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变量控制能力的实施和分析

来源 :化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7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受控实验是科学实验实证的重要手段,这种科学探究的核心能力,也是教育部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之一.在分析学生能力现状、教材内容后,经过教学实施,充分利用教材,帮助学生认识变量控制要素,达成能系统地综合应用变量控制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从课前预习、课上教学与管理和课后分析与总结等方面探讨了雨课堂在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教学实践表明,采用基于“互联网+”的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课程评价模式提升.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认可雨课堂教学.同时,分析了目前雨课堂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旨在为高校进一步推进基于“互联网+”的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基于化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为改善学生存在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改革教育方法,将挫折教育方法应用于实验课程教学.分析了改革实施的可行性,探讨了改革内容与方法,总结了改革成效与经验,针对关键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有效整合多重表征,是促进学生科学概念深度理解的一种有效策略.本研究整合了科学教育领域中的3个多重表征框架的内容,对高中必修模块的“原电池”进行了教学设计.首先引导学生依次学习原电池的宏观装置、微观原理和电极符号,初步建构原电池概念,之后基于氢氧燃料电池关联表征,让学生建构原电池的装置-原理二维模型图,理解原电池概念,最后依托生活中的纽扣电池应用二维模型图实现表征转换,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对原电池概念的深度理解.
学生概念理解的可视化表征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图来展示,分析图示可以获取学生概念理解的更加深入的信息.梳理了国内外有关中学生对“溶液”概念理解的研究,集中对学生的作图进行分析,呈现了中学生对“溶液”概念理解的可视化表征.针对作图发现的学生概念理解的结果,提出了促进中学生“溶液”概念理解的教学启示.
针对人教版选修1《化学反应原理》第4章第3节“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课时2“金属的防护”进行教学实践探索,融合STEM教育理念促进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选用任务情境“家用电热水器碳钢内胆防腐”,通过实验探究构建起电化学防护的认知模型,再将模型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解决,进行热水器内胆的防腐设计.在真实情境问题的解决中,将知识、方法、应用等3者融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逐步内化并表现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分析了初中化学微粒观的教学内容和“原子的结构”的相关教学设计,针对学生“微粒观”建构存在的难题,提出利用反馈机制,采用“寓教于乐”的游戏化教学设计,并进行实践效果访谈.不仅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也让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为了促进学生对物理化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在物理化学教学中设计自拟试题环节,给学生布置“自己拟定一套物理化学试题(含答案)”的任务并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和点评.旨在让学生通过此项训练,将所学知识点系统的总结与梳理,并且更全面深入的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最终有望促进物理化学的学习.
为了应对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内容本位语言教学(content-based language teach-ing,CBLT)模式时具有中等英语水平的中国大学生面临的挑战,本研究以行动研究的形式,通过研究人员和实践者的合作,设计了一种将翻转课堂(FC)和内容本位语言教学法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笔者根据自己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的反馈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采用Excel和定性数据分析软件Nvivo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监测FC-CBLT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结果 表明
为保障新冠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高质量开展,以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为例,探讨了PDCA循环理论在“3+1+4+3”完全线上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实践教学表明2者的融合能有效保证教学顺利有序开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效果显著.
基于3种类型的翻转课堂——任务导向型翻转课堂、展示型翻转课堂和项目驱动式翻转课堂在国际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实践过程,探讨了如何在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本质的基础上,通过融入任务导向或项目驱动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专业引导作用,强化课前和课内连接而成的有机整体,将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效率最大化,并最终引导学生成长为有后续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翻转课堂的实际教学,提出了教学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为翻转课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