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语言运动及其对美国科学界科学传播的影响

来源 :自然辩证法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gtb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期开始,美国政府公文及法律条款因抽象名词过度使用及文件数量激增,受到包括普通语义学者在内的社会各方批评,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激发了20世纪70年代的简明语言运动,直至2010年《简明写作法案》成功颁布.由于清晰、简洁、易理解的特点,“简明语言”不仅被美国政府推行,也被美国科学界运用于科学传播实践之中.本文在梳理美国简明语言运动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其对美国科学界的科学传播工作的影响,以及对我国科学传播工作的启示.
其他文献
研究者收益与风险的时空不对称性需要科研资助对研究者的投入风险进行价值补偿.以具有非共识特征的自由探索型基础研究项目为对象,审视非共识项目的 内涵,指出非共识项目和“非共识现象”之间的差异,分析非共识项目资助管理的现状和风险成因.基于研究者项目决策路径重点分析共识性项目研究者和非共识项目研究者的差异化决策机理,提出非共识项目资助管理的风险管理机理和措施,指出通过将立项节点设置在非共识项目的 探索验证阶段,并通过持续性分阶段资助,弱化立项时间界限,实现对非共识项目研究价值和投入风险的有效匹配.进一步提出有利于
在江户时代,食物被认为具有较强的医药作用,以往对这一领域探讨不足.经统计,江户时代主要食物本草书籍的数量为37部,刊刻地集中于江户、京阪地区,编著者身份背景多样.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江户时代食物本草在学说体系和分类方法上深受中国传统本草学的影响,本土化特征更多体现于具体食物的名实、产地、使用等内容中.经过此时期编撰者群体的共同努力,食物本草成为江户本草学的独特门类.借助书籍的传播,食物本草知识及其背后的思想与观念在日本不同阶层中得以传播与渗透,并成为江户时代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狱内罪犯人身危险性评估是对在押罪犯实施危害监管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危险行为的类别及可能性大小的一种预判.对罪犯人身危险性理论的研究源于实践的需要,目前,刑事法律政策发生调整,押犯结构深刻变化,监狱安全形势更加严峻,罪犯人身危险程度和类别变化复杂多样,简单对罪犯进行管理教育已不能满足刑罚执行工作的教育预防功能及矫正犯罪的需要,开展罪犯人身危险性评估工作显得尤为紧迫.罪犯人身危险性评估工作是科学认识罪犯、科学管理罪犯、科学改造罪犯的重要基础,是有效管控罪犯人身危险、完善安全长效机制、维护监狱安全稳定的迫切需要,是
期刊
在有氧气的情况下划亮一根火柴,直觉上会选择划火柴而不是有氧气作为的火柴燃烧的原因.但原始的干预主义的结构方程架构蕴涵两者都是原因,放弃了因果选择,因而是有缺陷的.一些哲学家认为可以在原结构方程架构中加入干预的合适标靶标准,进行因果选择.本文提出了一个新反例,它表明合适标靶标准是错误的.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一个不必假设所谓的合适标靶的因果选择标准,即多世界干预.该标准不涉及道德上善恶及责任归属问题,也不需主观地设想每个可能世界的正常性的排序,因而是一种客观的、自然主义的因果选择标准.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科学出版市场兴盛,许多传播通俗科学知识的期刊在市面上互相竞争,争取城市里新兴的中产及工人阶级读者的青睐.本文以1830至1840年代期间出版的《钱伯斯爱丁堡周刊》《便士杂志》《科艺杂志》《自然史杂志》与《自然史年鉴》为代表案例,探讨不同类型期刊的出版策略,以及编辑对于公众参与科学的态度如何影响期刊路线.这些案例显示,所谓通俗或学术期刊的分野,在19世纪前半是模糊且充满动态变化的.期刊对于公众科学文化的历史形成也扮演多元的角色:一方面能推动开放大众参与的“低阶科学”文化,一方面也能成为
20世纪中叶,工业遗产开始受到社会关注.几乎在同一时期,电子工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其技术更迭远比人类世代更迭迅速,因此,对于其是否构成文化遗产,不应以传统的“完成人类代际传递”作为衡量的必要条件.显示工业是我国电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进程有其独特性和代表性,从科技史和文化遗产的角度研究这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显示工业及其遗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试明晰其本土化发展进程,阐释其遗产价值.
本文考察了“水的记忆”和著名的DNA双螺旋发现等七个科学论文案例,结合发表过程中出现的反常现象的背景和缘由,对Nature杂志的审稿发稿机制做了系统的深入研究.得出结论:Nature作为顶级科学杂志,创刊至今从不设编委会,也不实行通常意义上的同行评议,它无意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公器”.而且多年来Nature从不隐瞒它的办刊立场和做法,只是国内一些学者想当然地将“理想科学期刊”的完美想象投射到Nature身上.事实表明,这些学者被主观想象所迷惑,并进而误导了国内学界、媒体和公众.科技期刊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
1985年,史蒂文·夏平和西蒙·沙弗合著的《利维坦与空气泵》出版,至今已有三十五年之久.该书对于STS而言,有着极为重大的学术意义,更能勾连起一段学术史.本文结合本文作者近期与夏平教授的学术通信,基于学术界对这本书之学术定位的传统讨论,以“现代性”为指向,对拓展对该书的阅读可能性和研究价值提出了新的看法.本文认为,从《利维坦与空气泵》围绕“霍布斯-玻意耳争论”所呈现的历史出发,该书的现代性意义值得进一步开发,而这将突破一直以来STS对该书的习惯性阅读,也是发扬STS跨学科特色并增强其学术生命力的一种尝试.
利伯蒂·贝利是美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位著名园艺学家、植物学家.他关于人与自然间关系的思考曾启发了利奥波德:他主要基于演化论提出了生物中心论,并主张人类作为演化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应民主地、道德地对待自然的其他部分.在领导自然课运动时,他提出诠释自然的方式不只有科学一种,诗意地诠释也应当被允许;自然课的目的 并非科学教育,而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共情与热爱;为此他主张以博物学为手段.他的自然课理念招致了许多批评,体现了当时美国教育者对自然和科学的不同看法.
“产后抑郁”是指发生在女性分娩之后的一种情绪障碍,已被视为严重影响女性及婴儿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产后抑郁将母亲身份与精神疾病联系在一起,将身为人母描绘为一场充满健康风险的凶险旅程,是女性生命过程医学化的经典案例.本文描述医学界从“产后精神错乱”到“产后抑郁”的研究焦点转移,其病因学解释模型及筛查量表在提升疾病认知方面的作用,表明尽管以疾病的方式看待女性的产后经历可以减轻其挫败感,但将问题归结于女性的生理因素,掩盖了造成女性困顿的深刻社会文化根源,即社会支持系统的匮乏和母性神话的缔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