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灵契》是萨拉·沃特斯维多利亚三部曲中的重要一部,被当代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多种解读。本文则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入手,分析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普赖尔在备受压抑的社会生活中,如何一步步解放自己,发现真我。
关键词:自我;本我;超我;玛格丽特·普赖尔
作者简介:李朦君(1992.12-),女,山西临汾人,天津理工大学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1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的三重结构”说,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三种力量冲突的结果,即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种人格相互渗透、相互制约。这种精神分析的理论鼓励个人全面认识自己,追求自我的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说《灵契》可以被视作女主角玛格丽特挣扎着追求自我的故事,她的觉醒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行不通的,因此也无法逃离悲剧的结尾。
1.自我追求vs超我
小说的最开始就为我们描绘了监狱的景象。这里死气沉沉,不仅因其恶劣的环境抑制着人们身体上的健康成长,而且用各种严苛的条款抑制人们的精神发展:不能交流,不能发出声音,无休止的劳作,只能阅读《圣经》等极具教化意义的书籍。这些是一种强烈的道德束缚,生活在监狱里的囚犯被捆绑,不能有宣泄自己欲望的途径。
小说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虽然不是这里的女囚,但是她从整个监狱环境看到了自己的生存环境。玛格丽特曾因痛失父亲和爱人而服用吗啡自杀,在被抢救回来之后,母亲对她看守很严格。在母亲的监督下,被要求行为举止衣着得体,能像个淑女一样打开话题和别人聊天,甚至被要求放弃自己的事业和文字工作,嫁人生子,成为一个拥有同样社会地位的人的妻子。唯有日记本、文字、父亲的书房和他未完成的事业成了玛格丽特活下去的希望。
身处监狱的道斯是玛格丽特的镜像,在道斯的身上,玛格丽特看到了自己。坐在监狱里,被阳光照着的道斯和她手中的那朵花是这所监狱里唯一的有色彩的事物,就像是被生活重压包围的玛格丽特,文字是她生活唯一的色彩。而且在监狱女管理者和看守们的身上,她看到了母亲的身影,甚至一度想要脱口而出地喊对方:“母亲。”这些都是玛格丽特现实生活的强化和精神世界的具象化。在初次与道斯相遇时,道斯口中的一声轻叹吸引了她,直击她的心灵,让她感到熨帖。其实这是她自己想要发出的叹息,因为在面对这个如同能够吞食人的肉体和精神的监狱面前,在被处处监视的生活中,她感受到了深深的压抑,她也想深深地发出来自灵魂的叹息。
社会准则给予玛格丽特的来自超我的压力深深压抑着她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发展。她要在面对母亲时展现自己已然痊愈;她要在自己深爱的人面前,假装已经坦然接受了对方已婚的事实;她还要在客人和监狱看守们面前,展示自己的淑女风采。虽然她有时会有出格的行为,但是她身上肩负的来自家庭的道德责任感让她不能肆意妄为。她努力控制自己,远离监狱,小心翼翼地掩盖自己对爱人的欲望和爱上道斯的事实。这种超我对我个性压制在主角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压制最终也导致了她的反抗,是她想要逃离现有生活的真正压力源。
2.自我追求vs本我
玛格丽特的日记本是她“本我”的载体。她在日记中倾诉自己的真实想法,真实行动:从对第一次探访米尔班克监狱的记述,到她发现自己对道斯有了特殊的感情,想要一步步地探尋道斯身上“灵魂”秘密的描写,还有她最终放弃挣扎,决定遵从内心和道斯私奔的具体规划。这些都是她内心想法的真实体现。而且她写的日记,经常是在黑夜,在自己的房间偷偷点着蜡烛完成的,这种阴郁环境里的创作本身就像每个人的本我一样,被锁在灵魂深处,不能被别人探知。
玛格丽特在日记里写下,她在初次探访监狱时,就深深被道斯吸引。道斯的独特身份和言行促使她的好奇心不断增强,于是她选择去了解与灵媒相关的事情,了解道斯的案件。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一次一次地走进道斯的监牢,和这个女孩有了多次亲密交谈。正是因为这本日记与安插在玛格丽特身边的女仆,道斯对玛格丽特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她以能与灵魂沟通的谎言骗得玛格丽特的信任,诱惑玛格丽特一步步地释放本我,承认爱意,并诱骗她准备了私奔的现金和物资。最终道斯逃出监狱,与女仆逃往意大利。
小说的悲剧结尾体现了本我挣扎的失败,因为玛格丽特所处的时代不会给她机会完成追求自我的机会,巨大的身份代沟是最重要的阻碍。而且,道斯并不能真正领会她孤独的精神世界,只是凭借对玛格丽特“本我”的窥视,有了欺骗玛格丽特的方法和途径,玛格丽特只是她逃离监狱的工具。玛格丽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女性的悲剧,也是她个人性格的悲剧。
结论:
小说《灵契》是一个女性在超我与本我之间挣扎的故事。它体现了身处特定时代的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挣扎,反映了每个人都有的精神世界的不平衡发展。通过分析这部小说,我们更加了解了对超我、本我和自我进行调节的重要性,怀抱梦想的同时,肩负起自己的相应责任,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参考文献:
[1]蔡婧宇.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的心理分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
[2]郭本禹,王礼军. 古典精神分析女性观:多伊奇对弗洛伊德的继承与超越[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8(2).
[3]郎小波. 精神分析法视角下王佳芝人物形象阐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0).
[4]萨拉·沃特斯. 《灵契》[M]. 沈敏,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5]周佳宝. 从精神分析法论艾德娜的悲剧根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
关键词:自我;本我;超我;玛格丽特·普赖尔
作者简介:李朦君(1992.12-),女,山西临汾人,天津理工大学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1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的三重结构”说,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三种力量冲突的结果,即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种人格相互渗透、相互制约。这种精神分析的理论鼓励个人全面认识自己,追求自我的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说《灵契》可以被视作女主角玛格丽特挣扎着追求自我的故事,她的觉醒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行不通的,因此也无法逃离悲剧的结尾。
1.自我追求vs超我
小说的最开始就为我们描绘了监狱的景象。这里死气沉沉,不仅因其恶劣的环境抑制着人们身体上的健康成长,而且用各种严苛的条款抑制人们的精神发展:不能交流,不能发出声音,无休止的劳作,只能阅读《圣经》等极具教化意义的书籍。这些是一种强烈的道德束缚,生活在监狱里的囚犯被捆绑,不能有宣泄自己欲望的途径。
小说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虽然不是这里的女囚,但是她从整个监狱环境看到了自己的生存环境。玛格丽特曾因痛失父亲和爱人而服用吗啡自杀,在被抢救回来之后,母亲对她看守很严格。在母亲的监督下,被要求行为举止衣着得体,能像个淑女一样打开话题和别人聊天,甚至被要求放弃自己的事业和文字工作,嫁人生子,成为一个拥有同样社会地位的人的妻子。唯有日记本、文字、父亲的书房和他未完成的事业成了玛格丽特活下去的希望。
身处监狱的道斯是玛格丽特的镜像,在道斯的身上,玛格丽特看到了自己。坐在监狱里,被阳光照着的道斯和她手中的那朵花是这所监狱里唯一的有色彩的事物,就像是被生活重压包围的玛格丽特,文字是她生活唯一的色彩。而且在监狱女管理者和看守们的身上,她看到了母亲的身影,甚至一度想要脱口而出地喊对方:“母亲。”这些都是玛格丽特现实生活的强化和精神世界的具象化。在初次与道斯相遇时,道斯口中的一声轻叹吸引了她,直击她的心灵,让她感到熨帖。其实这是她自己想要发出的叹息,因为在面对这个如同能够吞食人的肉体和精神的监狱面前,在被处处监视的生活中,她感受到了深深的压抑,她也想深深地发出来自灵魂的叹息。
社会准则给予玛格丽特的来自超我的压力深深压抑着她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发展。她要在面对母亲时展现自己已然痊愈;她要在自己深爱的人面前,假装已经坦然接受了对方已婚的事实;她还要在客人和监狱看守们面前,展示自己的淑女风采。虽然她有时会有出格的行为,但是她身上肩负的来自家庭的道德责任感让她不能肆意妄为。她努力控制自己,远离监狱,小心翼翼地掩盖自己对爱人的欲望和爱上道斯的事实。这种超我对我个性压制在主角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压制最终也导致了她的反抗,是她想要逃离现有生活的真正压力源。
2.自我追求vs本我
玛格丽特的日记本是她“本我”的载体。她在日记中倾诉自己的真实想法,真实行动:从对第一次探访米尔班克监狱的记述,到她发现自己对道斯有了特殊的感情,想要一步步地探尋道斯身上“灵魂”秘密的描写,还有她最终放弃挣扎,决定遵从内心和道斯私奔的具体规划。这些都是她内心想法的真实体现。而且她写的日记,经常是在黑夜,在自己的房间偷偷点着蜡烛完成的,这种阴郁环境里的创作本身就像每个人的本我一样,被锁在灵魂深处,不能被别人探知。
玛格丽特在日记里写下,她在初次探访监狱时,就深深被道斯吸引。道斯的独特身份和言行促使她的好奇心不断增强,于是她选择去了解与灵媒相关的事情,了解道斯的案件。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一次一次地走进道斯的监牢,和这个女孩有了多次亲密交谈。正是因为这本日记与安插在玛格丽特身边的女仆,道斯对玛格丽特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她以能与灵魂沟通的谎言骗得玛格丽特的信任,诱惑玛格丽特一步步地释放本我,承认爱意,并诱骗她准备了私奔的现金和物资。最终道斯逃出监狱,与女仆逃往意大利。
小说的悲剧结尾体现了本我挣扎的失败,因为玛格丽特所处的时代不会给她机会完成追求自我的机会,巨大的身份代沟是最重要的阻碍。而且,道斯并不能真正领会她孤独的精神世界,只是凭借对玛格丽特“本我”的窥视,有了欺骗玛格丽特的方法和途径,玛格丽特只是她逃离监狱的工具。玛格丽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女性的悲剧,也是她个人性格的悲剧。
结论:
小说《灵契》是一个女性在超我与本我之间挣扎的故事。它体现了身处特定时代的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挣扎,反映了每个人都有的精神世界的不平衡发展。通过分析这部小说,我们更加了解了对超我、本我和自我进行调节的重要性,怀抱梦想的同时,肩负起自己的相应责任,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参考文献:
[1]蔡婧宇.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的心理分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
[2]郭本禹,王礼军. 古典精神分析女性观:多伊奇对弗洛伊德的继承与超越[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8(2).
[3]郎小波. 精神分析法视角下王佳芝人物形象阐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0).
[4]萨拉·沃特斯. 《灵契》[M]. 沈敏,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5]周佳宝. 从精神分析法论艾德娜的悲剧根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