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和教法体系的弊端及其改革设想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echen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教法体系是“以教师讲析为主”。
  这种教学模式和教法体系至少有以下三个弊端:(1)它违背了“教学应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思想。它把学生当做容器,一味向学生灌输,它无视学生的存在,抹杀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的发挥,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沉闷的局面,是学生学语文没有兴趣的重要原因,也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2)它违背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学科个性特点。“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很难体现中学语文的这一学科特点,可以说无法完成上述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3)它违背了“中学”的学段特点。中学是打基础的学段,它不同于高等教育或成人教育,将高校或成人的教学模式套用在中学是不适当的,尤其对中学语文教学更不适当。为此,应铲除弊端,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
  
  一、实施“以训练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
  
  “以训练为主”不应单纯地将其看做一种教学方法,而应看成一种教育思想,体现着时代的特点,体现着“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的新的教育思想,体现着中学语文学科的最基本的性质、特点和目的任务。有人认为“以训练为主”就是满堂做题或满堂提问,那是一种误解。其实就“以训练为主”这一点来说,不妨借鉴音、体、美教学的方式方法。音、体、美也是技能训练课,教师上课,几乎不存在“满堂灌”的现象,他们总是在确立了教学目标,布置了训练任务后,就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以训练为主”。语文课既然是以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为最终目的的技能训练课,就应该像音、体、美教师那样去“训练”学生。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师应向音、体、美教师学习。“以训练为主”的精髓在于切实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施“以训练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时应牢牢把握如下几点:
  第一,紧紧围绕目标,开展扎实有效的训练活动,牢记“训练”为主,要有时间保证。
  第二,训练过程,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活动的主人必须是学生。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训练活动,服务于学生的训练活动。
  第三,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训练”为主,指的是全体学生,没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训练就不全面,训练目标将难以实现。传统教学也有一些训练活动,但往往只局限于个别优生,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因此,受益的仅是个别学生。一定要注意改变这种状况。
  
  二、打破封闭式,实施开放式。搞“活”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处于封闭状态,这种封闭式教学使得课堂毫无生气,使得学生对语文课没有兴趣,这种僵化的封闭式教学必须予以改革。
  第一,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能以它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能有效地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枯澡、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高科技手段,使昏昏欲睡的学生集中精力“活”起来。
  第二,以读激情。语文教学,读为根本,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的很多文章都充满了农厚的感情色彩,很合适朗读。这时,假如老师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文章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生也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竞答抢答。有些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主动做出回应,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而也有很多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却羞于启齿或明知不答。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采用竞答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必答、轮答、抢答等类型的题目,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就会“活”起来。
  第四,角色对换。语文课堂上,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角色对换,部分知识、题目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讲,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又可以加强学生记忆,找出自己知识盲点,懂得老师讲课的艰辛,从而尊重老师,与老师“情同意会”。
  第五,走出课堂,课内外结合。教学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适当地到阅览室去上课,到校园中去上课,到生活中去上课,到社会上去上课,冲破课堂狭小的天地,让学生到大语文环境中去观察、去体验,到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去学习、去探讨,把语文课上得丰富多彩。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课内外结合,可能出现一种崭新的局面。
  
  三、盘“活”教材,实施单元教学
  
  教材是死的,如果教师不能全面的、熟练的驾驭和使用它,课堂教学中这个主要的依靠对象也就形同僵尸,没有鲜活的生命,学生惧之、厌之;相反,教师如果将死的教材重组形象,赋予生命,学生就会亲之、爱之,课堂教学也就“活”了起来。怎样才能盘活教材呢?
  
  1.化整为零,零整结合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等要求体现在其中。教材由一个一个的单元组成,其中每个单元各有训练的重点,而组成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虽各有千秋,但具有共同特点是不容质疑的。正因如此,教师在把握教材时,就要不惜分割它,把课标要求落到某单元的某篇课文中,明确这篇课文在训练链条上所起的作用,让知识、能力等训练相对变得单一,在立足整体中去处理部分,挖出文章的内蕴,教出各篇的特色。
   
  2.削繁留简,简繁得当
  前面说过,一个单元总有一个相同点(教材在组织编写的时候也是基于此),那么教师在处理某一个单元时,就不能篇篇俱到,要大胆削减内容,找出本单元的典型代表(不论讲读、阅读还是自读课文),把相同点(也是训练链条上的重点)讲深讲透,学生练深练透,把其他课文与之比较,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而不会感到茫然,不知到哪去学。
  
  3.去密存疏,疏密相间
  去密存疏,就是教师要筛选出课文中最主要的内容,去掉次要内容,集中精力解决好重点和难点,对非重点的内容少讲或者不讲。事实上,只要老师立足全册,把握重点单元、重点课文以及重点内容,用它们去承载课标的具体要求,教师就算盘活了课本,教师教和学生学都轻松,课堂教学也就“活”了,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其他文献
用文学解释学三级阅读理论对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五册必修教材选文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概括出与教材选文相关的三级阅读特征。文学的阅读具有不同的层次与阶段,所要实现的目标也都不尽相同。在通常的阅读过程中,各个阶段与各个层次混淆在一起,根本无法进行明确的区分。  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姚斯在《文学与解释学》中将阅读分为三个段落,其中,一级阅读主要是对文章中形式特征的整体把握,将杂乱无章的阅读形式改造
期刊
语文课前演讲是沟通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的一座桥梁。课前演讲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根据高中生的年龄、情感态度、语文能力水平等特点,笔者对课前演讲主题的选择,从以下三方面作了尝试。   一、课前演讲主题与教材内容接轨   叶圣陶先生不止一次说过:“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以阅读教材为基本点,以课前主题演讲为载体
In this paper, we conduct research on the club teaching mode and the applications on the modern colleges and basic universities sports teaching activities. Coll
期刊
期刊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rural ecotourism. The authorthinks that, to correctly and fully gr
On the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key course of "chemistry foundation" , this paper aim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ow tointroduce the emotional teaching in t
An outstanding college teacher is not only a spiritual leader who shows the charm of a master but also a tech-savvy who takes the academic high ground. Moreover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需要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阅读文本作为一种文化性存在,旨在让阅读者在语言的领域与言语的实践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阅读教学的过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