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素质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是一堂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学科,语文教师要真正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关键词:创新素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0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素质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谓创新素质.即人的第一素质,是一种突破传统藩篱的困囿、创造新事物的素质,它包括三个要素,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语文学科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因素培养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是要把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结合起来。那么,如何发挥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
1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不受固有的、习惯的观念和方法的限制和束缚,按照事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自觉地进行新的探索,推崇创新,乐于创新的心理倾向。尽管创新是人的基本特征,但主动积极的创新意识还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首先,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努力营造开放的语文课堂。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不是狭隘意义上的“自由市场”,而是一种平等对话与交流的课堂氛围,即所谓的蹲下身子听学生的心声。要求教师把自已的“讲”变成学生的“讲”,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我口说我心”。满堂讲或满堂问仅仅是教师的单边活动,是以教师的口代替学生的口和脑,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在学习(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时,有同学提出了“送去是为了交流”的意见,并列举了我国向国外赠送大熊猫、、秦始皇兵马俑在国外展览、民乐乐团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等事例,同学在表示赞同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困惑,如何解决这个“意外”的话题呢?我提出围绕“拿来”与“送去”的话题开一个辩论会的建议。课后,同学们积极地寻找各种材料,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整理。辩论会上双方辩论激烈,各抒己见。“送”方同学甚至列出了20世纪30年代社会各界以及有关国家对《拿来主义》一文中所列三个“送去”事例的赞扬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场辩论会锻炼了学会“讲”的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和正确筛选、运用资料的方法。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视野,加深了对鲁迅文章反映的深刻社会背景与丰富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又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质疑的精神,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赏析文学作品能力的提高。
其次,要启发质疑。愛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刨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而直奔教学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使学生陷入被动局面。因此,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维来寻求正确的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的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疑是思之源,恩是智之本。”例如:语文阅读教学,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新培养的因素。它的教学模式很多,具体教法多样,但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真正读懂文章,要让学生有一个“读一悟一回”的学习过程。学生要主动质疑,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提问。而质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反馈,也是教师教学的起点。在课堂中,教师搭桥点拨,指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找出矛盾,从新旧知识见发现矛盾,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大胆创新,突破传统观念,形成新思维,树立新观念,创立新理论。这样,课堂学习就会变得主动、积极、有效起来。
由此,创新意识变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2重视知识间的联系或发展关系。拓展运用比较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由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不断地循环往复而产生的。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是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其内容上说,有题材、主题、体裁、风格、形象、手法,语言等方面的比较,课内外的比较等等。在教学中,在找准比较点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对知识、技能进行分类归纳,学生就会概念明确。分析深刻,就会判断正确。记忆牢固,就会联想丰富、思路开阔,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形式是多样的,它可以同~文章中的人,事,情,理的比较,如《变色龙》中澳蔑洛夫这一人物语言多变,可进行同中求异的分析。也可以是不同文章的主题思想、社会背景、人物形象的比较。如《济南的冬天》与《济南的秋天》景致的比较,《背影》与《父亲)人物思想感情的比较。通过比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提高了阅读分析能力,让他们从感知到理解,克服思维定式,发展求异思维,让在学生自读、自练中启发、领悟、提高。
3指导学生观察、积累、培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个体独立地以新的模式和程序去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和发现新原理,形成新技能,发明新方法,获得新成果的能力。与一般活动所需的能力相比,创新能力主要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歌德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长青的。”的确。生活是永不枯竭的源泉,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而观察则是把生活中的材料化为文章的桥梁,它不仅能丰富人的表象,发展人的认识能力和丰富语言,还能提高人运用语言的能力,观察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对周围一切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对生活的认识理解感受越深,积累也就越丰富。另一方面,观察包含着思维,渗透着思维,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丰富的想象来源于现实。学生通过观察积累,感性知识越丰富,就越能产生生动的创造想象。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深刻体会,让学生领会、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莫若让学生深入到社会环境中去切身体会。孔子说::不观于高崖,何以知巅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每一周我都要安排两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或观察、或调查、或参观,使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领悟。有的同学还拿出课文中的内容来与现实生活相印证,从中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样是秋天,有人想象出一派秋光灿烂、硕果累累的景象:有人想象成秋风习习、肃杀萧条的景象。乐 景、悲景、神奇壮丽之景都是通过观察创造想象出来的。
如果把教学比作是一台节目,那么学生应当是演员而不是观众,教师则是导演。要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使他们“征与色,发于声”,进而“增益其所不能”,不断地加强他们创新能力的训练,逐步培養他们的创新素质。其中,让学生自己主持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训练方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主讲一篇作品,或诗歌,或散文,或小说,或论说文。在学习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而且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和对所讲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此过程中完善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创新能力。
4运用多媒体。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师,学生,媒体是教学过程的三个要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仅凭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教师讲。随着现代教学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多媒体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既注重“双基”教学,更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它能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电教的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良好的氛围。
根据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的经验,依赖于形象。另一方面,从人的思维方式来说,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运用左脑来思维工作,而运用多媒体,它能够开发人的形象思维,左右脑并用,让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和谐地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为学生提供较多的信息,其中许多信息是读书、听讲所无法替代的。这就为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提供了条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视觉与思考结合起来,采取开放式的学习,灵活自主地选择信息进行学习。或循序渐进,或跳跃前进、或随时发问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充分拓展,创新意识也得到培养。例如:在教学《海滨仲夏夜)时,教师准备三幅描绘晚霞光彩变化三阶段的景色图,让学生通过看图画来感受海滨夕阳西下时的色彩和光亮随着夕阳逐渐西沉而出现的三个阶段的变化景象,使学生对没有感知过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也能够具有清晰的表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想象傍晚时作者伫立海滨,翘首凝望所观察到大海、霞光、天空、星星、灯光的种种景象。又如在教《荷塘月色》时,教师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语文教学课件,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用鼠标直接在屏幕上点出知识点,整堂课图文并茂,用图形、图象、音乐和动画等多种信息补充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多种器官,使教学内容真实化、趣味化和多样化,有力地唤醒学生的注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促使思维发展,提高认知能力。
语文是一种创造力很强的复杂劳动,是一门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学科,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教育的着力点是培养一批创造型的人才,而不是一个精英,教师要真正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最高目标。
关键词:创新素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0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素质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谓创新素质.即人的第一素质,是一种突破传统藩篱的困囿、创造新事物的素质,它包括三个要素,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语文学科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因素培养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是要把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结合起来。那么,如何发挥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
1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不受固有的、习惯的观念和方法的限制和束缚,按照事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自觉地进行新的探索,推崇创新,乐于创新的心理倾向。尽管创新是人的基本特征,但主动积极的创新意识还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首先,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努力营造开放的语文课堂。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不是狭隘意义上的“自由市场”,而是一种平等对话与交流的课堂氛围,即所谓的蹲下身子听学生的心声。要求教师把自已的“讲”变成学生的“讲”,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我口说我心”。满堂讲或满堂问仅仅是教师的单边活动,是以教师的口代替学生的口和脑,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在学习(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时,有同学提出了“送去是为了交流”的意见,并列举了我国向国外赠送大熊猫、、秦始皇兵马俑在国外展览、民乐乐团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等事例,同学在表示赞同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困惑,如何解决这个“意外”的话题呢?我提出围绕“拿来”与“送去”的话题开一个辩论会的建议。课后,同学们积极地寻找各种材料,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整理。辩论会上双方辩论激烈,各抒己见。“送”方同学甚至列出了20世纪30年代社会各界以及有关国家对《拿来主义》一文中所列三个“送去”事例的赞扬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场辩论会锻炼了学会“讲”的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和正确筛选、运用资料的方法。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视野,加深了对鲁迅文章反映的深刻社会背景与丰富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又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质疑的精神,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赏析文学作品能力的提高。
其次,要启发质疑。愛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刨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而直奔教学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使学生陷入被动局面。因此,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维来寻求正确的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的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疑是思之源,恩是智之本。”例如:语文阅读教学,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新培养的因素。它的教学模式很多,具体教法多样,但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真正读懂文章,要让学生有一个“读一悟一回”的学习过程。学生要主动质疑,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提问。而质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反馈,也是教师教学的起点。在课堂中,教师搭桥点拨,指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找出矛盾,从新旧知识见发现矛盾,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大胆创新,突破传统观念,形成新思维,树立新观念,创立新理论。这样,课堂学习就会变得主动、积极、有效起来。
由此,创新意识变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2重视知识间的联系或发展关系。拓展运用比较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由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不断地循环往复而产生的。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是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其内容上说,有题材、主题、体裁、风格、形象、手法,语言等方面的比较,课内外的比较等等。在教学中,在找准比较点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对知识、技能进行分类归纳,学生就会概念明确。分析深刻,就会判断正确。记忆牢固,就会联想丰富、思路开阔,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形式是多样的,它可以同~文章中的人,事,情,理的比较,如《变色龙》中澳蔑洛夫这一人物语言多变,可进行同中求异的分析。也可以是不同文章的主题思想、社会背景、人物形象的比较。如《济南的冬天》与《济南的秋天》景致的比较,《背影》与《父亲)人物思想感情的比较。通过比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提高了阅读分析能力,让他们从感知到理解,克服思维定式,发展求异思维,让在学生自读、自练中启发、领悟、提高。
3指导学生观察、积累、培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个体独立地以新的模式和程序去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和发现新原理,形成新技能,发明新方法,获得新成果的能力。与一般活动所需的能力相比,创新能力主要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歌德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长青的。”的确。生活是永不枯竭的源泉,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而观察则是把生活中的材料化为文章的桥梁,它不仅能丰富人的表象,发展人的认识能力和丰富语言,还能提高人运用语言的能力,观察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对周围一切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对生活的认识理解感受越深,积累也就越丰富。另一方面,观察包含着思维,渗透着思维,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丰富的想象来源于现实。学生通过观察积累,感性知识越丰富,就越能产生生动的创造想象。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深刻体会,让学生领会、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莫若让学生深入到社会环境中去切身体会。孔子说::不观于高崖,何以知巅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每一周我都要安排两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或观察、或调查、或参观,使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领悟。有的同学还拿出课文中的内容来与现实生活相印证,从中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样是秋天,有人想象出一派秋光灿烂、硕果累累的景象:有人想象成秋风习习、肃杀萧条的景象。乐 景、悲景、神奇壮丽之景都是通过观察创造想象出来的。
如果把教学比作是一台节目,那么学生应当是演员而不是观众,教师则是导演。要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使他们“征与色,发于声”,进而“增益其所不能”,不断地加强他们创新能力的训练,逐步培養他们的创新素质。其中,让学生自己主持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训练方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主讲一篇作品,或诗歌,或散文,或小说,或论说文。在学习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而且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和对所讲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此过程中完善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创新能力。
4运用多媒体。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师,学生,媒体是教学过程的三个要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仅凭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教师讲。随着现代教学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多媒体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既注重“双基”教学,更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它能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电教的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良好的氛围。
根据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的经验,依赖于形象。另一方面,从人的思维方式来说,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运用左脑来思维工作,而运用多媒体,它能够开发人的形象思维,左右脑并用,让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和谐地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为学生提供较多的信息,其中许多信息是读书、听讲所无法替代的。这就为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提供了条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视觉与思考结合起来,采取开放式的学习,灵活自主地选择信息进行学习。或循序渐进,或跳跃前进、或随时发问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充分拓展,创新意识也得到培养。例如:在教学《海滨仲夏夜)时,教师准备三幅描绘晚霞光彩变化三阶段的景色图,让学生通过看图画来感受海滨夕阳西下时的色彩和光亮随着夕阳逐渐西沉而出现的三个阶段的变化景象,使学生对没有感知过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也能够具有清晰的表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想象傍晚时作者伫立海滨,翘首凝望所观察到大海、霞光、天空、星星、灯光的种种景象。又如在教《荷塘月色》时,教师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语文教学课件,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用鼠标直接在屏幕上点出知识点,整堂课图文并茂,用图形、图象、音乐和动画等多种信息补充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多种器官,使教学内容真实化、趣味化和多样化,有力地唤醒学生的注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促使思维发展,提高认知能力。
语文是一种创造力很强的复杂劳动,是一门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学科,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教育的着力点是培养一批创造型的人才,而不是一个精英,教师要真正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