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金钟先生是香港中文大学的首届毕业生,曾师承一代国学大师、新亚书院创办人钱穆门下。在千禧年以前,教学、办学,串联了他所有的奉献事业,爱才、育才,贯穿了他全部的职业生涯。如今,他是一位退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更是一位推广社会文明的有心人。十二年里,他鉴古知今,以身作则,引导青年,投身服务,让人们看到了“香港傑出第三龄人士”的实至名归!
情繫教育 不曾真正退休
唐代李世民曾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短短三句话,千年前直击人心,广为传播,千年後,依然不亚於暮鼓晨钟,使人警醒。历史专业的李金钟先生,就对“以史为镜”之说,深有共鸣。他说,“我们读历史,可以鉴古知来,吸取历史的教训、经验,启迪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深的眼界,让他看待历史问题时,多了“面面观”的理性,少了“随大流”的偏颇。
最近,国民教育一经“出炉”,香港社会便一片哗然,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密切关注。李金钟先生就对此客观发表了看法:香港得以回到祖国的怀抱,曾经过了漫长的努力,这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们作为中国人,都感到非常高兴。但是,是否推行国民教育的爭论表明,领土虽然回归,民心卻有待进一步看齐。现在,我们更希望特首梁振英先生能夠发挥领导作用,稳定香港局势,让香港无论经济抑或民生,都能比港英时期更加进步,从而让民众感到真正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对於教育一事,李金钟先生是具有相当的发言权的。他是一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2000年退休,在此之前,以教学、办学,爱才、育才,坚定地维繫着自己的奉献情怀:1964年毕业於香港中文大学,主修历史;一毕业即从事教育工作,从老师做到校长、校监;1969年创办思明英文中学,1972年从湾仔迁址到荃湾,共办学15年;1997年受聘往宝安,在广东香港人子弟学校,担任校长三年,2000年9月职业生涯圆满结束。
那是一段让李金钟先生至今难忘的时光。“我愿意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我鼓励学生提问,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虽是只言片语,卻勾勒出一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良师形象。据他介绍,现在香港依旧提倡浓厚的讨论氛围,互动的教学方式,但是,修习的课程卻有所改变。以中学的历史为例,从前单独列为一门,其後,卻融入社会科学。
身为教育工作者,李金钟先生认为青年有必要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中国过去和现在的国情都是怎样的?作为其中的一部分,香港如何走过鸦片战爭,如何割让、收回,走到现在的局面?香港的历史地位如何,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如何?香港与世界如何产生联繫?香港的未来如何发展?十年乃至五十年後的香港是怎样的?这些都应让青年学生了解、思考。
採取连环发问的方式,提醒下一代的栋樑,看清历史,借鉴历史,体现了李金钟先生的一片殷切期盼之心。是的,他看到了深受英国影响的教育模式在香港遗留的问题:人们似乎更崇尚西方元素,卻对传统的文化浅尝辄止。不过,他始终中立,既不一味地否定,也不一味地逢迎,“香港始终佔据了一定优势,这里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带,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到此讲学授课。‘港大’等大学的教授就可为例。”
显然,香港的魅力之大,足以吸引更多的外来精英“爭而往之”。李金钟先生说,这也是内地“高考状元”到香港求学的原因之一——谈到学生,李金钟先生依然不免流露出师者的慈爱之心。如今的他,虽已离开教育岗位,但他仍有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张煊昌幼稚园校监、孔圣堂中学校董,闽侨中学校董等职务,仍在积极接触学生,加以引导。
“在香港,学校考察学生有一项‘其它学习经历’的记录,学校鼓励学生长期、主动做义工,这对他们成长是有帮助的。”李金钟先生就曾多次亲自带队,与青年学生一同去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交流访问、参观学习,受到了当地有关机构、部门的热烈欢迎。据介绍,李金钟先生带领的这批“队员”,是社会福利署推广义工服务督导委员会,从本港选拔出来的“傑出青年义工”,从属学生及青年义务工作推广小组,与企业义工、社团义工等另三个小组並列,李金钟先生正是该组的召集人。
李金钟先生带领二十名义工去过香港在北京的办事处,去过北川地震災区,去过老人院、托儿所。令他记忆深刻的是,2004年,他们来到了上海,“天气很冷,在黄浦江遊船上,唱歌、跳舞”。在一所当地幼儿园,他还喂一个胖嘟嘟的小朋友吃过饭,那种长幼同乐的感觉,他到现在还不曾忘怀。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构筑了李金钟先生对青年的充分信心:他们都很有理想,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只要他们出来服务社会,一定会好好建设香港的未来!
心繫社团 带头服务社会
对於李金钟先生而言,最难忘的事不止於上海的记忆,还有四川一小学的新校舍开幕仪式。那是2008年五月底,他独自踏上行程,来到了目的地,泸州天色已晚,正下着大雨。翌日,一个女学生在典礼上的讲话,深深地感动了他。劫後餘生的人们如何重振旗鼓,旁者很难想象,也许是身临其境过,李金钟先生回首时,依旧还会话语哽咽。鲜为人知的是,这所小学是李金钟先生和夫人用私人的积蓄筹建的,但用的,卻是香港高龄教工会的名义。
香港高龄教工在香港有一个“家”——香港高龄教育工作者联谊会,该会成立於1997年,距今有15年的历史。退下工作岗位的那一年,李金钟先生便加入其中,从副会长的起点上做起,现已担任会长一职。据他介绍,香港高龄教育工作者联谊会的主要宗旨是团结退休教育工作人员,联络感情,丰富生活,奉献社会,令他们老有所属,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现会员已达五千人,随着退休人士的日益增多,还有增加趋势。
虽然以“高龄”自称,但该会一众会员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对社会的参与和关注,丝毫不亚於年轻人。文娱活动、汇报演出,健康讲座、教育研究,境外旅遊、节日欢宴,民主发声,件件不落,一样不少,果真是他们推崇的那样,“丰盛人生多姿彩,与时俱进谱新篇”。该会拥有相当多的兴趣班,其中,义工队每年的服务时数超过一万小时。可以说,这都是作为会长的李金钟先生积极带头,並热情倡导的。
李金钟先生表示,11月18日,为了庆祝回归十五周年、迎接国庆盛典,香港高龄教育工作者联谊会还将与香港艺术合唱团、中国高等院校香港校友会联合会合作,在荃湾大会堂表演。最近,该会的合唱团就一直在用心练习,抓紧彩排。“届时,将会为听众献唱《我爱你,中国》、《歌唱祖国》、《东方之珠》、《狮子山下》等七首经典老歌。”他兴奋地说。作为该会合唱团成员之一,李金钟先生也会出场表演。这段时间,他每周三、四早上,都会到会里坚持背诵、练歌,凖备劲头,认真十足。
李金钟先生对《龙的传人》、《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老歌同样都倒背如流,显然,七十三岁的他依旧精神饱满,记忆清晰。他有些自豪地说,“我到现在,依然可以打三个小时的乒乓球。”年轻时,李金钟先生就是“中大”校篮球队的,还曾代表学校“出征”比赛,和运动提倡的精神一样,他一直在“更高、更远”的信念里,追寻不停,追梦不止,早已超过了年龄的界限。2009年,李金钟先生荣获了“香港第三龄傑出人士”称号,访者在想,这样的认可,对推崇“俯首甘为孺子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他来说,是名副其实的。
【李金钟先生,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教育基金会董事,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张煊昌幼稚园校监,香港高龄教育工作者联谊会会长,香港孔圣堂会长,孔圣堂中学校董,闽侨中学校董,社会福利署 推广义工服务督导委员会委员 学生及青年义务工作推广小组召集人,全港青年学艺比赛大会顾问。】
情繫教育 不曾真正退休
唐代李世民曾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短短三句话,千年前直击人心,广为传播,千年後,依然不亚於暮鼓晨钟,使人警醒。历史专业的李金钟先生,就对“以史为镜”之说,深有共鸣。他说,“我们读历史,可以鉴古知来,吸取历史的教训、经验,启迪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深的眼界,让他看待历史问题时,多了“面面观”的理性,少了“随大流”的偏颇。
最近,国民教育一经“出炉”,香港社会便一片哗然,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密切关注。李金钟先生就对此客观发表了看法:香港得以回到祖国的怀抱,曾经过了漫长的努力,这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们作为中国人,都感到非常高兴。但是,是否推行国民教育的爭论表明,领土虽然回归,民心卻有待进一步看齐。现在,我们更希望特首梁振英先生能夠发挥领导作用,稳定香港局势,让香港无论经济抑或民生,都能比港英时期更加进步,从而让民众感到真正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对於教育一事,李金钟先生是具有相当的发言权的。他是一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2000年退休,在此之前,以教学、办学,爱才、育才,坚定地维繫着自己的奉献情怀:1964年毕业於香港中文大学,主修历史;一毕业即从事教育工作,从老师做到校长、校监;1969年创办思明英文中学,1972年从湾仔迁址到荃湾,共办学15年;1997年受聘往宝安,在广东香港人子弟学校,担任校长三年,2000年9月职业生涯圆满结束。
那是一段让李金钟先生至今难忘的时光。“我愿意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我鼓励学生提问,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虽是只言片语,卻勾勒出一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良师形象。据他介绍,现在香港依旧提倡浓厚的讨论氛围,互动的教学方式,但是,修习的课程卻有所改变。以中学的历史为例,从前单独列为一门,其後,卻融入社会科学。
身为教育工作者,李金钟先生认为青年有必要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中国过去和现在的国情都是怎样的?作为其中的一部分,香港如何走过鸦片战爭,如何割让、收回,走到现在的局面?香港的历史地位如何,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如何?香港与世界如何产生联繫?香港的未来如何发展?十年乃至五十年後的香港是怎样的?这些都应让青年学生了解、思考。
採取连环发问的方式,提醒下一代的栋樑,看清历史,借鉴历史,体现了李金钟先生的一片殷切期盼之心。是的,他看到了深受英国影响的教育模式在香港遗留的问题:人们似乎更崇尚西方元素,卻对传统的文化浅尝辄止。不过,他始终中立,既不一味地否定,也不一味地逢迎,“香港始终佔据了一定优势,这里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带,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到此讲学授课。‘港大’等大学的教授就可为例。”
显然,香港的魅力之大,足以吸引更多的外来精英“爭而往之”。李金钟先生说,这也是内地“高考状元”到香港求学的原因之一——谈到学生,李金钟先生依然不免流露出师者的慈爱之心。如今的他,虽已离开教育岗位,但他仍有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张煊昌幼稚园校监、孔圣堂中学校董,闽侨中学校董等职务,仍在积极接触学生,加以引导。
“在香港,学校考察学生有一项‘其它学习经历’的记录,学校鼓励学生长期、主动做义工,这对他们成长是有帮助的。”李金钟先生就曾多次亲自带队,与青年学生一同去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交流访问、参观学习,受到了当地有关机构、部门的热烈欢迎。据介绍,李金钟先生带领的这批“队员”,是社会福利署推广义工服务督导委员会,从本港选拔出来的“傑出青年义工”,从属学生及青年义务工作推广小组,与企业义工、社团义工等另三个小组並列,李金钟先生正是该组的召集人。
李金钟先生带领二十名义工去过香港在北京的办事处,去过北川地震災区,去过老人院、托儿所。令他记忆深刻的是,2004年,他们来到了上海,“天气很冷,在黄浦江遊船上,唱歌、跳舞”。在一所当地幼儿园,他还喂一个胖嘟嘟的小朋友吃过饭,那种长幼同乐的感觉,他到现在还不曾忘怀。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构筑了李金钟先生对青年的充分信心:他们都很有理想,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只要他们出来服务社会,一定会好好建设香港的未来!
心繫社团 带头服务社会
对於李金钟先生而言,最难忘的事不止於上海的记忆,还有四川一小学的新校舍开幕仪式。那是2008年五月底,他独自踏上行程,来到了目的地,泸州天色已晚,正下着大雨。翌日,一个女学生在典礼上的讲话,深深地感动了他。劫後餘生的人们如何重振旗鼓,旁者很难想象,也许是身临其境过,李金钟先生回首时,依旧还会话语哽咽。鲜为人知的是,这所小学是李金钟先生和夫人用私人的积蓄筹建的,但用的,卻是香港高龄教工会的名义。
香港高龄教工在香港有一个“家”——香港高龄教育工作者联谊会,该会成立於1997年,距今有15年的历史。退下工作岗位的那一年,李金钟先生便加入其中,从副会长的起点上做起,现已担任会长一职。据他介绍,香港高龄教育工作者联谊会的主要宗旨是团结退休教育工作人员,联络感情,丰富生活,奉献社会,令他们老有所属,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现会员已达五千人,随着退休人士的日益增多,还有增加趋势。
虽然以“高龄”自称,但该会一众会员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对社会的参与和关注,丝毫不亚於年轻人。文娱活动、汇报演出,健康讲座、教育研究,境外旅遊、节日欢宴,民主发声,件件不落,一样不少,果真是他们推崇的那样,“丰盛人生多姿彩,与时俱进谱新篇”。该会拥有相当多的兴趣班,其中,义工队每年的服务时数超过一万小时。可以说,这都是作为会长的李金钟先生积极带头,並热情倡导的。
李金钟先生表示,11月18日,为了庆祝回归十五周年、迎接国庆盛典,香港高龄教育工作者联谊会还将与香港艺术合唱团、中国高等院校香港校友会联合会合作,在荃湾大会堂表演。最近,该会的合唱团就一直在用心练习,抓紧彩排。“届时,将会为听众献唱《我爱你,中国》、《歌唱祖国》、《东方之珠》、《狮子山下》等七首经典老歌。”他兴奋地说。作为该会合唱团成员之一,李金钟先生也会出场表演。这段时间,他每周三、四早上,都会到会里坚持背诵、练歌,凖备劲头,认真十足。
李金钟先生对《龙的传人》、《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老歌同样都倒背如流,显然,七十三岁的他依旧精神饱满,记忆清晰。他有些自豪地说,“我到现在,依然可以打三个小时的乒乓球。”年轻时,李金钟先生就是“中大”校篮球队的,还曾代表学校“出征”比赛,和运动提倡的精神一样,他一直在“更高、更远”的信念里,追寻不停,追梦不止,早已超过了年龄的界限。2009年,李金钟先生荣获了“香港第三龄傑出人士”称号,访者在想,这样的认可,对推崇“俯首甘为孺子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他来说,是名副其实的。
【李金钟先生,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教育基金会董事,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张煊昌幼稚园校监,香港高龄教育工作者联谊会会长,香港孔圣堂会长,孔圣堂中学校董,闽侨中学校董,社会福利署 推广义工服务督导委员会委员 学生及青年义务工作推广小组召集人,全港青年学艺比赛大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