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地震前兆的新技术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447150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工业技术院机械技术研究所和电子仪器厂商科姆特克公司共同开发出测定地下微弱电流变化的技术,并成功地检测到被认为是8月26日茨城县西南部发生的地震前兆的信号。异常信号由于是在地震前18小时发生的,故该技术可望用于地震预测。
其他文献
实践证明,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极为明显。在云南和四川,一个5级地震也许并不引起人们多大注意,而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江南水乡,一个百年不遇的
期刊
被认为是下一代抗震设计技术的“隔震结构”正处于推广和定型的关键时刻。1992年4月27—30日在东京的建筑会馆召开了“隔震结构国际专题讨论会”。在这次讨论会上,来自环太平洋和欧洲的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聚集一堂,介绍了各国、各地区应用施工的实际成果,使人感到日本开创的隔震技术已开始扩大到海外。
期刊
如果现在东京再次发生1923年关东大震灾那样的地震,情况会是怎样?日本现在的防灾对策是不是万无一失?东京的市民能否保全性命?地震对日本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会有什么影
期刊
为了推广下一代抗震设计技术——隔震结构,日本建筑学会(会长为日本大学教授岸谷孝一)将与大手建筑公司和建筑设计事务所等联合建立国际性交流组织。由于隔震结构的施工应用成果不断增加,取得了超过以往抗震结构的效果,因而想与世界各国的专家联合起来,开创引进这一技术的机会。他们拟在年内建立汇集大学研究人员和民间设计技术人员的组织,着手进行信息交换和人才交流的事业。
期刊
日本已相继发表了好几篇认为发生东海大震危险性很高的研究论文。日本大学教授茂木清夫指出:“从70年代开始,西日本地震发生情况已出现明显变化,正在以东海近海为中心,形成围绕震源的环状分布。”茂木还强调,在东南海地震和关东大地震时,也是从大约20年前开始出现了同样的图像。东海近海处
期刊
日本中央防灾会议就南关东地区发生地震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于1988年6月发表了他们的看法。他们认为:“再次发生关东大地震并非迫在眉睫,但发生南关东地区直下型地震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紧迫性。"最近许多出版物多用直下型地震作为标题,或许就是这一观点渗透的结果。
期刊
为了健全综合性推进有关地震实验研究所需的体制,进一步推动地震研究,日本科学技术厅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设置了“地震研究综合推进总部"(负责人为滨田和郎)。该总部下设地震顶报研究组(负责人冈田义光)治)、个组。、地壳现象基础研究组(负责人坂田正地震防灾研究组(负责人小川信行)三译白稼科学新闻》
期刊
1.概况全球地震数据交换(GSE)系统是联合国裁军委员会(the United Nations Council onDisarmament)为考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地下核试验实时监测的可能性而设置的试验性全球
期刊
第23届欧洲地震委员会全会于1992年9月7—12日在捷克和斯洛伐克首都市拉格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共345人。会上宣读论文278篇,张贴论文70篇。本文在概述了这次会议情况的同时,详细介绍了其学术交流情况及笔者对会议的印象与体会。
期刊
对日本四次大地震动态破裂过程的重建,显示出在断层面上存在两种类型的高应力降区,即低强度剩余的高应力降区和高强度剩余的高应力降区。这里,强度剩余定义为强度和初始应力之间的差。本文把第一类高应力降区称为“弱凹凸体”或“低强度凹凸体”,把第二类叫做“强凹凸体”或“高强度凹凸体”。在本文中,对这四次日本地震的动态破裂过程的研究,是应用宫武(1992)提出的方法进行的。这四次地震是1969年的岐阜地震,1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