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索了课内外勾连阅读的相应策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勾连的意识,为语文阅读教学拓展新的思路。
【关键词】文本勾连;语文阅读;思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将课内外文本进行适当的勾连,进行整体性阅读是必要的。借助勾连改进阅读策略,可以推动学生阅读,贴近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需求。在学习中,将语文文本作为一个引子,勾连课内外阅读,将阅读文本进行拓展,有助于学生阅读视野的拓宽,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及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抓住主题勾连,变碎片化为整体性
一篇课文文本不是孤立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整体把握教材”,就是语文学习中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把教材作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对教材获得全方位的认知与感悟。文本整体要求我们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品味文本的语言,抓住文本的表现形式,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还要将文本放在更大的阅读范围中。以整体性的角度去考虑,从而对文本有更准确的理解。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以一个单元为整体,为其确定一个主题,并对主题进行分析,用勾连的思维和形式去学习:
课题内容:《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练习7《古今贤文(读书篇)》。主题分析:本单元的主题为“读书有方”,旨在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方法和读书的重要性,学会一些读书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和好读书的意识。相关勾连:阅读推荐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伊林《大自然的文字》《几点钟》,电视节目《读书》……活动安排:(1)本单元中人物了解,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名言。(2)小组成员用各自的方式共读一本书并交流各自读书方法。(3)交流自己的读书故事和读后感。……
孤立的文本学习只会导致学生获取知识的碎片化。教材无论一个单元或是一个年段,都有其编写特点,我们在用教材文本教的同时应关注与编者之间的对话。作为教者,应认真研读教材,领会编者的意图,勾连出更多相应的阅读素材,合理、灵活地运用,与课文文本紧密结合。勾连式阅读将碎片化的过程变成一个系统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调动更多阅读资源和相关活动,使之变成一个整体性的学习过程。
二、自主阅读勾连,引被动学为主动探
在一个单元主题确定时,老师提供一些阅读推荐和活动安排,留下一些余地给学生在预习或学习的过程中填补,学生进行自主课外阅读推荐,将课内外与之关联的内容进行整合。以生为本的主题阅读勾连策略,在阅读过程中给师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素材,并且不以之作为最后的呈现,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不断地使阅读更加丰富。在单篇课文学习时,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在课前以前置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将要学的内容进行勾连,引导他们搜集更多相关的资料,先行进入学习的角色,变被动为主动。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前,引导学生完成自主阅读要求:1.搜集关于星星、云、石头这几种大自然文字的谚语、诗词、文章等。2.你观察到大自然中的哪些现象?从电脑或书籍中查找相关文字说明。3.你知道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方法有哪些?各自的作用又是什么?4.联系阅读经验或生活实际,你想到了哪些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串联起这些前置,进一步运用,如“你观察到大自然中的哪些现象?从电脑或书籍中查找相关文字说明。”请学生搜集课外阅读资料上科学性文字的表述,在课堂上练习写作时,将自己先前搜集的表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进行改写,既对科学知识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又在改写自己搜集的片段时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同学们看着搜集的资料变成自己的科学小品文片段,探索知识的欲望变得更加强烈。
整个阅读勾连的过程,是学生学语文,发展语文思维,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当主体,提炼主题、前置搜集、课内探索、课后完善,变原来的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索,激发更多阅读需求。
三、多样文本勾连,品不同文思价值观
多元的阅读体验、更深层次的阅读必须依据课内外文本的勾连。课内外阅读资料经过选择,再进行有机整合,必然能引导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一)课内—课外
《珍珠鸟》一课的主题为“信赖”,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信赖”体会文本语言,并在教学中概括出“学品读,会想象”这样的学习方法,在文本学习结束后,拓展同一主题的文本《不经意的背弃》,引导学生用同样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三打白骨精》中,学生从课内文本的故事情节中认识了一个疾恶如仇、足智多谋的孙悟空,课外勾连部分,引学生继续阅读《三借芭蕉扇》,继续探索在不同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
不同的文本,勾连的内容、方式等都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文本学习中,把握正确的阅读方向,拓展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在这样的勾连中取得更多的收获。
(二)课内—课外—课内
《大自然的文字》中学到石块“爬”这个动词时,老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勾连拓展“漂砾”这一概念。并依据这段描述体会“爬”的妙处,引导学生从石块的大小等知识认识到这样的地质变迁是一个缓慢而久远的过程。不仅如此,我们再勾连回到课文,从书上找到相关介绍,引出“寒冷的北方”“好久好久以前”等散落在段落中的词,在充满神奇和趣味的阅读过程中品味这篇科学小品文用词的准确性。
这种由课内到课外再回到课内的勾连方式,整合了文本的阅读,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起到了推进作用,使学生对课文文本内容与文本体裁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课外—课内
《鲁滨逊漂流记》的阅读交流中,鲁滨逊不屈服于困难,与困难顽强斗争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课外这本书的阅读,勾连我们的课内文本,很容易就联系到霍金、海伦·凯勒、司马迁等一些名人,从人物的性格品质上将他们归类探讨,这样的学习给了学生很多的启发,也增加了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勾连的阅读策略是丰富的,我们将继续探索课内外勾连阅读的相应策略,不断在课堂中实践,并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勾连的意识,为语文阅读教学拓展新的思路。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文本勾连;语文阅读;思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将课内外文本进行适当的勾连,进行整体性阅读是必要的。借助勾连改进阅读策略,可以推动学生阅读,贴近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需求。在学习中,将语文文本作为一个引子,勾连课内外阅读,将阅读文本进行拓展,有助于学生阅读视野的拓宽,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及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抓住主题勾连,变碎片化为整体性
一篇课文文本不是孤立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整体把握教材”,就是语文学习中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把教材作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对教材获得全方位的认知与感悟。文本整体要求我们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品味文本的语言,抓住文本的表现形式,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还要将文本放在更大的阅读范围中。以整体性的角度去考虑,从而对文本有更准确的理解。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以一个单元为整体,为其确定一个主题,并对主题进行分析,用勾连的思维和形式去学习:
课题内容:《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练习7《古今贤文(读书篇)》。主题分析:本单元的主题为“读书有方”,旨在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方法和读书的重要性,学会一些读书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和好读书的意识。相关勾连:阅读推荐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伊林《大自然的文字》《几点钟》,电视节目《读书》……活动安排:(1)本单元中人物了解,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名言。(2)小组成员用各自的方式共读一本书并交流各自读书方法。(3)交流自己的读书故事和读后感。……
孤立的文本学习只会导致学生获取知识的碎片化。教材无论一个单元或是一个年段,都有其编写特点,我们在用教材文本教的同时应关注与编者之间的对话。作为教者,应认真研读教材,领会编者的意图,勾连出更多相应的阅读素材,合理、灵活地运用,与课文文本紧密结合。勾连式阅读将碎片化的过程变成一个系统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调动更多阅读资源和相关活动,使之变成一个整体性的学习过程。
二、自主阅读勾连,引被动学为主动探
在一个单元主题确定时,老师提供一些阅读推荐和活动安排,留下一些余地给学生在预习或学习的过程中填补,学生进行自主课外阅读推荐,将课内外与之关联的内容进行整合。以生为本的主题阅读勾连策略,在阅读过程中给师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素材,并且不以之作为最后的呈现,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不断地使阅读更加丰富。在单篇课文学习时,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在课前以前置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将要学的内容进行勾连,引导他们搜集更多相关的资料,先行进入学习的角色,变被动为主动。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前,引导学生完成自主阅读要求:1.搜集关于星星、云、石头这几种大自然文字的谚语、诗词、文章等。2.你观察到大自然中的哪些现象?从电脑或书籍中查找相关文字说明。3.你知道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方法有哪些?各自的作用又是什么?4.联系阅读经验或生活实际,你想到了哪些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串联起这些前置,进一步运用,如“你观察到大自然中的哪些现象?从电脑或书籍中查找相关文字说明。”请学生搜集课外阅读资料上科学性文字的表述,在课堂上练习写作时,将自己先前搜集的表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进行改写,既对科学知识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又在改写自己搜集的片段时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同学们看着搜集的资料变成自己的科学小品文片段,探索知识的欲望变得更加强烈。
整个阅读勾连的过程,是学生学语文,发展语文思维,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当主体,提炼主题、前置搜集、课内探索、课后完善,变原来的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索,激发更多阅读需求。
三、多样文本勾连,品不同文思价值观
多元的阅读体验、更深层次的阅读必须依据课内外文本的勾连。课内外阅读资料经过选择,再进行有机整合,必然能引导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一)课内—课外
《珍珠鸟》一课的主题为“信赖”,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信赖”体会文本语言,并在教学中概括出“学品读,会想象”这样的学习方法,在文本学习结束后,拓展同一主题的文本《不经意的背弃》,引导学生用同样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三打白骨精》中,学生从课内文本的故事情节中认识了一个疾恶如仇、足智多谋的孙悟空,课外勾连部分,引学生继续阅读《三借芭蕉扇》,继续探索在不同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
不同的文本,勾连的内容、方式等都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文本学习中,把握正确的阅读方向,拓展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在这样的勾连中取得更多的收获。
(二)课内—课外—课内
《大自然的文字》中学到石块“爬”这个动词时,老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勾连拓展“漂砾”这一概念。并依据这段描述体会“爬”的妙处,引导学生从石块的大小等知识认识到这样的地质变迁是一个缓慢而久远的过程。不仅如此,我们再勾连回到课文,从书上找到相关介绍,引出“寒冷的北方”“好久好久以前”等散落在段落中的词,在充满神奇和趣味的阅读过程中品味这篇科学小品文用词的准确性。
这种由课内到课外再回到课内的勾连方式,整合了文本的阅读,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起到了推进作用,使学生对课文文本内容与文本体裁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课外—课内
《鲁滨逊漂流记》的阅读交流中,鲁滨逊不屈服于困难,与困难顽强斗争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课外这本书的阅读,勾连我们的课内文本,很容易就联系到霍金、海伦·凯勒、司马迁等一些名人,从人物的性格品质上将他们归类探讨,这样的学习给了学生很多的启发,也增加了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勾连的阅读策略是丰富的,我们将继续探索课内外勾连阅读的相应策略,不断在课堂中实践,并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勾连的意识,为语文阅读教学拓展新的思路。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