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着意化为桥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f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的教育教学,才能既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相适应,又与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相街接?怎样的教学研究,才能让教师改善教育教学、体验职业辛福、实现专业成长?几年来,我们为此作出积极的探索。在理论与实践的磨合中,我们以活动为载体,以对话交流为机制,以网络为平台,尝试了沙龙式教研、互动式教研和网络式教研,为教师专业发展起了一座座成长桥梁。
  
  一、沙龙教研,让教师在对话中发展
  
  新课程呼唤新教研。沙龙式教研以其自由平等对话的优势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参与沙龙式教研的人员有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各校选派的骨干教师和前来观摩的普通教师。我们通过专题探究、课例研讨和教学叙事等活动形式,为实践新课程的一线教师排忧解难。
  1 开展专题探究。转变教育理念。新课程实施中,来自课改一线的调研报告反映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针对课改中的“疑点”、“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我们开展了沙龙式教研活动。第一步,观看课改实验区教学录像带,结合教学实际,对比分析找差距;第二步,走进论坛,围绕专题(例如“怎样开展校本数研”、“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等等)展开研讨。在研讨的过程中,教师的理念,新思想经受了洗礼。
  2 开展课例研讨,进行教学“诊断”。课例子讨,即以发生在课堂的典型教学实例为载体而展开的教学研究和讨论。这项活动的流程有下列两点;(1)分析问题,寻找教研突破口。首先分析阶段课堂教学中教师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研讨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大家提建议,出点子。(2)解决问题,参与课例实践。实践是检验理念的标准。办法出来了,能否站得住脚,还得与课堂对接。于是,我们按教科分组进行课例实践,让教师与新课程对话,与学生对话。每一,个组先推举一个教师上课,组内的所有教师都来听课,听话大家进行详评再研,不断完普通教学设计。然后,组内其他成员择班上课,并一起交流心得。
  3 叙述教学故事,交流教学经验。在沙龙论坛中,我们组织教师叙述自己的教学故事。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两点要求。第一,把自己怎样遇到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并加上自己的反思。第二,从选材范围上,可以描述一堂课、一个实验、一个课题或一次探究、一次活动,甚至是一个学生、一个题目等;从时间安排上,可以是整个过程,也可以是一个情境、一个片断,甚至是一句话、一个动作等;从侧重点上,可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可以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等。教师们讲述的一个个故事,蕴含着一条条鲜活的教学经验。这为与会教师借鉴他人经验开辟了道路。
  
  二、互动教研,让教师在体验中提升
  
  为了扩大教研的受益面,我们推出互动式教研。这种教研方式,大家都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冲刺队员。其突出贡献是直面一线课堂,让教师在实践体验中不断提升教学素质。近三五年,我们为积极推进互动式教研,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互帮互研、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教研氛围,举办了“教学开放周”和“百校千课”等活动。
  1 送课下乡。为发挥教研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每学期都会组织送课下乡。一是送去先进的教育理念。首先,教研员作理念报告,为教师“洗脑”,使教师的教育理念跟上时代步伐。然后,针对主要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研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把脉问诊”。二是送去前沿教改信息和相关资料。山区农村相对偏僻闭塞,教师对先进教育理念有效运用的课例,对实验区教改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了解不多。教研员每次都要带去这方面的相关信息或书面资料。三是送去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示范课。一般情况则送课到全县各教研站,同一站的学校派员到中心教研站听课。一个站的活动时间为一天,上午上课听课,下午说课评课。送课下乡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乡镇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2 教学实践。教研员到乡镇学校后接一个教学班的教学工作,包括上课、辅导、下班和作业批改。在与教师、学生近距离的频繁接触中,在上课、听课、评课交叉进行的活动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研员还承担了指导新任教师上课、与教师座谈的任务。
  (1)指导新教师上课。教研员在乡镇学校与新教师结成“师徒”。首先,教研员为新教师挑选最能反映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光盘、录像带,并组织观看,让新教师初步感受新课改理念和新课堂特点。然后。教研员扶新教师上“战马”,引领新教师上路。在共同研究教材、备课的基础上,由新教师本人上“探路课”;之后,由教研员为新教师上同一课题的观摩研讨课,课后大家(包括学科教研组成员)坐下来提问题、谈感受,进行平等的切磋与交流。在教研员手把手的指导下,新教师的羽毛渐渐地丰满起来,开始在教育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2)与教师座谈。教研员站在理论前沿。贴近课改实践,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方面作专题讲座,成为教研员送课下乡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在教学实践周中,教研员换了一种方式,即以“记者招待会”的形式,或教师问教研员答,或教研员问教师答,在自由平等的对话中,不分彼此。这样的座谈,就像知心朋友推心置腹地交流。
  3 教学开放周。每学期我们至少组织一次教学开放周活动。由县直学校承办教学。要求将各学科全方位开放,并以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能力培育、学法指导和新教育理念的融合为重点进行教学展示。在开放周内。农村学校派教师到县直学校听课,并参加评课,交流教学经验:学生家长既可走进自己孩子班级听课。也可以观摩其他班级教学活动。活动内容有以下两大方面。第一,教学观摩。每科一天至少安排两节上课、一节说课和评课。第二,座谈交流。在互动交流间,有的听课教师说:“不出远门就能与做课教师分享优秀的教学资源,并进行交流学习。”有的学生动情地说:“父母在教室听课,我们特投入,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喜欢。”有的学生家长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从中学到了赏识教育。”教学开放周活动,促进了教与学的互动。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4 百校千课。在“百校千课”教研活动中,无论什么学科、什么年龄、什么职务的在岗教师都积极参与研课、磨课、说课、上课和评课活动。或者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或者以片教研站为单位进行。我们要求每一个教师在活动中做到:认真上好或听好每一节课,做一次有质量的发言,写一分有分量的心得,向上课教师提一条有价值的教学建议。从“百校千课”教研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互动教研方式已辐射全县各中小学,出现了遍地开花的局面。
  
  三、网络教研,让教师在平台上飞翔
  
  以往面对面的教研工作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县广大一线教师的需求。在一次又一次的对话、碰撞与研讨中,一种新的教研方式——“网络教研”应运而生。为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实现教研方式的转型,我县建立了“万安教育网站”。在“万安教育网站”中。我们向教师推荐书目,并在《万安县“教师素质提高年”活动实施方案》中要求教师每学年精读教育教学专著不少于两本,撰写读书笔记不少于5000字、读书心得不少于5篇。我们开设了网络备课室,每学期小学语文和数学分低段和高段,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在备课室进行教学设计交流。我们还开展了网上评课和读书笔记展评活动。要求教师面对上传的课例和展评的笔记,跟帖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教研集聚了全县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教师智慧,实现了广泛的同伴互助,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网络教研为教师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当教师在我们架设的教研桥梁上几经风雨,几度春秋,当教师的教学研究变成教师内心需求的快乐。当教师开始走上专业成长的幸福道路,我们深感有效教研之路还很长远,还需要不断改进、不断探索。
  
  (作者单位:万安县教研室)
其他文献
最近我观看了一些优质课的教学光盘,感觉有些课讲得确实漂亮,但听后总觉得有些空。仔细琢磨后发现,问题出在课堂讨论上。这些课堂讨论大部分是有形式无实效的“伪讨论”,是无思考、无价值、无兴趣的“三无”产品。  无思考的讨论是赝品。经常看到老师在进行一个教学环节之前说,下面大家讨论几分钟。每个环节都接着一个讨论,一节课有多少个环节就有多少个讨论。有的老师一节课能进行四五次讨论,时间加起来有十五六分钟。这些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  【设计说明】  写人的作文是小学作文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人物特点不鲜明,内容不具体,事例不传神,或者在表达人物特点时只看到“高”“大”“全”的光辉形象,而忽略了从小事中发现人性之美等等,都是小学生写人习作中的通病。基于这些问题,这节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写“一个好朋友或其他人”的内容,以推选“班级之最”作为话题,引导学生从众多
期刊
2008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放飞希望、升腾梦想的新纪年,而对于《江西教育》(小学课例教研)来说,更是一个“风帆正悬”“关山再越”的起点。新年的第一天,手捧这份沉甸甸的第一期杂志,目光在字里行间流连,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中有一份真诚的感动,有一份执著的求索,还有一份引领潮头的凝重的使命感!  作为一名长期深入教学一线的教研员,我深知教师的内心渴望和专业需求,他们迫切需要一个专业平台,需要
期刊
《飘着花香的琴弦》一书是王艳芳老师教育随笔集。内容有读书的,有课堂的,有生活的,原汁原味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普通老师的幸福教育生活。一篇篇随笔清新自然,与我们每天的生活非常贴近,好似一曲曲飘着花香的琴弦,轻轻吹拂着你的心灵。  我是怀着一种敬佩的心情阅读此书的。在常人眼里,读书写作是语文、数学等学科老师的强项,而王老师却是一位小学音乐教师。她不仅热爱读书,也勇于反思,并善于用笔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捕捉
期刊
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从十个章节来讲述他的故事,他把一个个的理性思考倾注于可读性极强的故事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李老师把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也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
期刊
【设计思路】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整理和复习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学时,笔者拟通过简明扼要的板书,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并把整个单元的知识串成线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板书展示】    【设计特点】  1.搭迁移之桥。笔者将整个单元分成加法和减法两大板块。首先让学生对加法算式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两类
期刊
最近下基层学校调研,听了《生命的林子》(苏教版第十一册)的课堂教学,发现教师在文道结合的处理上存在着误区。以下是我与这位教师听完课后的对话片段:  笔者:《生命的林子》是一篇什么类型的课文,这类课文有什么特点?  师:《生命的林子》是一篇叙事寓理性课文,这类课文一般透过它的语言映射着一些人生哲理。  笔者:你教学本文主要是想告诉学生什么?  师:我主要是想通过玄奘为了“出人头地”,想离开法门寺到偏
期刊
□主持人:罗小林  □参与者:宁友祥黄建平章玲君  陶建明黄晓华邓智敏  刘美兰龚玉娥罗国华   杨 红杨国华    主持人(南城县盱江小学):良好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间不断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因此有人把提问称之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绿色通道”,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确,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提问的艺术性甚至成为一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观念与行为的影响成为学校变革与学校领导研究的中心问题。受“学习型组织”这一新概念及其在教育实践领域中深入探索的影响,学校越来越被视为一个“专业学习共同体”。学校作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本质,就是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必须同时关注教师的学习,促使教师在相互交流与合作基础上形成和建立共同成长的专业学习关系,而能萌发并支持这一关系形成的至关重要的人是校长。  
期刊
2008年3月24日,春光明媚,群芳吐艳,百年老校——余江一小校园内涌动着一股浓郁的教研春潮。在图文并茂的教研成果展板前,一群群来自全县各学校的教师流连忘返;操场上,领取教研活动资料的教师络绎不绝,并争相传阅着……余江县的教研之火像往年一样又一次在这所鹰潭市教研示范学校点燃。  这是余江一小校级教研活动启动前的一幅动人画面,在余下的时间里,全县各乡镇的农村教师,将有幸观摩余江一小9名教师的示范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