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单向传授的“教师中心”弊端,指出了其对人才培养的危害,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强化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参与意识,并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提出了作者几种不成熟的看法,稚拙之处,敬请各同行谅解。
【关键词】参与意识内驱力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73-02
长期以来,政治课教学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从书本到书本,把本该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变成死板板的纯知识教学,正所谓“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二是教学过程始终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堂教学,一块黑板”的“四一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参与意识,思维受到极大的禁锢,从而成为一种被动的知识接受器。这也就逐渐形成学生学无兴趣,教师教无感觉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教法不对路,学法不科学,没有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关系处理好。因此,如何冲破政治课教学满堂灌的旧框框,改变空洞说教的传统教学方式,增加教和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真正感到想学、愿学和乐学,就成为当前中学政治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在政治课中的参与意识呢?本人认为,各位同行不妨尝试如下做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情感,使其转化为学好政治课的内驱力。
一般来说,学生学习某门学科的内驱力,是由对该学科的需要的热情、兴趣、意志、信念等要素构成的。需要是个体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它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行动求得自身的满足。在当前的情况下,只有中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政治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这样才能产生学习政治课的需要、欲望,并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中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易受外界干扰。作为政治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对学习政治知识产生好的体验,进而培养起学习政治知识的肯定性情感,使学生产生追求政治知识的内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再到“我爱学”的良性循环的学习机制。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见,在政治课教学中,每位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政治课的内驱力,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政治教学。
2.遵循和掌握认识规律,发挥政治学科优势,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方法。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生在老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和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技能,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政治学科的特点在于理论优势,发挥这种优势必须依靠理性认识,发挥逻辑的推导力量才能达到。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重在演绎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法、学习习惯不完全适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自身具有一定的逻辑修养,懂得抽象思维的形式,掌握学生的思维实际,根据教科书的逻辑要求,紧扣课文、层层推进,让学生在获得具体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方法。在给学生上课时,不妨多搞几种课题设计,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多提一些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问题,或者提供一些生动有趣的感性材料,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分析。之后教师再作评论,或肯定其正确的思路,或指出其片面性,指导学生重新钻研课文或提供有关材料,让他们去理解、消化。这样疑难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如初三教材在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首先从“文明”讲到“精神文明”,接着分析不是社会主义才有精神文明,最后才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及其特征等等。在分析课文时,要求教师对一系列概念逐个进行剖析,科学地定义和分类,启发学生根据已知的知识或经验,层层深入地推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社会所不能达到的”科学结论。实践证明,教学要有吸引力,重要的一条就是遵循和掌握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学、主动地用已知推出未知,避免呆板讲授满堂灌的毛病。
3.建立开放型教学体系,创造良好的参与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研讨。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可把教学内容分成两类:一类是学生所能自学掌握的,完全交给学生;另一类是需经师生研讨才能学会的,采取以学生为主导思想支配下的开放型教学,即“小课堂,大社会”,把社会的热点、疑点、难点引进课堂,将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各个教学环节更多依靠学生完成,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活跃,认知的需要和兴趣也十分高涨。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学习中参与,教师只点拔、启发、诱导。学生勤学、多思、善练,还能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收集信息资料,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越学越会学,越学越爱学。例如,根据政治课教学需要引入时政演讲,让学生就国内国际要闻发表看法,由全班学生评议,象有关台湾问题,中国加入世贸问题,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其外交策略问题等一系列问题,都将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
4.开辟第二课堂,增加参与机会。
教学中的参与是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而使有些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我们可以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各种活动,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起来,如成立政治课兴趣小组、时事通讯小组、绿化服务小组、社会调查小组,开展演讲赛、心理咨询、报告会等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这就创造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再也不感到政治课的干巴枯燥了。
总之,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政治课教学必将走向死胡同。每一位政治教师在目前的教学工作中,都应深入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才能最终搞好中学政治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学政治学科教學论》,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政治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3]《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参与意识内驱力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73-02
长期以来,政治课教学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从书本到书本,把本该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变成死板板的纯知识教学,正所谓“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二是教学过程始终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堂教学,一块黑板”的“四一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参与意识,思维受到极大的禁锢,从而成为一种被动的知识接受器。这也就逐渐形成学生学无兴趣,教师教无感觉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教法不对路,学法不科学,没有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关系处理好。因此,如何冲破政治课教学满堂灌的旧框框,改变空洞说教的传统教学方式,增加教和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真正感到想学、愿学和乐学,就成为当前中学政治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在政治课中的参与意识呢?本人认为,各位同行不妨尝试如下做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情感,使其转化为学好政治课的内驱力。
一般来说,学生学习某门学科的内驱力,是由对该学科的需要的热情、兴趣、意志、信念等要素构成的。需要是个体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它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行动求得自身的满足。在当前的情况下,只有中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政治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这样才能产生学习政治课的需要、欲望,并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中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易受外界干扰。作为政治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对学习政治知识产生好的体验,进而培养起学习政治知识的肯定性情感,使学生产生追求政治知识的内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再到“我爱学”的良性循环的学习机制。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见,在政治课教学中,每位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政治课的内驱力,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政治教学。
2.遵循和掌握认识规律,发挥政治学科优势,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方法。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生在老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和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技能,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政治学科的特点在于理论优势,发挥这种优势必须依靠理性认识,发挥逻辑的推导力量才能达到。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重在演绎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法、学习习惯不完全适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自身具有一定的逻辑修养,懂得抽象思维的形式,掌握学生的思维实际,根据教科书的逻辑要求,紧扣课文、层层推进,让学生在获得具体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方法。在给学生上课时,不妨多搞几种课题设计,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多提一些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问题,或者提供一些生动有趣的感性材料,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分析。之后教师再作评论,或肯定其正确的思路,或指出其片面性,指导学生重新钻研课文或提供有关材料,让他们去理解、消化。这样疑难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如初三教材在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首先从“文明”讲到“精神文明”,接着分析不是社会主义才有精神文明,最后才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及其特征等等。在分析课文时,要求教师对一系列概念逐个进行剖析,科学地定义和分类,启发学生根据已知的知识或经验,层层深入地推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社会所不能达到的”科学结论。实践证明,教学要有吸引力,重要的一条就是遵循和掌握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学、主动地用已知推出未知,避免呆板讲授满堂灌的毛病。
3.建立开放型教学体系,创造良好的参与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研讨。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可把教学内容分成两类:一类是学生所能自学掌握的,完全交给学生;另一类是需经师生研讨才能学会的,采取以学生为主导思想支配下的开放型教学,即“小课堂,大社会”,把社会的热点、疑点、难点引进课堂,将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各个教学环节更多依靠学生完成,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活跃,认知的需要和兴趣也十分高涨。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学习中参与,教师只点拔、启发、诱导。学生勤学、多思、善练,还能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收集信息资料,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越学越会学,越学越爱学。例如,根据政治课教学需要引入时政演讲,让学生就国内国际要闻发表看法,由全班学生评议,象有关台湾问题,中国加入世贸问题,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其外交策略问题等一系列问题,都将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
4.开辟第二课堂,增加参与机会。
教学中的参与是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而使有些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我们可以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各种活动,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起来,如成立政治课兴趣小组、时事通讯小组、绿化服务小组、社会调查小组,开展演讲赛、心理咨询、报告会等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这就创造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再也不感到政治课的干巴枯燥了。
总之,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政治课教学必将走向死胡同。每一位政治教师在目前的教学工作中,都应深入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才能最终搞好中学政治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学政治学科教學论》,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政治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3]《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