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自走式薯类联合收获机具填补技术空白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ianhu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科学家自主创制成功小型自走式薯类联合收获机4UZL- 1型,为解决薯类机械化联合收获难题、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奠定了基础。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绿色耕作与土下果实收获机械化创新团队创制的小型自走式薯类联合收获机4UZL- 1型采用履带自走底盘,配套动力55千瓦,单垄收获,作业效率0.16~0.33公顷/小时,可一次完成挖掘、輸送、去土、去残藤、清选、集薯等联合作业,填补了马铃薯、甘薯收获领域技术空白。
  土豆、红薯、山药??这些深埋在土里的块茎,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一直靠人力挖掘收获,或半人半机械采收的方式,费时费力。据团队首席胡志超研究员介绍,薯类作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主要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山药等。我国是薯类作物生产大国,主要薯类作物年种植面积超过1.6亿亩,尤其是马铃薯、甘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由于薯类生产机械化水平低,长期依靠人工或半机械化作业,机械化联合收获几近空白,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作业成本高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主要瓶颈。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资助下,绿色耕作与土下果实收获机械化创新团队根据产业急需,在前期研发基础上,以优质、高效、低损、多功用为主攻目标,重点攻克与优化了模块化、仿形镇压限深、低损耐磨挖掘、浮动防缠绕切草、低损薯土分离、弹性摘辊式薯秧分离、可调式三段提升输送、薯块顺畅交接、薯块多通道高效分选及高度自适应低损集薯等关键技术。
  据了解,该机具可根据不同品种的马铃薯或甘薯,更换其相对应的专用部件来实现作物的收获,能较好地满足国内中小规模薯类生产收获需求。团队在山东德州、滕州和江苏淮安、南京等地开展的多工况田间收获试验结果表明,该设备作业顺畅可靠、适应性强、收获质量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摘编自《农民日报》)
其他文献
针对激光冲击板料成形的特点 ,提出采用ANSYS/LSDYNA软件进行板料激光冲击成形的数值模拟。从激光冲击成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网格划分、激光脉冲处理和加载、板料力学性能和
新冠疫情会使含氯消毒剂的使用增多,最终可能进入污水处理厂影响生物处理效果。探讨不同浓度的余氯(游离氯和化合氯)对活性污泥处理效果的影响,并观察活性污泥的性能和微生物
合肥经开区污水处理厂污泥高干度脱水项目采用浓缩机、隔膜式板框压滤机作为核心脱水设备,通过投加PAM、PAC进行化学调理改性,可将泥饼含水率控制在60%以下。介绍了板框压滤
臭氧作为强氧化剂和杀菌剂,此前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以改善污水出水水质,近年来在剩余污泥原位减量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首先,总结了臭氧处理对剩余污泥原位减量和脱
严寒及寒冷地区无集中供暖系统地下车库多选择预作用系统。预作用系统遇到障碍物或机械式停车设备遮挡时需增补洒水喷头,这些局部下弯管段区域积水需采用有效防冻措施。阐述
采用微电解—芬顿—AAO—臭氧催化氧化—活性炭吸附工艺处理化工园区综合废水,处理进水为化工企业处理后排放到园区污水处理厂的综合废水,通过对中试主体工艺的选择,关键流程
江苏某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规模为7500 m3/d,进水COD、BOD5、SS、NH3-N、TN、TP平均浓度分别为455mg/L、70mg/L、265mg/L、33.1mg/L、41.3mg/L、3.4mg/L。原工艺出水
The low yield of food production ascribed to harm caused by pests has l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pesticides to food crops. Pesticide residues from the applicatio
横琴科技研发区排水管网设计应用BIM进行正向设计,介绍了其污水管网系统和雨水管网系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平面及竖向设计,特殊附属构筑物设计,排水管道智慧感知系统,研究
通过阐述压力监测点优化布置原则及思路,基于爆管事件数据库设定拟布置压力点数量。开展能够准确监测爆管事件且识别较多压力监测点的优化布置方法研究,并根据研究区管网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