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向教材学作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CJYC16051023)研究成果。
摘要:汉英属于不同的语系,是两种极为不同的语言。中国英语学习者错误中不乏母语迁移的例子。文章从学习者母语迁移的例子出发,浅析这两种语言的不同,进而提出教学中对比分析的必要性。
关键词:英汉差异 负迁移 对比分析
英语和汉语分属两种不同语系、不同的语言类型。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综合语,其特征是运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而汉语属于分析语,其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形态变化的有无可以说是英汉两种语言的最大差异。这种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其实是双向的,既有母语汉语对外语英语造成的影响,也有英语对汉语造成的影响。
中介语理论认为:外语的人常常发 的是偏误。即,中介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距;而并非错误,使用语青时的胡乱猜想或口误。学习语言时所犯的偏误.一般是有规律、成系统的.偏误是可以得到改变的。 中介语理论为外语学习者克服语言偏误奠定了心理基础,在外语学习过程,一些学生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误。由此误认为没有学习外语的天赋而自弃,其因是不明偏误产生的原因,不解阻碍学习的因素 通过中介语理论对偏误进行分析。可使教者和学者辨别其类型,明确偏误归因,以采取防范措施.防止不利因素的产生。本文从高中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偏误的实例出发探讨英汉语言的不同,进而提出在教学中进行对比分析的必要性。
一、从偏误看英汉语言的不同
在中国学生所产出(说出或者写出)的英语中的汉语痕迹,也就是偏误现象,几乎每个英语老师都可以列举很多。如:There is one thing I can certain: he isn’t want to against you.(有一件事情我可以肯定: 他不是想反对你)其它诸如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的经典的Chinglish (汉语式夹生英语),则屡见不鲜。很难说这些表达方式中没有汉语思维方式的负迁移。这明显的体现了两种语言的不同。
(1)从词的偏误看不同。有无形态变化是汉英巨大的差异之一。英语用词的形态变化(如:名词和代词的数与格,动词的体与态等。)来表征句内各词项和成分间的关系。而汉语则侧重于意合,句内各成分间关系通过意思粘和在一起,无形态变化。这种巨大的差异常使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忘记形态变化。如:three apple, I do it yesterday, he do not know等。同时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使得两种语言在词的内涵和外延意义上有所差别。有些英汉词看似语意相似,甚至在有些语境下可以通用。但语境一变,词的差异就显得非常巨大,而学习者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就导致在使用过程中的偏误。如:① Have you eaten your breakfast/lunch/supper? 你吃早/午/晚饭了吗?②I think of you very much.我很想你.③I will speak some of my opinions on it. 关于这个我谈谈我的看法。④How long have you run after her? 你追她多久了?以上各詞误用明显的反映了学习者没有注意到两种语言的差异,简单的将英汉词对应起来,而没有注意其具体的使用环境。
(2)句法方面的迁移及不同。汉英同属SVO结构,其句法在不少方面是雷同的。但两者在很多方面仍不同。汉语句子的结构也不同于英语。①主题结构对应英语主谓结构。先看几个偏误的例子:A: little children a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at.小孩子很难理解这一点。B: To do well in high school, good grades are essential.要在高中表现好,好成绩很重要。C:40% of the students against the suggestion.40%的学生反对这个建议。汉语句子的基本构成模式是“话题+说明”,而英语属于主谓结构。②“话题+说明”的结构与主谓结构的不同主要表现在:A:主语和谓语存在着形式上的一致关系,而话题和说明与这种一致关系无必要的一致性;B:话题是有定的,是说话人强调的对象,一般都置于句首作为陈述的对象;而主谓中主语是无定的,甚至还可以出现如it(如It is cold outside), there(如There is a lot of water) 这样的填补词充当的虚位主语。由于有一致关系的制约,主语不一定置于句首;C:主语和谓语之间因为有一致关系作为黏合剂,所以相互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而话题和说明之间的联系却是非常松散的。这种松散有时会显得似乎不合理。
(3)汉语无标记被动式对应英语结构被动式。汉语中虽然存在有标记被动式(用“被” 、“让、“给”、“叫”、“挨”、“受”、“遭”、“蒙”。等字做为被动的形态标记),但是大量而又频繁使用的、更加地道自然的是无标记被动式。这和英语大量使用结构被动式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英语的被动大多通过结构和词的变化来体现,而汉语则是意合,采用非词项变化的无标记被动(冶福东, 2007)。这就使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将很多英语中有标记的被动当作汉语无标记的被动,将英语中被动误用为主动。
二、课堂中引入英汉对比分析的必要性
(1)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汉语是大多数中国人生活中所能够接触到的唯一的语言,是他们唯一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英语,其语言必然深深打上汉语的烙印。为了解决这种由母语和外语差异引起的差异,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在课堂中引入一定量的双语对比分析,使学习者意识到差异,防止负迁移的发生。但目前由于交际教学法的盛行,人们普遍的存有一个误区,认为在课堂中不应引入汉语和语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学习者对英语的假设,必然要深深地打上汉语的烙印,因为那是他们唯一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他们不断修正、改善自己的假设的过程,也就是他们不断消除汉语烙印,去除汉语负迁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习者无论是否意识到、无论是否能够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对比分析依然是通过某种形式在进行并完成了。我们无需假装这种活动不存在。运用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来发挥对比分析的优势作用,只能推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2)对教师培训发展的启示。这也对语言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潘文国有一个目前比较公认的结论。他认为英语语言教师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知识或者条件:①现代英语知识。②现代汉语知识。③普通语言学知识。④汉、英语历史和文化有关知识”(潘文国,2003)
英汉差异诸多,大部分仍在研究中。本文略举几例做为学习者偏误的例证。外语学习中的母语干扰始终是外语教师和研究者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母语干扰问题,有必要在课堂中引入对比分析。通过比较两种语言在语音,句法和语用等各方面的差异,以帮助学习者有效的减少母语迁移的影响,更加有效的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梁雪清, 浅析语言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113-116。
[2]潘文国, 2003,《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3]王初明, 2003, 补缺假设与外语学习[J], 外语学刊(1):1-5。
[4]冶福东, 2007, 英汉语言句法层面的特征对比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摘要:汉英属于不同的语系,是两种极为不同的语言。中国英语学习者错误中不乏母语迁移的例子。文章从学习者母语迁移的例子出发,浅析这两种语言的不同,进而提出教学中对比分析的必要性。
关键词:英汉差异 负迁移 对比分析
英语和汉语分属两种不同语系、不同的语言类型。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综合语,其特征是运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而汉语属于分析语,其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形态变化的有无可以说是英汉两种语言的最大差异。这种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其实是双向的,既有母语汉语对外语英语造成的影响,也有英语对汉语造成的影响。
中介语理论认为:外语的人常常发 的是偏误。即,中介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距;而并非错误,使用语青时的胡乱猜想或口误。学习语言时所犯的偏误.一般是有规律、成系统的.偏误是可以得到改变的。 中介语理论为外语学习者克服语言偏误奠定了心理基础,在外语学习过程,一些学生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误。由此误认为没有学习外语的天赋而自弃,其因是不明偏误产生的原因,不解阻碍学习的因素 通过中介语理论对偏误进行分析。可使教者和学者辨别其类型,明确偏误归因,以采取防范措施.防止不利因素的产生。本文从高中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偏误的实例出发探讨英汉语言的不同,进而提出在教学中进行对比分析的必要性。
一、从偏误看英汉语言的不同
在中国学生所产出(说出或者写出)的英语中的汉语痕迹,也就是偏误现象,几乎每个英语老师都可以列举很多。如:There is one thing I can certain: he isn’t want to against you.(有一件事情我可以肯定: 他不是想反对你)其它诸如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的经典的Chinglish (汉语式夹生英语),则屡见不鲜。很难说这些表达方式中没有汉语思维方式的负迁移。这明显的体现了两种语言的不同。
(1)从词的偏误看不同。有无形态变化是汉英巨大的差异之一。英语用词的形态变化(如:名词和代词的数与格,动词的体与态等。)来表征句内各词项和成分间的关系。而汉语则侧重于意合,句内各成分间关系通过意思粘和在一起,无形态变化。这种巨大的差异常使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忘记形态变化。如:three apple, I do it yesterday, he do not know等。同时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使得两种语言在词的内涵和外延意义上有所差别。有些英汉词看似语意相似,甚至在有些语境下可以通用。但语境一变,词的差异就显得非常巨大,而学习者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就导致在使用过程中的偏误。如:① Have you eaten your breakfast/lunch/supper? 你吃早/午/晚饭了吗?②I think of you very much.我很想你.③I will speak some of my opinions on it. 关于这个我谈谈我的看法。④How long have you run after her? 你追她多久了?以上各詞误用明显的反映了学习者没有注意到两种语言的差异,简单的将英汉词对应起来,而没有注意其具体的使用环境。
(2)句法方面的迁移及不同。汉英同属SVO结构,其句法在不少方面是雷同的。但两者在很多方面仍不同。汉语句子的结构也不同于英语。①主题结构对应英语主谓结构。先看几个偏误的例子:A: little children a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at.小孩子很难理解这一点。B: To do well in high school, good grades are essential.要在高中表现好,好成绩很重要。C:40% of the students against the suggestion.40%的学生反对这个建议。汉语句子的基本构成模式是“话题+说明”,而英语属于主谓结构。②“话题+说明”的结构与主谓结构的不同主要表现在:A:主语和谓语存在着形式上的一致关系,而话题和说明与这种一致关系无必要的一致性;B:话题是有定的,是说话人强调的对象,一般都置于句首作为陈述的对象;而主谓中主语是无定的,甚至还可以出现如it(如It is cold outside), there(如There is a lot of water) 这样的填补词充当的虚位主语。由于有一致关系的制约,主语不一定置于句首;C:主语和谓语之间因为有一致关系作为黏合剂,所以相互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而话题和说明之间的联系却是非常松散的。这种松散有时会显得似乎不合理。
(3)汉语无标记被动式对应英语结构被动式。汉语中虽然存在有标记被动式(用“被” 、“让、“给”、“叫”、“挨”、“受”、“遭”、“蒙”。等字做为被动的形态标记),但是大量而又频繁使用的、更加地道自然的是无标记被动式。这和英语大量使用结构被动式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英语的被动大多通过结构和词的变化来体现,而汉语则是意合,采用非词项变化的无标记被动(冶福东, 2007)。这就使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将很多英语中有标记的被动当作汉语无标记的被动,将英语中被动误用为主动。
二、课堂中引入英汉对比分析的必要性
(1)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汉语是大多数中国人生活中所能够接触到的唯一的语言,是他们唯一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英语,其语言必然深深打上汉语的烙印。为了解决这种由母语和外语差异引起的差异,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在课堂中引入一定量的双语对比分析,使学习者意识到差异,防止负迁移的发生。但目前由于交际教学法的盛行,人们普遍的存有一个误区,认为在课堂中不应引入汉语和语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学习者对英语的假设,必然要深深地打上汉语的烙印,因为那是他们唯一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他们不断修正、改善自己的假设的过程,也就是他们不断消除汉语烙印,去除汉语负迁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习者无论是否意识到、无论是否能够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对比分析依然是通过某种形式在进行并完成了。我们无需假装这种活动不存在。运用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来发挥对比分析的优势作用,只能推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2)对教师培训发展的启示。这也对语言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潘文国有一个目前比较公认的结论。他认为英语语言教师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知识或者条件:①现代英语知识。②现代汉语知识。③普通语言学知识。④汉、英语历史和文化有关知识”(潘文国,2003)
英汉差异诸多,大部分仍在研究中。本文略举几例做为学习者偏误的例证。外语学习中的母语干扰始终是外语教师和研究者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母语干扰问题,有必要在课堂中引入对比分析。通过比较两种语言在语音,句法和语用等各方面的差异,以帮助学习者有效的减少母语迁移的影响,更加有效的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梁雪清, 浅析语言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113-116。
[2]潘文国, 2003,《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3]王初明, 2003, 补缺假设与外语学习[J], 外语学刊(1):1-5。
[4]冶福东, 2007, 英汉语言句法层面的特征对比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