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俗音乐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要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与传承,就需要合理的开发民俗音乐非遗。然而,在经济利益的役使下,许多地区对“传承民俗音乐非遗文化”理解出现了偏差。本文就非视野下的民俗音乐发展和创新展开探索,主要以江西上饶农村民俗音乐为例,阐述了民俗音乐的含义,对非遗视野下的民俗音乐潜藏的价值进行探索,为非遗视野下民俗音乐找到适合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音乐 发展 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4-0029-03
一、民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19世纪以后,人们逐渐加强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对文化遗产的定义,专家学者及各国际组织有不同看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世界文化和遗产公约》及《关于文化财产国际交流的建议》两个文件中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阐述:自然进化成的实物和人类创造的产物都可以归类为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建筑群、遗址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说明。简单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人们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这一公约的颁布,促使世界各国都抱着求同存异的交往态度,相互尊重各国文化。民俗音乐及产生于民间的各种音乐形态,如歌曲、器乐等,主要通过口耳相传进行传播,江西拥有着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其积累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不胜数,光上饶地区就足足有20余个,如鄱阳渔鼓、弋阳串堂班、赣剧饶河戏等。
二、民俗音乐的价值
第一,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且其群体经验是不一致的,每个个体的经历经验也是各不相同,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会产生不同的审美和艺术价值,所以他们所创造出来的民俗音乐非遗也别具特色,可以从中看出民俗音乐具有多样的审美价值。第二,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也会形成不同的民俗音乐,各地域的民俗音乐为了适应该地的文化系统,要一直调整自身与民族文化相适应,使其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適合当地人的审美的艺术产品。此外,民俗音乐具备独特的民俗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使其被各大高校的音乐课程所使用,教育价值极高。如“鄱阳渔鼓”,隶属于民间曲艺,传承了江西的道家情感,与无数优秀的文化共同组成了灿烂的赣文化。鄱阳渔鼓与唐朝的音律息息相关,是极具江南特色的民俗击月曲艺,这对我们学习江南的民俗音乐特点可以起到极大的帮助。
三、上饶地区民俗音乐发展传承现状
(一)民俗音乐日渐衰微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上饶地区形成了具有其地域特色的民俗音乐文化传统,并且拥有极其丰富的民俗音乐艺术精品。然而,新时代流行音乐迅猛发展,几乎所有音乐平台都主推流行音乐,忽视了民俗音乐,导致人们对民俗音乐的了解越来越少,人们也随之渐渐改变了自己的审美态度。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以来,各地区青少年均盲目跟风流行音乐,缺乏辨识能力,同时一味地排斥民俗音乐,这使得民俗音乐的地位更加窘迫。
(二)民俗音乐传承出现断层危机
当前民俗音乐传承的方式主要有群体和个体两种。当前群体传播主体是老年人,且男女比例不协调;对于个体而言,其传承方式和条件极为苛刻,导致许多民俗音乐艺人无法找到符合条件的青年传承人。若迟迟不能解决传承断层的危机,民俗音乐的强大生机也将面临消亡。以上饶弋阳地区的串堂班为例,弋阳的串堂是一种典型的传统民族音乐,它产生于北宋末年饶州的乡村。其早期剧目杂以民间小调,是人们口味相传才得以流传下来的。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乡村经济不够发达,乡村里的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再加上年轻人对古老曲艺不感兴趣的原因,使得戈阳地区乡村的串堂班社已经所剩无几。
(三)民俗音乐文化环境日益恶化
民俗音乐主要以各地区的文化环境,生产生活为生存和发展条件,这也是民俗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依托。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域经济飞速发展,时代的变更,使得民俗音乐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遭到了破坏。再加上那些具有传统色彩的建筑群被破坏,人们的生活习俗等各方面变化巨大,人们对民俗音乐的信仰与热爱逐渐消失,使得民俗音乐的地位受到威胁。
(四)地方政府保护传承意识的淡薄
传承保护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为了能得到国家的扶持,一些地方政府在申报时,在民俗音乐项目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但申报成功之后,却利用国家的资金盲目开发民俗音乐,破坏了民俗音乐的真实性。二是,部分地方政府对民俗音乐的保护机构没有健全,那些实际的保护工作无法落到实处,同时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四、上饶地区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一)制订保护规划,建立相关制度和机构
“中国民族文化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以后,各地区的政府逐渐意识到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实施的重要性,在地区经济发展及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内容也逐渐增加。《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到要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开发和利用非遗保护工作。上饶地区民俗音乐保护应当紧密配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机构,借鉴和吸收先进保护经验,推动非遗保护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础设施建设 最近几年,各地区的政府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建立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室和博物馆等基础设施,然而这些基础设施仅仅用来收藏和展示民俗音乐非遗物品,没有发挥出更大的功能和作用。根据这些特点,各地区的政府应该在以后建设基础设施时,将根据当地人的数量增加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还要最大化的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顺利展开。据调查,鄱阳县现已建立起了数个赣剧饶河戏的传承保护剧团,并定期向外开放,为学习者们提供需要的道具、服饰等,使这一戏曲能够得到较好的传承发展。
(三)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经建立起了20个国家级的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旨在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帮助发展民俗音乐非遗,使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音乐非遗能够得到整体的保护。当前,这个项目中已经融入了非常多的民俗音乐,也正朝着项目开展的初衷前进,实现对民俗音乐整体的保护。
(四)将学校教育作为传承的重要手段
学校教育在民俗音乐非遗传承的过程中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从国务院下发的多个文件中就可以看出。现如今已经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积极贯彻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文件的要求,组织实施了与民俗音乐相关的教育活动。所以,上饶地区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借鉴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经验,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層次开设传承非遗文化与民俗音乐相关的课程。
(五)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工作
根据当地情况,政府应该是适当的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立体式的宣传民俗音乐,可以采取以下做法:第一,开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的力量宣传和推广优秀民俗文化,以此来提升上饶地区民俗音乐的影响力。第二,借助网络电视和杂志等多媒体力量,最大化地发挥其宣传功能,通过举办歌唱比赛,出版民俗音乐知识专刊等方式向人民群众宣传,提升群众的审美情操。
五、结语
我国一直在竭力开展民俗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至今已有十余年,在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且成果可观。这些经验和教训在今后的民俗音乐非遗发展过程中将起到巨大的帮助,作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者,应当积极学习非遗文化相关知识,了解独具特色的民俗音乐,将非遗文化与民俗音乐的传承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党义歌.新形势下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8,(03):67.
[2]李松涛.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之路[J].黄河之声,2017,(23):124-127.
[3]刘金玲,崔学荣.文化自信视野中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山东传统音乐文化为例[J].东岳论丛,2016,(02):189-192.
[4]杨双艳.谈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歌海,2014,(01):64-65.
[5]张天彤.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保护与传承[J].中国音乐,2013,(04):222-227.
[6]朱冉.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大舞台,2013,(09):16-17.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音乐 发展 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4-0029-03
一、民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19世纪以后,人们逐渐加强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对文化遗产的定义,专家学者及各国际组织有不同看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世界文化和遗产公约》及《关于文化财产国际交流的建议》两个文件中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阐述:自然进化成的实物和人类创造的产物都可以归类为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建筑群、遗址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说明。简单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人们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这一公约的颁布,促使世界各国都抱着求同存异的交往态度,相互尊重各国文化。民俗音乐及产生于民间的各种音乐形态,如歌曲、器乐等,主要通过口耳相传进行传播,江西拥有着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其积累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不胜数,光上饶地区就足足有20余个,如鄱阳渔鼓、弋阳串堂班、赣剧饶河戏等。
二、民俗音乐的价值
第一,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且其群体经验是不一致的,每个个体的经历经验也是各不相同,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会产生不同的审美和艺术价值,所以他们所创造出来的民俗音乐非遗也别具特色,可以从中看出民俗音乐具有多样的审美价值。第二,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也会形成不同的民俗音乐,各地域的民俗音乐为了适应该地的文化系统,要一直调整自身与民族文化相适应,使其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適合当地人的审美的艺术产品。此外,民俗音乐具备独特的民俗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使其被各大高校的音乐课程所使用,教育价值极高。如“鄱阳渔鼓”,隶属于民间曲艺,传承了江西的道家情感,与无数优秀的文化共同组成了灿烂的赣文化。鄱阳渔鼓与唐朝的音律息息相关,是极具江南特色的民俗击月曲艺,这对我们学习江南的民俗音乐特点可以起到极大的帮助。
三、上饶地区民俗音乐发展传承现状
(一)民俗音乐日渐衰微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上饶地区形成了具有其地域特色的民俗音乐文化传统,并且拥有极其丰富的民俗音乐艺术精品。然而,新时代流行音乐迅猛发展,几乎所有音乐平台都主推流行音乐,忽视了民俗音乐,导致人们对民俗音乐的了解越来越少,人们也随之渐渐改变了自己的审美态度。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以来,各地区青少年均盲目跟风流行音乐,缺乏辨识能力,同时一味地排斥民俗音乐,这使得民俗音乐的地位更加窘迫。
(二)民俗音乐传承出现断层危机
当前民俗音乐传承的方式主要有群体和个体两种。当前群体传播主体是老年人,且男女比例不协调;对于个体而言,其传承方式和条件极为苛刻,导致许多民俗音乐艺人无法找到符合条件的青年传承人。若迟迟不能解决传承断层的危机,民俗音乐的强大生机也将面临消亡。以上饶弋阳地区的串堂班为例,弋阳的串堂是一种典型的传统民族音乐,它产生于北宋末年饶州的乡村。其早期剧目杂以民间小调,是人们口味相传才得以流传下来的。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乡村经济不够发达,乡村里的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再加上年轻人对古老曲艺不感兴趣的原因,使得戈阳地区乡村的串堂班社已经所剩无几。
(三)民俗音乐文化环境日益恶化
民俗音乐主要以各地区的文化环境,生产生活为生存和发展条件,这也是民俗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依托。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域经济飞速发展,时代的变更,使得民俗音乐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遭到了破坏。再加上那些具有传统色彩的建筑群被破坏,人们的生活习俗等各方面变化巨大,人们对民俗音乐的信仰与热爱逐渐消失,使得民俗音乐的地位受到威胁。
(四)地方政府保护传承意识的淡薄
传承保护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为了能得到国家的扶持,一些地方政府在申报时,在民俗音乐项目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但申报成功之后,却利用国家的资金盲目开发民俗音乐,破坏了民俗音乐的真实性。二是,部分地方政府对民俗音乐的保护机构没有健全,那些实际的保护工作无法落到实处,同时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四、上饶地区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一)制订保护规划,建立相关制度和机构
“中国民族文化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以后,各地区的政府逐渐意识到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实施的重要性,在地区经济发展及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内容也逐渐增加。《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到要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开发和利用非遗保护工作。上饶地区民俗音乐保护应当紧密配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机构,借鉴和吸收先进保护经验,推动非遗保护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础设施建设 最近几年,各地区的政府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建立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室和博物馆等基础设施,然而这些基础设施仅仅用来收藏和展示民俗音乐非遗物品,没有发挥出更大的功能和作用。根据这些特点,各地区的政府应该在以后建设基础设施时,将根据当地人的数量增加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还要最大化的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顺利展开。据调查,鄱阳县现已建立起了数个赣剧饶河戏的传承保护剧团,并定期向外开放,为学习者们提供需要的道具、服饰等,使这一戏曲能够得到较好的传承发展。
(三)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经建立起了20个国家级的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旨在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帮助发展民俗音乐非遗,使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音乐非遗能够得到整体的保护。当前,这个项目中已经融入了非常多的民俗音乐,也正朝着项目开展的初衷前进,实现对民俗音乐整体的保护。
(四)将学校教育作为传承的重要手段
学校教育在民俗音乐非遗传承的过程中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从国务院下发的多个文件中就可以看出。现如今已经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积极贯彻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文件的要求,组织实施了与民俗音乐相关的教育活动。所以,上饶地区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借鉴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经验,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層次开设传承非遗文化与民俗音乐相关的课程。
(五)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工作
根据当地情况,政府应该是适当的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立体式的宣传民俗音乐,可以采取以下做法:第一,开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的力量宣传和推广优秀民俗文化,以此来提升上饶地区民俗音乐的影响力。第二,借助网络电视和杂志等多媒体力量,最大化地发挥其宣传功能,通过举办歌唱比赛,出版民俗音乐知识专刊等方式向人民群众宣传,提升群众的审美情操。
五、结语
我国一直在竭力开展民俗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至今已有十余年,在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且成果可观。这些经验和教训在今后的民俗音乐非遗发展过程中将起到巨大的帮助,作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者,应当积极学习非遗文化相关知识,了解独具特色的民俗音乐,将非遗文化与民俗音乐的传承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党义歌.新形势下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8,(03):67.
[2]李松涛.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之路[J].黄河之声,2017,(23):124-127.
[3]刘金玲,崔学荣.文化自信视野中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山东传统音乐文化为例[J].东岳论丛,2016,(02):189-192.
[4]杨双艳.谈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歌海,2014,(01):64-65.
[5]张天彤.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保护与传承[J].中国音乐,2013,(04):222-227.
[6]朱冉.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大舞台,2013,(09):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