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而后能,变而后大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ang2009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以前,先师吴孟复先生为丁梦周教授《中国书法与线条艺术》一书作序,盛赞其:“标新领异,体大思精,本才、学、识之三长,合文、史、哲于一冶……以辨证之方法,融美学之精思,亦书学之专史,尤艺术之宝山。”吴先生乃皖学大师,书览古今,学宗汉宋,术通文史,文兼韵散。其以学者之眼光,公开窥书艺之奥境,所言必为不虚。
  光阴荏苒,丁梦周先生艺业精进,学养笃深,论著盈案,书作等身。作为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专家、著名书法家,其学界有影响,书坛有声望,尤其是书名与书作,在淮北人人耳熟能详;在省内播在人口;在国内乃至海外亦树有风声;报章杂志、电视网络之上,亦频见其人其作之形象与信息。
  梦周先生思考书学、钻研书艺几十年,其作品之留存者,亦四十余年。读其书法作品,思考之迹昭然,精进之途宛在。清代学者周永年论文云:“有法而后能,有变而后大。”梦周先生之书法坚持传统,追随时代,植根中华文化,展示个人才性,亦可以“法”与“变”二字概括之。
  读丁先生书法作品,感受颇深,觉得书法理论与实践上的许多问题都能从中获得印证。
  一、书法与文化。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产物与载体,书法文化是植根中国文化深处的艺术文化形式,它不仅体现民族的精神与心理特征,作为文化符号也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和行为方式。王羲之的《兰亭序》之所以成为中国书法的审美范本和最高境界的标志,与其笔墨之中流泻出来的典型中国文化意识是分不开的。丁先生对中国文化的体认与多方面的造诣,成就了他的书艺臻于一个很高的文化境界。
  二、书法与汉字。书法汉字是汉语言的记录符号,它充满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甚至决定着中国人一生的精神格局。汉字思维是中国人特殊的心理显现。章太炎、鲁迅等大师讲文学,首列汉字与文章;甚至讲绘画、讲哲学的人也从汉字讲起,这不是繁琐与迂腐,恰恰说明其源头效应。书法家的学者化,首要一条是要通文字学,甲骨钟鼎,篆隶草真,必先识字,然后可言书法。道听途说,师心自用,照猫画虎、改形破体,皆为失之大者。丁先生立于哲,行于文,通于史,游于艺,而临池一笔不苟,无一字不溯源求根,令人钦叹。
  三、书法与人生。书法是以线条的运动构成造型,表现书法家主观感情、生命意识和存在方式,从而达到美学境界的艺术。看起来不外乎刚柔、疾涩、浓淡、枯润、疏密、大小、方圆、藏露、轻重、肥瘦之类,其实乃是书家人生观的写照,是其感情、理想、学养、阅历、禀性、兴趣等等的体现。所以有人认为,书法不仅是一个“空间单位”,更是一种“生命单位”。丁先生为人,于学术之外,无他嗜好,独钟情于书法,如痴如醉,其乐陶陶;年既老,其志不少衰,且对书法境界之追求,较青年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实在难能可贵。
  四、艺与学养。书法家也有个学者化的问题。有人一提“文人画”“学者字”,即有视为外行、置之下等甚至鄙夷不屑之意,此大误也。唐代刘知几强调“史有三长”:才、学、识。拟之书法:才者,书技也;学者,学养也;识者,艺术眼光与观念也。三者表现为技法,而根抵于学养。不学则无术,此不易之理。中国书法之大家,皆学富五车的文人学者,汉魏晋唐、宋元明清,概莫能外。丁先生知识结构之丰富和文史哲艺方面的多能,使其在理论思考和书艺实践上,皆能左右逢源,显现出方智圆神与得心应手的效果。
  五、书格与人格。刘熙载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孟子称“浩然正气”,文天祥称“天地正气”,皆指人之精神境界,也即是人格境界。作人有一股浩然正气激荡胸中,则挥笔落纸,必然有惊风雨泣鬼神之效。丁先生修长白皙,淡泊宁静,有恂恂儒者之风;而生性耿直,疾恶如仇,有时也会勃然作色,实亦一性情中人也。故其书法精纯有法而又虎虎生气,皆人格修为所致也。试品题之,可当“艺进于道,人淡如菊”八字。昔人常叹心中有字而腕底有鬼,今之书家却有一手执笔,一手拨算盘珠者,可谓“手下无字,心中有鬼”,视丁先生不能无愧也。
  六、技术与艺术。中国书法之笔法、墨法、字法、章法,有技术层面的东西,可学而能;也有艺术层面的东西,靠悟而通。大匠予人规矩而不能予人巧,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当然,技法是体现艺术的基础,不讲技法,而奢谈艺术性,等于是渴望建成空中楼阁。练书法者,就是要一笔一画、一字一行地练,真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奔,未有立不正而行走如飞的。有人倡言不必练楷书也能直接写好草书,此“行不由径”之论也。中国书法作为表现性艺术,背后是传统文化与人格学养等等支撑的。丁先生作为书法艺术教育专家,要求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是极其严格的。但同时又坚持不主一家,转益多师,依个人性之所近,取法传统。更进一步强调勤读多思,提高修养,要当书法家,先学做人。先生以其技法功力、艺术水平和人格魅力获得了学生及社会同行的好评。
  七 、理论与实践。丁先生说过,没有只写字的书法家,也没有不拿笔的书法家。丁先生自然是理论与实践双过硬的。其论著《中国书法与线条艺术》,尤其是已成为书法理论经典的《论书法线条的品格》,已充分显示其理论;而数百幅书法作品,也雄辩地说明其实践水平。平心而论,“眼高手低”是不应责备的。眼高,识力高、鉴赏力高、境界追求高;每恨手不应心,却是书家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所以,眼低者,手必不高;眼高者,若有志,必终至手亦高之境地。
  八、内容与形式。书法是艺术形式之一种,如果其笔墨线条是形式,所写成之字体即是内容吗?如果说,写字也是形式,那么所写之语言内容才是书法的内容吗?如果唐诗、宋词、格言、警语是内容,书法形式还有意义吗?一首诗,可抄写、印刷、诵读、谱曲演唱甚至改剧编舞,这些形式都是为传达这首诗的内容,如同用书法写出来一样。杜甫诗云:“书贵瘦硬方通神。”中国书法为何强调筋骨而鄙薄肿肥?为何强调力透纸背而不喜软媚滑易?大致与中国之人文精神有关。熟知丁先生者,其人其性,“瘦硬”二字应是惟妙惟肖的写照。慨乎刘氏之言:“写字者,写志也。”
  九、线条与笔触。丁先生抓住“线条”这一书法艺术的关键,诚为深得三昧。书法线条之刚柔曲直在运行中表现为“时间单位”,在结字中表现为“空间单位”,在意境上则表现为“生命单位”。甲骨文是随意刻画之线条,小篆是优美规整之线条,草书呈现为飞舞灵动的线条;至金文、大篆、六国文字、隶、楷等,则是线条之变化所致。丁先生对书法与线条关系论述极详。但其论线条,并非为书法下一科学定义,而是作为一种论述手段与切入点。丁先生讲线条,是包含了笔触内容的,亦即传统的“笔意”概念。而西方画家克利讲的“用一根线条去散步”,也把画的笔触甚至肌理都集中为线条处理。这样书画一沟通,中西一对比,丁先生线条之论,更可见其深刻不易。
  十、传统与现代。传统先我们而在,对待传统,不是我们认为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我们配不配或能不能继承的问题。书法传统更是如此,现代与传统不可分割,也并不矛盾。可以说现代携带着过去的传统并将形成将来的传统。“笔墨当随时代”,书法之变。不能认为只有变才好,为变而变甚至只要变就最好,这确实值得斟酌。丁先生反对“俗怪”,笃信传统中有必不可变者,也曾戏笔写过几幅现代味很浓的作品,但仅以此表示,自己非不能也,诚不为也。不敢破坏中国优秀的书法传统,又不愿哗众取宠、随波逐流。丁先生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道德,令人起敬。
  艺术简历
  丁梦周:男,号南柯、荒地,别署虚静庐,1934年出生,安徽宿州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淮北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等,现为淮北师大美学教授。
  长期从事艺术理论、美学理论、书法理论的研究和书法艺术创作活动。曾多次举办省级以上书展,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交流及展览。代表作《论书法线条的品格》《漫谈审美教育》等专论分别被辑入“20世纪书法丛书”《建国55周年优秀成就博览》丛书。作品及传略收入数十种大型辞书。作品被勒石刻碑、收藏。
其他文献
我的房前,煤矿的旁边  相差不远的距离  喜鹊占据那棵树  那棵树在微笑喜鹊在欢叫  从来不知道煤尘在眼角画了多少黑圈  也不知道三百六十五天的记忆有多少滚烫的心脏安家  更不知道遗落的火花究竟隐藏了多少偏执  还有那些忙碌的身影和摇曳的春夏秋冬  复制一个相同的气场和幽深的黑色  赶在天亮前安置急行的脚步  那棵被喜鹊占据的树盛开喜气和硕果  从远古一路酝酿一场秋水云天  月亮到太阳的位置只是一
期刊
一片片叶子,拒绝疼痛  坚持越来越低的方向  那么自由,那么没有欲望  在那无限温柔的故乡  一颗流星的坠落,诞生  祈祷、忧伤和意象  尚未经历过的黑夜  在浩荡与虚无的土壤中  缓慢地生长
期刊
一  丑丑叔离去,是两个携狗上山玩耍的小男孩儿意外发现的。  这山沟沟地界儿,春姑娘步履蹒跚,断不肯早到的。虽说已是三月阳春,然而便是向来早发的崖畔上的那几株老杏树,尚初蓓蕾努嘴,远不是落雨的时节。可那天却怪,一打早,天便麻阴副脸,似罩了块灰幔布,像是要下雨的样子。  两个男孩和狗是顺北山坡上的山。其实,半山腰以下,早算不得山了。早些年,矿山沟里人稠地窄,轮不上住公产房,不少矿工就地开山取石,顺山
期刊
也许这并不是冬天  只有刺骨的风吹向地面  我没有听到雪的呼唤  当时间变成我的翅膀  我睁开醉醺醺的眼睛  在你的理想和希望里  将夜空的星星点燃  我左思右想,想得很多  我这一生其实很简单  我安静下来,世界安静下来  涓涓流淌的溪流,来自  更深邃的源泉
期刊
愈往下走 愈感到黑暗和压抑  愈往下走 愈感到死亡在逼近  猴车上,双脚悬空  斜斜的矿井  通向未知的世界  通向神秘的阿修罗界  恐惧和阴冷潮水般漫上来  双手紧扶猴车拉杆  像洪水中漂流的人  抓紧生命的稻草 死也不丢手  洞壁上的水珠落在安全帽上  落在冷冷的脸庞上  矿灯微弱的光照不亮前方  黑暗淹没身后的一切  风呼呼吹过  一个黑色的影子闪过  一张张黑黑的脸  一双双黑黑的眼  与
期刊
黑暗中的另一个黑暗  是多么黑。一个人将黑色的时间装进黑里  一个人将黑色的心事装进煤里  黑便变成了全世界的黑  黑便变成它黑的全部  黑越来越黏稠和细密  黑越来越在逼仄内心  无法看清从何而来的另一个黑  在汗流浃背的困难呼吸里  在寂寞的黑里,自我旋转和救赎里  用微弱的心跳扛住沉重的呼吸  用深刻的爱和远逝的青春  把煤的岁月层层点亮  让黑暗里颤巍前行的脚步  迈得更欢畅有力一些  走
期刊
呐喊,声音从黑暗里  发出,通往真实的仪式  让你摇晃的  经不起推敲的文字  一棵单独的树,在风中  无奈地放纵  被遗弃的房子,看见你  一片温柔的月光  迎难而上的诗人,值得敬重  他的目光来自彼岸  胡世远:笔名白天鹅的情人。七○后作家。中国诗词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白天鹅诗人协会主席、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白天鹅诗歌奖创办者。诗作散见《诗刊》《诗潮》》《星星》《芒种》《诗歌月
期刊
每一个十字路口都不相同  形形式式的人穿梭行进  有的车鬼鬼祟祟  有的人正大光明  如果给人也装上号牌  我肯定过目不忘  尤其是老人和女子  但小孩不行  在我眼中他们都一个样  十字路口是两条路在吵架  夜深无人它们偷偷恋爱  附近高楼看在眼里  只有羡慕的份  怎样从这个世界辨别坏人  一个小小的十字路口  好人请左转  坏人请右转  不好不坏的请直行  时好时坏的停止不动  右转方向空无
期刊
月亮升起后我敢断定  我出生在这个小巷的尽头  那晚,月亮胆小  有个老人死在路上  警察在办案,许多人围观  我出生时默默无声  大声哭泣显得毫无意义  小巷一年比一年陈旧  最要命的是分不清春夏秋冬  自那以后,母亲不再微笑  那个男人抛弃了她  我不知生身父亲是谁  不久母亲搬离小巷  带着旧箱子和我  我的童年颠沛流离  我不知母亲在追寻什么  只好不停地和刚认识的玩伴告别  世界越来越新
期刊
屋外飘着一阵方便面的香味,整个天空仿佛由炊烟架起的蔚蓝,云朵遮住刺目的光源。  穿过小院里的葡萄架子,和两排无花果树,几个顽皮的孩子在吹泡泡,他们用麦管吹。在太阳下,淡色的水泡闪着晶莹的蓝。  泡面的香味感染着我的舌苔,不禁口涎奔到唇边,在香味的诱惑下,我做出让步,眼睛顺着香味看到碗里的的汤和仅剩的几根弯曲的面。为了维护自尊,我没有冲动地跑去喝掉诱人胃肠的汤水。其实,那时的我已经将口水咽了第三次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