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1.1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9-0038-01
某镇为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28公里,是片区经济、文化、政治交集中心,全镇幅员面积达25.2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25个村民小组,共5410人,是一个典型的彝族集居镇。彝族群众传统习惯席地而坐、裹毯而眠、三锅桩炊煮、簸箕盛饭、席地用餐的生活习惯始终得不到有力的改变。
近年来,该镇的“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全镇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文明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受传统生活习惯和陈规陋习的影响,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教育还明显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严重阻碍了全镇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为改变这种局面,在全县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和彝家新寨建设中,教育应立足学校阵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健康、文明的文娱活动,在全校形成文明、健康、和谐的社会新风尚,从而辐射和带动周边村民移风易俗。具体措施如下:
一、开展移风易俗教育活动,从学生抓起,使其达到传帮作用
(一)学习新知与移风易俗和文明素养教育活动相结合。坚持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从娃娃抓起,把学习新知与移风易俗活动和学生行为习惯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日常管理、校园活动的教育作用,将学习新知与移风易俗活动作为推进师生文明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深入开展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学生的创评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做到勤洗衣被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洗脸,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从小养成良好的清洁卫生、文明礼貌、学习和锻炼习惯,使他们成为彝区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实践者、传播者和传承者。
(二)学习新知与移风易俗和“小手牵大手”活动相结合。积极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习新知与移风易俗模式。开展“三进”(进课堂、进家庭、进村寨)活动。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知晓学习新知与移风易俗教育活动内容,发挥学校德育主阵地作用 ,把学校学习新知与移风易俗教育活动向家庭延伸。发放《开展学习新知与移风易俗读本》宣传资料,布置学生在家庭成员中开展宣传活动,让学生成为监督劝导家庭成员的主体,与家庭成员约定公约;在学生中开展“我眼中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等征文活动;开展家庭故事会、诗歌朗诵会、音乐会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学习型家庭、文明型家庭建设,使学校学习新知与移风易俗教育活动辐射到社会,实现促进整个社会的风气好转和市民素质的提高的目的。
开展“小手牵大手”文明劝导活动。建立文明劝导活动实践阵地,并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少先队主题活动,开展“小手牵大手,文明齐步走”、“小手牵大手,共创文明镇”以及“我劝父母远离毒品赌博及封建迷信”等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小手牵大手”影响家庭,通过家庭影响全镇,共建文明新家园。
(三)校外“三举措”。1、带着板凳去家访。家访工作是教师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教师经常性的工作。家校合力,对于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家校双方同心协力,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斯觉民风淳朴,加之上一代的彝区老百姓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所以对子女的教育就特别的重视。对老师特别尊重,老师的一举一动不仅直接影响到彝区的学生,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家长。
针对这一特殊情况,学校可以发动全体教师捐款买板凳100余个,让老师们“带着板凳去家访”。在推动“板凳工程”的同时,让家长与老师可以坐下来交流,改变他们以往蹲着吃饭、站着交谈的陋习。
2、桌椅碗筷送到村委会。热情好客是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他们款待客人的一贯方式就是三锅桩炊煮、簸箕盛饭、席地用餐。
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在一个村搞试点,购买10张桌子,300套碗筷捐赠给村委会,引导他们婚丧喜庆要统一使用桌餐,改变席地就餐的不雅生活习惯。
3、毛巾、脸盆做奖品。为推动“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在我镇的发展步伐,学校可创新“六一”奖品类型,除了发放钢笔、笔记本之外,对于寄宿制学生还可增加毛巾、脸盆等生活用品作为奖品,提倡和推动彝区孩子、家长讲卫生、勤洗脸的好习惯。
这样通过全校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学校“移风易俗倡文明”活动可取得很好的成效,镇风镇貌也可得到较大的改善,彝族群众陈规陋习定能逐渐改变,注重清洁卫生、健康文明生活、自立自尊自强的新观念将逐渐形成。
二、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文化熏陶改变群众观念
(一)自2005年“普九”以来,在学校从180人增加到了987人,且恢复了中学。学校从抓学生数量转到抓教学质量。
1、学校通过办学前班,在学生中通过举办朗读、演讲和作文比赛等形式让学生过汉语言关和提升汉语能力,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在教师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和使命感教育,大力倡导中差生转化为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效果。
3、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取经,将外校先进的教学经验带回学校。
近年以来学校工位县职业中学输送中职生310人;为甘洛县高中输送合格毕业生92人。现斯觉镇在校大学生(含二、三本)达45人,5人毕业已就业,有力的带动了斯觉镇教育的发展。
(二)为了改变人民群众精神文明面貌,学校可成立文艺演出队,巡回各村表演。学校文艺表演队利用五˙四、六˙一和一˙二九运动所排练的节目,利用节假日和各村开群众大会时在各村演出。节目以彝语、小品、歌舞和乐器演奏为主,特别是小品很受欢迎,它让百姓在欢笑中受到教育。每天各村演出达2场。
三、以实际行为,感染百姓。为了让百姓知道学校是真心为群众服务的,学校长期坚持三件事
(一)学校不乱收费,住校生不收生活费,坚持勤工俭学。勤工俭学所获无偿提供给寄宿制学生食用。
(二)关心爱护孤儿及留守学生。老师要以爱心关爱他们。
(三)想方设法帮扶贫困大学生。针对贫困大学生,学校通过发动教师和帮乡单位以及协助相关部门为其解决困难。
提高山区彝族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争做文明新风的积极倡导者、主动传播者和自觉实践者,真正做到让教育产生的影响彰显其作用。
某镇为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28公里,是片区经济、文化、政治交集中心,全镇幅员面积达25.2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25个村民小组,共5410人,是一个典型的彝族集居镇。彝族群众传统习惯席地而坐、裹毯而眠、三锅桩炊煮、簸箕盛饭、席地用餐的生活习惯始终得不到有力的改变。
近年来,该镇的“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全镇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文明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受传统生活习惯和陈规陋习的影响,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教育还明显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严重阻碍了全镇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为改变这种局面,在全县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和彝家新寨建设中,教育应立足学校阵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健康、文明的文娱活动,在全校形成文明、健康、和谐的社会新风尚,从而辐射和带动周边村民移风易俗。具体措施如下:
一、开展移风易俗教育活动,从学生抓起,使其达到传帮作用
(一)学习新知与移风易俗和文明素养教育活动相结合。坚持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从娃娃抓起,把学习新知与移风易俗活动和学生行为习惯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日常管理、校园活动的教育作用,将学习新知与移风易俗活动作为推进师生文明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深入开展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学生的创评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做到勤洗衣被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洗脸,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从小养成良好的清洁卫生、文明礼貌、学习和锻炼习惯,使他们成为彝区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实践者、传播者和传承者。
(二)学习新知与移风易俗和“小手牵大手”活动相结合。积极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习新知与移风易俗模式。开展“三进”(进课堂、进家庭、进村寨)活动。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知晓学习新知与移风易俗教育活动内容,发挥学校德育主阵地作用 ,把学校学习新知与移风易俗教育活动向家庭延伸。发放《开展学习新知与移风易俗读本》宣传资料,布置学生在家庭成员中开展宣传活动,让学生成为监督劝导家庭成员的主体,与家庭成员约定公约;在学生中开展“我眼中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等征文活动;开展家庭故事会、诗歌朗诵会、音乐会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学习型家庭、文明型家庭建设,使学校学习新知与移风易俗教育活动辐射到社会,实现促进整个社会的风气好转和市民素质的提高的目的。
开展“小手牵大手”文明劝导活动。建立文明劝导活动实践阵地,并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少先队主题活动,开展“小手牵大手,文明齐步走”、“小手牵大手,共创文明镇”以及“我劝父母远离毒品赌博及封建迷信”等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小手牵大手”影响家庭,通过家庭影响全镇,共建文明新家园。
(三)校外“三举措”。1、带着板凳去家访。家访工作是教师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教师经常性的工作。家校合力,对于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家校双方同心协力,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斯觉民风淳朴,加之上一代的彝区老百姓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所以对子女的教育就特别的重视。对老师特别尊重,老师的一举一动不仅直接影响到彝区的学生,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家长。
针对这一特殊情况,学校可以发动全体教师捐款买板凳100余个,让老师们“带着板凳去家访”。在推动“板凳工程”的同时,让家长与老师可以坐下来交流,改变他们以往蹲着吃饭、站着交谈的陋习。
2、桌椅碗筷送到村委会。热情好客是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他们款待客人的一贯方式就是三锅桩炊煮、簸箕盛饭、席地用餐。
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在一个村搞试点,购买10张桌子,300套碗筷捐赠给村委会,引导他们婚丧喜庆要统一使用桌餐,改变席地就餐的不雅生活习惯。
3、毛巾、脸盆做奖品。为推动“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在我镇的发展步伐,学校可创新“六一”奖品类型,除了发放钢笔、笔记本之外,对于寄宿制学生还可增加毛巾、脸盆等生活用品作为奖品,提倡和推动彝区孩子、家长讲卫生、勤洗脸的好习惯。
这样通过全校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学校“移风易俗倡文明”活动可取得很好的成效,镇风镇貌也可得到较大的改善,彝族群众陈规陋习定能逐渐改变,注重清洁卫生、健康文明生活、自立自尊自强的新观念将逐渐形成。
二、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文化熏陶改变群众观念
(一)自2005年“普九”以来,在学校从180人增加到了987人,且恢复了中学。学校从抓学生数量转到抓教学质量。
1、学校通过办学前班,在学生中通过举办朗读、演讲和作文比赛等形式让学生过汉语言关和提升汉语能力,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在教师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和使命感教育,大力倡导中差生转化为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效果。
3、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取经,将外校先进的教学经验带回学校。
近年以来学校工位县职业中学输送中职生310人;为甘洛县高中输送合格毕业生92人。现斯觉镇在校大学生(含二、三本)达45人,5人毕业已就业,有力的带动了斯觉镇教育的发展。
(二)为了改变人民群众精神文明面貌,学校可成立文艺演出队,巡回各村表演。学校文艺表演队利用五˙四、六˙一和一˙二九运动所排练的节目,利用节假日和各村开群众大会时在各村演出。节目以彝语、小品、歌舞和乐器演奏为主,特别是小品很受欢迎,它让百姓在欢笑中受到教育。每天各村演出达2场。
三、以实际行为,感染百姓。为了让百姓知道学校是真心为群众服务的,学校长期坚持三件事
(一)学校不乱收费,住校生不收生活费,坚持勤工俭学。勤工俭学所获无偿提供给寄宿制学生食用。
(二)关心爱护孤儿及留守学生。老师要以爱心关爱他们。
(三)想方设法帮扶贫困大学生。针对贫困大学生,学校通过发动教师和帮乡单位以及协助相关部门为其解决困难。
提高山区彝族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争做文明新风的积极倡导者、主动传播者和自觉实践者,真正做到让教育产生的影响彰显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