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雍正与乾隆,这两个在中国历史上大大有名的皇帝,一个以勤政著称,一个成就了十全武功,为何偏偏在他们手里,大清朝从鼎盛走向了衰败?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时代。雍正究竟是明君,还是暴君?乾隆是盛世的开创者,还是末世的开启者?和珅真有过无功?纪晓岚真是传说中的风流才子……
第一章 功臣的来历
1722年,九龙夺嫡胜负揭晓,胤禛登基为帝,次年改年号为雍正。然而这并不是血雨腥风的结束,只是另一场血雨腥风的开始,胤禛从来都不是下不了手的人。不过在胤禛无情打击对手的时候,他看到了身边的朋友,那群帮他登上帝位的人。
跟所有的帝王一样,取得政权之后,首先是大力分封功臣。这是必需的,登基之初,羽翼未丰,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朋友,打击一切必须打击的敌人,胤禛兄也绝不能例外。
而胤禛不同于其他皇帝的地方在于,他比别人更需要团结曾经的朋友。
因为胤禛兄的皇位来路不正,所以,很多人都想扳倒他;所以,他只能相信那些在自己最痛苦的时候还坚定地站在自己身边的人。帮助过自己的人可信,自己帮助过的人却未必可信。
还好,胤禛的朋友很少,他不需要分封很多。
在很长的皇位斗争期中,胤禛都是一个性格孤僻、落寞而又出世的人,所以,在他的周围并没有聚集多少人,数都数得出来,这样一来,他就可以有重点地奖赏那些该奖赏的人。
头号功臣应该算是隆科多,对于这位兄弟,过去没有显著的优点,也没有显著的缺点,只是一个扔人堆里便没人再认识的普通人,所以不必多说。
但是,过去的默默无闻并不决定今日的一举成名,过去的普通并不能代表今天就必须普通,在一个正确的时间,隆科多遇到了一个正确的人,并且做了正确的事,他时来运转。
如果说胤禛登基是个奇迹,那么奇迹的创造者,就少不了隆科多。
是隆科多,在康熙死去的时候宣读了那份遗诏,当然极有可能是伪造的遗诏;是隆科多,在康熙死后把持着北京的治安,让允禩集团、允禵集团束手无策,只能接受既定事实。
人一生要走的路很长,但隆科多走好了关键的那一步。
就凭这一步,隆科多夺得了作为臣子的最大的功劳——拥立之功!也就凭着这一点,胤禛必须善待他、感激他,封他为总理大臣、步军统领、吏部尚书,还亲切地叫了一声舅舅。
从此,隆科多有了一个非常令人尊敬的称呼——舅舅隆科多!
应该来说,隆科多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当他得到这些荣耀与好处的时候,他没有得意忘形、没有居功自傲,而只是默默地为国家做着事情,同时轻轻地叹着气,提防着可怕的结局。
隆科多知道,他知道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尽管今日花团锦簇、烈火烹油,但保不定有一天乐极生悲、一败涂地,在他拥立胤禛的时候,他就明白了结局:今天之功,必成明日之祸。
五年之后,他的话一语成谶!
虽然隆科多功劳甚伟,然而毕竟他是个后来者,比隆科多资格更老的人,名叫年羹尧。
年羹尧来自官宦世家,饱读诗书,文武全才,不仅他的父亲,他的弟弟是大官,就是他家仆人也有不少是官,而且他的妹妹——年妃是胤禛贵妃,还生下了儿子。
在胤禛落魄的时候,年羹尧就投到了胤禛的门下。数十年来,风风雨雨,年羹尧虽然骑过墙,但是他终究没有选择别的靠山;他虽然犹豫过,但最终选择了坚持,结果云开雾散。
终于,自己的主子登上了大清国的头把交椅。等这一天几乎等得绝望了,但是在绝望中,迎来了希望,那一刻,年羹尧十分高兴,他知道,自己终于辛苦地熬到了头,否极泰来。
事情也正如年羹尧所料,无数个金元宝,掉落在了他的头上。
那一年,允禵被胤禛召回了京城,延信当上了抚远大将军,然而,事过不久,胤禛下旨,让延信凡事多与年羹尧商量,延信是个明白人,知道胤禛这意思就是想让年羹尧上位。
所以,延信也不大爱管闲事了,年羹尧兄,你来管理军队吧!
据此,年羹尧毫不客气地统领了十数万的大军,也正在此时,上天又给年羹尧送来了个金元宝,青海鄂鲁特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胤禛下令,年羹尧你带领军队去平叛。
国家大事,战事为首。在年羹尧统领弟兄们跟罗卜藏丹津死磕的同时,胤禛也授予了年羹尧无上的权力,该地区的粮草要按时押送,不得有丝毫的懈怠,且让年羹尧实际统辖云贵。
最终,年羹尧取得了青海战事的胜利,他赢得了战功,然后,居功自傲!
在听说年羹尧取得青海战争的胜利之后,胤禛深情地拿着笔,写下了封感人至深的奏折批复发给了年羹尧:你是我胤禛的恩人,也是爱新觉罗氏的恩人,天地神明为证,我必善待你!
年羹尧看到这个批复,写完回信,得意地笑了。
我年羹尧的时代,又要到来了。事实也的确如此,至此以后,年羹尧成了没有名号的西北王,但凡他要举荐的官员,都当官;他要打击的官员,均下岗;胤禛凡事都同他商量着干。
据说,胤禛打击自己的亲人集团,就是因为年羹尧的煽风点火。
是这样的吗?估计是这样的。年羹尧亲手囚禁了允禟,并且胤禛几次打击亲人集团,都向年羹尧询问,换句话说,就是皇帝他亲哥亲弟,只要老子愿意,我可以让其完蛋。
何况大臣,你们算哪根葱?
事实也的确如此,凡是得罪过年羹尧的人,基本上倒霉了;凡是与年羹尧沾亲带故的,基本都中了头彩。有位兄弟把年羹尧仆人的女儿由妾立为了妻,那家伙就当了总督。
人们私底下比照康熙朝的吴三桂,把年羹尧推举的官员称为了年选。
外人看来,年羹尧很笨,不懂得韬光养晦,不懂得和光同尘;其实他很聪明,他在雍亲王府邸待了很多年,他清楚胤禛的性格,不管自己怎么做,他知道总有一天是死路一条。
同样是死,何不过好生前的日子呢?
雍正二年(1724)十月,因为平定青海的功劳,年羹尧隆重地进京了。
年羹尧从陕西出发,过陕西,进直隶,一路上百姓填道,鞭炮齐鸣,卫兵把守,好不威风,年羹尧经过的地段,官员都出来迎接,即便是年羹尧身边的一个小喽啰,官员也得跪迎。
就是这样的时代,一个没有尊严,没有人格的时代,一个人治社会的悲剧。
年羹尧过去后,一定有很多人骂他,但是年羹尧也管不了那么多,他只管他今日过得如何,明日、后日的事,他不会去考虑,他一路走,一路收钱,一路接受恭维,风风光光地到京。
在北京城外,年羹尧受到了最盛情的接待。
胤禛早就下令了,让在京的王公大臣、文武官员到城外去迎接年羹尧。当年羹尧到来的时候,骑在马上,安然而坐,即便是王公大臣下马来问候他,他也只是轻轻地点点头。
年羹尧的狂妄,让很多人都感觉到了不舒服。
不舒服也没有办法,这就是封建制度下的大清朝,一个贪污横行、钻营遍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为了生活,你就得失却尊严。在这个专制的时代里,你也许得到了很多好处,但失却了尊严。
这种不舒服是一种常态,在清朝,堂堂正正地活着很难。。
年羹尧见到了胤禛,一别一年有余,胤禛依旧是精神矍铄。年羹尧跟胤禛说,打仗很多人都立功了,请陛下奖赏;同时,年羹尧跟胤禛说,允禩集团都是坏人,您得干掉几个人。
胤禛满口答应,并且极度嘉奖年羹尧。
对年羹尧的褒奖已经到了顶峰,胤禛给了年羹尧这样的评价:公忠体国,不倨傲,不贪渎,普天之下的众位臣子,都得向年羹尧学习。一时间,年羹尧成了全国官员的楷模。
…… ……
第一章 功臣的来历
1722年,九龙夺嫡胜负揭晓,胤禛登基为帝,次年改年号为雍正。然而这并不是血雨腥风的结束,只是另一场血雨腥风的开始,胤禛从来都不是下不了手的人。不过在胤禛无情打击对手的时候,他看到了身边的朋友,那群帮他登上帝位的人。
跟所有的帝王一样,取得政权之后,首先是大力分封功臣。这是必需的,登基之初,羽翼未丰,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朋友,打击一切必须打击的敌人,胤禛兄也绝不能例外。
而胤禛不同于其他皇帝的地方在于,他比别人更需要团结曾经的朋友。
因为胤禛兄的皇位来路不正,所以,很多人都想扳倒他;所以,他只能相信那些在自己最痛苦的时候还坚定地站在自己身边的人。帮助过自己的人可信,自己帮助过的人却未必可信。
还好,胤禛的朋友很少,他不需要分封很多。
在很长的皇位斗争期中,胤禛都是一个性格孤僻、落寞而又出世的人,所以,在他的周围并没有聚集多少人,数都数得出来,这样一来,他就可以有重点地奖赏那些该奖赏的人。
头号功臣应该算是隆科多,对于这位兄弟,过去没有显著的优点,也没有显著的缺点,只是一个扔人堆里便没人再认识的普通人,所以不必多说。
但是,过去的默默无闻并不决定今日的一举成名,过去的普通并不能代表今天就必须普通,在一个正确的时间,隆科多遇到了一个正确的人,并且做了正确的事,他时来运转。
如果说胤禛登基是个奇迹,那么奇迹的创造者,就少不了隆科多。
是隆科多,在康熙死去的时候宣读了那份遗诏,当然极有可能是伪造的遗诏;是隆科多,在康熙死后把持着北京的治安,让允禩集团、允禵集团束手无策,只能接受既定事实。
人一生要走的路很长,但隆科多走好了关键的那一步。
就凭这一步,隆科多夺得了作为臣子的最大的功劳——拥立之功!也就凭着这一点,胤禛必须善待他、感激他,封他为总理大臣、步军统领、吏部尚书,还亲切地叫了一声舅舅。
从此,隆科多有了一个非常令人尊敬的称呼——舅舅隆科多!
应该来说,隆科多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当他得到这些荣耀与好处的时候,他没有得意忘形、没有居功自傲,而只是默默地为国家做着事情,同时轻轻地叹着气,提防着可怕的结局。
隆科多知道,他知道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尽管今日花团锦簇、烈火烹油,但保不定有一天乐极生悲、一败涂地,在他拥立胤禛的时候,他就明白了结局:今天之功,必成明日之祸。
五年之后,他的话一语成谶!
虽然隆科多功劳甚伟,然而毕竟他是个后来者,比隆科多资格更老的人,名叫年羹尧。
年羹尧来自官宦世家,饱读诗书,文武全才,不仅他的父亲,他的弟弟是大官,就是他家仆人也有不少是官,而且他的妹妹——年妃是胤禛贵妃,还生下了儿子。
在胤禛落魄的时候,年羹尧就投到了胤禛的门下。数十年来,风风雨雨,年羹尧虽然骑过墙,但是他终究没有选择别的靠山;他虽然犹豫过,但最终选择了坚持,结果云开雾散。
终于,自己的主子登上了大清国的头把交椅。等这一天几乎等得绝望了,但是在绝望中,迎来了希望,那一刻,年羹尧十分高兴,他知道,自己终于辛苦地熬到了头,否极泰来。
事情也正如年羹尧所料,无数个金元宝,掉落在了他的头上。
那一年,允禵被胤禛召回了京城,延信当上了抚远大将军,然而,事过不久,胤禛下旨,让延信凡事多与年羹尧商量,延信是个明白人,知道胤禛这意思就是想让年羹尧上位。
所以,延信也不大爱管闲事了,年羹尧兄,你来管理军队吧!
据此,年羹尧毫不客气地统领了十数万的大军,也正在此时,上天又给年羹尧送来了个金元宝,青海鄂鲁特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胤禛下令,年羹尧你带领军队去平叛。
国家大事,战事为首。在年羹尧统领弟兄们跟罗卜藏丹津死磕的同时,胤禛也授予了年羹尧无上的权力,该地区的粮草要按时押送,不得有丝毫的懈怠,且让年羹尧实际统辖云贵。
最终,年羹尧取得了青海战事的胜利,他赢得了战功,然后,居功自傲!
在听说年羹尧取得青海战争的胜利之后,胤禛深情地拿着笔,写下了封感人至深的奏折批复发给了年羹尧:你是我胤禛的恩人,也是爱新觉罗氏的恩人,天地神明为证,我必善待你!
年羹尧看到这个批复,写完回信,得意地笑了。
我年羹尧的时代,又要到来了。事实也的确如此,至此以后,年羹尧成了没有名号的西北王,但凡他要举荐的官员,都当官;他要打击的官员,均下岗;胤禛凡事都同他商量着干。
据说,胤禛打击自己的亲人集团,就是因为年羹尧的煽风点火。
是这样的吗?估计是这样的。年羹尧亲手囚禁了允禟,并且胤禛几次打击亲人集团,都向年羹尧询问,换句话说,就是皇帝他亲哥亲弟,只要老子愿意,我可以让其完蛋。
何况大臣,你们算哪根葱?
事实也的确如此,凡是得罪过年羹尧的人,基本上倒霉了;凡是与年羹尧沾亲带故的,基本都中了头彩。有位兄弟把年羹尧仆人的女儿由妾立为了妻,那家伙就当了总督。
人们私底下比照康熙朝的吴三桂,把年羹尧推举的官员称为了年选。
外人看来,年羹尧很笨,不懂得韬光养晦,不懂得和光同尘;其实他很聪明,他在雍亲王府邸待了很多年,他清楚胤禛的性格,不管自己怎么做,他知道总有一天是死路一条。
同样是死,何不过好生前的日子呢?
雍正二年(1724)十月,因为平定青海的功劳,年羹尧隆重地进京了。
年羹尧从陕西出发,过陕西,进直隶,一路上百姓填道,鞭炮齐鸣,卫兵把守,好不威风,年羹尧经过的地段,官员都出来迎接,即便是年羹尧身边的一个小喽啰,官员也得跪迎。
就是这样的时代,一个没有尊严,没有人格的时代,一个人治社会的悲剧。
年羹尧过去后,一定有很多人骂他,但是年羹尧也管不了那么多,他只管他今日过得如何,明日、后日的事,他不会去考虑,他一路走,一路收钱,一路接受恭维,风风光光地到京。
在北京城外,年羹尧受到了最盛情的接待。
胤禛早就下令了,让在京的王公大臣、文武官员到城外去迎接年羹尧。当年羹尧到来的时候,骑在马上,安然而坐,即便是王公大臣下马来问候他,他也只是轻轻地点点头。
年羹尧的狂妄,让很多人都感觉到了不舒服。
不舒服也没有办法,这就是封建制度下的大清朝,一个贪污横行、钻营遍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为了生活,你就得失却尊严。在这个专制的时代里,你也许得到了很多好处,但失却了尊严。
这种不舒服是一种常态,在清朝,堂堂正正地活着很难。。
年羹尧见到了胤禛,一别一年有余,胤禛依旧是精神矍铄。年羹尧跟胤禛说,打仗很多人都立功了,请陛下奖赏;同时,年羹尧跟胤禛说,允禩集团都是坏人,您得干掉几个人。
胤禛满口答应,并且极度嘉奖年羹尧。
对年羹尧的褒奖已经到了顶峰,胤禛给了年羹尧这样的评价:公忠体国,不倨傲,不贪渎,普天之下的众位臣子,都得向年羹尧学习。一时间,年羹尧成了全国官员的楷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