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拐杖,两把名琴,十五座格莱美奖和半个世纪的辉煌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t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逆境使人不幸加身,逆境令人怨天尤人。然而,同样是逆境,却又能使人成才,铸就辉煌。在音乐史上,身患残疾而立志弥坚的名人巨匠屡见不鲜:巴赫、亨德尔失明于前,贝多芬、斯美塔纳失聪于后,但残障不仅丝毫无损于他们的成就,反而愈彰显出他们的伟大。在表演艺术家中,钢琴家维特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炸去右臂,但这并没有中止他的演奏事业,却催生出了当代举世闻名的左手钢琴家。无独有偶,在小提琴界也有一位誉满寰宇的残疾演奏家,他以自己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不仅为小提琴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更为世界上所有的残疾者树立起了一个自信自强的光辉典范。这位当代小提琴大师就是伊扎克·帕尔曼(Itzhak Perlman)。



  帕尔曼1945年8月31日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父母是三十年代移居至此的波兰犹太人。帕尔曼童年即天赋异禀,三岁那年他从收音机里听到了一首由小提琴演奏的乐曲,当即就对这种乐器产生了浓烈的兴趣。由于人实在太小,肩头还根本架不住一把小提琴,于是父母就给他买了一把玩具小提琴供他摆弄。没想到儿子拨弄了几下就把它扔在一边不理不睬了,因为这把玩具小提琴拉出的声音实在是太难听了,根本无法与他在收音机里听到的美妙琴声相比。父亲一看儿子学琴还动了真格,这才为他买回了一把真正的童琴。于是,从五岁起,帕尔曼就开始了自己无师自通的学琴生涯。
  不过,此时的帕尔曼身体状况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一年前他不幸患上了骨髓灰质炎,这剥夺了他站起来的人生权利。恐怕当时没有谁意识到音乐对这样一个双腿残疾的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于帕尔曼来说,音乐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是引导他成长进步的阳光。与其他学琴的孩子们不同,帕尔曼是坐着轮椅车由他母亲推着去特拉维夫的舒拉米特音乐学校上课的。他的启蒙老师是里芙卡·戈德加特,由于戈德加特本人是俄罗斯提琴学派培养出来的,因而她也以严格的教学体系去训练和要求帕尔曼。帕尔曼对这位启蒙老师既尊重又感激,正是她为帕尔曼日后的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造物主是公正的。它尽管没有赐予帕尔曼一副健全的双腿,却赋予他一双常人稀有的灵巧的手。帕尔曼的天分极高,很快便在学生中脱颖而出了。在音乐学校的八年里,他学完了小提琴所有的专业教程,掌握了演奏所需的各种技巧,已开始在社会上崭露头角了,他的演奏被作为以色列神童在国家的广播电台节目中播放。十三岁那年,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埃德·沙利文来以色列挑选一批少年儿童组成“以色列天才儿童表演团”去美国进行演出,帕尔曼是其中的一员。这次美国之行成了帕尔曼一生命运的转折点。美国听众对这位琴艺不凡的残疾少年报以发自内心的同情和赞赏,小提琴家斯特恩更是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块堪可造就的璞玉,于是他利用自己身任美国-以色列文化基金会主席的号召力,为帕尔曼争取到了一份奖学金。就这样,帕尔曼顺利地敲开了著名的朱利亚音乐学校的大门,成为小提琴教育名家伊凡·加拉米安和他的合作者多萝西·迪蕾教授的门下高徒。



  如果说在此之前帕尔曼在小提琴学习上的收获尚属一种量的积累的话,那么在追随加拉米安和迪蕾学习之后,他的进步就完全是一次质的飞跃了。在朱利亚的那段日子里,他隔周轮流到两位老师那里上一次课。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施教内容也各有侧重。加拉米安着力提高他的运弓技巧,而迪蕾更关注他对作品风格的理解和把握。帕尔曼成名后曾十分感慨地说道:“在我的学习中有这两位老师彼此结合的成果,没有比这更难得和精彩的事了。”
  可以想象,假如双腿没有残疾,健全的帕尔曼一定是个身材魁伟、相貌堂堂的伟岸丈夫。他全身的各个“部件”无不显示出其大:头大,手大,身体的其他部位都很发达。由于手指粗壮结实,其琴声就显得饱满浓郁,充满激情。当被问及这双大手是否对演奏有利时,他不无自豪地答道:“有时候手大是有用的,因为有些短句或装饰音在别人需要换把时我只要把手指伸张一下就行了。”丰厚的指肉也使得他的揉弦具有美妙动人的魅力。与此同时,这双大手又具备极其敏捷灵巧的运指技巧,有着像海菲兹般的精确音准和清晰音质。
  1963年,十八岁的帕尔曼作为一名成熟的艺术家首次公开亮相,他的处子秀竟然是在纽约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的。在这场音乐会上,他演奏了维尼亚夫斯基难度极高的《升F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精湛的演技顿时征服了在场的每一名听众。可惜,演出当日正值纽约的印刷工人举行全市大罢工,因而评论家们为帕尔曼所写下的诸多溢美之辞丝毫没有见报——人们无报可阅!
  比起在卡内基首秀的成功,真正令帕尔曼名扬世界乐坛的还是1964年在美国举行的莱文垂特国际音乐比赛上。帕尔曼踌躇满志地参加了小提琴比赛的角逐。在比赛中,当他刚拉出第一个乐句时,在场的评委们就被镇住了,有些人心中甚至隐隐认定大赛的桂冠非此人莫属,因为他的演奏是如此完美无缺,超群绝伦。果不其然,最后大赛的金奖落在了帕尔曼头上。帕尔曼除如愿揽得桂冠和丰厚奖金外,还获得了由主办方提供的与美国一流乐团合作音乐会以及录制唱片的机会。于是,帕尔曼便乘此东风,开始了其如火如荼的职业演奏生涯。
  人们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在世界琴坛上,帕尔曼或许是行动最为不便的一位大师了,然而与此同时他又是足迹遍布最广的一位大师。支撑着他周游世界的那副著名的拐杖是他旅行巡演中的亲密伴侣。当然,与他的艺术生涯不可须臾分离的还有他那两把珍贵名琴。帕尔曼经常使用的是那把1714年制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它是斯氏制琴黄金时代的杰作,其先前的拥有者是梅纽因爵士。这把琴也正如帕尔曼的体格,琴身宽大,音色清澈甜美,富于高亢的穿透力。帕尔曼的另一把名琴是1743年的瓜内利,它有一个外号,叫“索雷”,显示了它的高贵身份——不错,它的故主正是那位为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写了精彩华彩的法国小提琴家埃米尔·索雷。帕尔曼正是运用这两把珍世名琴演释着涉猎极广、风格各异的提琴文献的。   帕尔曼堪称是当代小提琴家中演奏曲目最为广博的一位。在演释浪漫派作品方面,他的帕格尼尼“第一”、维尼亚夫斯基“第一”“第二”、勃拉姆斯和拉罗的协奏曲以及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都堪为一时之选。他演奏的巴洛克和古典时期作品同样佳评如潮,如他的那套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帕蒂塔》被誉为是“具有魔幻式创造力和智巧”的精炼优雅之作,完全剔除了人为斧凿的痕迹。他与钢琴家阿什肯纳奇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分别摘得了《企鹅》三星带花、《CD天书》的唱片荣誉。《克鲁采奏鸣曲》里那种气势上的起伏跌宕、大开大合尤其适合帕尔曼的演奏个性。其实,就个性而言,他与来自东欧的阿什肯纳奇相去甚远,但在这首奏鸣曲的演释中两者竟犹如天作之合,相得益彰,将作品展示得丰美大气,瑰丽无比。舆论界将之与他的前辈奥伊斯特拉赫和奥柏林的演奏版相媲美。而在《春天奏鸣曲》里,帕尔曼又显示出其艺术魅力的另一侧面,那就是他有着与同门师兄迈克尔·拉宾同样甜美甘醇的浓郁醉人音色,第一乐章副部主题的顿音奏得极为干脆利落,铿锵作声,毫不掩饰个性中那份昂扬犀利的锐气,从而在乐曲的抒情基调中又增添了别具风韵的戏剧性光彩。
  帕尔曼不愧为一位当代琴坛的全才,既精于独奏,也长于重奏。他与钢琴家阿什肯纳奇、大提琴家林恩·哈雷尔合作的贝多芬钢琴三重奏可圈可点,而他与美国黑人女高音歌唱家凯瑟琳·芭托合作的巴赫《康塔塔咏叹调集》不啻为另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二重唱”,因为它体现了“乐器中的女高音”和人声女高音的完美结合。当然,帕尔曼玩起爵士来也堪称得心应手,他与黑人爵士钢琴家奥斯卡·彼得森合作的爵士专辑彰显了他对于黑人文化的感悟与熟稔,两人的配合可谓水乳交融,惬意自得。
  帕尔曼在非舞台演出领域取得的最大成就是1993年他在影片《辛德勒的名单》里独奏的由约翰·威廉姆斯作曲的影片主题曲,那凄婉如诉、扣人肺腑的琴声一时间令多少人为之柔肠寸断,潸然泪下,音乐因此荣获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原声音乐大奖。诚如他的恩师斯特恩所言:“他的才能是无可限量的,他在小提琴上所做的一切都是别人无法比拟的。”
  对于一位全能型的小提琴大师来说,最能体现帕尔曼在音乐领域成就的还是著名的格莱美奖。格莱美奖有“音乐里的奥斯卡奖”之称,是美国音乐界乃至世界音乐界最重要的音乐奖项。从1977年演奏维瓦尔第的《四季》开始至今,帕尔曼已经囊获了十五座这项代表着美国最高音乐成就的奖了。与此同时,由于他不断地在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中接受访谈和现场演奏,他还获得了四项艾美大奖。
  基于他的传奇人生和辉煌才艺,帕尔曼曾数度受邀赴美国首都华盛顿,在白宫为历任美国总统献演。2007年,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美时,他又作为美国文化的使者在国宴上为女王演奏。2009年,在现任总统奥巴马当选的就职典礼上,帕尔曼与大提琴家马友友、钢琴家加勃里埃拉·蒙特罗以及单簧管演奏家安东尼·麦克吉尔以四重奏的形式演奏了由约翰·威廉姆斯特意创作的《咏叹调与单纯的礼物》,演出经由电视直播传遍了世界各地。曾有这样一个传说:也许每一位美国总统说不出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的现任指挥是谁,但他们一定都知道帕尔曼是谁!帕尔曼的自由勋章是1986年由里根总统授予的,而他的国家艺术金奖则是2000年由克林顿总统亲手颁赠的。
  除了演奏与录音外,帕尔曼还是一位倾心培育艺术幼苗的提琴教育家。1975年他成为布鲁克林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授,后来又成为其母校——朱利亚音乐学校的教授,并且在恩师迪蕾去世后接替她担任了理查德·斯泰林小提琴基金会的主席。除此之外,帕尔曼还有自己的教学项目:他在纽约的长岛开办了老师与学生“一对一”教学的少年儿童学习课程,并且于1995年设立了“帕尔曼音乐计划”,起先是为富有潜质的青少年弦乐学习者开办夏令营,进而扩充为一个常年设立的教育机构,它的设立使那些有志于弦乐学习的年轻人有机会当面与帕尔曼交流。近年来,帕尔曼甚至还开始涉足指挥。他曾在底特律交响乐团担任客座首席指挥,在圣路易斯交响乐团出任过音乐顾问。经过一番历练,2007年,威斯切斯特爱乐乐团宣布正式任命帕尔曼为该团的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2008年10月11日,坐在轮椅上的帕尔曼以首席指挥的身份出现在音乐会上,他与钢琴家莱昂·弗莱舍合作,精彩地演释了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他的指挥也得到了听众们的首肯与赞誉。
  作为一名犹太人,帕尔曼的家庭观念显得既传统,又深厚。他的妻子托比也是一位小提琴家。说到他俩的姻缘,仍然离不开那个“琴”字。1964年,已在美国声誉鹊起的帕尔曼应邀到一所中学去表演,当时正处豆蔻年华的托比在听到他演奏拉威尔《茨冈舞曲》的第一个乐句时就认定:这个男人是属于我的!经过了三年的相恋相知,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共同养育了五个孩子,其中老二、女儿纳娃·帕尔曼成了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并已由EMI和Telarc唱片公司发行了四张专辑。
  广大乐迷想必对帕尔曼1994年偕以色列爱乐乐团来沪演出的盛况至今记忆犹新。2015年11月12日,这位身残志坚、誉满全球的大师将再次莅临沪上,在东方艺术中心为乐迷们奉献一场精彩的独奏音乐会。曲目的设计别出心裁,涵盖了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的四首小提琴经典:勒克莱尔的《第三小提琴奏鸣曲》、勃拉姆斯的《F-A-E奏鸣曲》、弗朗克的《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以及斯特拉文斯基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意大利组曲》。从帕尔曼1963年首登卡内基至今,屈指算来大师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辉煌生涯。那么且让我们届时步入音乐厅,去近距离地感受这份辉煌的荣耀吧!
其他文献
秋天娴静、轻盈的阳光下,满是诗意。在这收获与相思的季节里,沪上即将再一次迎来每年十月的文化盛宴——上海国际艺术节。在此次参演的节目中,“八音合”爱沙尼亚钢琴音乐会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们很少有机会欣赏到这种独特的钢琴“乐队”的演出形式,这对于沪上的乐迷来说,正是领略别样钢琴魅力的好机会。  爱沙尼亚钢琴乐队  爱沙尼亚钢琴乐队(The Estonian Piano Orchestra)是一个非常有“个
期刊
翘首盼望,2015上海国际艺术节又将在金秋十月拉开序幕。本次艺术盛会在音乐部分共安排有十四场包括交响乐、歌剧、室内乐、合唱、独奏等多种形式的音乐会。其中,在弦乐室内乐方面,成立于波兰的著名弦乐四重奏——齐玛诺夫斯基弦乐四重奏(Szymanowski Quartet)将首度亮相沪上音乐舞台。这支在“新生代”弦乐四重奏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团体今年刚好迎来了自己的二十周年华诞。他们曾于2009年及2011年
期刊
当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列奥尼德·柯岗两位大师相继辞世后,人们开始期待能够肩负与发扬“俄罗斯小提琴学派”伟大传统的青年演奏人才的出现。正当这时,年仅十一岁、刚在波兰卢布林举行的维尼亚夫斯基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中折冠的瓦汀·列宾(Vadim Repin),进入了公众的视线。此后数十年间,这位小提琴家没有辜负公众寄予他的厚望,也以自己的不断努力验证了这份成功绝非偶然。如今四十开外的他,早已成为这一时代琴
期刊
“德累斯顿”与郑明勋重返上海了。上一次他们的联袂演出还是在九年以前的2006年,呈献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和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让沪上乐迷无比折服。而这一次,他们带来了贝多芬《第二交响曲》与马勒《第四交响曲》。  九年的时间,对于爱乐者如我辈,是一段不短的人生时光;对于指挥家来说,或许仅仅是艺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对于一个历史悠久如“德累斯顿”一般超过四百五十年的乐团,则是漫漫长河中之一瞬。  
期刊
对于大多数独奏家而言,手中经常演奏的乐器就好似他们最亲密的朋友,知己知彼,才能共同创造出最完美的乐章。对于德国小提琴家弗兰克·彼得·齐默尔曼(Frank Peter Zimmermann)而言,这点毋庸置疑。  最近,齐默尔曼被迫与跟随自己多年的“密友”挥手道别的新闻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随着租约到期以及原来赞助银行宣布破产,齐默尔曼不得不将一把自己已经演奏了十四年的1711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
期刊
一位与我同龄的乐友来信说,不少苏联电影曾是他青少年时代最难忘怀的文化记忆之一,而苏联电影中的一些音乐片段至今还不时地在脑中浮现,因此希望我能为他提供一些比较完整的苏联电影音乐的音频资料。  提起苏联电影音乐,不得不提及二十世纪苏联最伟大的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与所有“伟大”的作曲家一样,有关肖斯塔科维奇的文献资料在公开出版的各种书刊中,特别是在网上,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我就不再作详细介绍了。
期刊
提起王世光,人们立即就会想起《长江之歌》,那是当年他为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电视片所谱写的主题曲。时隔二十余载,这首歌已成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音乐象征,那宽广的气势、激荡的旋律,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铭记在人们的心房里……  熟悉世光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多才多艺、作品颇丰的作曲家。数十年来,他笔耕不辍,写下了无数歌颂祖国、歌颂民族的激情音符。他的代表作有歌剧《马可波罗》《第一百个新娘》《
期刊
先生去世以后,克拉拉以舒曼的主题写了一首变奏曲,用来纪念亡夫不朽的精神。三十六岁的她,面对灰暗的未来,一点也不害怕、不沮丧。她婉拒了音乐界为她筹款的音乐会表演,说:“我不需要别人来为我安排演出,必要的时候,我会自己安排!”她关起门,收拾自己的心情,准备新的征程。  一年后,为了避开闲言蜚语以及日常生活中和克拉拉的口角,我决定离开。这个决定让克拉拉和她的孩子们都感到意外和不舍,但出生卑微的我在说话的
期刊
“现代鲁滨逊”——王西麟,从离群索居的“绝望岛”走了出来。2015年6月11日,中国交响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上演了“龙声华韵——王西麟作品专场音乐会”。这样的机会,王西麟等了整整十年。  自2000年来,这位有思想、有个性、有创造、有深度的音乐大师,被一股看不见、摸不着的“寒流”所“冰封”。多年来,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一个电话,孤独难捱,在可怕的岑寂中,他几近精神崩溃。但令人惊诧的是,年近八十的王西麟
期刊
关于这部歌唱剧《魔笛》的故事文本,大多数看客普遍的评价都不是很高。除了角色们的名字起得有些随心所欲、少了些诗意之外,一些幼稚的诗句也常被诟病。尽管剧本作家席坎内德主要是想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也充斥着对智慧、爱情、诚实的推崇,但就其宣扬的形式来看,不仅太过直白,而且略带脱节。  《魔笛》的故事主要叙述了王子塔米诺在外捕猎时遇到巨蛇的攻击险些丧命,在昏厥之时被夜后的三个侍女所救。此时为夜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