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和时代,是唐代文学史上比盛唐略逊一筹的又一高峰,韩愈、柳宗元、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都进入了各自创作的鼎盛阶段。其中,柳宗元的诗歌以其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卓然成家,受到历代文人的交口称赞。他的战友兼好友的刘禹锡编辑《河东先生集》的序文中说:“天下文士争执所长,与时而奋,粲然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人望而敬者,五行而已。河东柳子厚,斯人望敬者欤!”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出生于长安的一个日趋衰落的世代仕宦家庭。当时,由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统一,繁荣,强盛的唐王朝已经败落,国势由盛转衰。他的一生就是在这动荡的时局,频频的转徒和昏暗的宦海中渡过的。他耳闻目睹了藩镇之乱给社会、人民带来的危害、苦难,同时也看到了朝政的腐败与黑暗。插足官场,使他对朝政的黑暗和社会民情更加了解,也促使他下定了革除弊政的决心。
贞元二十一年,柳宗元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无能运动,针对各种社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改革措施,但遭到宦官集团和藩镇以及许多守旧官僚的强烈反抗,历时半年的革新归于失败。宪宗即位后,宦官重新得势,对革新派肆意迫害,王叔文众人被贬蛮荒之地,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又再贬为柳州刺史,从此失去了直接参政的机会,踏上了长期流贬的苦难人生之途。柳宗元空怀报国利民的凌云壮志却无法施展,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内心充满了幽怨、悲愤、孤寂,郁郁难平,只能放情山水,以遣愁思,作诗撰文,寄托情怀。政治上的打击,精神上的折磨,事业上的挫折以及环境的恶劣、生活的凄苦,使他身心倍受摧残,病死贬所,结束了他悲剧的一生。
任何作家的艺术风格的形成都和本人的性格气质联系在一起。清代诗评家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畅快人诗必潇洒,敦厚人诗必庄重,倜傥人诗必飘逸,疏爽人诗必流丽,寒涩人诗必枯瘠,丰腴人诗必华赡,指郁人诗必凄怨……此天之所赋,气之所禀,非学之所至也。”柳宗元从性格类型来说,是属于忧郁型诗人,急切、孤直、执著是他性格中的主要特征。这样性格类型的人物,又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自是愁肠百结,终不得解。其诗凄怨亦是难免了。
正是由于种种社会原因和柳宗元自身的个性原因,其诗风逐渐向幽独、悲苦转化,具有一种深沉、悲凉的色调,从而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冷峭,让人们在清峻奇巧的诗歌语言中,领略诗人的悲苦心情,沉浸在诗歌悲剧氛围的美感中。
这种独特的风格,前人在评述柳诗时深有体味。宋·高斯得说柳诗“孤峭”;元·方回评柳诗曰:“刻峭”;明·胡应麟说它“清而峭”;清·姚莹则说柳诗“绝嶙峋”;王士祯又说它:“峻洁”;而沈德潜却说:“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牟愿相则形象地评述曰:“柳子厚诗如玄鹤夜鸣,声含霜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的冷峭既有峻峭、挺拔、坚毅、执着的一面,又有深幽、孤寂、清苦、哀怨的一面。
那么,柳宗元诗歌的这种风格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便是借助于其诗歌中的特殊意象。我们知道,在诗歌艺术中,除声律外,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意象了。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不上的能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是解开中国古典诗歌奥秘的金钥匙。早在《周易》中,便提出了“立象以尽意”和“观物以取象”这两个命题,构成了我国诗歌美学史上的重要环节。意象它包括抽象的主观的“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两方面,是客体外在宇宙和主体心灵的化合,以意领象、借象寓意的产物。
为此,我们便从意象上着手分析一下柳宗元诗歌冷峭的特征,看看柳宗元是如何以领象,借象寓意的。
从描写的对象上看,柳宗元从大自然和历史这取之不竭的源泉中,从中寻觅符合自己内心情感的诗歌意象来编织诗句,借此来营造那与其心境相符的清冷凄迷的氛围。
1.着意选择并精心描绘一些幽冷萧条的景色
诸如“残月”、“深竹”、“寒松”、“零露”、“幽谷”此类充满凄冷意味和峭历之感的意象,在柳诗中触目皆是。“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赠法华长老》)、“朔云吐风寒,寂历穷秋时。”(《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韵馨叩凝碧,锵锵彻岩幽。”(《界围岩水帘》)、“清高激西颢,泛滟凌长安。”(《初秋夜坐赠吴武陵》)。他还这样描写友人的居住环境:“壁空残月曙,门掩侯虫秋。”(《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又这样描绘自己贬谪生活中日间、夜里的见闻:“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差参。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澡舞沦漪。”(《南涧中题》)、“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这些幽冷的景色物象给人的感受并不是适情顺性的审美愉悦,而总是因其清冷而触发的忧伤、哀怨的感情活动,其间总是浮动着一种悲剧气氛,其景愈清,其哀愈深。
2.柳宗元在诗歌中还经常描写南荒瘴乡那些令人不快的诡异景色
柳宗元久居长安,突然来到这陌生的炎毒之地,南方的生活、景物对他来说实在是“异服殊音不可亲”。而柳宗元也正好借南荒的那些“不可亲”的外物来寄托自己的哀怨、愁思。这样,观物者的内心情感与景物相互作用、相互映衬,形成了那些表情达意的特殊意象,也造就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例如:“海俗衣犹卉,山夷髻不鬟。泥沙潜虺蜮,榛莽斗豺摱。”(《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因以见示二十韵一首并序》),“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蒲萄。”(《寄韦珩》),“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得卢衡州书因经诗寄》),“鹅毛御蜡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柳州洞岷》),“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岭南江行》)……。这种种令人生怨的景物风俗虽然提供了他创作的新素材,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为其作品增添了瑰丽奇幻的色彩,但更多地却引起他内心的不快、憎恶,无怪乎贺裳评价柳诗云“柳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载酒园诗话》),此种意象组合而成的诗,其冷峭、幽怨也就不言而喻了。
作者简介:陆燕雯(1976-),女,無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中高职语文教学。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出生于长安的一个日趋衰落的世代仕宦家庭。当时,由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统一,繁荣,强盛的唐王朝已经败落,国势由盛转衰。他的一生就是在这动荡的时局,频频的转徒和昏暗的宦海中渡过的。他耳闻目睹了藩镇之乱给社会、人民带来的危害、苦难,同时也看到了朝政的腐败与黑暗。插足官场,使他对朝政的黑暗和社会民情更加了解,也促使他下定了革除弊政的决心。
贞元二十一年,柳宗元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无能运动,针对各种社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改革措施,但遭到宦官集团和藩镇以及许多守旧官僚的强烈反抗,历时半年的革新归于失败。宪宗即位后,宦官重新得势,对革新派肆意迫害,王叔文众人被贬蛮荒之地,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又再贬为柳州刺史,从此失去了直接参政的机会,踏上了长期流贬的苦难人生之途。柳宗元空怀报国利民的凌云壮志却无法施展,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内心充满了幽怨、悲愤、孤寂,郁郁难平,只能放情山水,以遣愁思,作诗撰文,寄托情怀。政治上的打击,精神上的折磨,事业上的挫折以及环境的恶劣、生活的凄苦,使他身心倍受摧残,病死贬所,结束了他悲剧的一生。
任何作家的艺术风格的形成都和本人的性格气质联系在一起。清代诗评家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畅快人诗必潇洒,敦厚人诗必庄重,倜傥人诗必飘逸,疏爽人诗必流丽,寒涩人诗必枯瘠,丰腴人诗必华赡,指郁人诗必凄怨……此天之所赋,气之所禀,非学之所至也。”柳宗元从性格类型来说,是属于忧郁型诗人,急切、孤直、执著是他性格中的主要特征。这样性格类型的人物,又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自是愁肠百结,终不得解。其诗凄怨亦是难免了。
正是由于种种社会原因和柳宗元自身的个性原因,其诗风逐渐向幽独、悲苦转化,具有一种深沉、悲凉的色调,从而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冷峭,让人们在清峻奇巧的诗歌语言中,领略诗人的悲苦心情,沉浸在诗歌悲剧氛围的美感中。
这种独特的风格,前人在评述柳诗时深有体味。宋·高斯得说柳诗“孤峭”;元·方回评柳诗曰:“刻峭”;明·胡应麟说它“清而峭”;清·姚莹则说柳诗“绝嶙峋”;王士祯又说它:“峻洁”;而沈德潜却说:“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牟愿相则形象地评述曰:“柳子厚诗如玄鹤夜鸣,声含霜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的冷峭既有峻峭、挺拔、坚毅、执着的一面,又有深幽、孤寂、清苦、哀怨的一面。
那么,柳宗元诗歌的这种风格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便是借助于其诗歌中的特殊意象。我们知道,在诗歌艺术中,除声律外,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意象了。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不上的能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是解开中国古典诗歌奥秘的金钥匙。早在《周易》中,便提出了“立象以尽意”和“观物以取象”这两个命题,构成了我国诗歌美学史上的重要环节。意象它包括抽象的主观的“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两方面,是客体外在宇宙和主体心灵的化合,以意领象、借象寓意的产物。
为此,我们便从意象上着手分析一下柳宗元诗歌冷峭的特征,看看柳宗元是如何以领象,借象寓意的。
从描写的对象上看,柳宗元从大自然和历史这取之不竭的源泉中,从中寻觅符合自己内心情感的诗歌意象来编织诗句,借此来营造那与其心境相符的清冷凄迷的氛围。
1.着意选择并精心描绘一些幽冷萧条的景色
诸如“残月”、“深竹”、“寒松”、“零露”、“幽谷”此类充满凄冷意味和峭历之感的意象,在柳诗中触目皆是。“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赠法华长老》)、“朔云吐风寒,寂历穷秋时。”(《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韵馨叩凝碧,锵锵彻岩幽。”(《界围岩水帘》)、“清高激西颢,泛滟凌长安。”(《初秋夜坐赠吴武陵》)。他还这样描写友人的居住环境:“壁空残月曙,门掩侯虫秋。”(《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又这样描绘自己贬谪生活中日间、夜里的见闻:“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差参。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澡舞沦漪。”(《南涧中题》)、“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这些幽冷的景色物象给人的感受并不是适情顺性的审美愉悦,而总是因其清冷而触发的忧伤、哀怨的感情活动,其间总是浮动着一种悲剧气氛,其景愈清,其哀愈深。
2.柳宗元在诗歌中还经常描写南荒瘴乡那些令人不快的诡异景色
柳宗元久居长安,突然来到这陌生的炎毒之地,南方的生活、景物对他来说实在是“异服殊音不可亲”。而柳宗元也正好借南荒的那些“不可亲”的外物来寄托自己的哀怨、愁思。这样,观物者的内心情感与景物相互作用、相互映衬,形成了那些表情达意的特殊意象,也造就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例如:“海俗衣犹卉,山夷髻不鬟。泥沙潜虺蜮,榛莽斗豺摱。”(《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因以见示二十韵一首并序》),“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蒲萄。”(《寄韦珩》),“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得卢衡州书因经诗寄》),“鹅毛御蜡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柳州洞岷》),“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岭南江行》)……。这种种令人生怨的景物风俗虽然提供了他创作的新素材,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为其作品增添了瑰丽奇幻的色彩,但更多地却引起他内心的不快、憎恶,无怪乎贺裳评价柳诗云“柳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载酒园诗话》),此种意象组合而成的诗,其冷峭、幽怨也就不言而喻了。
作者简介:陆燕雯(1976-),女,無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中高职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