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过一个甲子的中国汽车工业正在从产品时代过渡到品牌时代。近日,一场主题为品牌·生态·铸未来——“中国汽车行业品牌之星”系列活动图鉴启动仪式在辽宁天桥沟森林公园举行。主办方中国汽车行业品牌推展委员会秘书长高倩倩向我们介绍,本次活动意在以品牌为核心,网罗汽车行业人士对行业发展、品牌推动、品牌管理、生态环保等问题进行研讨。
7月13日仪式现场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王以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王青、全国工商联汽摩配用品业商会名誉会长霍义光、原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副局长李振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秘书长韩峰、中国汽车汽配用品行业联合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乔永锋、著名汽车品牌管理及服务专家苏桔良等业内的领导及专家悉数到场,还有国内各大汽车厂商代表、汽车经销商代表、汽车零部件国际领军企业代表等200余人聚集在一起探讨论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的品牌问题。
前端市场——整车厂品牌升级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一千万辆,但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从今年1月的43.3%一路跌至6月的37.5%。
“我们的汽车工业发展这么久,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尚未建立起一个真正的汽车品牌。”南京依维柯总经理周亮在7月13日下午举行的中国汽车行业品牌生态管理峰会上表示。虽是一名合资车业的负责人,周亮“在借助外方品牌打造自主品牌。”然而最让他感慨的是,“年产两千多万辆汽车,半壁江山并不属于自己的品牌,很多仍处于中下游水平,没有突破瓶颈。”
在乘用车领域,“再向C级以上走,我们现有的品牌水平不足以支撑我们产品的定位。”周亮认为,尽管与乘用车企业相比,商用车品牌在运作上的难度要更大,但都要不断创新品牌的外延,给品牌的内涵赋予更多的积累价值,让他更长久。
目前,国内前十家车企占据九成以上的产量,“但他们的品牌名称经常换,让人搞不清各旗下品牌之间的关系。”韩峰的一席话点出了目前国内汽车品牌的另一种“乱象”。
纵观世界汽车大国,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汽车行业像中国这样品牌“云集”。因此,韩峰建议,应当效仿中国航天业的发展,“举全国之力集中发展几家自主品牌”,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多年积淀的技术和良好的产品定位。
流通环节——经销商双品牌战略
尽管今年上半年的车市行情比去年似有好转,但经销商们也难有喘息的时间。据韩峰介绍,“国内的汽车经销商普遍认为今年下半年不容乐观。”具体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钱荒”,这种影响将在今年三季度显现出来;二是目前全国可能有八到十个城市要进行限购;三是经销商在下半年要完成整车厂的全年任务,以求拿到更好的产品,手里的现金流非常紧张。
近几年来,经销商利润被一步步压缩。他们的另一重危机是,“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比如人们常提到宝马4S店、奔驰4S店、奇瑞4S店等,经销商拥有的也仅是店面而已。
目前已经有国外的热钱找上了中国的汽车经销商,希望其将品牌延伸,而不是仅作为企业名称。不少经销商也展开了自己的双品牌战略,即一方面满足整车厂的要求,另一方面为自身发展不断扩张。据统计,国内现2万余家4S店,1万余家经销商集团,并购是必然趋势,“其中品牌价值非常重要”,韩峰建议,汽车经销商只有做成集团品牌,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客户。
后市场——汽配用品“三化”
从2012年的数据看,汽车后市场的利润约占汽车产业链总利润的60%~70%。从行业内部看,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每年平均增长28.25%,高于汽车整车产品的平均增长率26%。
但现实却是一片混乱,企业在增多而不是减少,据乔永锋介绍,目前零部件生产企业8万家以上,销售汽车配件用品的达到50万家,维修厂35万家。而且产品同质化严重,流通市场不规范,环节冗杂,成本居高不下。
“后市场下一步的发展要规范化,要实现品牌化,网络化。”据乔永锋介绍,目前后市场正面临以下几种变化:一是跨界竞争,目前汽配市场面临的最大竞争不是来自同行,而是来自电商,因此下一步必须朝着汽配云商的方向发展。二是渠道下沉。很多经销商已经开始通过银行用承兑汇票的方式做生意。一些连锁企业由于受到电商的冲击,开始向二三线城市布局,建立终端直营店。汽配流通领域正面临着大变革,重组、洗牌是必然之势。当前汽车后市场的流通渠道和环节太多,加上网络已将价格压得很低,后市场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正不断被摊薄。
“建材行业是我们的明天,家电行业是我们的后天。”据乔永锋介绍,现在已有很多国外大型汽配流通企业涌入国内市场,竞争将更加惨烈。连锁也成为汽配行业下一步的主要趋势。可能不久的将来,汽配行业将出现像苏宁、国美这样的大型企业。
7月13日仪式现场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王以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王青、全国工商联汽摩配用品业商会名誉会长霍义光、原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副局长李振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秘书长韩峰、中国汽车汽配用品行业联合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乔永锋、著名汽车品牌管理及服务专家苏桔良等业内的领导及专家悉数到场,还有国内各大汽车厂商代表、汽车经销商代表、汽车零部件国际领军企业代表等200余人聚集在一起探讨论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的品牌问题。
前端市场——整车厂品牌升级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一千万辆,但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从今年1月的43.3%一路跌至6月的37.5%。
“我们的汽车工业发展这么久,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尚未建立起一个真正的汽车品牌。”南京依维柯总经理周亮在7月13日下午举行的中国汽车行业品牌生态管理峰会上表示。虽是一名合资车业的负责人,周亮“在借助外方品牌打造自主品牌。”然而最让他感慨的是,“年产两千多万辆汽车,半壁江山并不属于自己的品牌,很多仍处于中下游水平,没有突破瓶颈。”
在乘用车领域,“再向C级以上走,我们现有的品牌水平不足以支撑我们产品的定位。”周亮认为,尽管与乘用车企业相比,商用车品牌在运作上的难度要更大,但都要不断创新品牌的外延,给品牌的内涵赋予更多的积累价值,让他更长久。
目前,国内前十家车企占据九成以上的产量,“但他们的品牌名称经常换,让人搞不清各旗下品牌之间的关系。”韩峰的一席话点出了目前国内汽车品牌的另一种“乱象”。
纵观世界汽车大国,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汽车行业像中国这样品牌“云集”。因此,韩峰建议,应当效仿中国航天业的发展,“举全国之力集中发展几家自主品牌”,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多年积淀的技术和良好的产品定位。
流通环节——经销商双品牌战略
尽管今年上半年的车市行情比去年似有好转,但经销商们也难有喘息的时间。据韩峰介绍,“国内的汽车经销商普遍认为今年下半年不容乐观。”具体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钱荒”,这种影响将在今年三季度显现出来;二是目前全国可能有八到十个城市要进行限购;三是经销商在下半年要完成整车厂的全年任务,以求拿到更好的产品,手里的现金流非常紧张。
近几年来,经销商利润被一步步压缩。他们的另一重危机是,“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比如人们常提到宝马4S店、奔驰4S店、奇瑞4S店等,经销商拥有的也仅是店面而已。
目前已经有国外的热钱找上了中国的汽车经销商,希望其将品牌延伸,而不是仅作为企业名称。不少经销商也展开了自己的双品牌战略,即一方面满足整车厂的要求,另一方面为自身发展不断扩张。据统计,国内现2万余家4S店,1万余家经销商集团,并购是必然趋势,“其中品牌价值非常重要”,韩峰建议,汽车经销商只有做成集团品牌,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客户。
后市场——汽配用品“三化”
从2012年的数据看,汽车后市场的利润约占汽车产业链总利润的60%~70%。从行业内部看,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每年平均增长28.25%,高于汽车整车产品的平均增长率26%。
但现实却是一片混乱,企业在增多而不是减少,据乔永锋介绍,目前零部件生产企业8万家以上,销售汽车配件用品的达到50万家,维修厂35万家。而且产品同质化严重,流通市场不规范,环节冗杂,成本居高不下。
“后市场下一步的发展要规范化,要实现品牌化,网络化。”据乔永锋介绍,目前后市场正面临以下几种变化:一是跨界竞争,目前汽配市场面临的最大竞争不是来自同行,而是来自电商,因此下一步必须朝着汽配云商的方向发展。二是渠道下沉。很多经销商已经开始通过银行用承兑汇票的方式做生意。一些连锁企业由于受到电商的冲击,开始向二三线城市布局,建立终端直营店。汽配流通领域正面临着大变革,重组、洗牌是必然之势。当前汽车后市场的流通渠道和环节太多,加上网络已将价格压得很低,后市场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正不断被摊薄。
“建材行业是我们的明天,家电行业是我们的后天。”据乔永锋介绍,现在已有很多国外大型汽配流通企业涌入国内市场,竞争将更加惨烈。连锁也成为汽配行业下一步的主要趋势。可能不久的将来,汽配行业将出现像苏宁、国美这样的大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