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解开省会变迁这个谜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34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会变迁,对任何一省讲,都是个重大课题,对河北省来讲,其意义恐怕要更大。省会,是一个省的政治文化中心,是省政府所在地,是省委代表中共执政的地方。我们党执政后,对任何一个省的省会的选择,不会是那么轻而易举,都应是慎重考虑做出决策。关于河北省会变迁这个大事件,我初步想,要解开这个谜,至少要写10万字左右,没有这个字数,恐怕交待不清楚。站位要高,思路要宽,做到放长线钓大鱼。在风格上,要在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深厚的历史凝重感。
  什么是历史的凝重呢?我反复想过,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可否这样说?历史的真实,加历史的影响,加历史的联系,加历史的分析,得出历史的结论,大概就可以说是历史的凝重了。
  对省会变迁,要写出历史的凝重感,必须与三个大的背景一同考虑,有机地融合。所谓三个大的背景,也就是与省会变迁的三个密切的联系。一是,河北省省会与共和国建立的联系;二是,河北省省会与首都北京的联系;三是,河北省省会与国家建设发展、与河北建设发展的联系。至少应考虑这三大背景、三大联系。否则,单说省会是难以说清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先说省会与共和国建立的联系。起码应这样去想:经过28年的斗争,到1949年,中共要进城,要建立新中国,要在全国执政了;河北省委、省政府,也要进城,找办公地点,在地方执政了。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地点设在哪里?各省人民政府设在哪里?可想而知,富有战略眼光的我党,对此,在建国前应当有考虑。因为,都要进城、执掌江山嘛。当时,华北人民政府虽已建立,但我们整个党,应该说还是在野状态。能否用历史的真实记录,再现那段历史,再现当时领导人的考虑,这是最难的。再说省会与首都北京的联系。讲河北省的省会,肯定与北京做为全国的首都有联系。河北原称直隶,原本是个“京畿大省”。我党建立新中国,定都于北京,河北省会设在哪里,都与北京有直接的联系,还是“京畿大省”。中央进北京,对河北省会的问题,不能不会有进一步的考虑。省会与国家与本省建设发展的联系也是明摆着的。省会来来回回几次搬迁,搬迁的动因,应首先来自河北本身,也应来自中央、国务院“全国一盘棋”的考虑。这在文件上,在历史记录上,应当留下根据。无论怎么说,搬迁是与整个国家、整个河北经济建设、区域发展布局、战备、人口增长等等因素联在一起。以大量的文件,翔实的记录,讲清联系才有意义,才容易看出那段历史的真实。
  省会进保定时,机构设置怎样?省委、省政府机关有多少人?迁到天津,发展到多少人、多少机构、花了多少财力?再从天津搬回保定、又到石家庄,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要体现出搬家的负担、重量。事业发展了,日子过大了,负担就重了。只有讲出沉重来,才能看出历史的凝重。如果我们再考虑深一些、宽一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是大的、间接的联系;当时的天津形势,也是大的间接的国内联系。世上没有一件事是孤立的。诚然,当时天津早已是直辖市,要使其变成河北的省会,谈何容易。想想这些,至少需10万字以上的内容。写出历史的凝重,还要写出历史的吸引力,可读性,如写成章回小说式的,可读性就强了。总之,河北省会变迁,当事人知道,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谜。我们破这个题,就是要解这个谜。
  破解这个谜,有多层重大意义。说句大言不惭的话,就是要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来力求回答江总书记提出的“三大规律”,特别是执政的规律、建设的规律。搬迁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哪次是主动的,哪次是被动的?这样一比较,人们就可从中看到规律。要详细交待原文,再穿插一批老同志的回忆,使之浑然一体。理来理去,从众说纷纭中理出头绪,得出结论。
  这样写出来,每章都不会短。各章的题目,要力求开门见山、一言中的,还要浑厚可读,有感染力,力求让读者一看题目,就不忍放下,要一篇一篇读下去。第一章,可否可这样(可能长了一点):“共和国成立在即,中共中央要进城,中共河北省委也要进城,其办公地点设在哪里,立都、建省会,都历史地提上了议事日程,不可避免地摆在中央和河北省委的面前”。不如此,觉得不丰满,不能还原历史的真实。第二章,可直切石家庄:石家庄解放早,没执政时,中共的许多机关就设在这里,特别是西柏坡,与中共在野将终,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新中国从这里走出,冥冥之中,石家庄面临成为河北省会。历史的选择,由历史的基础作依据。第三章,讲保定:几百年来,从明到清、到民国,“天子”脚下,这里是“直隶”的政权所在地,中共改天换地,保定,它能不接纳中共的河北省委?即是说,这里具有接纳中共河北省委的基础。基础是由多种状况和数据构成的,要力求讲得眉目清秀,真实有据。第四章,该直面天津了:天津,本是一座依海而起的新城,到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总督府,一半在保定,一半在天津,“天津教案”毁了曾国藩,可李鸿章处理起来却得心应手。到1928年民国政府撤直隶改称河北,天津怎么样了?到新中国成立,天津又是个什么模样?与河北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河北一再打天津的主意,中央居然批准了?省会在天津呆了大约八年,河北卷铺盖又离开天津。天津愿让河北走吗?河北走后,又给天津留下了什么?搬家不可能什么都不留啊,是财富还是累赘?简单说天津拣便宜,这话太轻率。“文革”炮声隆隆,各部门困难重重,河北省委回不了保定,只好回到附近农村,唯一选择,石家庄可以安身立命,所以这里成了省会。历史的真实,是不是这样?讲经验教训,就要板起脸来了,还要生动好听。每当说起河北这些年走过的路,说起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时候,尤其找经济发展慢的原因的时候,有几种观点时常出现在桌面,出现在人们的交谈中,如一说到河北发展慢,人们就说,老是搬省会,“搬家三年穷”;或是说,河北省县太多,应该并县。让我来说,经济发展的快与慢,不在于迁省会,也不在于县的多与少,大与小,关键是发展的思路。如能写到这个程度,可以直接回答关于河北发展快与慢的若干层次问题。材料不足要去找。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占有材料多,要说的话就多。
  省会的变迁里面,有严重的经验教训,这点不容置疑。以石家庄成省会为思,真可说该来时不来,不该来时万般无奈的来了。是不是这个意思?新中国建立时,中央让到石家庄来,却没来成,原因是什么?有多种。总想到好的地方,吃现成饭,舒适一点,安逸一点,离北京近一点,有没有这个考虑?当然,老一辈不一定是这种想法,但潜意识里,究竟是什么原因?对在建国之初没有来石家庄,不能简单地找客观原因,应多从主观上去考虑。因为1966年,根本不具备搬迁条件,正值“文革”时期炮声隆隆,反到来了。1949年说过,1954年也说过,那为什么没来成石家庄?一定要弄清楚,一定要把这魂找到。其实,历史地想一想,从新中国建国定都,就应涉及河北省的省会问题。河北省省会,就应源起于建国或华北人民政府成立。那时候为什么要定石家庄呢?肯定有战略考虑。为什么有了战略考虑,没执行呢?这就是谜。是我说的图安逸、图省事、愿离北京近点吗?还是有别的。要找老人们谈,应当谈这些问题,让他们说魂。即是说,让他们谈当时在位上是怎么想的。找别的老同志也是这样,一茬接一茬地说,在保定总督府那,为啥呆不下去了,要去天津?为啥在天津呆不下去了,又到了保定?为啥在保定炮声隆隆,打的没法办公,万般无奈,才搬迁石家庄。说这些真事,才对现在的决策者,现在的群众们,才有教育意义,才能解疑释惑,从而人们才愿意看这些东西。要是光说哪一年搬迁的,老百姓关心那个干什么?要充分估计到,写清这些问题,绝不是简单的事,特别是以上能讲的,很多背景,要一并写进去。这样,就浑厚了,就更有历史凝重感了。如有必要,还应写一写清热、察二省的撤并,与省会变迁的关系。还有个背景也应考虑,就是省会从保定搬天津前后,河北的一些县,陆陆续续地划归了北京、天津。河北与北京、天津,在建国初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省会尘埃落定了,又引发了诸多县的变属?总之,变迁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都要通过咱们的笔,力求把它写得客观、真实。要形成完整的脉络,有骨头、有肉、有灵魂。“源”写得越透、越真实,越能展开。凭我们之能力,回答建国以来困扰河北人民的一件事,省会的变迁之谜。
  (2011年5月1日修订于平山县战备后库)
其他文献
近日,饶阳县档案局对本县区域内1980年代以来,各机关、团体及个人编印的各类志书、年鉴,历史类、人物类、风物类、民风民俗等地情史料进行了全县范围内的调查摸底工作,对具备条件能收集入馆的史料尽可能收集入馆珍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整理,详细摘录记载了这些珍贵史料的名称、编著者、出版及内部编印情况、字数、印刷册数、现存状况、现存放处所等内容,建立起了饶阳县地情史料目录库,并将其在饶阳县档案网站
高校数字视频档案是指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过程中,通过数码设备获得的或者由模拟视频信号经数字化处理后所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视频文件。数字视频档案作为“高校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合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及动画等不同信息,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的推进和用户多层次、多元化的档案信息利用需求的增加,数字视频档案的优化整合与利用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一、高校数字视频档
裴艳玲,原名裴信,女,1947年8月生,河北省肃宁县人。一级演员。自幼随父练功并师承李崇帅。1960年入省河北梆子剧院,拜李少春、侯永奎、郭景春为师。主演《宝莲灯》《哪吒》《钟馗》已拍成电影艺术片。现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京剧院名誉院长,河北省京剧院裴艳玲剧团团长等职。  蹉跎出来的“戏窝子”  1947年8月12日,一个女孩在河北
教学档案是记录和衡量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学校档案的重要管理对象,同时为学校的发展壮大起着重大作用。因此我院在致力于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十分重视档案管理。我院于 2000 年建立了专门的教师业务档案,2004年又建立了教学档案室,归档了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教学、教师业务、学生和评估资料等教学档案,为学院教学、学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暖泉镇,位于河北蔚县境内西部,向西3公里即是河北与山西的省界线。东距蔚县城也仅10公里。  暖泉古镇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古镇在尧、舜时期属冀州,商周时属代国,战国时期为赵、秦等国角逐之地。秦、汉、三国、两晋时,均属代郡,暖泉属平舒县治,镇西现存高大的封土汉墓群,埋葬着当年的官僚显宦。唐宋时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争夺之地。元朝建镇,明清时发展为“三堡、六巷、十八庄”,从此暖泉成为蔚县西部的交通枢纽和商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杨水才,是一个名扬全国的先进典型,他的“小车不倒只管推”这句话,曾被国人广为传诵。现在,坐落在河南省许昌县水道杨村的杨水才纪念馆,已经成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  改变家乡贫穷面貌  离许昌市十几公里远的许昌县桂村乡水道杨村,原本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村庄。1925年6月29日,杨水才就出生在这里。  杨水才的家境非常贫寒,
贺跃进,1958年出生,河北深泽人。自幼喜爱戏曲艺术,13岁进入河北省专业艺术团,2007年担任河北省心连心艺术团团长。他带领团队常年坚持送文化下乡,足迹遍布河北省乡村。被基层干部、群众誉为“党心与民心之间的桥梁”,该团曾多次荣获中宣部、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他本人也曾两次荣立二等功,多次被评为省直文化系统优秀党员,2014年1月,贺跃进被评为“2013年度河北十大新闻人物”。同
冀州市档案局“四贴近”服务部门,创造“温合”执法环境    一是政策上贴近。要求每名执法人员都要熟练掌握档案法知识,通过易懂的规范化语言,准确地解答部门疑问。二是作风上贴近。在实际执法中,实行“人性化”执法,不辞辛苦帮助乡镇及市直部门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情动人,促使单位领导和档案员档案法律意识的提高。三是方法上贴近。在执法过程中,把执法检查和帮助整改融为一体,执法人员执法的同时,业务指导人员及时
走向信息化社会的世纪,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对人类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以MRI、螺旋CT、DSA等为代表的大型、精密、贵重医疗设备,是集声光电磁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是现代化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为档案工作带来了的机遇和挑战,建立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成为新时期医院档案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要
在中国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展厅里,陈列着一枚铜印章,这枚印章高3厘米,宽1.5厘米,印章上部雕有狮子钮,下面刻有“杨靖宇印”四个隶书字。这枚珍贵的印章在军事博物馆已经陈列了40多年,作为东北抗联的历史文物,它向人们讲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壮烈史实,但这枚印章的发现始末却是鲜为人知。  杨靖宇将军印章的发现者叫柳明章,退休前是通化钢铁公司炼结厂的一名铆工。招工前,柳明章是通化县兴林镇的农民。  196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