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的“平行类、补充类、解文类”群文阅读研究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bingz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视角下,我们应该重建群文阅读的新方向、新秩序和新框架,可以进行基于“1+X”的“平行类、补充类、解文类”群文阅读研究。平行类,重在发现类似点;补充类,重在发现不同点;解文类,重在发现追问点。做精、做细、做实群文阅读分类指导,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精神实质,促使师生发生最接地气的阅读成长,进而为新高考助力,为全民阅读工程助力,为培养富有人文底蕴的创新人才助力。
  一、引言及现状
  所谓“1+X”,“1”代表一篇主文章,即“一主”,“X”代表“两翼”或“多翼”。“1”可以有两种类型,其中一种“1”是统编教材的精读课文,第二种“1”是课文或单元所生发的议题。可见,这个“1”意蕴十足,既是统领全部阅读活动的“领头羊”,也是精雕细刻进行深度阅读的“重头戏”。当“1”是精读课文的时候,“X”就是把课文与泛读或课外阅读文本一起读。当“1”是第二种时,“X”是以课文或单元所生发的议题为线索,组织课外文本进行的阅读。
  关于群文阅读,诸多先哲或专家有精辟论述,如佐藤学之所以提出群文阅读是因为教育有“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的需要,坦利·费什的“读者反应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建构理论”,鲍里奇的“有效教学理论”等,都强调阅读的整体把握,强调在一个大的、整体的、全面的视野下推进孩子们的阅读。在国内,2008年由赵镜中、王林先生首先提倡群文阅读,蒋军晶老师提出“一篇带多篇、课内多篇和课外多篇”,随后更多专家、小语研究者、一线语文教师纷纷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尝试,并有了很多价值不菲的研究成果。
  尽管如此,时下小学群文阅读仍然细化不够、挖掘不够、深入不够,群文阅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从功能而言,我们将群文阅读分为三类:平行类、补充类、解文类。“平行类”,即“X”与“1”是平行的,通过多篇文章的阅读,发现语言规律、写作规律和思想或感情上的相通之处,厘清这几篇文本的共同结构,使之达到既要印证巩固,也要强化理解的目的。“补充类”,即“X”是对“1”的有效印证、解释和补充。“平行类”在于找类似点,而“补充类”在于找不同点。“解文类”,即“X”是对“1”进行的解释说明,后者是对前者进行更深层面的追问、帮助和理解。
  不同的类型,其阅读策略不一样,出发点、训练点和延伸点也不一样。总之,不同的功能性群文阅读,师生关注的议题或采取的方法都应不一样,教师不仅要在细微的层面上找准定位,还要根据学生的阅读现状建立体系;不仅要抓事关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还要在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上下功夫;不仅要在细致分类的前提下总结方法,还要在普通意义上和推广普及上揭示规律。
  所以,进一步从细化、分组和类型阅读指导中,提升学生的洞察力、阅读力和创新力,在类似点或不同点上生发阅读的正向迁移,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让其进行丰富的创作表达,将有利于阅读方法规律的总结和生成。
  二、策略及方法
  (一)“平行类”,重在发现类似点
  既然“X”与“1”是平行的,那么发现其中的类似点就应该是指导中的“重头戏”。某组文章群中,总是在更深处有联系,似曾相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1”是统编教材三第18课《搭船的鸟》,“X”是《翠鸟》《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衔鱼翠鸟》,其中的“X”与“1”并没有什么主次之分,也没有什么隶属关系,所以,我们应该在并行的轨道上进行阅读,但这并不意味着互相就没有牵连,我们要通过发现类似点,开放学生的阅读空间。如果学生足够细心,至少会发现三篇文章的笔墨都在尽力渲染翠鸟,都是为将翠鸟的神韵凸显出来。教师引领学生读出神韵,读出相通点,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是打造高效群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视点。
  1.发现词句上的类似点。一句“逆向而行”,在很多文章中被活灵活现的引用,被摇曳生姿的解读,被厚重多彩地赋予深刻的含义。的确,不同的文章,相同的语句,似曾相识中有不同,不同感觉中有类似点。教师要引领学生睁大眼睛,发现文章中的共性,发现彼此呼应的地方,发现经典语句在文章中的妙用,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2.发现写法上的类似点。如《花的学校》是“1”,《捉迷藏》《万花溪》是“X”,我们可以引領学生在拟人修辞手法方面“多走几个来回”。其他的比喻修辞手法、借景抒情写法、总分总的结构等,皆可以成为群文阅读的一个议题,成为孩子们思维锻造和能力提升的一个切入点。
  3.发现情感上的类似点。统编教材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按照情感上的类似点进行单元编排,而这为群文阅读提供了便利和平台。如表现思乡之情的,表现珍爱动物的,表现沉定思痛的等。无论是词句、写法或情感上的类似点,我们都建议学生通过整体把握法去阅读,去掌控,去发现文章的精彩。
  (二)“补充类”,重在发现不同点
  既然,补充类的“X”是对“1”的适宜补充,那么,厘清其中的不同点不可或缺。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有太阳味的童年》《考零分也很难》《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等几个文章中,“1”是第一篇,其他均为“X”。它们都是表现亲情的,有的是信任之爱,有的是严厉之爱,有的是浓浓溺爱,有的是理解之爱。都是爱,有的直接表白,有的委婉表白,有的深沉表白。我们要引领学生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发现不一样的情感表达,发现曲径通幽处的内心风景,进而更好地滋养学生。的确,发现类似点不可或缺,但发现不同点更值得师生迈出建设性和创新性的步伐。
  (三)“解文类”,重在发现追问点
  解文类重在后者对前者进行解释说明,后者依据前者进行必要的追问。如学完《巧渡金沙江》后,再读《飞夺泸定桥》;学完《永生的眼睛》后,读有关“角膜移植”的故事;学完《漏》之后,引领学生读更多表现方言特点的文章。的确,不是读完一篇文章就满足了,而是要进一步扩展阅读,进一步“展开集体建构”。发现追问点,关键在于师生要有强烈的拓展意识、课程意识和资源意识,时时刻刻想着拓展阅读,引领学生读更多好书,读出更多意味,读出一个沉甸甸的“书中大乾坤”。“1+X”中的“X”要义在此,丰盈学生阅读生命的要义也在此。
  平行类、补充类、解文类的群文板块各有特点,因而分类指导不可或缺。通过找类似点、不同点和追问点,引领学生走向群文阅读的深处,最大限度地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力,让群文阅读有方向、出质量、上档次。
  三、结语及建议
  群文阅读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关乎到未来高考,关乎到精神滋养,关乎到道德风尚,亟需在人生长河的源头(小学阶段)就抓实抓细。这种“实”不仅是阅读效果上的落实,更是阅读过程中的扎实推进。这种“细”不仅是指导之“细”,也是分类之“细”、反思之“细”和实践之“细”。引领学生沉浸在这样的细微阅读中,学生的阅读体验为之丰富,阅读历程为之厚重,阅读思维为之灵活,其欣赏视角已经由知识层面过渡到价值观层面和精神层面,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基于此,教师必须对平行类、补充类、解文类群文阅读进行有效解读、细致梳理和纵深总结,必须从阅读选择、介入、分类指导、互动、交流、讲评等方面入手进行实证行动。群文筛选上,重深度挖掘、重巧妙组合、重分类细化;课堂呈现上,重分类指导、重自主解读、重多法并举;互动合作上,重自由交流、重个性感悟、重合作对话;反馈讲评方面重多元正向,重技术渗透、重拓展引领;课堂指导上采取三个转变,由整齐划一为分类指导,由单项输入到生生互动,由得法于课内到应用于课外。这样的精细化群文阅读,对丰富学生阅读体验、积累群文阅读经验、积淀人文情感素养等意义重大。
  平行也罢,补充也罢,解文也罢,其阅读的精彩取决于师生理念的嬗变与角色的转身。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高超的“裁剪师”——能够对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进行适度的裁剪,进行合理的甄别、筛选、分类、加工和重组,使之最大限度地适合于小学生、服务于小学生、滋养于小学生。其次,教师应该是一个成功的“引领师”——引领学生从一个适切的角度深入进去,尽情赏析,恣意对话,酣畅解读,最终获得沉甸甸的精神补给。第三,教师还应该是一个激情的“拓展师”——拓展学生阅读的边界、思维的边界、语言的边界、思想的边界和情感的边界,使其走向阅读的深处和人生的深处。愿我们的小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群文阅读中渐行渐“深”。
  作者单位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第二小学
其他文献
情境作文的实施,以"情境"为媒,让学生走入情境、感知情境、表达情境,激活学生的写作欲望。有了写作的兴趣,再通过文字形式将之书写出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乐趣。一、关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根据教育目标聚焦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班级教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学生成为拥有完整人格的人。我们知道,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阵地,需要班主任从意识和行为上明确班会课对学生和对班级的重要性。班主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先行者,是一个班级发展的领航者,是开展学生品德教育的引领者。然而,当前主题班会存在重灌输轻引导、重
主题班会是学校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形式,一个班级是否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一个学生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题班会的有效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影响着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尤其是在儿童时期,这种教育更不容忽视。因此,作为学校德育处的
随着当前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发生了明显变革。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人们对小学英语口语训练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下面,本文以小学英语课堂为例,简单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一、小学英语口语训练的问题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充足的英语知识水平,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口语运用能力。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注重课堂的阅读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口语训练,导致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严重受阻。还有
2019年9月,我来到陕西省蒲城县第三幼儿园支教,刚创办两年的三幼是2017年县党委政府积极落实《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的城区五所公办园之一,由于大规模建园开班,教师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态势。以三幼为例,专任教师中编制教师占73%,大部分教师毕业于正规学前专业院校,虽然保证了师资来源的正统性,但平均年龄才二十六七岁的年轻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动力虽足但经验缺乏、勇气虽嘉却难独当一面,专业型、能手型
“阅读教学怎么教”一直是一线教师实践研讨的话题。怎么教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地追求考什么教什么,教师的眼界将会越来越窄,学生学起来吃力,素养发展不全,甚至还会出现后遗症。因此,语文教学选对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统编版语文教学中,如何选择恰当、适合的课时目标?笔者浅见,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丰富理论素养,拓宽知识背景,转仰视为俯视  1.提升认识格局,转仰视为俯视。“做教育当有大格局,培养
班主任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教师。为了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的作用,班主任在处理日常事务时要把握三个原则。  一、班主任工作要把握“真”的原则  1.投入真实情感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才容易和他人建立联系。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也应当投入自己的感情,将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管理。对于学习感到困难、心理比较敏感脆弱的学生,教师要投入真实感情,感化他们。对于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班主任
2021年4月19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系统总结语保工程一期建设经验,表彰"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部署语保工程二期建设工作。教
1859年,柴门霍夫出生在波兰北部一座叫作比亚列斯托克的城市,这是一座聚居着波兰人、俄国人、德国人和犹太人的多语城市。柴门霍夫见证了欧洲在工业革命与科技发明推动下,人
小学语文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利用短短的40分钟课堂时间,充分彰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发挥语文课程培养人、塑造人的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采用“三部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入心读  ——语文素养提升第一曲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