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ra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开展了赛课活动,作为评委,笔者有幸聆听了教师们精心准备的几十节公开课,深感老师们在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评委普遍的评价是:老师们备课充分,驾驭课堂的能力强;教学环节设计日臻完美;教学手段先进,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课堂提问设计细致、巧妙;等等。但静下心来,深思熟虑之后,笔者隐隐约约感觉到还有些美中不足的地方:在大部分老师的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问的时候多,而学生向教师提问的时候少之又少,有些几乎没有学生提问,整节课都是老师问,学生答。回顾上课的情景:只见老师们在课堂上把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向学生提问,唯恐落下来一个。老师们眉飞色舞、口若悬河,有的甚至汗流浃背,口干舌燥。问题设计得环环相扣,缜密无缝。学生们各个搜肠刮肚地疲于应付老师的提问,但是很少或者没有学生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问题,就是在小组讨论的时候也是这样。难道学生们就没有问题向老师提问吗?难道学生们把本节课的知识都学会了?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课下采访了一部分学生,向他们提出了上述疑惑,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学生们并不是没有问题可问,而是有一大堆的问题想向老师提问,不仅有学习上的,而且还有生活中的,有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也有社会科学方面的,等等。然而,出于各种原因,他们没有及时向老师请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们有的说,上课提问时,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会影响老师的情绪,或是怕老师批评,或是引起同学们的嗤笑,多数学生回答:“不知道怎么问。老师说啥,就是啥呗!有什么问的?没那习惯。”有个平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沮丧地说:“向老师请教的都是好学生,差生谁去问呢?”笔者问:“为什么?”该生说:“挨批呗!”听到这些话语,笔者陷入了沉思……
  提问,是孩子们的天性,每个孩子头脑中都有数不尽的问题。他们就是在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周围世界的,逐渐长大的。也就是说,知识越多、问题越多,提问的能力越强。但我们看到的现状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许多人头脑中的问题却好像越来越少了。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提问的冷漠、呵斥和嘲笑。一些孩子对提问感到难为情,渐渐地不敢问、不想问,最后发展到不会问。
  分析这种现状,其根源是应试教育思想作祟,是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方式所至。老师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讲,恨不得把自己肚子里所有的知识都掏出来,塞到学生脑子里去。老师精心设计问题,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密不透风,一个接一个抛向学生,就像一把把利刃,刺向他的对手。结局呢?肯定是打败天下无敌手,对手被老师出色的表演彻底征服了,被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问倒了,束手就擒当了俘虏。俘虏当然垂头丧气,无话可说,保持沉默,哪里还敢提出什么问题?原来想提的问题也早已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中国人和犹太人都非常重视教育。全球犹太人加起来的总人口只有2000多万。然而,综观近现代上百年的历史,无论人文科学领域还是自然科学领域以及经济商业领域,犹太人取得的成就都是极其惊人的,光是诺贝尔奖,犹太人就占据了多个席位。
  同样重视下一代教育,犹太人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犹太人在培养孩子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重视把握知识背后的智慧。知识充其量只是工具,是死东西。我们应当明确前人是怎样创造这工具的,其背后的智慧才是最值得学习的。犹太教育重视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知识背后的东西,以此来领悟和体会知识背后的学问和智慧。因此,犹太人最重视的是孩子的提问和思考能力,当孩子回家,家长通常问的是:“你今天举手提问了吗?”而中国学生的家长大多问孩子:“你今天的各科成绩都得了多少分?”这正是启发式教育和灌输式教育的区别。启发式教育开启的是思考能力的培养,而灌输式教育充其量只能增强记忆力。
  中国最早的教育经典《论语》,内容多是学生提问,孔夫子回答。我们现在的读书教学基本上是让学生只学答,不学问。而美国的老师一上来就是问Any questions?(有什么问题),老师们并不会因为回答不出学生的提问而尴尬。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语) 。创新才能发展,创新才能生存。而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提问是创新的开始,没有提问,就没有创新。因此,创新思维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提出问题的大脑,是开拓思维的大脑。学问,学问,学本来就离不开问。有问题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古往今来,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对人自身,提出过无数问题。正是对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的不断探究,才逐渐造就了今天人类辉煌的文明。要建设现代化国家,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根基是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意识,这就需要教师不能单单告诉学生“为什么”,而要激发学生能提出更多的“为什么”,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学会提问的方法,增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是思维的源头。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创新的能力。其次,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并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去研究作品、探讨作品的深刻内涵,感悟作品的思想及风格,去发现作品的特点和独到之处,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改变思维定式。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太习惯于什么都听老师的,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就是真理,“书上的都不会错”,种种观念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淡薄,创新思维的能力越来越弱化,甚至有退化的危险。上课主动举手提问题的学生日渐稀少,甚至被视为另类。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形成障碍,创造能力无形中被扼杀。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要让学生知道,大胆质疑是非常好的优点。第四,让学生在探讨中发现问题。
  我们的教育不能把学生当成容纳知识的容器,而要把他们当做待点燃的火把。教师的任务不是灌,而是点燃火把让它熊熊燃烧。即倡导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爱问,发掘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巨大的创造能量,给他们一个发展的空间,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他们,你将看到的是一张张鲜活的面孔。
  
  参考文献
  [1]傅轶男,刘媛.让学生敢问、爱问、会问[N].中国教育报, 2007,04,12.
  [2]谭金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3).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十七中学(457001)
其他文献
“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大语文学习强调的基本观念。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拓展”教学艺
期刊
毛泽东作为革命家诗人,“才华信美多娇” (柳亚子语),是公认的诗词大家。毛泽东同所有的伟大诗人一样,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一贯主张“诗要改,不但要请人改,而且主要靠
期刊
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我校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英语差、底子薄:虽然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但那是学生的选修课,进入初中教师还得另起炉灶,无疑增加了英语教学的容量与难
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近现代诗词佳作精品,在我国两千多年的诗歌创作中,叠字艺术一直被广泛应用着。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即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
期刊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综合性课程。但是,有的思品课教学单一性突出,综合性不强,没有有效提升学生的读、思、说、写能力,不利于增强学生思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特性、批判性和敏捷性,它们是一朵花的五个花瓣,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笔者认
期刊
期刊
自建校以来,我们根据生源为城市农转非子女的实际,从细节管理入手,直面农转非子女与城市接轨过程中行为习惯的薄弱环节,实施有效的德育管理措施,形成了养成教育的特色,并取得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名八路军战士为了圆满完成掩护任务而最终牺牲自己,英勇跳崖的故事。整篇文章慷慨激昂,歌颂了中国人民勇于牺牲、英勇无畏、团结一致、同
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阶段学生阅读中存在较多问题,如搜集处理信息能力不足,认知能力不到位,理解力欠缺等。在长期探索中,我发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