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因论的高校英语演讲教学设计初探

来源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482a3710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因论从语言文化视角为高校英语演讲教学改革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教师应将优质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与变异过程中的要素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学生在课前进行较简单的认知学习,即记忆和理解演讲范例中的语言模因,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指导进入较复杂的认知学习阶段,对这些语言模因进行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从而提高英语演讲的语言综合能力.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也为高校英语演讲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与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保障.新时代的创新型教师应自身具有较高的创新素养与能力,能够担当“创造性教学”和“为创造力而教”的双重使命,需要具有创造性的人格特质、独立的教育见解与批判反思能力、深厚的学科理解力、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为创造性而教的能力.创新型教师的培养,需要以创新型教师的特征养成为目标,优化学科理解能力与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促进学科专业与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强化过程教育,聚焦创造能力培养.
信息公开是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和保护,也是构建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先导性环节.党政联合文件是由党政两机关在职责交叉领域共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依据.其虽具有党政双重属性,但也必须纳入信息公开的范围.但司法实践中,对党政联合文件申请信息公开却遭遇窘境,以单一的形式标准裁定不予公开并不能解决社会矛盾,达到定纷止争的效果.因此要实现裁判标准从单一形式主义向实质兼顾形式主义的转变,应对“政府信息”适当作合理的扩大解释,党政联合文件中所包含的党务信息不应局限在主动公开的方式,而应加快完善公开的方式以及配
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王朝统治的腐败,“英国大炮的轰击”①敲开了国门,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彼时的中国,国家主权蒙辱、人民生活蒙难、中华文明蒙尘,人民深受三座大山压迫,被西方列强辱为“东亚病夫”,使中华民族陷入灾难深重的境地.为了救亡图存、唤醒民众,多少中华儿女纷纷起来反抗,多少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开展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
期刊
阐释马克思思想本身及其所揭示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生成发展的历史图景,虽然难以避免相关研究者的"视差之见",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某种"外部反思"或"思想熔断"现象,但正像人既是"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又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一样,"具体总体"地把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理应持有的思想态度和逻辑定位.因而,应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实现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变革的基础上,遵循"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思想与现实相关照的"历史的内涵逻辑",以及文明反思、社会批判和人性革命相结合的"实践活动的唯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智政策建设经历了从自由萌芽到有序生长的垦拓探索期、从单极指导到多元规范的建设发展期、从工具理性到人文本位的深化完善期与从条块分割到相对聚合的系统提升期.其历史演进逻辑在彰显时代性特质的基础上,呈现出明显的渐进式发展趋向,同时也受到外部机制性动力因素和内生结构性动力因素的多重影响.展望未来,新时代,我国引智政策体系的完善亟须进一步强化立法供给,均衡政策资源配置,同时主动促进"内智"与"外智"的有机融合.
自近代以来,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先进分子的不懈探索和推动下,中国文化相继实现了从传统文化到近代资产阶级文化、从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到新民主主义文化、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转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通过领导文化建设,不断开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局面.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变革和转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文化建设事业的胜利发展,不仅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教育评价是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十三五期间,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基础教育新设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其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和表现水平进行了界定,但在十四五期间如何深化评价改革仍然有待探索.本研究依据高质量核心素养评价框架,探讨了新设学科深化评价改革的理念和实践路径.结果表明,与传统评价不同,新设学科评价符合高质量核心素养评价的本质特征、采用真实的情境任务、包含丰富的支撑信息、具备衡量多样化表现水平的评价标准.深化基于
"创造"是历史聚焦下的核心词汇.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创新能力愈加重要,"创造的教育"则是依托于历史的聚焦与未来的挑战应运而生.创造的过程是逻辑与非逻辑辩证统一的过程,根据创造的发生机制可以完成对创造的引导与创造性的培养,师范大学"两代师承"背景下"创造的教育"的实施相较于一般的创造教育更具价值性与复杂性,因为其不仅需要培养未来有创造能力的教师,还要培养具备创新性人才培养能力的教师."创造的教育"应回归学习的过程性,使学生对创造与探究具备更为深刻的理解;强调重视主体的内生动力,使学生愿意进行创造并形成创新的人
行政公益诉讼在我国是一项新生的制度,同时也是一项创新的制度.虽然行政公益诉讼已经初见成果,但是由于法律规定较为简略,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办案指南和操作细则,因而在推进行政公益诉讼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同样,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的诉前阶段也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如案件线索的来源受限、检察建议的设置不明、调查核实的权力有限等,因而需要积极拓宽案件线索的来源、明确规范检察建议的设置、有效强化调查取证的刚性,以此来完善行政公益诉讼中诉前程序的检察监督机制.
随着上海日报公会观察团1929年5月的东北之行及其相关报道和旅行书写的问世,长期为南方媒体上穷兵黩武和粗野无文的"刻板印象"所遮蔽的东北,终于有机会显现自身.当此"东北易帜"完成不久而"中原大战"山雨欲来之际,"东北"不仅是左右中国政局走向的胜负手,更是侦测救亡图存之时代主题的潜望镜.而赵君豪和严独鹤各自以"旧文学"形式记述此行的长篇游记《东北屐痕记》与《北游杂纪》,最早和最为深入地向南方读者介绍了"新东北"形象.通过观察、倾听和交谈,他们尝试理解东北社会建构自身价值与意义系统的资源与方式,从其"固旧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