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难临头,我们如何逃生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ry_lin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11”幸存者的逃生经历
  
  2001年9月11日,飞机撞上了埃莉亚·泽迪诺工作的大厦。她听到隆隆的爆炸声,感觉到大楼突然开始向南边倾斜,仿佛在顷刻间就要倒塌。她的第一反应不是逃跑,而是满腹怀疑。她紧紧抓住桌子,大喊:“究竟发生什么事情了?”她事后回忆说:“那时我期望有人能回应我一声,告诉我,一切都很好!不要担心,一切异常只是你的幻觉罢了。”
  幸运的是,泽迪诺的一个同事表现得与众不同。她说:“我那时听到一个同事尖叫:快离开大楼!”大约4年过去了,她还会不时地想起当时的指令。她说:“我常常想,如果当时那个人什么也没说,我会怎么做呢?”
  尽管当时听到了同事的呼喊,泽迪诺并没有立即撤离。她回忆说:“我在寻找能带走的东西。我记得我拿了书,然后继续四处寻找。看有没有其他能带走的东西。我的精神状态好像一直是恍恍惚惚的。”当她最终决定撤离时,她还是慢慢悠悠的,居然花了1个多小时才下楼。
  科学家对“9·11”事件中的900个幸存者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些人在第一时间逃离了灾难现场;而更多的人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留在原地不动。最终,每个人都看到了滚滚浓烟,闻到了飞机的燃油味,听到了撤离的命令。可是,这时很多人还在给家人打电话;大约有1000人不紧不慢地关闭他们的电脑。
  在危险中,大多数人都变得不可思议地温顺,对待他人比平时更友好了。在撤离过程中,人们成群结队缓慢移动,像做噩梦时梦游一样。统计显示,逃生的15 410人每下一层楼平均要花1分钟——是预计的2倍多。如果袭击发生得再晚一些,大楼的人流量将达到一天中的最高,32000人。如果以这种速度疏散,则需要长达4个小时,死亡人数将超过14000人。
  
  我们的本能可能毁灭自己
  
  遭遇灾难时人们通常有三种反应。10%到15%的人能保持冷静,迅速有效地采取行动。另外15%的人完全失常——哭泣、尖叫或者做出其他妨碍撤离的行动。绝大多数人却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1977年3月27日,在西班牙的特内里费机场,一架泛美航空公司的客机和一架荷兰航空公司的飞机相撞。荷兰航空公司飞机上的所有人当场丧生,而泛美航空公司客机上的不少乘客成功逃生了。
  当时,亨克夫妇和朋友在泛美航空公司的客机上。碰撞发生后,弗洛莉·亨克不能说话也不能动,脑子里几乎一片空白。但是,她的丈夫保罗·亨克迅速反应过来,他命令妻子立即下飞机。弗洛莉回忆说:“我就像僵尸一样跟着他穿过浓烟。”
  就在弗洛莉从飞机上跳出去以前,她回过头去看了看她的朋友罗琳·拉森。拉森坐在那里。两眼呆滞地看着前方,嘴巴微微张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和其他遇难者一样,她不是死于撞机,而是死于随后的大火。
  飞机上的疏散速度比高楼上的快些。即使只有一半的出口可以使用,而且过道上堆满了箱包,乘客在90秒钟内也可以撤离。研究显示,在大火吞噬飞机前,泛美航空公司客机上的乘客至少有60秒的时间可以撤离。但是,396人中却有326人死亡。包括荷兰航空公司的遇难者,最后确定这次事故造成583人死亡,是民航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起事故。
  
  灾难袭来时,人们不是会在本能的驱使下露出动物求生的本性吗?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沉船和坠机事件中,心理学家看到了人们根本无动于衷的表现。他们甚至可以在实验室重现这种现象。研究发现,在心理压力下被要求完成不熟悉但很基本的任务时,45%的人会在30秒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停止说话和行动,只是坐着发愣。
  为什么我们的本能有时会这么戏剧性地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呢,研究表明,即使是在冷静镇定的情况下,大脑仍需要8秒钟到10秒钟来处理一条复杂的新信息。心理压力越大,处理速度就越慢。当我们的大脑被很多新信息轮番轰炸时,反应明显变慢了。由于大多数人一生都没有经历过什么灾难,大脑数据库里没有类似情况的解决办法,所以当灾难降临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保持静止,就像电脑突然死机一样。
  
  提高应对灾难的能力
  
  如果我们接受过训练——哪怕只是意识上的彩排——也可以大大提高我们应对灾难的能力。然而,我们所做的准备工作之少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直到去年,要求住在纽约摩天大楼里的人进行疏散演习还是违法的。目前,美国人正在讨论一项新的法规,它规定大楼的业主每两年必须组织一次疏散演习。这样,大多数人至少到过一次楼梯间;有些人还会永远记得他们下楼需要多长时间;残疾人可以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帮助。
  曼纽尔是纽约世贸中心第49层的系统管理员。在“9·11”事件中,大楼一停止摇晃他就从小隔间跳出来,跑到最近的楼梯间。当他离开的时候,他注意到他的同事还在收集可以带走的物品。
  人们称曼纽尔为“灾难专家”。他小时候在秘鲁经历过大地震,在洛杉矶又经历过几次小地震。2004年,曼纽尔在纽约的房子被大火化为灰烬。也许只有一连串的坏运气才会提醒你为灾难未雨绸缪。
  (孟 兵摘自《科学画报》)
其他文献
小资有点闲,但没有多少钱。于是小资追求的就是表象,比如一顿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齐全的全麦早餐。  大资不仅有钱,还有闲。身为大资翘楚的某国知名CXO,他的日常早餐食谱是:两片莴苣叶子,一小段芹菜,外加一杯矿泉水。  如果A花100元,B花20元,能够带来相差无几的享受,小资选A,因为他们深信便宜无好货。他们有那么点骨子里带来的审美强迫症。  大资在讲究品位的同时更讲究实用性,他们不甘人后的好
期刊
基姆·瑞德是美国人,以前一直从事沉船寻宝工作,直到他遇到那只高尔夫球,他的整个人生发生了巨大变化。   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个正在打球的人由于动作失误将球击入美国奥兰多的“格兰德·塞普奈斯”高尔夫球场的湖水中,于是他脑子里灵光一现,仿佛看到了一个机会。   他穿好潜水衣,带上工具跳进湖中。你猜他看到了什么?白茫茫的一片!全是高尔夫球,有成千上万只,这些球几乎全和新的差不多,全都是因为球手们
期刊
43年前,汤姆·克鲁斯·麦波萨四世出生时家中一贫如洗,父亲抛家弃子,留下年幼的他与母亲玛丽·李和姐妹们相依为命。  后来,克鲁斯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一番志气,不甘于只做个英俊的平凡人:“我无法认同那些固守现状的人,从小我就告诉自己,我要过更好的日子,我要改变。”  终于,他达成心愿,成了世界级的巨星。  不管是成名前还是成名后,汤姆·克鲁斯面对人生的压力与责任,始终保持激昂斗志,每天早上起来,总带
期刊
20年前,人们肯定不可能想到,20年后,会有一个叫做“超级女生”的词语,因为一档叫《超级女声》的节目风靡全国,变成称呼所有爱唱歌的女孩子最让人受用的名词。  20年前,上海电视台小荧星艺术团合唱队成立。作为一个带有半官方性质的少儿艺术团体,小荧星时至于今,仍然是很多家长和孩子梦想的光环。20年后,或许只是巧合,小荧星的20周年纪念和超级女生之间,给人以比较联想的可能,以及感慨叹喟的触动。  20年
期刊
2004年,64岁的肯尼亚环保主义者玛塔,在194个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首位荣获该奖的非洲妇女。  诺贝尔奖设于1901年,但是将和平奖颁给一位环保领域的人士尚属首次。  玛塔出生于1940年,是位著名的生物学学者。1971年,她在内罗毕大学从事兽医学的研究,并成为东非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黑人女性。1976年,由于她工作业绩突出,成为内罗毕大学兽医系的第一个女系主任,后来又成为生物
期刊
只一步之遥    那里有无穷尽的疯狂    可以雪洗所有悲伤    抚平一切伤痛    只一步之遥……  这是著名的探戈舞曲《一步之遥》的唱词。这首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老歌,说的是一个爱情与欲望的老话题,但是里面却透露了许多属于那个时代或者属于探戈音乐的独特信息。   在现在来看,不论是探戈舞蹈还是探戈音乐都充满了都市气息,是都市华灯之下的活泼精灵,狂野激情、华丽优雅,但是这些美艳的外表却不能
期刊
小时候我总是一个人在家玩,因为我知道,只要我一出去,其他小孩就会追着我喊“傻子”“白痴”,因为爸爸是个痴呆,所以他的后代当然是个低能儿。  妈妈把我送到一所离家很远的全封闭式管理学校,奶奶反对过,但妈妈的理由更充分——在那里我不会受欺负。  到学校的第二天,妈妈给我穿上新衣,把我打扮得干干净净,然后对我说中午再来看我。中午,妈妈提着大包小包来到我的宿舍,后面还跟着一个大约三十岁左右的男人,胖胖的,
期刊
这是一道选择题,选对的人很少。以下列出对美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12个人。他们都曾当过律师,但其中有1个人中途从法学院退学。你能猜到他的名字吗?  准备好,开始!  1.帕特里克·亨利,参加过大陆会议,曾任美国弗吉尼亚州州长。他在1760年取得律师资格。到1763年,仅3年时间,受理了1100多个案件。  2.约翰·杰伊,1768年通过律师资格认证,是联邦最高法院第一任首席大法官。  3.约翰·马歇尔
期刊
我和先生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葡萄牙波尔图留学。2001年6月,我们在波尔图郊外买了一栋两户连在一起的两层别墅。  有一天,我在花园里除草,忽然看到邻居也到花园里来了,我主动上前打招呼:“您好,我是吴明明,我还不知道您的名字呢?”她愣了一下,或许没有想到我会和她说话,她犹豫了一下说:“我先生姓西蒙。”我们又聊了几句,虽然都是一些客套话,但有个良好的开始。  不久,一个从国内来波尔图的朋友张铁给我打电
期刊
去年春天,我用十几年的积蓄,买下一个带阁楼的居室,当阳台窗户的玻璃刚刚装上,一家人便迫不及待地搬进了新居。我和妻子的卧室朝北,儿子的卧室在靠近阳台一侧。住进新房子的感觉好得难以形容,我和妻子从来没有像这一夜睡得香甜。但早晨起来后,儿子却抱怨说他一夜都没睡着。我问他为什么,儿子说昨晚上好像有人不停地敲击阳台上的玻璃,吓得他缩在被窝里一动不敢动,一夜没睡。  这是离地十几米高的顶楼,怎么可能有人爬上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