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成语或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

来源 :校园英语·月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語言生存的基础,是语言的生命之源,反过来,语言又反映了文化。成语或习语源于生活,是英汉语言各自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艺术精品。本文通过对英汉成语或习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历史发展、风土人情及生活习俗等方面各具特色,它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进而形成了各具民族文化特征的语言表达形式。
  【关键词】英汉成语;语言文化;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姚捷茜,广州工商学院外语系。
  一、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既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聚下来的文化遗产都给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及人类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1884-1942)指出:“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育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德国语言学家洪堡尔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认为,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词汇作为文化的承载物,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
  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或习语是各民族语言的精华,是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自然积淀形成的,不仅言简意赅、形式简练、形象生动、趣味隽永,而且包含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因而人们称之为民族语言文化的“活化石”并不为过。习语与民俗文化相生相成,以此为切入点,我们既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习俗文化,又可以进一步理解习语与民俗、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本文拟从文化的角度对英汉成语或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加以阐释,并以大量的英汉习语为例,进而揭示英汉语言背后的各自文化渊源。
  二、 英汉成语或习语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语言中的成语或习语是民族语言文化发展的智慧结晶,是民族语言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固定表达形式。一般来说,成语或习语具有结构固定、形式简洁、语意完整、寓意深刻、机智幽默、发人深省等特点,是民族语言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同时也是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的具体表现。尽管英汉成语或习语源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语言文化,各自所表达思想观念、人文意识、历史事件、风土民情不尽相同,但它们形成的过程以及所受人文地理环境影响的因素却大致相同,所要表达的意念寓意也有异曲同工之效。总体而言,英汉成语或习语主要源于不同的宗教信仰、地理环境、文学作品、历史典故等方面,因此它们各自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1.源于不同的民族宗教信仰。《圣经》不仅是一部经典的宗教著作,也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源泉和精神支柱,对西方国家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圣经》也是英语谚语的宝库,英语中有大量来源于《圣经》的成语谚语。这些谚语是了解和研究西方语言与文化的一把钥匙。因此,许多英语成语或习语出自《圣经》。比如:“Let the dead bury their own dead(既往不咎)”“Treat others the way you would like to be treate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He who sows wickedness reaps trouble(撒罪孽的,必收灾祸)”“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要爱人如己)”“The price of wisdom is beyond rubies(智慧的价值胜过珍珠)”等。
  中国人大多数信奉佛教或道教,所以汉语里有很多成语源于佛教和道教。比如:“一尘不染”“不二法门”“五体投地”“回头是岸”“菩萨心肠”“借花献佛”等等。
  此外,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被神秘化的数字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人民对数字“七”情有独钟,这是由于西方古人将七个天体(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与神联系起来,使数字“七”被神化,从而使这个神秘的数字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例如:“Seven Days in Creation(上帝用七天时间创造世间万物)”“The 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Faith(信任),Hope(希望),Charity(仁慈),Justice(公正),Fortitude(毅力),Prudence(谨慎)and Temperance(节制)”“The 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The Seven Gifts of the Spirit(七大礼物)”“The Seven Spiritual Works of Mercy(七天精神善事)”等。
  然而,信奉基督教的英美人却不喜欢数字“十三”,对此十分敏感,也特别忌讳,在万不得已时就用“baker’s dozen”来代替。这条习语起源于十五世纪的英国,当时英国对各种面包的重量做了规定。但是,要保证面包的重量,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不容易做到。为了避免因缺斤少两而受罚,面包师便在规定的一打(12个)面包上再免费多加一个,宁多勿少。这样,“面包师的一打( baker?s dozen)”就变成十三,而不是十二了。例如:“She bought a baker?s dozen of eggs(她买了13个鸡蛋)”。
  对于中国人来说,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数字要算“九”了。“九”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在我国可以说历时最久、涉及面最广。“九”起初是龙形(或蛇形)之图腾化的文字,后来演化出“神圣”之意,象征着天。例如:北京城有九门,天安门面阔九间,紫禁城有大小院落及房屋9999间。由此可见,汉语中带有数字“九”的成语比比皆是。例如:“九霄云外”“九天揽月”“九天九地”“九牛一毛”“九牛二虎之力”“九世之仇”“举十知九” 等。   除了数字“九”以外,数字“六”和“八”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景。例如:“身怀六甲”“六十甲子”“六六大顺”;“八仙过海”“八斗之才”“八面威風”“八珍玉食”等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尤其推崇带有“六”和“八”的电话号码、汽车牌照及商店名称。由此可见,英汉民族对不同的数字观念,也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2.源于不同的地域特征或地理环境。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民族的成语或习语形成也是这样。不同地域的人们说话方式和特点不可避免地带有地方特色,成语/习语也是如此。每个民族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因而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的产生就与该民族的自然环境、山水湖泊、物产资源密切相关。大不列颠是位于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由于其特殊的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英国渔业发达,人们历来善于航海,因此就有大量的成语涉及海上航行和沿途情况。比如:“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teach fish how to swim(班门弄斧)”“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进退两难)”“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等。
  此外,磨坊和铁匠铺曾经是英国农村重要的手工业,从中也产生了大量的成语。比如:“to plough a lonely furrow(孤独地行动)”“to plough the sand(白费力气)”“to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说得中肯,击中要害)”“to come under the hammer(被拍卖)”等。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其成语很大一部分直接源于农业或与农业相关的行业。比如:“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顺藤摸瓜”“枯木逢春”等。
  3.源于古典文学名著。古典文学名著是英汉成语或习语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一点英语和汉语具有共性。英汉语的一些习语或成语都来自本民族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名著。例如:“a nine day?s wonder(九天的新鲜)”出自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传奇诗作《特罗勒斯和克丽西德》,比喻昙花一现的人或事物;“paint the lily(给百合花涂彩)”则源自莎士比亚剧本《约翰王》,比喻“作不恰当而过分的修饰”,该习语相当于汉语成语“画蛇添足”。
  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百合花(lily)象征着纯洁、高贵、美丽与吉祥。关于百合花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夏娃因为同亚当违背了上帝的旨意,被赶出了伊甸园。她悔恨自己的过失,不禁流出了眼泪。当这表示忏悔的泪水落到地上,立即长出了百合花。也许由于这一传说,西方人一直视百合花为圣花,他们不允许任何人亵渎这种象征纯洁吉祥的花。如果有人给百合花上色,那就是“多此一举”,有时还引申为“冒犯”的意思。又如:“Mid summer madness(仲夏疯狂)”源自莎士比亚剧本《第十二夜》,这条习语被后来人喻指“极度疯狂”。
  汉语中源自中国古名典名著的成语更是俯拾皆是,象四大名著中的成语就有很多。比如:
  源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就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割须断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足鼎立”等。源自《红楼梦》的成语也不少。例如:“骨肉分离”“太虚幻境”“曲径通幽”“鸳鸯在梁”“摸着石头过河”“风水宝地”“寻花问柳”等等。源自《水浒传》的成语有“腥风血雨”“心满意足”“一马当先”“逼上梁山”等。
  三、 结束语
  作为汉语和英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汉成语或习语是人们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凝聚着人民大众的智慧和经验,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一定规律,表达了完整的意义,在结构上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得到启迪和进步,从而使语言得以发展和升华。通过英汉成语或习语的文化内涵比较,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历史发展、风土人情及生活习俗等方面各具特色,它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进而形成了各具民族文化特征的语言表达形式。
  简而言之,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各自独特的发展历史,也自然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语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通过英汉成语或习语中不同的文化内涵来研究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特点,目的在于把握中西两种文化在各种具体文化观念方面的特点和差异来认识文化交际的本质,进而跨越英汉语言理解障碍,促进中西方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2]阎文培.现代汉英俗俚语对比研究(第一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摘要】21世纪知识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健听者有效获得知识和信息85%以上来自视觉阅读。那么对有着听力听障的学生,几乎完全需要通过视觉阅读获得有效信息,阅读不仅仅是他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同时也是帮助他们具有能够回归主流社会能力的有效方式,这样阅读对听障生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听障生的英语学习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他们的英语阅读,他们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成绩影响很大。目前听障生英语
【摘要】传统英语教学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英语语法,英语词汇以及英语阅读和写作上,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英語学习语境,在日常生活中只能够通过司机应被的方式来记忆和学习英语知识,这就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不高。在当前教学改革的大前提下,要求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利用多元化的方式呈现英语知识,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英语学习内容繁重抽象,过程较为枯燥乏味,所以英语教师如果能够使用可视化工具词云作为,课堂上为学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教育从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革新。现有的互联网连接设备有手机、平板、计算机等,而学习知识不仅限于课堂。本文主要围绕着手机移动学习的高职英语混合教学模式进行分析,针对与这样的教学模式做出进一步的优化。  【关键词】移动学习;高职英语;模式;利弊  【作者简介】王骁,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在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网络已覆盖全球,也覆盖了高职校内的每一个学生。众所周知,
【摘要】慕课是近几年新兴的,可以给予课堂教学新思路、新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对于慕课的应用多以将传统课堂教学与慕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慕课由于其知识面更为广阔和不受时空限制的优越性,在互联网功能发展较为完备、普及的当今,有着较为广泛的使用性。通过对慕课向传统课堂教学的引进,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有效保障学生在课堂外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慕课的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知识与学习经验等方面交流的机会。本
【摘要】在经济全球的进程中,英语这一国际语言所占的地位也不断的提高。而初中阶段对于学生学习英语来说是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多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及当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趋势,提出了几点建议,让学生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提高学习英语的动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动力  随着对我国英语教学体系的不断研究,发现目前英语的教学方法从最开始接触简单的字母、音标,过渡到学习句型
【摘要】小学英语教学关注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引入学生喜爱的游戏教学法形式,使学生摆脱枯燥的语言学习状态,进入到积极主动的英语语言学习活动之中,较好地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小学英语;课堂  【作者简介】黄金静,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外国语小学。  游戏教学法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好奇心强烈的小学生来说,可以缓解小学
【摘要】分层教学法是对传统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更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以此来颠覆传统英语教学的教学手段,从而更加提高教学效果。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英语学习中,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本文对分层教学法的成人英语教学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首先从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成人英语学习的优劣性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势高峻,地理特殊,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与其他民族不断交流和相互吸收与促进的漫长历史中创造和发展了具有特色的灿烂文化,绘画艺术、历史建筑、历史故事等异彩纷呈、流光溢彩。大美西藏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旅游业已成为西藏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记者多次赴西藏各地采访,记录下了与西藏相遇的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大学英语教师为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从词汇入手,通过拓展词汇广度、词汇深度来优化英语写作质量,简言之,借助正相关关系来完成英语写作教学任务。本文在定义介绍的基础上,分析词汇广度与深度、词汇与英语写作之间的关系,最后重点探究词汇广度与深度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  【关键词】词汇;广度;深度;英语写作;影响分析  【作者简介】杨孝融,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王睿,南京中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歧义现象已经被人们熟练的应用于语言中了。歧义在语言的应用作用既有消极的作用,也有积极的作用。歧义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帮助人们表达特殊的寓意,烘托气氛。歧义现象也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文学作家利用歧义的特点为作品增色,丰富作品的内容。本文主要研究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歧义现象,以及使歧用歧义现象的原因,为人们欣赏英美作品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英美文学;歧义现象;作品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