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是说,学生需要在相互合作、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创新。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和指导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其作用呢?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加强实践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在传统数学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互动环节,即使学生站起来发言也是一个个进行的,很多情况下,都是优等生发言的多,学困生由于心理与知识的局限性,很少参与进来。因此,数学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走出应试教育的樊篱,认真学习新课程精神,转变思想,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科学合理地分组
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使同学之间养成互帮互学的学习风气,让优等生带动学困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为学生提供辩论的平台,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相互合作的必要性。
为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科学、合理地分组,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小组组建不合理,可能会导致学困生无话可说,打消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可能会使合作学习停留在较肤浅的层次上。分组要遵循差异性、男女搭配原则。差异性原则是说一个小组内学生的层次应该是不同的,这样能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男女搭配原则是说小组成员男女比例要协调,这样能优势互补,促进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
三、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即在宽容、民主的氛围中,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能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会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度”,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权威者,而是引导者、指导者,充分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轻松、自由,从而大胆质疑,达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境地,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比如,在讲“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时,可以利用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可这样设置问题:你每周上网大约有多长时间?你们班同学每周上网大约有多长时间?根据此问题展开调查,求出你们班同学每周上网时间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要让学生明确调查的目的是学习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不在乎个人上网实际时间的多少,引导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参与其中;其次,要让学生明白要完成此项任务,必须相互合作,增强其合作欲。
四、指导学生合作方法,培养合作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比较缺乏的是合作经验与方法。所以,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合作技能,提高合作效益。
在合作学习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协商法能兼顾小组全体成员,让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与时间;辩论法能让学生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激发思维火花,彰显学生的个性;提问法是通过问题的问答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成功,形成合作意识,掌握合作方法。同时,在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倾听别人意见的能力、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科学吸收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五、科学评价,体验成功乐趣
小组成员进行完讨论和发言后,教学就要转入教师的科学评价环节。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关键,既要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又要重视合作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由于合作探究需要学生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补充,所以,前者的评价比较侧重小组集体,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积极地进行分工合作,完成既定的任务。同时,评价中要多发挥激励评价的作用,引导学生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意见,体验成功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精神,要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欲,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实现由学会转向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加强实践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在传统数学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互动环节,即使学生站起来发言也是一个个进行的,很多情况下,都是优等生发言的多,学困生由于心理与知识的局限性,很少参与进来。因此,数学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走出应试教育的樊篱,认真学习新课程精神,转变思想,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科学合理地分组
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使同学之间养成互帮互学的学习风气,让优等生带动学困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为学生提供辩论的平台,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相互合作的必要性。
为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科学、合理地分组,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小组组建不合理,可能会导致学困生无话可说,打消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可能会使合作学习停留在较肤浅的层次上。分组要遵循差异性、男女搭配原则。差异性原则是说一个小组内学生的层次应该是不同的,这样能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男女搭配原则是说小组成员男女比例要协调,这样能优势互补,促进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
三、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即在宽容、民主的氛围中,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能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会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度”,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权威者,而是引导者、指导者,充分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轻松、自由,从而大胆质疑,达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境地,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比如,在讲“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时,可以利用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可这样设置问题:你每周上网大约有多长时间?你们班同学每周上网大约有多长时间?根据此问题展开调查,求出你们班同学每周上网时间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要让学生明确调查的目的是学习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不在乎个人上网实际时间的多少,引导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参与其中;其次,要让学生明白要完成此项任务,必须相互合作,增强其合作欲。
四、指导学生合作方法,培养合作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比较缺乏的是合作经验与方法。所以,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合作技能,提高合作效益。
在合作学习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协商法能兼顾小组全体成员,让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与时间;辩论法能让学生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激发思维火花,彰显学生的个性;提问法是通过问题的问答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成功,形成合作意识,掌握合作方法。同时,在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倾听别人意见的能力、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科学吸收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五、科学评价,体验成功乐趣
小组成员进行完讨论和发言后,教学就要转入教师的科学评价环节。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关键,既要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又要重视合作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由于合作探究需要学生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补充,所以,前者的评价比较侧重小组集体,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积极地进行分工合作,完成既定的任务。同时,评价中要多发挥激励评价的作用,引导学生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意见,体验成功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精神,要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欲,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实现由学会转向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