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的合理性成为众多人士关注的话题。尤其目前在城市规划中仍然存在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不仅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还阻碍着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文章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和总结,主要阐述了生态城市的涵义与特点,在此基础上,针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相关内容及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旨在有效地推动我国城市的生态化与低碳化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设计理念;规划内容;规划指标
1 引言
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应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城市作为人们生活的环境,不仅要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功能性需求,还要能够反映人文特点,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城市形象建设,都应该围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展开。因此,城市环境也应该是城市规划者首要关注的焦点问题,良好的城市环境可以极大的推动城市发展;反之,将会降低城市生活质量,阻碍经济发展。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主要就生态城市规划理念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2 生态城市的涵义与特点
生态城市是一个复合系统,需要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生活环境与治安环境统筹兼顾,对能量、物质信息高效利用,体现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保证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以及经济发展三者高度和谐统一。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高效益运行的转换系统。在投入产出的整个转换过程中,达到自然物质投入量少,经济物质产出量多,废弃物排泄量少的目标。在产业结构方面表现为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倒金字塔结构。
(2)高效率运转的流转系统。以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为支撑骨架,为人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与能源流的运作创造合适的条件,进而通过加速各种流动的有序运动活动中 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城市生态的污染。
(3)整体性与系统性的规划。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会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持目前的发展。
(4)国际化的环境质量指标。城市的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管理水平、各种污染等环境质量等指标与国际环境指标接轨。对城市人口控制、劳动就业、资源利用、城市建设等方面实施高效率的管理,以保证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5)和谐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生态城市的和谐性,突出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体现和谐。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文文化气息,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
3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1)坚持生态优先,以环境为本。充分发挥自然基础的功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有效的保护与延续。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2)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碳减排为目标。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在城市建筑、交通、绿地系统等建设活动中,以及居民日常活动中遵循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遵循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本质。用生态观念对能源、环境、建材、废弃物处理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
(3)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化产业链。从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引导产业发展,结合城市建设的技术与市场发展积极实现产业由能源消耗向科学技术指向转变,建设科学技术指向的支柱产业;以重点项目带动现代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等绿色、低能耗产业的发展。
(4)营造生态和谐环境,以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与低碳生活观念,建立文化设施,加强价值文化的传播。
4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
4.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点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要点应该包括城市人口容量、自然生态环境、建筑系统、交通系统以及绿化系统五个方面。
(1)城市人口容量设计。人口规模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人口越多碳排放量則越大。因此,城市人口容量的设计需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的相关经验,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交通体系因素对于产业发展以及人口居住和出行的碳排放量的影响。从而规划设计出能最大限度降低碳排放量的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模式。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放弃密集连绵的模式,向分片组团式的路子发展,合理调控人口在时间序列、地域上的分配,规划城市人口的最佳容量。
(2)自然生态环境的设计。遵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理念,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泄洪排涝,减少工程量,节约基本建设投资,而且对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内尽可能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坑、塘、湖,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曲线,沿岸做好绿化配置。
(3)建筑系统的设计在建筑空间布局上,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地理特征以及水、气、地质等条件。使用低污染、无放射性的低碳建筑材料,运用屋顶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外墙节能技术、照明节能技术等低碳建筑技术,引进或研发光电玻璃幕墙、水源热泵系统、太阳能热水器等新能源利用技术,并提高建筑期内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
(4)交通系统的设计。交通系统规划主要包括交通工具、能源供给与交通道路布局模式三方面。需要低碳发展资金投入到清洁、节能的新型交通工具的研发与引进,如电动车、快速充电纯电动客车。引进与研发能够对大型交通工具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回收与处理的发动机技术、末端处理技术、空管技术。提倡公交主导发展理念,倡导空间紧凑、环境改造、功能重构的道路布局模式,远距离采用公共交通,近距离采用低碳排放交通工具。 (5)绿地系统的设计。绿地系统主要通过公园、湖面形成的绿地斑块,河道、街道形成的绿色廊道,农田、防风林、荒山形成的郊野基质共同进行规划,构建绿化系统形态模式;绿地系统的植物配置必须合理,应从植物种类特性、高度搭配等方面综合考虑,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的设计,以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人均绿地面积;设计城市中心与郊外森林连接的“绿色走廊”将城市与森林连为一体。
4.2 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下面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三个角度探讨与研究分析。
(1)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因子主要有人均GDP、万元GDP能耗、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就业住房平衡指数。经济发展指标以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为重点,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
(2)社会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因子主要有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城市人口密度、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人均生活用电与用水量、自来水普及率、城市气化率、科教投入占比重、高等教育入学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社会发展指标以人为本,以改善生活环境与提高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为目标。
(3)生态环境发展指标。生态环境发展指标因子主要包括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城市人均拥有公共绿地率、建筑区绿地覆盖率、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生活污水再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用水处理率与再利用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以低碳排放、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为重点,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地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保护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需要考虑的要素,尤其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将生态和环境因素同规划设计方案的制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本文通过对生态城市的涵义与特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及相关问题分析,将生态、低碳经济理念充分地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的生态化的發展进程,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志峰,徐琳瑜.城市生态规划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杨荣金.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49).
关键词:生态城市;设计理念;规划内容;规划指标
1 引言
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应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城市作为人们生活的环境,不仅要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功能性需求,还要能够反映人文特点,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城市形象建设,都应该围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展开。因此,城市环境也应该是城市规划者首要关注的焦点问题,良好的城市环境可以极大的推动城市发展;反之,将会降低城市生活质量,阻碍经济发展。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主要就生态城市规划理念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2 生态城市的涵义与特点
生态城市是一个复合系统,需要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生活环境与治安环境统筹兼顾,对能量、物质信息高效利用,体现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保证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以及经济发展三者高度和谐统一。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高效益运行的转换系统。在投入产出的整个转换过程中,达到自然物质投入量少,经济物质产出量多,废弃物排泄量少的目标。在产业结构方面表现为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倒金字塔结构。
(2)高效率运转的流转系统。以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为支撑骨架,为人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与能源流的运作创造合适的条件,进而通过加速各种流动的有序运动活动中 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城市生态的污染。
(3)整体性与系统性的规划。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会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持目前的发展。
(4)国际化的环境质量指标。城市的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管理水平、各种污染等环境质量等指标与国际环境指标接轨。对城市人口控制、劳动就业、资源利用、城市建设等方面实施高效率的管理,以保证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5)和谐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生态城市的和谐性,突出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体现和谐。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文文化气息,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
3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1)坚持生态优先,以环境为本。充分发挥自然基础的功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有效的保护与延续。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2)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碳减排为目标。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在城市建筑、交通、绿地系统等建设活动中,以及居民日常活动中遵循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遵循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本质。用生态观念对能源、环境、建材、废弃物处理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
(3)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化产业链。从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引导产业发展,结合城市建设的技术与市场发展积极实现产业由能源消耗向科学技术指向转变,建设科学技术指向的支柱产业;以重点项目带动现代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等绿色、低能耗产业的发展。
(4)营造生态和谐环境,以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与低碳生活观念,建立文化设施,加强价值文化的传播。
4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
4.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点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要点应该包括城市人口容量、自然生态环境、建筑系统、交通系统以及绿化系统五个方面。
(1)城市人口容量设计。人口规模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人口越多碳排放量則越大。因此,城市人口容量的设计需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的相关经验,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交通体系因素对于产业发展以及人口居住和出行的碳排放量的影响。从而规划设计出能最大限度降低碳排放量的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模式。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放弃密集连绵的模式,向分片组团式的路子发展,合理调控人口在时间序列、地域上的分配,规划城市人口的最佳容量。
(2)自然生态环境的设计。遵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理念,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泄洪排涝,减少工程量,节约基本建设投资,而且对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内尽可能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坑、塘、湖,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曲线,沿岸做好绿化配置。
(3)建筑系统的设计在建筑空间布局上,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地理特征以及水、气、地质等条件。使用低污染、无放射性的低碳建筑材料,运用屋顶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外墙节能技术、照明节能技术等低碳建筑技术,引进或研发光电玻璃幕墙、水源热泵系统、太阳能热水器等新能源利用技术,并提高建筑期内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
(4)交通系统的设计。交通系统规划主要包括交通工具、能源供给与交通道路布局模式三方面。需要低碳发展资金投入到清洁、节能的新型交通工具的研发与引进,如电动车、快速充电纯电动客车。引进与研发能够对大型交通工具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回收与处理的发动机技术、末端处理技术、空管技术。提倡公交主导发展理念,倡导空间紧凑、环境改造、功能重构的道路布局模式,远距离采用公共交通,近距离采用低碳排放交通工具。 (5)绿地系统的设计。绿地系统主要通过公园、湖面形成的绿地斑块,河道、街道形成的绿色廊道,农田、防风林、荒山形成的郊野基质共同进行规划,构建绿化系统形态模式;绿地系统的植物配置必须合理,应从植物种类特性、高度搭配等方面综合考虑,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的设计,以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人均绿地面积;设计城市中心与郊外森林连接的“绿色走廊”将城市与森林连为一体。
4.2 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下面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三个角度探讨与研究分析。
(1)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因子主要有人均GDP、万元GDP能耗、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就业住房平衡指数。经济发展指标以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为重点,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
(2)社会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因子主要有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城市人口密度、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人均生活用电与用水量、自来水普及率、城市气化率、科教投入占比重、高等教育入学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社会发展指标以人为本,以改善生活环境与提高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为目标。
(3)生态环境发展指标。生态环境发展指标因子主要包括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城市人均拥有公共绿地率、建筑区绿地覆盖率、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生活污水再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用水处理率与再利用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以低碳排放、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为重点,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地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保护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需要考虑的要素,尤其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将生态和环境因素同规划设计方案的制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本文通过对生态城市的涵义与特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及相关问题分析,将生态、低碳经济理念充分地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的生态化的發展进程,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志峰,徐琳瑜.城市生态规划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杨荣金.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