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隐性否定现象研究述评

来源 :现代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y8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隐性否定以否定标记的形式缺省为特征,是肯否形义相悖范畴的下位子系统。基于前人基础,确立隐性否定研究的必要性,从时间概貌、研究焦点等层面对其进行整体梳理,归纳其阶段性特征。从对象界定、固有表征、表现手段及类型学解读等角度进行探究,分析现有研究的双向化趋势、研究平面的语用导向等。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确定新的研究视角和目标,从而有助于语言形义不对称问题的深入探讨。
  關键词:隐性否定;形式标记;不对称;表现手段;类型学
  一、引言
  所谓“隐性否定(implicit negation)”,又称含蓄否定、隐含否定,是一种特殊的肯否形式意义不对称现象。例如:
  (1)一边是开了等于白开,看了等于白看,一边是用在生产经营的时间和精力被打折扣。(CCL语料库)
  (2)千万不可随意填写,以避免制作人员看错和理解错误。(CCL语料库)
  例(1)中的“白开”“白看”均表事件“开(会)”和“看”的结果是无意义的,无用的;例(2)中的“避免”是说“看错和理解错误的情况”不应出现。因此,虽未出现否定形式,但却隐含否定的意义,属于隐性否定的典型句例。也就是李宝贵(2002)所说的:“相对显性否定而言,不出现否定形式而具有否定意义的否定。”
  与双重否定(double negation)、羡余否定(redundant negation)相比,同为形义错位的特殊否定形式,对隐性否定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且多以外语为主。隐性否定现象为肯否不对称范畴中的重要子范畴,与其他特殊否定形式(如羡余否定)相互交叉,对于该类现象的研究,有助于理清肯定、否定之类的关系系统,对语言形义不一致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有鉴于此,本文根据以往关于该类现象的研究,对隐性否定的研究现状进行整体梳理,并概括其成果及不足,以期对该类现象的研究有所裨益。
  二、研究阶段概貌
  对隐性否定现象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已近70年。从总体上看,可以划为萌芽期、发展期、深入期、成熟期四个阶段。
  (一)萌芽期(上世纪50~90年代)
  关于隐性否定现象现象的论述,最早可追溯至吕叔湘先生(1956)。他首先提出,反诘句的肯定式有否定用意。例如:
  (3)他这样也算是你的朋友?(自拟)
  例(3)意为“他这样不算是你的朋友”,但吕先生对此并未具体展开,分析其中缘由。在同一时期,朱德熙(1959)也指出,“差一点VP”有隐含的否定义。例如:
  (4)他差一点就考上大学了。(自拟)
  (5)他差一点摔了一跤。(自拟)
  无论VP合意与否,该类句式均表示事件的否定,如:例(4)意为“他没考上大学”,例(5)意为“他没摔跤”。
  其后的三十年,针对这一语言现象的专门研究几近于无。直至邵敬敏、赵秀凤(1989)在探讨“什么”的非疑问用法时,提及“什么”可以表示含蓄的否定义。例如:
  (6)你说的这是什么话。(自拟)
  例(6)表示“你说的话不太合适”,不应该这么说,隐含委婉的否定色彩。
  总之,这一时期,关于隐性否定的研究还处于萌芽期,只涉及个别现象的语言描述,未提出明确的隐性否定概念。
  (二)发展期(上世纪90年代~上世纪末)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吴继章(1993)认为,在汉语中有一类脏字句,虽未出现否定词,却隐含否定义,即“不用否定词而表否定义”。例如:
  (7)真真地小短命鬼,放着尸不挺,三更半夜嚎你娘个丧。(《红楼梦》第一百零一回)
  例(7)中的“你娘个”是典型的脏话词,表达了言者抱怨、责骂的负面情态,具有对指向行为“嚎丧”的隐含否定评价义。
  之后,孔庆成(1998)明确提出,隐性否定为不具否定形式而表否定意义的含蓄否定。沈家煊(1999)在《不对称和标记论》中,列举了汉语中隐含否定义的非否定动词,如:“避免”类、“防止”类、“差欠”类等,为词性角度的隐性否定下位分类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该时期外语领域的相关研究更为丰富、深入。王洪义(1995)对英语隐性否定词的范畴进行了深入探讨;姜宏(1999)对现代俄语的否定范畴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规约性和非规约性的概念。
  这一时期,研究者已对隐性否定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初步界定,并对相关问题,如隐性否定的下位分类、词类特征等有所涉及。不过,以汉语隐性否定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论著,尚不多见。
  (三)深入期(2001~2010)
  这一时期,对隐性否定的相关研究日趋深化,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研究角度的多元化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此期对隐性否定词类与句式的界定范围日益扩大。石毓智(2001)在《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一文中,将“免得、难以、艰于、很少”等词语归入隐性否定,认为它们具有强否定意味。袁毓林(2007)则首次将副词类成分,如“都”也归为隐性否定类,拓宽了该现象的词类范围。
  此外,研究者还试图对汉语中的隐性否定进行系统类型构建。李宝贵(2002)在考察五种汉语会话教材的基础上,从汉语二语习得的角度,归纳了隐性否定的五种表达式,如:词语平面(否定语义词)、特殊句式(反问句式、假设复句等)等。史尘封(2004)认为,隐性否定为语用否定大范畴下的子系统之一;王有芬(2003)、尹世超(2004)则从隐性否定答句的角度,将其归为短语、习惯语与语用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史宝辉、李健、孙亚等(2007)对隐性否定二语教学的探讨,冯学民(2007)对电影语言中的隐性否定现象的解读,均拓宽了相关研究的范围。
  2.研究对象的专门化
  此期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以汉语隐性否定作为研究对象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成批出现,这是研究对象进一步专门化的突出标志。陈艳丽(2005)对现代汉语中的隐性否定祈使句进行了论述,作者从句法的三个平面角度,对其类型与功能进行了探讨;王明珠(2010)则就汉语二语教学的具体语言现象,对隐性否定的应答策略进行了系统分析。   3.研究语言的类型化
  在对外语相关现象研究的基础上,学界已注意到中、外隐性否定的关联性,并展开多语种的比较研究,其中汉英对比尤为突出。如陈伟强(2008)对英语隐性否定现象的汉译分析;丁涛(2009)针对英汉隐性否定的类型区分、对比分析等。
  总之,这一时期,汉语隐性否定研究已成为独立的专门研究领域,相关成果日益丰富,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成熟期(2011至今)
  近十年来,隐性否定领域的研究日趋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趋于系统、细化
  这一时期,相关研究呈现出系统化和细化并存的态势。一方面,研究者注重对各类现象的共性探讨;另一方面,又将更多的下位词类和句式纳入研究体系,进行专门的细化分类研究。袁毓林对隐性否定副词和动词进行了系列探讨,关于隐性否定副词的有:对“差点”“差不多”的隐含否定意义的辨析(2011),“差点”的隐性否定语法效应分析(2013);关于隐性否定动词的有:“拒绝”类动词的否定溢出机制分析(2012),从博弈论角度对隐性否定动词的解读(2012),“怀疑”的双向义征分析(2014),隐性否定动词的允准条件探讨(2014)等。同时,周小枚(2011)对汉语范围副词隐性否定功能的分析、王志英(2013)对情态动词隐性否定功能的探讨,均开拓了隐性否定范畴的新类型和新视角。
  2.研究视角的拓展
  与上一阶段相比,此期隐性否定语言现象的研究视角更为丰富。孙瑶(2013)从语用角度出发,对汉语二语教学中的隐性否定进行了阐述;邱莹(2015)结合羡余否定这一特殊否定范畴,与隐性否定进行了对比分析等。同时,中外比较的语言类型也进一步扩展。如白云(2012)对俄汉隐性否定的比较研究,朴珉娥、袁毓林(2015)对汉语、韩语“白”类词语否定表达的对比分析,高宁(2012)对汉日隐性否定词语成因的考察等。
  3.新理论的引入
  前期对汉语隐性否定的研究多集中于句法、语义平面,现象描述和对比分析方法运用较多,总体上仍囿于传统语言学的观念。这一时期,新的语言理论尤其是语用平面理论的引入,使隐性否定现象的研究迈入一个新的台阶。如仇云龙(2015)另辟蹊径,运用语言顺应论,对隐性否定载体的使用条件进行了分析。
  三、研究焦点透视
  在对汉语隐性否定研究概况作纵向梳理的基础上,下面拟从横向平面的角度,分类阐述该领域内的主要研究观点。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与归属
  学界对隐性否定对象的界定标准大致有两个:一是无否定形式标记;二是有隐含否定语义。不过,在对具体对象进行界定时,与明晰的形式标准相比,语义判断则往往存在模糊性。因此,学者在对隐性否定范畴划分时,意见并不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否定形式标记的范围
  除显性否定标记(如“不、没”)外,部分研究者将他类否定意味的标记词也纳入形式否定的范围。如:李红英(2007)、朱岩(2010)、文永超(2013)等提出的否定前缀;石毓智(2001)、高宁(2012)将“很少、难以”等归入强意味的否定标记。这些形式是否应归入否定标记,它们的归入是否会导致形式标记的泛化,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2.形式省略是否应归为隐性否定
  陈艳丽(2007)、白云(2012)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就不相同。例如:
  (8)小王:小李,你能帮我去图书馆还本书吗?
  小李:(不行啊,)我还有点事。(自拟)
  在例(8)中,小李的答句省略了否定词“不行啊”,“我还有点事”则隐含有否定意味:“我没有时间,我不能帮你去图书馆还书”。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形式省略如果也归入隐性否定范畴的话,是否会影响整体标准的确定及导致范畴的无限扩大。
  3.隐含否定义的显性否定式
  陶镜玉(2010)、白云(2012)指出,现代汉语中有一类具有显性否定标记的应答句,例如:
  (9)小王:小李,你看我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小李:不好意思啊,我对这个话题没什么研究,或者你可以问问小张。(自拟)
  这里小李的答句暗含“这篇文章写得不太好”的否定性评判义,但该意义不是句子的直陈义,而是由间接推导得出的。白云(2012)认为,尽管否定标记“没”并未直接参与否定语义的表达,但透露了言者的主观否定意图,所以应归为隐性否定。这一现象涉及到显性否定标记的否定范畴、焦点,语义否定与语用否定的區分等问题,因此,究竟应如何判定,还值得进一步思考。
  总之,对隐性否定对象的界定,需要有更明确的三维标准(句法、语义、语用),在兼顾系统性和可区分度的情况下,还应将各种模棱两可的情况尽可能地纳入研究范畴。
  (二)研究对象的分类标准
  与其他特殊否定现象相比,隐性否定的内部成员较为庞杂、零散,如何更好地厘清其内部的脉络和类别,一直是隐性否定的研究难点所在。
  1.固有表征标准
  有些学者按照是否具有固有表征这一标准,将隐性否定现象区分为两大类,即规约类和非规约类。规约类是指语言形式和意义间存在着固有联系,非规约类则体现为形式和意义的任意性。这一区分标准最初由姜宏(1999)在分析俄语隐性否定时提出,后被引入到汉语研究中。郭聿楷、何英玉(2002),白云(2012)均认为,规约性隐性否定主要体现在关键词、框式结构等固定表征,而非规约类则纯由语境推导得出。这一区分标准已成为共识,它主要是围绕隐性否定为“约定俗成”、还是临时的语境义而展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今后的研究可以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下位分类。
  2.表现手段标准
  有些学者则依照表现手段这一标准,对隐性否定进行类型划分,但研究者的划分标准并不一致。有的是从词类入手进行划分,如陈伟强(2008)将隐性否定分为名词类、动词类、虚词(副词、介词等)与句型结构类;有的是从平面角度入手,如周静(2003)将其区分为句法和语用平面的隐性否定;有的是从句类出发,如李宝贵(2002)将其分为反问类、假设类和感叹类,陈艳丽(2005)提出的祈使类等;还有的是基于语用与修辞手段,如白云(2012)将其归纳为粗俗词、非现实式等。此外,还有多位研究者提出其他分类方式,但基本上与没有超出上述范围。   可以看出,这些分类标准大多是借鉴或采用西方话语体系,却未考虑到中西不同语种的差异性,即汉语与他语的词类、结构及语义特征并非一一对应。此外,有些分类标准也没有基于同一层面、同一基准,如李宝贵(2002)将句法层面的词汇、框式结构与句类层面的反问、假设等并列杂糅。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建构清晰统一的类型标准,将各类对象分门别类地纳入系统范畴。
  (三)语言类型学的解读
  语言与思维存在对应性,隐性否定也是如此,它是言者间接推导所表否定意图的特殊形式。Jespersen(1924)指出,无否定前缀的单词也可以表示否定语义概念。作为多种语言的共同性质,学界对英、俄、日等外语隐性否定的研究要早于汉语。也就是说,汉语隐性否定现象的研究是基于且大量借鉴了西方成果的,对汉语与他语的对比性分析也不鲜见,如上文提及的汉英、汉俄、汉日、汉韩等比较研究。总之,目前该现象的语言对比分析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大多仍停留在双语范围内,缺乏多语种的参与;同时,尚未上升到类型学的层面,从类型学专业理论进行探讨的论著比较少见。
  四、研究现状评价
  上文分别从时间阶段和研究焦点对隐性否定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现在再对研究现状作一个总体评价,并指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现状评述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对汉语隐性否定现象的研究迄今已近70年。在此期间,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均体现出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趋势的双向化。由借鉴西方的分类简介为主,发展为系统的整体范畴的综合研究与细化的各类子现象的分析研究相结合。
  2.研究平面的深化。由纯句法语义平面的简单现象描述到语用、语境及话语平面的转移。
  3.类型学解读的导向。由纯汉语内部语言现象的分析扩展至双语的对比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探讨多语共性的类型学研究趋向。
  总之,对汉语隐性否定现象的研究,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在质量上逐渐提升;与此同时,从起初的简略涉及发展为现在的专门研究。这足以证明汉语的隐性否定已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并日益成为特殊否定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汉语的隐性否定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与双重否定、羡余否定等他类特殊否定相比,仍显不足,这主要表现在论著数量及研究层面的有限性上。在隐性否定研究中还存在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该研究多运用西方的话语体系与理论,套用外语的研究范式,缺乏对汉语语言事实的针对性探究。
  五、今后研究展望
  如上所述,汉语隐性否定研究正处于从语料描述向生成原因转变的进程中。因此,一系列具研究价值的课题已进入研究者视野,如:隐性否定的规约性载体及生成条件、隐性否定与其他特殊否定如羡余否定的区别度及关联性、隐性否定与对应显性否定的共现及相斥关系、隐性否定极项的允准功能及隐性否定的类型学分析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今后的汉语隐性否定研究趋势予以展望。
  (一)隐性否定范畴的系统特征
  可以看出,以往对隐性否定的研究多为范畴内部个别格式的零散分析,或笼统概括的整体描写,缺乏清晰统一的线索和标准。今后应从承载隐性否定语义特征的载体出发,结合规约性的高低层级,对不同载体条件下隐性否定的静态分布和动态变化作详尽考察,从而建构隐性否定的系统范畴,并对下位分类子系统进行深入探究。
  (二)隐性否定与显性否定的对立统一
  隐性否定为“无形有义”的不对称现象,它与显性否定的“有形有义”并非截然对立、非此即彼,而是对立统一的共同体。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对隐性否定的单独剖析,却忽视了它与显性否定的关联度,今后的研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隐性否定与显性否定的转换性。隐性否定可替换同类显性否定,并在语义、语用等方面具有细微差异;2.隐性否定与显性否定的共现。隐性否定载体与显性否定可共现于同一句式或跨句存在(复句),两者的共现机制及句法效果极具研究意义;3.隐性否定与显性否定的互斥。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采用其中一类而排斥另一类的现象,这类现象与语用表达有何关联。
  (三)基于互动语言学的会话视角分析
  隐性否定多呈现于口语,是語言的动态活用,因此,话语功能、语境因素、语篇分析也是探讨该类现象的关键所在。
  总之,对于这些新视角、新问题的解读和探究,必将进一步开拓汉语隐性否定现象的研究视野,进一步完善汉语肯否形义不对称现象的语言系统范畴。
  综上所述,作为肯否形义相悖范畴的下位子系统,汉语中的隐性否定现象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但囿于语义判定的模糊性和研究基础的薄弱性,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长期处于零散状态与粗略阶段。令人欣喜的是,近些年的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汉语隐性否定现象正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总之,结合前人的已有成果,正视所存在的问题,建构汉语隐性否定体系,增强汉语隐性否定的话语权,将有助于解决世界语言的普遍性难题——语言形式与意义的不对应性。
  参考文献:
  [1]李宝贵.隐性否定的语用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
  [3]朱德熙.说“差一点”[J].中国语文,1959,(9).
  [4]邵敬敏,赵秀凤.“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
  [5]吴继章.汉语里一种特殊的否定形式[J].汉语学习, 1993,(6).
  [6]孔庆成.否定修辞作用的语用机制[J].语言文字应用, 1998,(1).
  [7]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8]王洪义.谈英语中的隐性否定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9]姜宏.試论现代俄语中的否定范畴[J].现代外语, 1999,(2).
  [10]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增订本)[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11]袁毓林.论“都”的隐性否定和极项允准功能[J].中国语文,2007,(4).
  [12]史尘封.论语用否定[J].修辞学习,2004,(2).
  [13]王有芬.间接否定答话的策略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4).
  [14]尹世超.否定性答句否定的隐显与程度[J].汉语学习, 2004,(3).
  [15]冯学民.浅谈电影语言中的隐性否定现象[J].电影文学,2007,(14).
  [16]陈艳丽.现代汉语中的隐性否定祈使句[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7]袁毓林.动词内隐性否定的语义层次和溢出条件[J].中国语文,2012,(2).
  [18]袁毓林.隐性否定动词的叙实性和极项允准功能[J].语言科学,2014,(6).
  [19]周小枚.范围副词的隐性否定功能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1,(2).
  [20]王志英.情态动词的隐性否定功能——以“能+不+VP”构式为例[J].汉语学习,2013,(5).
  [21]孙瑶.隐性否定的语用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2]邱莹.现代汉语隐性否定动词的羡余否定现象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3]白云.俄汉语隐性否定的对比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4]朴珉娥,袁毓林.汉韩“白”类词的语义、语法和语用特征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
  [25]仇云龙.现代汉语隐性否定载体使用条件研究:语言顺应论视角[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5.
  [26]高宁.关于汉日隐性否定词语成因的考察——兼与石毓智先生商榷[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1).
  [27]周静.汉语中无标记否定表达手段探微[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1).
  [28]Jespersen,O.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M].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24.
  A Review of the Study of Implicit Negation Phenomenon in Modern Chinese
  Wang  Lei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Schoo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Implicit negation, characterized by disappearance of negative markers, is a subordinate subsystem of the category of form and meaning non-corresponding of affirmation and negation.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necessity of the related research,and cards to th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clues and research point of views.It summarizes its periodic features and explores the definition of objects,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means of expression and typological interpretation.Meanwhile,the bidirectional tendency and the pragmatic orientation are revealed,as well a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The paper also defines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objectives,which will help to exp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is field and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problem of asymmetry in form and meaning of language.
  Key words:implicit negation;form markers;asymmetry;means of expression;typology
其他文献
<正> 急性中风病人两眼同向偏斜(CED)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该体征与预后关系的报道较少。我们观察41例由中风引起的CED病人并与同期普通中风病人比较,探讨CED在短期内(3个月)
摘 要:汉语“出+N”结构根据动词“出”搭配的名词论元(N)不同,展现出多种语义和事件结构,原因在于名词论元具有不同的物性结构和词汇类型结构,其中包含的语义信息可以作用于动词的事件结构,拉长事件持续时间或引入新的事件阶段,最终改变其体貌性质。生成词库的多层语义结构理论(包括事件结构、物性结构和词汇类型结构等)能够对词汇语义进行深度描写,超越传统词汇语义学理论的解释范围,为一些后者无法驾驭的“出+N
我们所面对的高中艺术生大多是毫无钢琴基础的。而在近几年的音乐专业高考中,钢琴几乎成为了必考项目特别是师范类,钢琴、声乐各占百分之四十的分数,并且考生的钢琴演奏水平也逐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5年来.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呈现出速度不断加快、运作机制逐步规范、农户覆盖面持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
肺水肿是指肺间质内有过量的液体积聚或并渗入肺泡内。神经源性肺水肿(NPE)也称脑源性肺水肿,是指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或病变所引起的一种暴发性肺水肿,发病前心肺功能正常
近年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总量连年增长,资金来源渠道增多。财政资金带动了民间资本的投入,有效地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目
文中系统回顾了相控阵雷达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发展历程.介绍了国外若干典型的相控阵雷达系统,如AN/FPS-85、AN/FPS-108、AN/FPS-115、GBR、AN/APG-77等,最后结合雷达与半导体技
<正> 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起病突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有关本病血清钙、镁、糖变化的报道较少,我们于1987年4月至1992年3月对23例颅内出血患儿血清钙、镁、糖进行测定,报
本文对高校图书馆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讨论了高校图书馆为社区文化服务的方式、内容和途径。
文中系统回顾了相控阵雷达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发展历程,介绍了国外若干典型的相控阵雷达系统,如AN/FPS-85、AN/FPS-108、AN/FPS-115、GBR、AN/APG-77等,最后结合雷达与半导体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