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农村小学数学十年课程改革的反思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k1987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与新课程改革共同成长的教师。课改之初,我在边远的一所农村小学任校长,那时对新课改所知甚少。2004年我调至镇中心小学任业务副校长,当时新课改在县里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了能胜任本职工作,我阅读了大量关于新课改的理论书籍,系统地观看了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名师课堂教学实录,尽可能地争取到外面学习取经的机会。几年来,我的多篇论文、课例在省市县级刊物发表或获奖。2008年以后,我又陆续被调到镇下面的两间农村小学任校长。在此期间,我亲历了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在农村小学遭遇的实际情况,这带给我深刻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现代教育思想、新课程的理论、理念、标准等,在学习、领悟、观摩、实践中,逐步被我县小学数学教师所认同、所接受。一些具有示范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科学、合理、新颖的教学设计,丰富生动,活跃的教学情景,热烈有激情,令人激动的师生、生生互动,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得以彰显。生命、生活、生态、生成的课堂以其绚丽的光彩,催发了教师高涨的热情和涌动的心潮;以其巨大的诱惑力和蓬勃的生命力,呼唤着广大教师在这块沃土上去耕耘。新课程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积极的姿态、满腔的热情去挑战新课程,运用新理念,实践新课堂,培育新成果,是教师的历史使命,是神圣的职责,是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热切期待。然而农村小学的教师们在跃跃欲试中,却发现在他校他人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时代神韵,在自己学校教师的课堂上却显得黯然失色,因而感到困惑,感到迷茫,感到困难重重。
  一、教师素质与课改对教师要求之间的差距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逐步摆脱传统的落后教育观念,克服传统落后的教学习惯和方式,由传授型向探究型,由再现型向创造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这是新课改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必备的条件和能力。但从我县广大农村小学大部分小学教师的基本现状而言,要在短期内实现这种转变,哪怕是基本适应课改的要求,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一是在这支队伍中,受过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的教师并存,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并存,且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还有相当大的比例。经过传统教育成长起来,又用传统教育方式从事教育工作,传统教育的思想和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二是虽已具备教师的基本资格(学历和教师资格),多数教师经过职后进修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学历与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两者之间的发展并非完全一致,其业务能力却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速度,观念在更新,却缺乏把新理念外化为教学行为的能力。在课改前已经存在的距离,在进入课改后就显得更为突出。三是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很大一部分教师充其量只能扮演好一名传授型和维持型的教师角色。尤其是新课程的数学教材中出现的数学知识,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数学素养。农村小学的课改实施后,教师们都在积极地实践,但课改实验的推进在某种角度来说如履薄冰,举步维艰。四是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的发展与先进地区拉开的差别越来越大,人心思动,人心思变,原有的优秀教师所剩无几,新的优秀教师缺乏补充,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缺乏骨干教师的支撑,更加延迟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课改实施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农村小学基本现状与新教材中存在的差距
  不可否认,新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时代特征,但与农村地区和学校之间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差距,农村小学课改中出现了几种不适应性。
  对教材中某些素材的不完全适应性。从目前可供选择的教材中,能够反映和符合农村地区,尤其是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生产劳动、生活情景、生活水平、生活环境为素材编制的教材几乎没有,较多地表现出来的是城市或先进地区的东西,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有的接触不多,有的是完全没有认识的东西。即使有也是经过处理后的东西,缺乏应有的真实性。虽然课改提出了结合实际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选择、整合、拓宽、补充,但有限的师资水平又制约了这种开发的可能。
  农村现有办学条件的不适应性。农村学校远不如城市学校那样优越,先进。简陋的教学设施,落后的教学设备,有限的教育经费根本不可能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得心应手的辅助教学的设施,客观上在教材的使用中也就很难产生出先进教学手段下的教学效果,大量的课堂教学仅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来开展教学活动的现象普遍存在。
  教师对教材的不适应性。新教材的编写在充分体现人文性和时代特征的同时,给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留下了创造的空间。这无疑给教师搭建了展示才华,各显神通的平台,正所谓英雄能有用武之地。对于任何地区的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对农村地区的很多教师而言,在这种难得的挑战面前却显得力不从心。传统教育观念下形成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或是内容与形式的不和谐,或是流于形式,或是穿新鞋走老路。长期依赖教材,依赖参考书,甚至依赖教案来开展教学工作的教师,在新教材面前显得束手无策。新教材留给老师们的创造空间,使一部分教师感到从未有过的无奈。
  农村小学学生的不适应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是学生自主性、独特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动表现。许多观摩课、示范课,展示出令人欣喜惊讶的情景,许多案例中描述令人感动的情节,充分地显示出新课程的巨大魅力来自于城市和中心地区学校课堂上的惊喜,让农村地区学校的许多教师在兴奋之余时,更多的却是望而兴叹,望而却步。农村天宽地阔,资源也十分丰富,但内容却远不如城市精彩。农村孩子生活的环境、背景,所能感知的事物与城市相比较相差甚远。同样的教材或某一个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地区学校的课堂上不可能演绎出同样的效果,在农村学校更是如此。农村孩子的生活经验和记忆中几乎很少有过城市孩子的经历和体验,也就不可能产生出城市孩子的那些生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教材的倾向性增加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孩子对新教材的适应难度。在教材面前,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发展不在同一个起点上。
  教育环境的差距。农村地区人口的居住较为分散,办学规模较小,编制较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难以形成学科教研的群体氛围。教师基本上成了非课改意义下的“综合型”和应付型教师。教研、科研开展起来力度不大,效果不佳,对课改难以形成较强的推动力。教师兼职学科多,且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中,专职不专业,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大,心理压力大,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这种状态下的教师会释放出多大的课改热情就可想而知了。因农村条件的限制,学生在信息的获取上其方法、途径、渠道、手段以及信息量等均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虽然农村拥有城市无法开发和利用的信息资源,但具有时代精神、时代水平、时代特征的信息就显得十分贫乏。学前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活动等方面也远不如城市学生。
  教师、教材、学生,教育教学的三个要素和其它方面与课改之间存在的问题,已经构成了对农村小学课改实施的影响,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小学课改的推进。分析这些影响农村小学新课程实施的因素,我认为,农村小学课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课改的成败与否,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农村地区学校中实施课改,除了诸多客观因素影响外,而根本问题是教师的自身素质的问题。教师素质普遍不适应课改的需要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不论何种原因,要想方设法地实现教师素质尽快适应课改的需要,才是保证和促进课改顺利、有效地发展的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 邱 丽
其他文献
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的重要课题。这其中,班主任的专业精神又是当下急需重视和加以锻铸的。因为相对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如今班主任的专业精神已大不如前,普遍的情况就是浮躁与短视,他们往往过于急切地盼望出成效,对学生的成长缺乏期待与宽容。正如诗人纪伯伦所说:“我们走得太远、太快,以至于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那么,班主任专业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又包含哪些核心要素呢?我以为,班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紧紧地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性、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
很多小学生的习作水平不高,提起作文就头痛。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的兴趣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就此,我从小学生作文评改方面来谈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達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建立一个发展性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一定要
学法指导必须以理解为基础,以训练为手段,以应用为归宿,优化其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应加强情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等。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
随着信息技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信息技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普遍.它是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有效载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
香港中文大学创建于1963年,由1949年创立的新亚书院、1951年创立的崇基书院、1956年创立的联合书院共同组建而成。其历史较短,但是实力较强,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公布的年轻大学(成立时间在50年以内)世界排名榜上位列第12名。香港中文大学综合实力强大,除了其学科学术水平较强外,最具特色的就是它的非形式教育。所谓非形式教育,主要是指与正规的学科知识教育相区别,采取非课堂教育教学的一种
建设非遗基地,建设非遗传承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活动,加强对外宣传。 Build non-heritage bases, build non-heritage team, carry out rich and colorful non-he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