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t00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生命在场的地方”,要使课堂走向“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美好境界,离不开师生的参与和共同努力。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思维,如何冲破教师的经验束缚生成课堂从而获得新的节点,这需要我们思考并努力追寻。“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是让学生首先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画出自己的起跑线,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生成问题从而生成课堂”;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既是教师洞察学情的重要渠道,也是研究学生和自我专业成长的良好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一、常规课堂的弊病
  常规课堂上,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的备课往往盯的是教参、教案、课本,教师常常根据教参的要求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然后在课堂上充当指挥和向导。课堂上教师处于核心地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教师发问,学生顺着教师预定的轨道走。这样的课堂只能看到、听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乏大多数学生的真正参与;这样的课堂由于教师不关心或是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认知水平,不清楚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不清楚他们的困惑和学习的盲区,所以就不能调动他们的思维热情与学习兴趣。最后形成的局面是教师循循善诱、滔滔不绝,学生听之无味、昏昏欲睡,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极为不利,课堂效率更是大打折扣。
  二、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起点的重要性
  1.重视学生的问题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充分的突出和强调。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思想鲜活、性格各异的学生,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无从谈起。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问题为起点,以学生发展为归宿。把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知道学生已经知晓的地方,针对学生存在的困惑,顺着问题进一步思考,把文本的解读、学生的思维相结合,更有利于课堂认知的自然生成,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
  2.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是实现课堂高效的重要保证
  问题反映的是学生的需要,只有聚焦学生的行为,才能创建有含量的高效课堂。“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高效的课堂不是追求发言的热闹,而是师生是否吸收到有价值的东西,是否用心相互倾听,它有时间、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这样的课堂,学生是主体,他们成为文本的渗透者与参悟者,成为问题的提出者,成为打开自己思维的导向人。课堂和教师的意义在哪里?“学生一看就懂的”不需要再费时间,“不懂但看教材可以懂的”就给他们时间看教材,“看教材也不懂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教师不妨创造条件让他们合作探究,“老师必须要讲的”正是学生自学和探究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讲了也不懂必须通过实践才懂的”,又需要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进行实践。
  总之,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在与文本对话中学会独立思考,质疑解难,探究合作;通过教师的课堂观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真正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数,于无向处指向、于无法处教法、于无疑处生疑、于无力处给力”,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高效。所以,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教师既能明晰教学的目标,又能选择精当的教学内容和精准的方法,最终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3.重视学生的问题有助于点燃学习的激情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是触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奋点,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有更强烈的求知欲和更为深入的思考。
  如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①“风”与“雪”在文中有什么特殊的深意?②细节描写体现林冲、李小二怎样的性格特征?③林冲在李小二夫妻将他视为恩人时,心思缜密到怕自己连累他们而婉言拒绝,但在后文中得知重大阴谋时,又如此莽撞甚至带刀去寻,性格差异如此大,是否显得前后矛盾,不合乎情理?④从前文可看出林冲是安分守己,委曲求全与反叛、暴躁性格并存的人。最后林冲山神庙前杀死三人,其行为表现的是性格的转换还是性格的根本改变?⑤选文末尾“便出庙门投东去”中“投东”有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这些问题是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深入文本阅读后提出的。让学生以提问的方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让学生用眼睛去寻找,用心灵去感受,这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一种方式,而这样的课堂才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4.有价值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处延伸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怎样充分调动他们的已有体验促成新的思考?怎样在问题的不断探讨研究中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这值得我们去思考。因此,促成学生思维向纵深处延伸,实现他们思维的最大化是教师追求的境界。
  如北师大二附中何杰老师在执教《苏武传》时,以“谈谈你对苏武的认识”作为课堂前测,以学生的问题“苏武是不是愚忠?值不值”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学生在不断讨论和质疑中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如苏武的坚守是否有价值?如果苏武先降后逃是否还会被人敬仰?怎样理解苏武的爱国?这些都启发了学生深入思考。
  这些问题是师生在没有预设的课堂中以真正的对话情景为依托不断生成对文本的解读。学生带着问题来到课堂,又促成新的问题走向课堂深处,也许还会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很明显,从问题的提出到新问题的质疑与思考,学生思维已经向纵深处延伸了。课堂上,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变成组织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讨论的引领者。“如果把学生的问题比作打火石迸溅的火花,那么教师为问题的讨论引入新信息,就像为这火花补充燃料,引导学生纵深推进问题讨论,就像煽风点火,两者合力,才有可能变成火苗、火焰,甚至熊熊燃烧的大火,照亮课堂的天空。”
  三、教师如何筛选学生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拥有着很大的自由空间,但并不是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由学生讨论、任意发挥。如果以“还课堂给学生”为借口,把教师边缘化,那么,课堂就不是师生都双赢的场所。课堂充满着很多不确定性,如何筛选和过滤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利用好课堂资源,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笔者在执教柳永的《望海潮》时,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柳永写这首词的真实目地是为了赞美景还是拍孙何马屁?词是要赠给孙何的,那前面的内容有什么用意?繁华喧闹的市区与清秀美丽的自然风光有些不搭调,为何词人将二者放一起?词的上片写到“参差十万人家”后为什么不直接接上“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而要插入自然环境的描写?……从以上问题看出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关注点都不一样,问题涉及对词的主旨、词的内容、词的结构、词的格律等方面的质疑。相比较教材后面的练习题,显然学生关注到的信息要更为独特和具体。面对这样的变化,教师怎样合理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如何从众多的问题中甄选出最为需要的“那一个”?
  因捕捉学生思维路线的敏锐性不够而使课堂没能围绕一个清晰的主线行走,虽然课堂上很热闹,但是离扎实、平实、朴实的课堂还很远,这样的遗憾是常常遇到的,它更能督促执教者反思,进一步提升筛选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云南曲靖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学习迁移是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能够使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发挥正迁移的促进作用,而有效防止负迁移的干扰。把握语文教学中的内涵,发挥“迁移”的三大潜能,即“情感的迁移”“导读的迁移”“读写的迁移”,最大限度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教学中,我常将幽默和想象来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迁移,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  将幽默与想象融入语文教学的迁移中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艺体生要想有更好地发展,语文素养的养成更为重要。但问卷调查显示,近80%的艺体生对文化课的学习不感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我们和我们的艺体生们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教学实践,其中有收获,也有遗憾,现形成以下文字,希望与各位同仁分享。  通过对艺体班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分析,我们制定出了符合他们
阅读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过程。它与科学的认识不同,因为你面对着的总是具体可感的形象(不管是自然形象、艺术形象,也不管是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或者在想象中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能够让学习活动事半功倍。因此,在分秒必争的高中阶段,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让良好学习习惯发挥更为积极和重要的作用。笔者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进行简要分析。  一、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意义  学习习惯是一个人在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社会各方面的要求都在逐渐提高。当今社会不仅要求学生能获得更优秀的学习成绩,还要求学生能有着高效的学习。面临着这种现状,如何打造高效的课堂就成为了教学上的一个挑战。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以及目标,同时要有显著的教学效果。而教师如何去打造高效课堂是一个值得重点探究的问题。接下来,本文主要探究如何去打造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  一、关于目前的
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于一味依赖课本,束缚在教材中;钟情于自导自演,陶醉于自娱自乐,这有悖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就应该贯彻新课标理念,运用现代教学新方式,激发语文课堂新活力,为学生插上翅膀,自由飞翔。  从教材中汲取精华。语文教材容量丰富,特色明显,融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人文性于一体,篇篇是精品,课课是精华。教学中必须立足于教材,充分运用课本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是从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这篇文章删改摘编而来的。据此论述类文本,命制了三道试题,非常可惜的是,这三道试题都值得商榷。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除了主要人物蔺相如廉颇之外,其实缪贤、赵王、秦王这三个人的形象也非常有特色,值得我们去分析探究。  先说缪贤。他的身份是赵宦者令,主要事件是荐贤,推荐蔺相如“报秦”,光推荐这一项就堪称伯乐,关键是他为了推荐蔺相如,曝出了一个惊天的大秘密,他竟曾有过叛逃离国的念头。你想想,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把一个天大的隐秘袒露出来,想必也是醉了。没有相当的勇气,没有为国担当的责任,谁愿自曝己丑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的手段,语文学科又是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自然也就责无旁贷语文教学的肩上。学生在创新方面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提倡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得知识,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不断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换一种教学方法
恩格斯把人类的思维活动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让思维的花朵在语文课堂上争奇斗艳,无疑是语文教改的重要课题和努力方向。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味,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我们应注意知识归纳和延伸,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主体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