中间。那会儿我还不知道“坐拥书城”这个词,现在想想,那个简朴的场景其实很“奢侈”,我在此后的20多年,再也没被这么多的书环绕着入睡过。爸爸换了一只大瓦数的灯泡,躺在床上,灯光亮得刺眼,我望着四周的书架,突如其来的自由和幸福敲打着小心脏,兴奋得睡不着。
那个暑假,我跑出去玩的次数明显减少。外面晃着毒日头,知了在直着嗓子叫,我就赖在屋里,拖着木梯子爬上爬下,有时索性坐在上面,一本一本好奇地翻。常常是打开一本,先要抖抖灰尘,很多纸已经泛黄,摸上去是脆的,带着淡淡的霉味。藏书很杂,记得有个架子全是“文革”时期出版的作品,《金光大道》《艳阳天》之类,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书,对小朋友没有吸引力。有一个架子全是线装书,繁体字竖排版,外面包着深蓝色的硬壳,我翻过几本,看不懂,放弃了。还有80年代初出版的一些文學作品,印象中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别的记不清了。甚至还有《赤脚医生指南》这样的书,很多中草药图,我也看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我居然翻到一套《红楼梦》,而且是横排版简体字,真是淘到宝了!书很旧,扉页上盖着几个“借书”“还书”的红色小章,看来被借阅过几次。我之前看过几遍小人书《红楼梦》,听姥姥也讲过几次戏文,这次拿起来,习惯性先看插图,全是白描的仕女图,金陵十二正钗、副钗,还有贾宝玉,吃饭时也不舍得丢开。可惜书实在太旧,还被人撕掉不少页。有一天,爸爸下班后,从包里翻出几册书给我,居然是新出版的《红楼梦》,又一次惊喜!过了没几天,爸爸又拿回来一套《四世同堂》,九成新,里面的插图非常有趣,我最爱看气急败坏的大赤包,后来才知道,那些插图是丁聪画的,是个大家。
那个暑假,我一下子拥有了两套大部头名著,还拥有了比较宽松的夜读时光。对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礼物。过了几个月,爸爸单位来人,把书都搬了出去,房间一下子宽敞了,能多放不少家具,妈妈很高兴,我却心里空落落的。
至今想起来,我庆幸自己有过那么“奢侈”的住所,也感谢父母在课外阅读上对我的宽松。从四五岁一直到高中,他们给我订了那个豫东小城几乎能订到的所有少儿读物,《向阳花》《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只要家庭作业做完,对我看杂书也不限制。初三那个暑假,爸爸还跟我抢着读金庸,因为书是借的,我们轮流看过《射雕英雄传》,再去借《神雕侠侣》,然后是《书剑恩仇录》《连城诀》。高中时,一个同学到我家玩,惊讶于我房间里摆着的近百本《十月》《收获》《花城》杂志,那是我和爸爸共同的读物,也是我应对繁重高考的最好调剂。
现在,我的儿子6岁了,我几乎每个月都会给他买书。从两岁起,还给他办了儿童图书馆的借书卡。他抓起一本书,经常席地而坐,甚至就趴在地板上翻看,我也随他去,和弄脏一身衣服相比,我更关心他能不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有时候我偷偷看他专注的神情,仿佛看到二三十年前的自己,被书籍照亮的眼神,安放在相似的脸上。
一生很长,书是沉默又专情的朋友;一生也很短,多读书才能延展我们的生命宽度。爱一个孩子,就陪他爱上阅读吧——这是父母给过我的礼物,我愿意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