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壮族特色 打造文化名校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z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到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三塘镇中心小学),精美的铜鼓、别致的绣球映入眼帘;师生创作的壮族手工艺品点缀着教室、走廊,学生们身着该校自主设计的民族校服……整个校园充满了浓郁的壮族文化气息。
  “和谐、先进的校园民族文化对小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个性和品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该校校长滕开华说。三塘镇中心小学位于壮族人口占比82%的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近年来,该校以“传承壮族文化精华 打造学校特色文化”为文化品牌建设方向,将“壮乡文化探究之旅”确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依据学生的兴趣,打破年龄界限,开设了绣球、山歌、飞竹操、壮画图腾、芦笙等多个兴趣小组,逐渐走出了一条独树一帜的“壮族风情路”。
  巧手做绣球,人人传文化
  “牛代表爸爸,羊代表妈妈,他们紧挨在一起,表示爸爸妈妈永远相依,永不分离。鸡代表我,猪代表弟弟,我们围在爸爸妈妈身边,一家人其乐融融。”该校学生王程琳这样介绍自己制作的绣球,她利用在绣球制作实践课上学到的知识,将一家四口人的生肖绣在球瓣上,制作出了这件令人称赞的工艺品。
  绣球制作实践课是三塘镇中心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元老”课程。早在2008年,该校就成立了课题组,开展《壮族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在制作绣球等活动中感受壮族文化。从2009年起该校正式开设了绣球制作实践课,目前共有黄娟、蒙超英、李卫嫦三位指导老师。“学校将课程目标定位为让低龄段学生了解绣球的起源、发展、意义,让中龄段学生了解绣球的基本制作流程并制作球瓣,让高龄段学生学习绣球的基本制作流程并在制作上有所创造。”该校科研主任蒙超英向记者介绍道。
  2010年暑假,蒙超英作为学校第一批学习做绣球的老师,有幸跟“中华巧女”黄肖琴学习。八十岁高龄的黄肖琴来到该校,从浆布、裁剪到拼接,为该校教师们完整展示了绣球的制作流程,并手把手指导教师制作绣球。黄肖琴的讲授让蒙超英对绣球的制作工艺“顿生崇敬之情”。课程结束后,蒙超英与黄肖琴互留联系方式,并与学校的其他几名老师一道奔赴黄肖琴的家乡靖西——“绣球之乡”,向黄肖琴学习手艺。
  通过向黄肖琴等人学习,蒙超英等教师渐渐掌握了制作绣球的要领,并将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蒙超英等教师不仅鼓励学生学习制作绣球,还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球瓣图案的制作上,鼓励他们绣上诗文、英文、壮文、寓言故事和卡通人物等。学生把对刺绣的喜爱倾注到绣球上,制作出了一个个精致的绣球。三(1)班的罗广孟是一个活泼的小男孩,他很喜欢制作绣球,一上课就精神抖擞,捻针穿线的技术毫不输给女生。六(2)班的王玖丹学了两年的绣球制作,她告诉记者:“在制作绣球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细心、耐心、恒心,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现在,每到节日庆典,该校便会把精心保存的学生优秀作品拿出来展示在特设的展示台上,既激励了学生,又弘扬了民族文化。“绣球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也让我们的学生更自信了。”蒙超英说。
  平话山歌大声唱,学校飞出“小百灵”
  “来呀来,唱支山歌开心欢,山歌好比开心果……”在该校每周五下午的山歌综合实践课上,该校学生都会放开歌喉,学习、演唱一首首纯朴热情的壮族山歌。
  松柏坡是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唯一的汉族村落,全村以汉族平话为日常用语。松柏汉族平话二声部山歌是以南宁市单声部平话民歌为基础,受壮族双声部山歌的影响发展而成的多元文化成果。2010年11月,该校经上级批准挂牌成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松柏汉族多声部平话山歌传承基地”。该校立足当地实际,大力开展山歌教学,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指导下组建了一支拥有80名成员的“僮娃”山歌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
  该校音乐教师滕艳是山歌组的负责人,她曾在2012年登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绿城歌台”,演出平话山歌剧目《阿妈的嫁衣》。学校开设山歌综合实践课后,她挑起教学的大梁,带领音乐组教师学习平话与平话山歌。“原先我不会说平话,教学生说平话、用平话唱山歌对我而言是一个考验。后来,我主动向我母亲及会说平话的老师和学生学习,这才慢慢走上了正轨。”滕艳笑着回忆当初学习平话山歌的历程。
  为加深学生对平话山歌的了解,唱出动听的山歌,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滕艳等教师还引导学生通过上网、走访等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壮汉融合的历史与文化。师生们实地采访了松柏坡的山歌歌手,深入了解平话山歌的发展历程,还邀请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系党支部书记覃乃军、广西民族大学教授黄宪等人到校指导。
  八十多岁的潘英雄是松柏平话山歌的“忠实粉丝”,她爱唱山歌,还热心参加山歌义教活动。多年来,她多次亲自到该校教学生唱山歌,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山歌奶奶”。她说:“我很高兴能教学生唱山歌,希望松柏平话山歌能世代相传。”
  在音乐教师、“山歌奶奶”等人的教导和帮助下,该校学生演唱山歌的兴趣越来越浓,演唱水平一天天提高,“僮娃”山歌组积极参加各类演出、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南宁市第八届中小学艺术节比赛银奖等荣誉称号7项次、南宁市第十三届中小学艺术节银奖、南宁市第二届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决赛二等奖、南宁市兴宁区第二十届中小学艺术节金奖等。
  荣登大舞台的“飞竹操”
  “在综合实践课程里,最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是‘飞竹操’,这套在壮族铜鼓舞基础上结合广播体操改编而成的校本操,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农耕生活,蕴含着壮族历法、图腾崇拜、节日祭祀等多方面的文化。”说起该校的“飞竹操”,该校副校长韦琼珍一脸兴奋。
  每周二、四上午的课间操时间,该校学生都会手持一根短竹筒,踏着音乐节拍从各班教室向操场聚拢,伴随着“噼噼啪啪、噼噼啪啪”的激越节拍,迈开整齐协调的步伐,舞起朝气蓬勃的“飞竹操”。
  2008年4月,该校成立了“壮族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探索与研究”课题小组,教师们根据三塘镇附近竹林丛生的地域资源,萌生了利用竹子“做文章”的想法。回顾“飞竹操”的创编历程,其中一位负责创编工作的教师罗雨燕感慨万分。她说:“创编初期,我们苦思冥想,几乎挠破了头皮,不断上网查询与此相关的资料。2008年,听说骆越文化项目《骆越点兵舞》在广西师范学院彩排,我们还去现场观摩。”观摩回来后,罗雨燕等教师决定参照铜鼓舞进行二度创作,借鉴壮、瑶、苗三种铜鼓舞的一些动作元素,结合“操”的特点,以竹筒为道具进行“铜鼓操”的创编。期间,该校请兴宁区教育局原教研室主任党雪妮、原教研员余萍等人作指导,请民族舞蹈专家提意见,根据这些建议与意见进行创编,最终凝结成一套完整的校本操。
  2009年“六一”儿童节前夕,该校负责校本操排练的教师把报名参演的学生组织起来,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后的时间抓紧排练,终于在“六一”联欢会上为全校师生和家长献上了精彩的表演,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随后,该校根据校本操所用道具为竹筒的实际,将“铜鼓操”更名为“飞竹操”。紧接着,师生们又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紧张排练。罗雨燕说:“有学生因为训练艰苦产生了畏难情绪,我们就通过讲故事来鼓励学生,例如讲述女排运动员顽强拼搏的故事等,最终坚定了学生的信念,磨砺了学生的意志。”
  该校开展的综合实践课活动得到了广西电视台、南宁电视台等几家新闻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南宁电视台还到该校拍摄了专题片。如今,“飞竹操”已成为该校特色办学的示范品牌,小小的竹筒敲出了富有韵律的节奏,敲出了学生对壮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敲出了一所乡镇小学的独特风采。
  如今,该校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突出的成绩,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实践课题先进课题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国先进实验单位”“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民族团结进学校示范校”“南宁市青少年爱科学实践活动先进集体”等称号。滕开华校长对记者说:“民族文化氛围的营造,让学生更自信、更勇敢、纪律性更强,而教师也在民族文化方面得到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下一步,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创造与争取更多机会,将本地的民族文化推广出去!”
  (责编 秦越霞)
其他文献
2014年广西高考生物试题考查内容以考试大纲为指南,试卷的题型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方面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体现了考试大纲与教学大纲的一致性和权威性。试卷题型、题量及结构、分数比例均与2013年保持一致,总体而言是“在稳定中见创意,于细微处见特色”。考查内容既突出了核心知识的主体地位,又兼顾了知识点的覆盖,试题无偏题、怪题,注重基础,突出主干,强调综合,稳中求新,能力立意,难度适中,具有良好的分
期刊
每年高考过后,分数与录取都会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据媒体报道,今年国内有31个省份均出台了新的高考政策,其中各地的高考加分“大瘦身”最引人关注。此轮大规模调整主要集中在体育、奥赛等缩减项目及降低分值上,多地奥赛获奖者被剔出保送行列或加分名单。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有13个省份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和见义勇为,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甚至对此加20分。  “特长加分”与“品德加分”的初衷无疑是好的,有利
期刊
编者按:新课改提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在此理念指导下,桂林中学于2001年开始进行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模式改革和实验,现已形成较成熟的操作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进步和学生的发展。2011年张弥特级教师工作坊成立后,该教学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并得以在桂林市全面推广;2012年我区普通高中实施
期刊
2012年8月底,钦州市钦南区关工委成员、钦州市文昌社区居委会干部在钦州市钦南区文昌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在教坛耕耘50余载、退休后还继续发光发热的老同志张传桢举办了一场“张传桢从教50周年座谈会”。十几位张传桢的学生闻讯赶来,讲述了张传桢以前对自己的教诲。座谈会上,张传桢感动得热泪盈眶。座谈会吸引了不少文昌社区居民的目光,他们坐在活动中心门口,不时为这位在教坛耕耘五十载的老人鼓掌。  扎根山区艰苦
期刊
本刊讯 最近,自治区教育厅、广西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联合举办“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启动仪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杨伟嘉出席仪式并讲话,她要求参训学员抓住机遇,做好职业规划,积极参与各项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据悉,该计划主要用来帮助高校新进青年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培养青年教师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教学创
期刊
又是一个平凡的放学傍晚,陆秀美认真打理好内宿生的晚餐后,便系上那双有点破旧的鞋,拿上手电筒出门了。她步履匆匆,因为她要赶在晚上九点之前走访完外宿生的家庭,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情况,了解并详细记录学生放学后的活动。  “每天晚上,只要看见山道上那束手电筒的亮光,村民就知道是陆老师来了。”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忠良中心小学)校长温福华感慨地说,“夏天晚上,山里虫蛇多,就连男人也不
期刊
葛维春曾以“流萤”自喻,他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只不过是一颗微小的沙粒;对于永远的教育事业,我做不了灯塔和山峰,但我要做一只星空下闪烁的流萤,永远发光。”  这一富有哲理的话令人深思。“流萤”者,甘愿平凡,甘守寂寞,自由而不失灵动,黑夜中闪闪发光。这是葛维春的追求,也是他的写照。  作为安徽省的语文名师,葛维春近年来主持完成过多项省市及全国教育科研课题,发表教研论文数百篇,出版著作十余部,多
期刊
“小眼睛!”“亮晶晶!”口号一起,学生们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到了黑板上。杨老师温和的声音响起:“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讨植树问题。现在,一个工程队要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能种几棵树?”“4棵”“5棵”,学生们纷纷抢答。“同学们真棒!可是,有那么多答案,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现在由你们来做设计师,为工程队设计植树方案,好吗?”课堂随即陷入“混乱”状态,各小组成员开始进行激烈的讨论。
期刊
一个人,一个教学点。他在这个偏僻的山村学校里坚守了二十多年。在深山瑶寨,他勤勤恳恳,默默无闻,无怨无悔。他的事迹被当地群众广为传颂。  他,就是崇左市宁明县爱店镇堪爱小学丈鸡教学点的老师蕉生定。  因为有爱,所以坚守  丈鸡屯,坐落在中越边境的公母山半山腰,是崇左市宁明县爱店镇的一个偏远的瑶族小村寨。寨子里的瑶胞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蕉生定从小就生长在这里。  1990年7月,
期刊
走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各地的集市上,随处可看到独具民族特色的妇女背包,背包上绣着的学前教育的各种宣传标语让人眼睛一亮。“除了发放、张贴一些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和宣传画,我们还借助少数民族手工艺品来宣传学前教育,这是我们隆林的特色之一。”该县教育局局长范再彪说。  受地理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制约,隆林的学前教育一度落后。近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逐年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和宣传力度,使该县的学前教育有了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