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中城市文化的创造和使用探讨

来源 :建筑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hlxj1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城市、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三者之间关系的论证,提出城市文化是城市的轴心脉络,并对规划设计过程中城市文化的创造进行初步论述,阐述了创造城市文化的积极意义,提出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法和城市设计手段在当代城市的发展塑造中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城市;城市文化;城市规划
  1前言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根据一份资料的数据显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从1978年的13个增加到今年的125左右。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聚集了全世界的目光。但是城市盲目的建设以及建设中各种抄袭、复制的现象使得城市逐渐失去了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大大削弱了城市的竞争力。所以,在城市规划中凸显城市的文化底蕴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有必要了。
  2 城市、城市文化和城市规划
  2.1 城市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城市无论其文化背景,从本质上讲,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地人的美好生活。离开了人的生活,所谓的城市充其量只能算是文明的废墟,抑或历史的遗迹。城市同人们生活之间这种本质上的关联,正是我们理解城市文化的关键。如果说城市物质环境是人们生活的空间载体,是表征,那么,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生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深层结构。表里揉合,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城市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
  2.2 经典城市规划理论
  2.2.1 中国古代城市的理性主义规划观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观主要分为两类:1)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以礼制为目标的规划思想。儒家“礼”的意识从宅院扩大到城市建设,于是就有“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徒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规划形制。2)受道家和佛家影响的追求“自然”的规划思想。这种“自然”的规划观表现在规划上的“因天材,就地利,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2.2.2 近代西方城市理想主义规划观
  15世纪~16世纪的文艺复兴冲破了人们精神的桎梏,带来了人类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人性的崇尚进一步发展为人文主义的倾向,反映在城市规划思想上,突出了以“人”为主体来代替“神”的权威,“理想城市”的思潮萌发,规划建设更多地反映市民生活的要求。
  2.2.3 近代后期城市的功能主义和技术主义规划观
  19世纪以勒?可布西耶(Le Corbusier)为代表的改革者将建筑领域内的“新建筑运动”渗透到城市规划领域:新的观念改变了学院式地将规划作为建筑设计的扩大的作法,摒弃了形式主义的手法,注重功能布局的合理,强调功能分区的概念,并把规划工作认为是一门技术工作。
  2.3 现代多元化城市规划理论
  2.3.1 规划的复合化、系统化、动态化
  现代城市规划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内容范围上都与以前大不相同:社会科学渗入到过去以建筑、市政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城市规划中,城市规划采取一种融会贯通的研究方法,试图在超巨大的系统中从多角度认识和研究规划的对象城市。按照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律不断发展完善规划学科,把城市的发展看作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城市规划是引导这种过程合理、有序发展的手段,否定了把城市规划看作是城市“终极状态”理想蓝图的观念,战略规划、概念规划逐步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总体规划。面对现实的问题,城市规划愈来愈进入现实的世界,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和方案。从理想走向现实,从遵循教条转向对社会负责;在强调加强规划宏观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微观的研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经验描述向系统化过渡;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转换,使得现代规划技术在正确的规划观指导下发挥充分的作用。
  2.3.2 规划的人本化
  源自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变革使得现代城市规划变得丰富多彩。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哲学思潮,把人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把关心人、对人的本质进行反思作为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本主义的宗旨。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指出,在生产力的诸因素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人也是构成城市的主要因素,城市由人组成、操纵、运转,并且是为了人的系统。在城市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不仅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他们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谐的人际交往。在这种规划“哲学观”的指引下,城市规划愈来愈重视研究所谓“城市味”“人情味”和人们的网络结构,重视保护原有的社区结构,提倡创造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物质形体环境,反对把主观意志强加于人的作法,提倡群众参与,协调好各种关系和力量;提倡规划为全民服务,用社会价值观的决策观念替代用规划者价值观决策的观念。
  2.3.3 规划的可持续化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城市发展观,人们在充分认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城市病症”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以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为导向,寻找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即在强调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质量,包括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态结构质量、建筑的美学质量、精神文化质量的不断提高,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再现与升华,最终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既关注城市发展的现状,又注重城市向未来发展的生命力,它把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最充分地体现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既是一种发展观,更是一种城市进步的行动准则。
  3 建筑文化性应当蕴含在使用之中
  3.1 城市建筑具有文化性
  有专家说过:“建筑支持某种生活,它的文化性也蕴含在特定的使用过程之中。”建筑的本质就是有目的的空间,要满足使用者的意图。在整体的理性把握之后,应当以具体的人的目光对整体的构想加以审视,并不断充实,才可能产生具有生命的作品。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莫不如此。城市各类房屋建筑是实现城市基本居住功能的重要设施,同时,也是城市文化重要构成部分,住房建筑是构成城市天际轮廓线的重要组成,直观反映了城市的文化韵味,从这个意义上,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绘画,是实用的雕塑,是科学技术的具体展示,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是观赏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3.2 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应对比融合
  任何文化都是在对比中使A己的人性特点更加确定。同时也在相互融合中使自己更加优秀。城市的建筑风格,文化格调,不仅要考虑到文化承接、文化开掘,还要有博大的胸怀去吸收融合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特点。上海、大连等城市,在处理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相互对比和融合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经验。当然其中涉及民风,民俗、审美习惯等问题,但是作为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们,应当具有前瞻意识,应当少一些“迎合”,多一些引导。
  3.3 城市文化发展应当满足人的精神要求
  中国古语说:先华、后丽、而后质,“华”是先要有物质,“丽”是在有物质的基础上才能使其多祥化,“质”则是用发展的高标准来要求物质的档次品位,精神世界更是如此。城市发展应是保证人们精神需求不断充实提高,否则正当的精神需求只能在压抑中衰亡,生活质量而由此降低。
  4 创造“人巷合一”的空间美感
  4.1 新地域文化的发展
  把传统的地域看成是一种稳定的、封闭的、实体的静止概念,试图通过简单化地去恢复某种已消失的乡土风格而使城市文化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在环球文明的强大攻势下,是一种消极文化方法。
  新地域文化方法是积极地面对全球物质文明,通过有效吸引采纳,重建城市精神和场所感。新地域文化历史观认为,历史本身就是创造出来的积累,一部文化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未来的文化在今天的创造性活动中诞生,而不是来自于对传统的滞留。所以,对待历史,只能创造性地改造,而不是绝对地保留。要将传统中有活力的部分,发展运用到现实中来;而传统文化中的地域特点,则应当创造性地转换到社会中来;对于未来,要实行创造性的保留和全方位的开放发展。
  4.2 城市规划建设要体现地域文化物征
  城市楼宇林立、纵横街道都相同,但是其历史传统和风土人情是不同的。不同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都各具不同的特点,假若规划建设不依照地方特点,茸目效法外地的规划建设,必然会丢掉城市的地方特点。所以,城市规划要把握文化和民俗风情,在道路格局、城廓形象和局部风貌上对地方特点加以体现,成为有较强地方特色的城市。
  5 结语
  笔者认为.在城市规划中.应将文化规划与功能规划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规划人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对于所做规划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社会心理等都要有透彻的了解.再加上精深的专业素养.才能作出较为理想的规划方案。
  城市规划使城市变得更现代化、更秩序化.城市文化则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独有个性。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通过城市规划对城市文化进行合理的整合.使城市文化成为吸引城市各种资源的个性名片,促进城市各项产业的发展.既保证了经济水平的提高,也为将来的城市规划储备了物质、技术、文化资源,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模版。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今,建筑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其不仅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也是一种艺术的体现。在全世界的建筑事业中,中国建筑也是其背景下的产物。为了使中国的建筑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必然要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那么,当代建筑对传统文化是如何继承与发展的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当代建筑;传统建筑文化;继承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体现在建筑中的传统建筑文化更是多种多样,变化
期刊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新时期审美的需求,把握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设计工作,是一项细致而任重道远的任务。建国以来,我国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兴修各种水利水电设施,水利水电工程依托于大自然,因此,许多工程就建筑于大自然的山水之间,有诸多有利条件结合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建筑设计。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水利水电建筑越来越注重视觉上的效果,很多水利水
期刊
摘要:首先对目前常用的型钢混凝土柱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的等效混凝土的计算方法、欧洲规范4的计算方法、美国AISC规范荷载和抗力系数(LRFD)的设计方法进行扼要的介绍。在研究目前国内外有关型钢混凝土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以型钢混凝土柱的截面为研究对象,引入一个承载力折减系数对基于等效混凝土的计算方法进行修正,以便获得更精确的计算结果。并以国内现有型钢混凝土构件承载力试验数据为依据,验证公式
期刊
摘要:在一座城市的建设中,城市规划不能仅仅是建筑的集合,更需要体现出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加大城市规划中文化内涵的建设,可以让一座城市具有灵动而深厚的韵律感。针对这一问题,文章主要从城市规划中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等方面做了论述。  关键词:文化;城市规划;城市文化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统筹指导性作用日益明显。专家
期刊
摘 要:建筑行业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目前,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大量的地下室及地下车库,由于地下室位置重要,工程材料消耗大、建造周期长、施工难度大,所以如何设计好地下室结构以及其建设问题成为了焦点。本文就地下室结构设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与对应处理措施这一话题进行了简单阐述,为优化地下室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地下室;结构设计;抗浮;防水;超长  地下室结构建
期刊
摘要:建筑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要求,从而对人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改造,达到使用功能的必需条件和视觉环境的美好享受,建筑设计可以提高空间的生理、心理环境质量。本文对建筑设计风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设计;风格;结合  1 建筑设计风格的含义及特点  建筑设计是以人工环境为对象的设计活动,具体而言可以分为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建筑设计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南方某水厂进行水质深度处理的目标及工艺选择的过程,通过相应技术措施,将深度处理与常规处理工艺有机衔接;对深度处理工程工艺设计特点等进行了阐述。运行结果表明,对于季节性水质波动剧烈的原水采用臭氧预处理/后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是合理和可行的。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领域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建筑风格与设计理念也逐渐体现出了地方化和平民化的特征,正是这种历史性的变革促进了城市建筑风格的不断变更,使城市建筑更加具有人性化与科学化,体现现代人们崇尚自由、回归自然的思想。本文就主要对建筑设计风格与设计理念的相关思想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设计 设计风格 设计理念  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促进
期刊
[摘 要] 别墅结构设计中,结构体系选择和结构布置是最重要的环节,本文对常见的几种体系做了对比,认为混凝土框架异形柱结构是最适合的别墅结构,然后阐述了此种结构在布置时的难点和特点。  [关键词] 别墅 结构体系 异形柱 结构布置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进步,为人类提供了建设各种住宅的可能性。尽管多层住宅大量修建,并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显示了众多优越性,高层住宅也正在迅速发展,而作为豪华
期刊
【内容摘要】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中,多层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较为基础并且重要的形式,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相关规范作科学合理的设计。本文就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处理措施,希望对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框架结构;结构设计;处理措施  1引言  近年来,随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