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纳粹德国对内宣传的理论基础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md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国人是世人所公认的崇尚理性与秩序的民族,但是这样一个民族在20世纪上半叶两次卷入世界大战,尤其在纳粹掌权期间,德国民众为何如此一致地相信希特勒那些显而易见的谎言和残酷狰狞的政策?毫无疑问,纳粹德国对本国民众的宣传鼓动是十分成功的,而宣传鼓动的基础在于纳粹主义为民众提供了一整套意识形态,这套意识形态的各个理论环环相扣,具有首尾一贯的逻辑性。本文就将以纳粹德国的“元首绝对正确”的领袖原则、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生存空间论为研究对象,剖析其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理论环”。
  【关键词】:纳粹德国;对内宣传;领袖原则;社会达尔文主义;生存空间论
  一、领袖原则:元首绝对正确的宗教崇拜
  纳粹党全称“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国家社会主义有着酷似宗教的崇拜,纳粹党人就以环绕着超人光环的方式表现希特勒。赫尔曼·戈林在1941年用的就是教皇绝对正确的语言:“我们国家社会主义者以十足的自信宣称,对我们来说,在攸关人民的国家与社会效益之所有政治和其他事务上,元首绝对正确。”
  德国人相信希特勒神圣的天赋使命,在纳粹的岁月里,希特勒高大的形象出现在普通的海报中,并普遍被配以一段说明:“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元首”。关于希特勒的典型形象,我们可以在《意志的胜利》中一探虚实,这部由莱妮·瑞芬斯塔尔拍摄的1934年纽伦堡帝国代表大会的纪录片,片中用多种手段表现希特勒的光辉伟岸,特写镜头从下往上拍表现他伟岸的身躯;在开进纽伦堡的车队中,希特勒握成杯状的手恰如其分地捕捉到光亮;纳粹党人大声宣誓,希特勒就是德国,德国就是希特勒。
  德国民众掀起的对希特勒的宗教式的崇拜并非凭空出现,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切国家、民族、种族、团体都在遵循着领袖原则。一战过后,德国战败,民众一方面认为德国战败受到的制裁过于严重,一方面又认为战败乃是受盟国拖累所致,加之经济危机的打击,德国民众极其向往一个极权政权来结束当前的混乱状态,渴望英雄式的人物带领他们走出低迷。而希特勒正是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出场。
  1933年希特勒刚上台时,德国经济几乎陷于停顿状态,失业人数高达600万,德国6600万人口中,几乎一半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1]上台后的第三天,希特勒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演说,声称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仅1.3%,而同时美国失业率为1.88%,英国为8.1%,,比利时为8.7%,,荷兰为9.9%。用纳粹党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创造了“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纳粹的政治牛皮不完全是吹的,就经济发展而言,从1932年到1937年,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2]
  纳粹创造了奇迹,一个正处于战败阴影和经济危机中的民族,自然有理由为此欢欣鼓舞,生活条件的改善更让民众对希特勒信赖有加。在这个基础上,纳粹党人极力宣扬希特勒的神圣,涣散了民众内部对法西斯统治的抵抗情绪,使广大下层民众对它在政治上持顺从和支持态度。
  “元首永远是正确的。”德国战士和希特勒青年团的成员宣誓对希特勒的个人效忠,保证绝对服从,就像在他们的上帝和教友面前宣称与确定其信仰一般。在宣传上,纳粹党人更是不遗余力,戈培尔曾强调,大众传媒绝对是纳粹党的工具,任务是向民众解释纳粹党的政策和措施,并用纳粹主义思想改造德国人民。
  于是,在困境下的德国民众被纳粹党努力达成的“经济繁荣”和极力塑造出来的元首的伟大所折服,并表现为宗教式的个人崇拜。德国民众的热情推高了希特勒的地位,却反过来为纳粹党的宣传所利用并进一步强化,最终使德国步步逼近战争。
  二、社会达尔文主义:全球语境下的普遍生存规则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纳粹德国的一个重要的宣传理论,是19世纪的社会文化进化理论,因和达尔文的生物学理论有关系而有此名。在《物种的起源》中,达尔文认为:在有机的自然界,“物种”或“生命体”存在着“进化”过程,而主导这一进程的是不可更改的“自然选择”铁律,也即在由种类繁衍而带来的“资源短缺”压力下,各物种之间以及同一物种内部存在着残酷的“生存竞争”,它的一个重要准则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19世纪后半叶,达尔文主义开始向社会政治哲学领域移植,代表人物是英国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是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被后世誉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所谓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将达尔文式的“进化观”应用到“人类社会”,并对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作一种“准生物学的解释”,视“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为“最高的解释原则”。[3]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达尔文主义在欧洲、美国甚至是中国都十分流行。美国作为殖民地国家,本身就建立在适者生存原则上;在中国,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引入,成为“变法图强”及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在欧洲,工业革命也将竞争与生存间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由此可见,社会达尔文主义在全球滋生蔓延的社会土壤优渥,并成为许多知识分子在面对民族国家危亡时的最优选择。
  基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衍生出了一种种族观念,即一个种族为了生存必须具备侵略性。这种观念常被利用来强调人种差别和阶级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战争不可避免等。具体到德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的看法是,北欧的日耳曼人是优等人种,因为他们在寒冷的气候中进化,迫使他们发展出高等生存技巧,表现为热衷于扩张和冒险。另外,相对于非洲的温暖气候,自然选择在寒冷的北部以更快的速度、更彻底地淘汰体格软弱和低智力的个体。大日耳曼主义者还论证,如果动物在体能和智力上适应其所在地气候,那么人类也是如此。
  于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了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政策的哲学理论基础,坚定地支持着希特勒的“雅利安人在文化上与生理上优越于一切其他人种,尤其是犹太人种”的说法。
  三、生存空间论:侵略与扩张的原动力
  “生存空间”源于德语Lebensraum,是德国法西斯侵略扩张理论中的术语。该理论认为,国家是一种有生命的机体,要有能满足它生长和发展的“生存空间”,而这个“生存空间”就是能不断扩大的领土和殖民地。[4]
  希特勒上台后,发誓要建立一个永世不衰的新的帝国,在《我的奋斗》中,他也详细阐述“生存空间”的理论。在他看来,“德国的人口,每年要增加近90万人”,“要替这些繁殖的人口来找工作和面包,不外是两条路,就是开拓领土和采取殖民贸易政策……这两条路比较起来,当然是第一条比较健全些”。
  他认为土地有两大来源:一则失去的土地,一则新的土地。“失去的土地”包括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西部,这都是在一战中失去的;“新的土地”则只有通过战争来获取。
  因此,也就有了极力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的希特勒等纳粹头子带领下的一系列纳粹霸行。
  希特勒以“先大陆后海洋”作为扩张政策。在《我的奋斗》中,他这样分析到,“我们必须要绝对的认清,法国和德国是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德国先要打败的必然是法国等大陆强国。事实证明,希特勒此后一直严格执行生存空间理论,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就把德国纳入了全面战时轨道,一跃成为欧洲最大的军事强国,将其“生存空间理论”运用得淋璃尽致。
  注释:
  [1]丛金龙:论纳粹德国的经济发展(1933-1938年)[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黄钟:纳粹德国:崛起如何成为灾难[J].炎黄春秋.2005(7).
  [3]周保巍:“社会达尔文主义”述评[J].近代西方思想史讲座.2011(05).
  [4]戴妍雨:德国纳粹党的宣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其他文献
【摘要】:新闻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以何种方式传播。在网络媒体出现之前,报刊和杂志是时事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新闻的价值取向会随着社会背景和趋势分时期产生一定的变化,尤其是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对于苗头过盛的新闻影响力,应当给予高度关注,同时,也要正视网络新闻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牢牢把握网络新闻的内涵、判断标准以及侧重点,是本文接下来所要阐述的内容  【关键词】:网络新闻;价值取向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愈加重要。在信息的时效性受到关注的同时,信息的真实性也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信息真实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本文在分析当代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要素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对新时期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建设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时期;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逐渐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
期刊
网络中每天有大量的信息涌入,消费者也在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着这些消息。影像与形象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包围了我们的图像世界。“影像”,主要指由摄像、电子视频、数字影视、计算机制图、所组成的的复制性影像世界。消费经济水平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进步,广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在商业中心或田间地头、著名建筑物的LED屏幕上或居民家中的电视里、设计精美的时尚杂志里或随手发的小广告中,广告已经完完全全地渗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壮大,网络媒体成为了传播信息的一个重要媒介。不可否认,网络媒体的兴起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便捷,使人们可以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新闻的失实成为一种无法让人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网络新闻失实原因的分析,探讨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网络新闻;失实;原因及对策  科技的日新月异不仅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捷,更是对信息准确性的一个挑战。其中,尤其是互联网
期刊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影视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导演们反复以青春为题材创作以此赢得高票房,这种“青春贩卖”的行为究竟由何导致?最终又路归何处呢?本文将此作为研究点深入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青春贩卖  引言  “新媒体”的发展是科技进步的成果,它理所应当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为了分得一杯羹,近年来导演们对以青春为题材的电影创作乐
期刊
【摘要】:平面与设计是个巧妙的组合,平面设计的素材主要都是源自生活中的事物,摄影是生活中一个画面的定格,所以,平面设计和摄影是相互依存的。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期,新的视觉表达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不满足于单单吃饱穿暖的满足,物质生活的丰富,推动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进步,对美的定义和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就拿这摄影来而言,摄影已经占据了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时间。它保存的不
期刊
【摘要】:随着这几年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数字化建设的不断加快,数字音频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广播电视行业在数字音频技术及嵌入技术的推动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提高。同时由于数字音频技术及嵌入技术的开发逐渐使传统广播电视传输在技术上得到了突破,为未来广播电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对数字音频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进行了分析及介绍,并结合传统广播传输技术指出了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及优势发展。  【关
期刊
【摘要】:传统新闻评论以理服人,在把关人的控制下,对论点、论据要字斟句酌。而网络评论因为空间的变化,衍生出感性化的评论环境。网络评论中的煽动主义、个人主义凸显。“国足1-5泰足惨败”的网络评论成了个人情绪的宣泄场,不雅字词频繁出现。该现象的扩大化加剧了网络评论生态环境的净化难度,从积极意义上讲,这也打破了理性囚笼,让民众更加自由地进行表达。  【关键词】:传统新闻评论;网络评论;感性化;生态环境 
期刊
【摘要】:新闻记者不仅要扮演自身作为记者的身份,同时还是处在社会中的人,可能会面临各色各样的角色冲突和诱惑,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之下,新闻记者很有可能会发生道德失范现象。要想改善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和道德失范现象,不仅要靠新闻记者自身的意志力,也要靠社会思想道德的建设的加强。本文就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和道德失范现象做出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对改善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和道德失范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传统出版业的转型模式,浅析了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传统传统出版工作者应该具有的新型知识结构编辑思维,并对各种新媒体技术对传统出版业的影响和变化了具体分析,探索了其对新闻出版业带来的影响及机遇,对新技术条件下出版工作者在知识结构和编辑思维上如何拓展。从而推动传统出版资源整合,将资源资产化,从而而促进整个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数字出版;图书策划;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