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炳华博士 推动历史教育 提升国民素质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198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梁炳华博士,国民教育学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课程导师,香港私立学校联会副主席,香港长者协会执行委员,前中圣书院校长,前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培训课程导师,前香港教育人员专业操守议会执行委员,风采中学教育顾问,青松侯宝垣中学教育顾问,长春社文化古蹟资源中心董事,香港教师中心諮询管理委员会委员,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历史教育学会创会暨荣誉主席,淫亵物品审裁处审裁员。北区、南区、中西区、离岛、观塘、《深水埗风物誌》作者,第二届立法会选举委员会委员,香港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团成员。
  梁炳华博士从小深受老师的影响,肩负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责任,跟中国文化、历史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历史教学中,他大胆创新,独特的教学模式在两地之间得以推广;2007成立了国民教育学会後,他致力於推动国民教育的发展,助推青年教育,提升国民素质,为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樑。他深信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傑出的文化,未来的中国定日渐富强,恢复昔日的光辉。
  情繫故乡 牵线搭桥
  在香港出生长大的梁炳华博士,自小就常跟随父亲回故乡开平,梁炳华博士笑谈,他的名字更是由在家乡的爷爷亲自改的,改之为“炳华”,意为“光耀中华”。当时家里有七个兄弟姐妹,他是最大的。回老家过年时,父母便常常拖着他们排很长的队伍过关,非常辛苦。即使回到家乡会面临粮食不夠吃,住房破旧不堪的局面,他的父母也从来不会抱怨,他们反而非常期待一大家人团团圆圆。此外,每逢过年,他的父母总会把生活用品之类寄到家乡。这种过程对他来说是一种做人的训练。这种教育比说话更有实质效果。他认为,这种亲情的建立,加深了彼此的关係。他更加懂得珍惜亲人,有机会还要尽力去帮助他们。这种关係也奠定了他的情怀——不能嫌棄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从那时起,他对家乡有了一种亲密的感情。


  大学时代,学历史的他和父亲回到家乡,见到始建於元朝的祠堂因年久失修而变得破败不堪,他与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叔父商量修葺,但叔父说当前人们尚不能吃饱饭,时机未到。2000年,国家保护文物的力度加大,当地政府支持修葺祠堂,梁炳华博士与乡亲及广大海外侨胞积极响应,大力募捐,与政府共同集资50万元人民币作为重修经费。在2004年顺利重修了祠堂,也就是今日的“得元梁公祠”,该祠堂选用了最好的木材作为樑木,内有古朴精美的雕樑画栋,又有广东知名书画家题写祠堂名字送赠书画,於广东远近闻名,成为开平法定的文物。
  香港原居民很少,其祖先大多数是从内地迁来的,他们的子女都有自己的故乡。因此,十年前他就决定用自己的经验和概念去研究上一代人的故乡历史,增强青少年对故乡的了解。


  於是,他编写了一系列有关港人内地故乡的教材和书籍。“当初有些人很不明白我做的这些工作,他们就觉得香港历史方面的研究应该从一些大的问题著眼,甚至有人质疑从香港人的家乡历史入手有用吗?”但他仍然坚定自己的理念。
  对家乡的关注,延伸至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关心。梁炳华博士从教多年,获奖丰厚,享誉盛名。曾荣获香港十大傑出教师、海荣师铎奖、香港中文大学建校30周年傑出博士毕业生等等,与家乡开平签订了教育方面的合作协议,由他牵线搭桥,促进家乡与香港在教育方面的合作交流;近期,他又与开平教育部门积极沟通,希望出钱出力设立奖教金,培育更优秀的师资力量。


  他,始终坚守初衷,耕耘不息。希望通过历史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而全面地了解香港和国家的历史,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念,消除他们原有的误解,这是梁炳华博士一直在做的工作,也是现在最重要的工作。据梁炳华博士透露,今年颁佈的初中中史新课程,将於2020年9月全面开展学习。关於新课程,他接受邀请给教育局提出了不少建议,比如如何突显香港历史与国家历史的关係,怎样把香港的历史写进新课程纲要等。与此同时,他和同工正在进行“中史尺”的研究,希望明年能夠取得圆满成功。他还担任出版社的顾问,並指导出版新的中國历史课教科书,希望他们可以编写一些出色的教材,期待在国史教育这一块有一些更有用、更翔实的资源帮助年轻一代学习。


  立志从教普及香港历史教育
  回忆当年,梁博士的一位中学老师郑捷顺先生告诉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希望他一定要好好去继承和发扬。因此,梁博士受老师的影响,在大学主修了历史,並追随香港历史专家吴伦霓霞教授攻读博士课程,以九龙城寨与中英外交为研究课题。
  在80年代,香港还没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对教书的门坎限制较低,甚至没上过大学的人去教书的也有不少。但梁博士在修完历史後,又坚持花了一年的时间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专门修读师资课程。很多人都笑他为什麽要唸全日制的教育文凭而错失了拿工资的机会,然而,他心想:医生都要完成专业训练才能医人,教师怎麽不读教育学就可以教书育人呢?既然要立志从事教育的话,我就必须先接受专业的训练。在中大教院他受到启发,学会了带领学生进行考察学习。


  1983年,梁炳华博士成为了一名香港教师,並在历史教学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创新,赢得了教育界及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
  “以前,不少老师上课主要是抄黑板、印讲义,而且每年都用旧讲义去教学生,结果当时我们很多同学都趴在桌面睡觉,女孩子都打毛衣,根本没有兴趣去听。”他觉得自己不应该那样做,而是要积极想办法来提高学生对学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他引进了教育界先进的教学方式——专题研习,带着学生以学校周围为基地进行户外考察,去探究那些在身边的历史。那时,他的做法被一位老师投诉到校长处,说他不考虑学生安全和公开试的需要。但事後,他的学生经过有效的学习,所做的专题研习报告拿到了全港的冠军,校长出席了頒奖仪式並对他的教学方式给予嘉许,其他学校和老师也开始仿效。後来梁博士把他的教学经验带到上海和广州,广州更是把专题研究的模式推展至全市。


  “我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教授中国历史,例如透过香港历史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中国历史,如何进行实地考察,以全港十八区为考察目标,因为香港有不少文物古蹟体现了华夏文明,如汉墓,九龙城寨等,从点到线再到面地了解香港,了解国家。”梁炳华博士表示,历史是互相关联的,学生从了解自己身边的历史文物着手,就能顺藤摸瓜,了解到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从而增进知识。
  除了教学,梁炳华博士还做了大量的历史学术研究。他向优质教育基金申请研究经费,进行全香港的历史教学研究。1995年,他在香港18区创立了18个学校文物径,以学生为中心,在学校的周围找到具有中西特色和历史意义的地方,贯串成一条一条的文物径。至今,香港十八区的重要历史文物也成为了遊客来港的旅遊热点,而漫步文物径,宛如串起了香港古今的历史遗珠。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带领大屿山梅窝附近一所学校的师生进行考察的过程中,他问师生是否知道自己学校附近有一个重要的古蹟,当时没有一个人知道。原来在梅窝码头迴旋处附近有一块很重要的石碑,叫食邑税山碑,它反映了宋朝一段很重要的历史,可惜周边那麽多人卻很少有人知道有这段历史。
  於此,梁博士坚定“以区为本”的教学理念,從点、线到面,即与“从区、香港到国家”相对应,以区域的历史研究着手,透过香港的历史考察研究促进中国历史的教学效果,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直接送给学校和老师们作为教学参考资料,他更希望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地帮到师生们。
  他也经常带领学生寻找课题,进行研究,帮助学生全方位认识自己的社区,寓教於乐中。並经常带领学生参加比赛,拿到了很多奖项。
  梁博士延续大学时的研究兴趣,做了很多本地历史的研究,由《北区风物誌》开始,继而南区、中西区、观塘区、离岛区,最新的是《深水埗风物誌》,深水埗是梁博士成长的社区,所以他可说是最具国家情怀的本土历史学者。
  成立国民教育学会融合两地文化
  2007年暑假,梁炳华博士适逢机缘。他和从事教育的一班同工探访了华中师范大学。他深感香港在回归後对国史教育及国民素质的培养不足,仍有许多青少年对国家感到疏离和陌生,因而他与一批充满教育热诚的前线教育工作者成立了今日的国民教育学会。2000年,他曾发起成立中国历史教育学会,担任了三届的主席。
  国民教育学会从成立起就举办了很多活动,这都得益於梁博士与同工的默默耕耘。他们以历史文化为主轴,主办和合办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活动,更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还花费心血出版了多本论文集、教材、教案集等。以实地考察等方式引发参与者的探究和思考,激发了香港年青人对国家历史文化的学习热情,也启发了教师们运用新的思维和模式去教学,还加强了师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此外,梁博士在推动内地考察的过程中也遇见很多感动他的事。在观塘,他结识了一位司徒宏先生。据他告知,在开平有一所学校叫教伦中学,它是由海内外司徒氏宗亲集资创办的,一些华侨和港澳同胞都会定期捐款以资助贫困学子,並提供经费激励师生健康发展。司徒宏先生特别希望他日後举办考察时能夠创造机会让教伦中学的孩子们去香港交流。当时,他就答应了那位司徒先生。後来,梁博士有两次机会特别安排开平教伦中学的师生到香港考察交流,师生们都兴奋不已。这种别具有意义的事,他从未停过脚步。
  今年,他所属的国民教育学会与香港树仁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高龄教育工作者联会、中国历史教育学会等合作,计划邀请香港400多所中学的十分之一推动中国历史教育新方法的传播,希望加强年轻人对於国家历史、国家文化的了解,帮助他们认识国家和香港历史之间的重要关係。
  2007年国民教育学会成立至今,不知不觉已超过十年了,这些年来可说见证了香港国民教育的高低起伏。以前,很少有人专注发展这一个领域的工作。几年之间,梁博士明显感觉到情况改善了很多,香港的年轻人开始重视中国和香港的历史文物、古蹟;也开始重视自己既是香港人,也是中国人的身份。可惜“佔中”和“国教事件”令原本天经地义的认识祖国关心社会变得政治化,令他觉得十分痛心,也让他觉得青少年提供全面的国民教育的重要!看到这种变化,梁炳华博士更加确定,如果要继续推动国民教育的发展,一定要持之以恒,潛移默化;如果坐着什麽也不幹,还期望有很多改变,那是不可能的。
  梁炳华博士搭建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像一座桥樑一样把两地之间的文化融合,让年轻人有机会到家乡看看,知道自己的根到底在哪里。
其他文献
【人物简介】  李秀兰女士,中国旗袍协会香港总会荣誉会长兼副会长,大中华民藏鑑定协会副会长、港富企业董事,唐盛国际娱乐董事,香港皇后旅遊公司董事。受母亲的影响,她喜爱旗袍;为缅怀母亲,她加入旗袍会;为传承旗袍文化,她放下生意。她做事雷厉风行,待人温婉宽厚,处世澹泊宁静,动静之间,宛如一枝刚柔並济的幽兰,静静绽放於港台。  每当正月来临,台湾玉山总是山青茶绿,姹紫嫣红一片,白梅花开满山野,格外惹人喜
期刊
【人物简介】  黄星轩先生,Amazing Team创办人、国际爱笑大使、大笑瑜伽培训课程国际级导师,香港超级爱笑俱乐部创办人、总笑长,广州超级爱笑俱乐部创办人、总笑长,香港钻石狮子会会长(2015-2016年度),香港钻石狮子会IPP 指导会长,香港博物馆董事,波动能量证书导师。  “我希望帮助社会健康事业的发展,既有身体方面,也有心理方面。因为只要人们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才能去做更多事情,实现
期刊
【人物简介】  刘长国先生,祖籍江苏,在家乡行医十数年後移居香港,进修中医学专业。现为刘长国中医(综合)诊所中医师(全科)、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註册中医、港九中医研究院学士、中国(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师会副会长/副教授、深港针刀医学会理事。擅诊治头痛、面瘫、颈椎痛、膝关节疼痛、更年期综合症、中风後遗症等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在香港中医界为人所熟知。  40餘年行医治病,他运用所学救治病人无数。
期刊
【人物简介】  庄志岗先生,普艺集团创办人之一,集团旗下包括普艺拍卖有限公司、普艺出版社有限公司、普艺文化促进会等。他1997年入行,2001年创办了普艺拍卖,二十年来专注於拍卖行业,致力於“为艺术之普及”,将对艺术的热爱化为一颗诚心,希望为推动香港艺术的发展尽心尽力。  “做任何一件事都要用心。”庄志岗先生以此为为人处世之準则。而透过採访,对其深入了解後,便可知其实乃用心之人。  他,用心地对待
期刊
【人物简介】  凌志雄女士,港京皮具鞋厂有限公司创始人、香港工商总会荃湾分会会长。上世纪70年代,她开始跟随父亲经营生产塑胶用品的工厂,80年代开始创业,专门生产皮具、鞋类,在高峰期拥有工厂员工人数超过2000人,现在在深圳和孟加拉国都设有厂房,其中在孟加拉国拥有数百工人。如今,她的女儿亦加盟公司的发展,创有中高端鞋业品牌“DYOS”及年青潮流品牌“HOUSE OF AVENUE”。  作为家中的
期刊
【本报讯】9月20日,由香港金紫荊女企业家协会主办,香港岛妇女联会合办的“丽智人生”系列午餐演讲会——创业“煮”意在中环上海总会成功举行。当天邀请日日煮(Day Day Cook)创办人朱嘉盈担任主讲嘉宾,分享她在“日日煮”的创业历程,如何抵挡压力、突破创业初期瓶颈及稳定後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  出席午餐演讲会活动的有:香港金紫荆女企业家协会主席丘璟珊、首席会长彭芷君、常务副主席李凯琪、郑美恩,副
期刊
【本刊综合报道】9月29日,由紫荆音乐艺术协会主办的名为“紫荆妙韻庆昇平”音乐会在屯门大会堂文娱厅举行,以弘扬中乐回馈社会。当晚文娱厅座无虚席,反应热烈。  音乐会当晚,啬色园董事会主席马泽华先生伉俪、副主席黎泽心伉俪及圣约翰前救伤队总会长赵洪小洴女士均出席观赏。  音乐会所呈现的乐曲,都是由紫荆音乐艺术协会特有的中西乐器混合乐团所改编並演奏。演出的作品丰富、跨界广泛,不仅有传统粤曲,更有多首经典
期刊
【本刊综合报道】9月19至23日,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组团访问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此次访问以基金会谢燕川主席为团长,徐志诚副主席为副团长,林劲为顾问。基金会一行11人访问了广西的南宁市、百色市的那坡县、右江区、平果县、田东县、靖西市及崇左市大新县等多个县市镇乡村,为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捐助的4所希望小学举行落成揭碑仪式,基金会今年还将继续在革命老区百色市捐资助教。  几年来,基金会已在广西援建希
期刊
【本刊訊】2018年9月20日,由沪港校友联合会主办的庆祝祖国成立69周年暨改革开放40周年庆典之“2018全港义工务服日之中医义诊”活动,於九龙马头涌道50号工人俱乐部9楼礼堂举办。该活动被政府认可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庆祝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典认可计划内活动”。  沪港校友联合会主席单志明,全国人大代表工联会会长吴秋北,中联办九龙工作部副部长王小灵,中联办社团联络部副部长黎宝忠,立法会议员郑泳舜
期刊
【人物简介】  李美琪女士,恒可补习中心创始人,在土瓜湾设有正校及分校。恒可补习中心,是在香港教育局註册的正规教育机构,扎根土瓜湾区近二十年,一向以教学严谨、师资优良、资源齐备及培养学生的品学而深得家长的支持和爱戴,在最高峰时期,同时教有学生四百多人。  在李美琪女士创建的“恒可补习中心”的网页上有这样一句话:“没有谁的幸运凭空而来,只有当你有足夠努力,你才会有足夠幸运。这世界不会辜负每一份努力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