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呢?
一、 创设情境问题引入,带领学生深度参与
为了促使学生顺利完成深度学习,通常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新知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
师: 老师家的微波炉坏了,想换个新的,于是去超市看了一下(出示微波炉图:398元),又去另一家超市看了一下(出示图:402元)该到哪个超市买微波炉呢?你们怎么知道哪家店便宜哪家店贵的呢?
生1: 看两个数的百位,一个是3,一个是4,3小于4,所以398小于402。
(师小结比较的方法: 看两个数的最高位,哪个大那个数就大,填上大于号。)
师: 老师选了几个护眼灯,我们一起来看看价钱(出示三款灯的价钱: 230元、168元、256元)。比比他们的大小,填上大于号或小于号。
(全班交流,指名口答,教师随机板书,同时让学生说比较的方法。)
优质的问题能够造就兴趣、动机、坚持的情绪状态。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达到了使学生深入参与探究新知的目的。
二、 整合内容优化设计,指导学生深度体验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运用已知知识学习新知识,更好地把握新知识的核心特征。例如,笔者教学二年级“乘加乘减”时,特意安排几次鱼缸的变化,让学生列出乘法算式,通过这个旧知很自然地引入乘加和乘减算式,学生结合情境理解乘加乘减混合算式的含义,学会了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还体会到数学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了算理。如此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学生学习过程才会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三、 注重反思强化应用,促使学生深度建构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如教学“米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正好是1米或接近1米,有學生发现教室里的门锁到地面的长度大约是1米。对于这个发现,教师及时发问:“是不是我们教室门的门锁装得特殊呢?其他地方的门锁高度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下课后,立即有学生跑去量隔壁班的门锁到地面的长度。第二天一早又有学生告诉教师,他回家看了很多地方的门锁,发现大多数门上的锁到地面的长度是1米左右。学生既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了生活实际中,又会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
(作者单位:无锡市太湖实验小学)
一、 创设情境问题引入,带领学生深度参与
为了促使学生顺利完成深度学习,通常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新知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
师: 老师家的微波炉坏了,想换个新的,于是去超市看了一下(出示微波炉图:398元),又去另一家超市看了一下(出示图:402元)该到哪个超市买微波炉呢?你们怎么知道哪家店便宜哪家店贵的呢?
生1: 看两个数的百位,一个是3,一个是4,3小于4,所以398小于402。
(师小结比较的方法: 看两个数的最高位,哪个大那个数就大,填上大于号。)
师: 老师选了几个护眼灯,我们一起来看看价钱(出示三款灯的价钱: 230元、168元、256元)。比比他们的大小,填上大于号或小于号。
(全班交流,指名口答,教师随机板书,同时让学生说比较的方法。)
优质的问题能够造就兴趣、动机、坚持的情绪状态。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达到了使学生深入参与探究新知的目的。
二、 整合内容优化设计,指导学生深度体验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运用已知知识学习新知识,更好地把握新知识的核心特征。例如,笔者教学二年级“乘加乘减”时,特意安排几次鱼缸的变化,让学生列出乘法算式,通过这个旧知很自然地引入乘加和乘减算式,学生结合情境理解乘加乘减混合算式的含义,学会了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还体会到数学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了算理。如此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学生学习过程才会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三、 注重反思强化应用,促使学生深度建构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如教学“米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正好是1米或接近1米,有學生发现教室里的门锁到地面的长度大约是1米。对于这个发现,教师及时发问:“是不是我们教室门的门锁装得特殊呢?其他地方的门锁高度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下课后,立即有学生跑去量隔壁班的门锁到地面的长度。第二天一早又有学生告诉教师,他回家看了很多地方的门锁,发现大多数门上的锁到地面的长度是1米左右。学生既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了生活实际中,又会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
(作者单位:无锡市太湖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