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6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又弄出了一个大新闻。在与美国国家太空委员会进行会面后,特朗普宣布美国将建立太空军,成为继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备队、空军之后,美国的第六支独立武装力量。
美国军队对太空作战的研究和实践从美国刚刚拥有太空发射能力时便开始了。为美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朱诺-1型火箭就诞生于美国空军的“红石”导弹计划。20世纪60年代NASA开展双子座号载人飞船的研发工作时,美国空军同步进行了“蓝色双子座”计划,对在飞船上搭载武器进行了理论研究。如今,美国陆、海、空军和海军陆战队中均设置有与太空作战有关的指挥机构,但90%左右的太空作战资源和任务都集中在美国空军手中。对于太空军的建立,特朗普提出的目标是:让美国在太空中拥有统治地位。
目前,美军和世界其他主要武装力量的作战行动越来越依赖太空作战系统的保障。例如,美军对来袭弹道导弹的预警要依赖其全球红外卫星探测网。利用部署在静止轨道上的预警卫星,美军可以快速定位全球范围内的弹道导弹发射,并推测攻击路线。美军的战场通信联络要依赖军事通信卫星。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战略通信卫星可提供本土和海外基地间的远程通信,而在大椭圆轨道上的战术通信卫星则可提供占地不同单位和车辆、舰艇间的机动通信。美军的精确打击武器和部队部署,要依靠GPS卫星定位系统“引路”,其使用的军用定位比向大众开放民用定位精度高数倍。美军对战场态势感知需要侦察卫星获得的各类数据,高精度打击武器的飞行也需要侦察卫星利用合成孔径雷达等设备绘制的三维数字地图。总之,对于一支基于高技术装备作战的部队,摧毁其太空设施将使其作战能力遭受巨大损失。
由于大部分太空系统以军用人造卫星为平台提供服务,因此对敌方卫星的打击是太空作战的基本战术。目前,从地面或空中发射导弹击毁敌方卫星的技术已经趋于实用化。1985年9月13日,一架F-15A战斗机在大仰角和爬升率的飞行状态下,于1.1万米的高空发射了1枚ASM-135反卫星导弹。这枚三级导弹在红外传感设备的引导下,以2.4万千米/小时的高速击中了美军作为靶标的P78-1军用卫星并将其摧毁。和常见的使用炸药作为杀伤手段的导弹不同的是,ASM-135是一种动能武器,在击中目标后将其撞毁而不是炸毁。这样的作战模式对目标定轨和导弹飞行的精度都有很高要求。2008年2月14日,美军军舰发射了一枚本用于拦截中短程弹道导弹的标准-3型导弹,再次以动能破坏方式击毁了轨道高度为240千米的USA-193军用侦察卫星。这颗于2006年发射的卫星在入轨后1个月即出现故障,并逐渐下坠。在发射前,这颗导弹上的软件系统进行了优化升级,以使其适应反卫星的任务。
如果导弹的射击精度不够,还是可以用空爆核弹这种暴力方法来摧毁卫星。1959年,美国在试验WS-199A反卫星武器系统时,发射的导弹错过目标,距目标的最近距离为6.4千米。美军由此认为在当时的导弹精度条件下,击毁敌方卫星必须使用核弹头。1962年,美国在位于太平洋中部的约翰斯顿岛进行了一次空爆原子弹试验,一发雷神弹道导弹被发射到400千米的太空中,引爆了一枚1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核爆产生的高能粒子在地球磁场的束缚下在南北两极间穿梭,形成了一条人工辐射带,还在爆炸区域上空制造出了人工极光。在高能粒子的轰击下,美国、苏联和其他国家的6颗以上的卫星被击毁,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世界上第一颗通信中继卫星Telstar(恰好与俄罗斯世界杯用球同名)和英国第一颗人造卫星Aruel-1。本次核爆的惊人威力催生了《外层空间条约》,这个条约禁止在太空中部署大规模杀伤武器,禁止将月球、火星等天体用作军事目的,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都是该条约的缔约国。但大国间一旦爆发冲突,是否还会理睬这一纸条约就不一定了。
近年来,空天飞机的发展使太空作战获得了新的平台。空天飞机概念是一种既能航空又能航天的新型飞行器。它能像普通飞机一样在跑道上起降,在临近空间内以马赫数13~25的速度高速飞行,还能够自主加速,从大气层中进入近地轨道上,成为航天器。得益于较强的空天机动能力,空天飞机既能在高空中或太空轨道上发射导弹击毁对方卫星,又能直接靠近对方卫星并将其捕获。目前,美军的X-37(及其改进型X-37A、X-37B)型试验飞行器已经进行了多次试飞,初步具备了作战效能。
在击毁敌方太空设备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存己方太空能力也是致胜的关键。卫星在轨工作过程中可利用星上发动机推力改变自己的轨道。如果能够增强现役卫星的机动变轨能力,就能在战时灵活改变轨道高度、倾角等关键参数,使对方之前的测量结果失效,无法准确瞄准并击中己方卫星。此外,像战斗机在应对来袭导弹时抛热焰弹诱饵一样,卫星也可以释放出诱饵卫星和杀手卫星,使对方的反卫星武器偏离正确的目标。
如果己方卫星不可避免的被摧毁,就要尽快发射新卫星以补充丧失的太空能力。目前,美国拥有陆基发射的米诺陶、金牛座以及空载发射的飞马座等小型运载火箭。这些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虽然远不及大型火箭,但其具备机动灵活的特点,能够在有需要时快速部署发射。将能够快速制造的微小卫星和小型运载火箭结合,可以即时补充受损的太空能力缺口。此外,在仓库中为GPS等关键系统预留备份星,通过军民融合的方式做好在战时调配民用通信和对地观测卫星执行军事任务的准备,也是美军为太空战未雨绸缪的手段。
为了在最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一定作战能力,美军近年来还加强了部队在沒有太空系统保障情况下的作战训练。例如,在美国空军著名的红旗军演中,美军的两支太空战假想敌部队——空军527中队和26中队会在演习区域中架设GPS和卫星通信干扰设施。这使得美军官兵们不得不重温一些他们已经有些陌生的事情。例如,飞行员们需要重新学习如何用惯性导航的方法确定飞机的位置,这种通过初始位置和测量加速度来定位的方法不依赖卫星和指南针,可以在GPS系统瘫痪时使用。
美国武装力量的编成受《美国法典》第10卷约束。1947年,以美国陆军航空队为基础进行独立的美国空军的组建,是在国会通过了《1947年国防授权法案》并修改了《美国法典》第10卷后才得以实施。虽然特朗普是美军武装力量的总司令,但太空军能否如特朗普所愿建成,还需要国会参众两院好几百个议员一致通过。
对于太空军的建立,支持者认为太空中接近真空、极热极寒、微重力等环境特点与目前海陆空军的作战环境都有很大不同,成立一支独立的太空军能够使美军在太空中的作战能力变得更强。中国、俄罗斯等国太空作战力量的快速发展也让美国感到了压力。反对者则认为,当前美军太空战的作战体系已经足以应对威胁,新的太空军组建需要大量重组工作,还会认为增加太空作战指挥的复杂程度,不利于提升美军的战力。在国防部、军界和议会中,均不乏持这两种不同意见的人,因此可以预计,美国内部将对太空军的建立进行激烈的争论。
如果支持的意见占据上风,太空军的建立也要等到《2019年国防授权法案》起草并由国会通过后才有可能启动。无论最终结果如何,特朗普此番表态再次体现了美国决策层的基本判断:太空是决胜未来战争的关键战场。
摘编自百家号
责任编辑:张传良
美国军队对太空作战的研究和实践从美国刚刚拥有太空发射能力时便开始了。为美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朱诺-1型火箭就诞生于美国空军的“红石”导弹计划。20世纪60年代NASA开展双子座号载人飞船的研发工作时,美国空军同步进行了“蓝色双子座”计划,对在飞船上搭载武器进行了理论研究。如今,美国陆、海、空军和海军陆战队中均设置有与太空作战有关的指挥机构,但90%左右的太空作战资源和任务都集中在美国空军手中。对于太空军的建立,特朗普提出的目标是:让美国在太空中拥有统治地位。
攻击,摧毁对方太空设施
目前,美军和世界其他主要武装力量的作战行动越来越依赖太空作战系统的保障。例如,美军对来袭弹道导弹的预警要依赖其全球红外卫星探测网。利用部署在静止轨道上的预警卫星,美军可以快速定位全球范围内的弹道导弹发射,并推测攻击路线。美军的战场通信联络要依赖军事通信卫星。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战略通信卫星可提供本土和海外基地间的远程通信,而在大椭圆轨道上的战术通信卫星则可提供占地不同单位和车辆、舰艇间的机动通信。美军的精确打击武器和部队部署,要依靠GPS卫星定位系统“引路”,其使用的军用定位比向大众开放民用定位精度高数倍。美军对战场态势感知需要侦察卫星获得的各类数据,高精度打击武器的飞行也需要侦察卫星利用合成孔径雷达等设备绘制的三维数字地图。总之,对于一支基于高技术装备作战的部队,摧毁其太空设施将使其作战能力遭受巨大损失。
由于大部分太空系统以军用人造卫星为平台提供服务,因此对敌方卫星的打击是太空作战的基本战术。目前,从地面或空中发射导弹击毁敌方卫星的技术已经趋于实用化。1985年9月13日,一架F-15A战斗机在大仰角和爬升率的飞行状态下,于1.1万米的高空发射了1枚ASM-135反卫星导弹。这枚三级导弹在红外传感设备的引导下,以2.4万千米/小时的高速击中了美军作为靶标的P78-1军用卫星并将其摧毁。和常见的使用炸药作为杀伤手段的导弹不同的是,ASM-135是一种动能武器,在击中目标后将其撞毁而不是炸毁。这样的作战模式对目标定轨和导弹飞行的精度都有很高要求。2008年2月14日,美军军舰发射了一枚本用于拦截中短程弹道导弹的标准-3型导弹,再次以动能破坏方式击毁了轨道高度为240千米的USA-193军用侦察卫星。这颗于2006年发射的卫星在入轨后1个月即出现故障,并逐渐下坠。在发射前,这颗导弹上的软件系统进行了优化升级,以使其适应反卫星的任务。
如果导弹的射击精度不够,还是可以用空爆核弹这种暴力方法来摧毁卫星。1959年,美国在试验WS-199A反卫星武器系统时,发射的导弹错过目标,距目标的最近距离为6.4千米。美军由此认为在当时的导弹精度条件下,击毁敌方卫星必须使用核弹头。1962年,美国在位于太平洋中部的约翰斯顿岛进行了一次空爆原子弹试验,一发雷神弹道导弹被发射到400千米的太空中,引爆了一枚1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核爆产生的高能粒子在地球磁场的束缚下在南北两极间穿梭,形成了一条人工辐射带,还在爆炸区域上空制造出了人工极光。在高能粒子的轰击下,美国、苏联和其他国家的6颗以上的卫星被击毁,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世界上第一颗通信中继卫星Telstar(恰好与俄罗斯世界杯用球同名)和英国第一颗人造卫星Aruel-1。本次核爆的惊人威力催生了《外层空间条约》,这个条约禁止在太空中部署大规模杀伤武器,禁止将月球、火星等天体用作军事目的,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都是该条约的缔约国。但大国间一旦爆发冲突,是否还会理睬这一纸条约就不一定了。
近年来,空天飞机的发展使太空作战获得了新的平台。空天飞机概念是一种既能航空又能航天的新型飞行器。它能像普通飞机一样在跑道上起降,在临近空间内以马赫数13~25的速度高速飞行,还能够自主加速,从大气层中进入近地轨道上,成为航天器。得益于较强的空天机动能力,空天飞机既能在高空中或太空轨道上发射导弹击毁对方卫星,又能直接靠近对方卫星并将其捕获。目前,美军的X-37(及其改进型X-37A、X-37B)型试验飞行器已经进行了多次试飞,初步具备了作战效能。
防御,保存己方太空能力
在击毁敌方太空设备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存己方太空能力也是致胜的关键。卫星在轨工作过程中可利用星上发动机推力改变自己的轨道。如果能够增强现役卫星的机动变轨能力,就能在战时灵活改变轨道高度、倾角等关键参数,使对方之前的测量结果失效,无法准确瞄准并击中己方卫星。此外,像战斗机在应对来袭导弹时抛热焰弹诱饵一样,卫星也可以释放出诱饵卫星和杀手卫星,使对方的反卫星武器偏离正确的目标。
如果己方卫星不可避免的被摧毁,就要尽快发射新卫星以补充丧失的太空能力。目前,美国拥有陆基发射的米诺陶、金牛座以及空载发射的飞马座等小型运载火箭。这些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虽然远不及大型火箭,但其具备机动灵活的特点,能够在有需要时快速部署发射。将能够快速制造的微小卫星和小型运载火箭结合,可以即时补充受损的太空能力缺口。此外,在仓库中为GPS等关键系统预留备份星,通过军民融合的方式做好在战时调配民用通信和对地观测卫星执行军事任务的准备,也是美军为太空战未雨绸缪的手段。
为了在最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一定作战能力,美军近年来还加强了部队在沒有太空系统保障情况下的作战训练。例如,在美国空军著名的红旗军演中,美军的两支太空战假想敌部队——空军527中队和26中队会在演习区域中架设GPS和卫星通信干扰设施。这使得美军官兵们不得不重温一些他们已经有些陌生的事情。例如,飞行员们需要重新学习如何用惯性导航的方法确定飞机的位置,这种通过初始位置和测量加速度来定位的方法不依赖卫星和指南针,可以在GPS系统瘫痪时使用。
争论,太空军能否建成还要国会通过
美国武装力量的编成受《美国法典》第10卷约束。1947年,以美国陆军航空队为基础进行独立的美国空军的组建,是在国会通过了《1947年国防授权法案》并修改了《美国法典》第10卷后才得以实施。虽然特朗普是美军武装力量的总司令,但太空军能否如特朗普所愿建成,还需要国会参众两院好几百个议员一致通过。
对于太空军的建立,支持者认为太空中接近真空、极热极寒、微重力等环境特点与目前海陆空军的作战环境都有很大不同,成立一支独立的太空军能够使美军在太空中的作战能力变得更强。中国、俄罗斯等国太空作战力量的快速发展也让美国感到了压力。反对者则认为,当前美军太空战的作战体系已经足以应对威胁,新的太空军组建需要大量重组工作,还会认为增加太空作战指挥的复杂程度,不利于提升美军的战力。在国防部、军界和议会中,均不乏持这两种不同意见的人,因此可以预计,美国内部将对太空军的建立进行激烈的争论。
如果支持的意见占据上风,太空军的建立也要等到《2019年国防授权法案》起草并由国会通过后才有可能启动。无论最终结果如何,特朗普此番表态再次体现了美国决策层的基本判断:太空是决胜未来战争的关键战场。
摘编自百家号
责任编辑:张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