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四川古陶瓷上的沥彩装饰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邛窑在中国陶瓷史上以烧制彩绘瓷而著称。邛窑彩绘瓷既有釉下彩,也有釉上彩,主要色彩有黑、绿、褐、黄等色,还发现有少量铜红彩,既有为单色彩绘,也有双色或三色同时应用的彩绘。纹饰题材丰富,有图案、斑块、花卉纹、草叶纹、花鸟、人物、文字等,器物造型丰富,是唐代彩绘瓷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四川邛窑彩绘瓷出现于隋代,虽然它的装饰题材不及长沙窑丰富,绘画水平也比长沙窑略低,但它出现的年代却比在唐代中晚期才出现的长沙窑彩绘瓷早约二百年,因而很多学者都认为邛窑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
  重庆的陶瓷研究者陈丽琼教授将邛窑彩绘的纹饰分为四类,即图案画、没骨画、散点画、斑块纹。这种分类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邛窑彩绘瓷的某些特征,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全面、准确地说明邛窑彩绘瓷的装饰手法。邛窑彩绘瓷的装饰手法,大体上可以分为点彩、斑彩、绘彩、刻花填彩、沥彩、文字等几种。关于邛窑彩绘瓷的装饰技法及艺术特色,笔者已有专文探讨,这里不再赘述。本文将重点介绍四川古陶瓷彩绘瓷技法中目前学者们较少提及的一种特色技法——沥彩。
  沥彩,即用沥粉方法绘成的纹饰。沥粉是一项传统的装饰技法,广泛用于古建筑彩画和漆器制作,是用沥粉工具将颜料浆像挤牙膏一样沥在物体表面,形成线条凸起的纹饰图案。四川古陶瓷上的沥粉装饰,始于五代,流行于两宋,在明清时期的一些四川地方窑产品上仍有应用。目前所见四川窑口的沥彩装饰,主要用于邛窑系窑口的产品,此外在广元窑、西坝窑、磁峰窑等窑口的产品上也有发现。
  1.邛窑系陶瓷中的沥彩装饰
  邛窑彩绘中的沥彩装饰,目前发现数量较多。沥彩装饰多见于碗、罐、壶、瓶、水盂、鼓等器物上,多为宋代的琉璃厂窑产品,也有一部分为邛窑系其他窑口所烧制,如青神坛罐窑、遂宁龙凤镇窑等。邛窑系沥彩装饰一般是将黄褐色彩料施于酱褐色、酱色、青色釉面上,形成线条、网格、斑块、花卉等具有凸起效果的纹饰。有的沥粉纹饰直接施于器物胎上,然后在沥粉图案之上再施青釉,沥粉纹饰成为釉下彩。
  邛窑沥彩纹饰的题材多为线条纹,一般以三、四或五条直线为一组,施于器物腹部,以三、四、五、六、七组直线,将器物等分(图1)。也有的以两组分别平行的直线,相互交叉绘成棱形网格纹,布满器身,或交叉成几组X形,平均分布于器身(图2)。也有的以单组线条分别施于器身对称的两侧,线条横斜。斑块形状的沥彩,多施于壶、罐的肩、腹部(图3)。沥彩花卉纹多为连枝卷草、缠枝花卉,缠绕于壶、罐的腹部一周,有的碗在内腹部以数枝花草纹围成一圈(图4、图5)。
  2.四川其他窑口的沥彩器物
  四川广元窑的绿釉和黄釉器物上,使用沥粉装饰较多。如黄釉瓶的上部施黄釉,腹部先施黑褐色釉,然后在黑褐色釉上以黄釉绘牡丹纹。因黄釉牡丹纹的釉层较厚凸起于黑褐色釉的表面,因而具有沥粉装饰的效果。同样的装饰手法,也见于绿釉瓶上,腹部的底釉也是黑褐色,牡丹纹用绿釉绘成,牡丹纹突出釉面,黑绿两色分明(图6)。四川省博物馆陈列的一件广元窑绿釉花卉纹小口瓶,肩部以上和下腹施绿釉,正腹部施黑褐釉,然后以绿釉作彩料以沥粉方法绘线条和花卉纹,以四道线条为一组,将腹部间隔成六个开光,开光内绘折枝花卉(图7)。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宋代广元窑绿釉壶,腹部底釉为黑褐色,腹部以四道绿釉直线为一组,间隔出六个开光,开光内用绿釉绘折枝花卉纹,直线条和折枝花卉均突出于釉面。北京故宫博物院将这件壶定名为“绿釉剔刻花纹执壶”,在器物描述中说“腹部以剔刻的四条竖道为一组间隔出六个开光,开光内剔刻折枝花卉”(资料见故宫博物院网站)。其实这件广元窑绿釉壶,根本未采用剔刻装饰工艺,腹部的绿釉线条和折枝花卉都是采用沥粉方法绘成的。在瑞典远东古物馆也收藏有1件宋代广元窑绿釉开光折枝花卉纹壶,造型及花纹装饰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绿釉壶几乎完全相同。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著的《海外遗珍·陶瓷》将其定名为“辽绿釉堆花花卉纹水注,磁州窑系”,其实它也是宋代四川广元窑产品(图8)。
  此外,四川乐山西坝窑、重庆荣昌窑黑釉瓷器和成都彭州磁峰窑白釉瓷器也有部分器物采用沥彩装饰。乐山西坝窑器物上常见的线条装饰,除部分是采用出筋方法制成的外,有一部分是采用沥粉方法制成的,即在器物的胎上以泥浆沥绘线条纹,然后再施以黑釉,因线条突出釉面,线条处釉层较薄,烧成后线条呈现出酱黄或黄白色(图9)。荣昌窑黑釉瓷沥彩装饰,如在酱黑釉执壶的肩部以黄釉沥绘折枝花卉纹。成都磁峰窑白瓷的沥彩装饰,目前发现不多,一般是在碗、盘的内壁以白色化妆土沥绘出多道直线条,像征菊瓣纹(图10)。
  从装饰技法观察,四川古陶瓷的沥粉纹饰中的线条、网格、斑块等图案具有传统沥粉装饰的特点;花卉等图案虽然在很大成份上属于绘画的范畴,但因所用的釉料(彩料)较厚,纹饰凸起,具有立体感,因此也属于沥彩。
  3.古代陶瓷上沥粉装饰的源流
  沥粉装饰,作为一项传统装饰技法,早在汉代就已出现,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绘木棺上面的凸起纹饰,具有沥粉装饰的特点。唐宋时期,沥粉装饰技法发展成熟,在古建筑彩画、墓葬壁画、佛道造像及壁画上大量使用。沥粉装饰技法在古代陶瓷器上的使用,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出现时间较晚,一般认为出现于元代。事实上,在两宋时期的四川陶瓷工匠已熟练掌握沥粉装饰技法,在邛窑系诸窑、广元窑、西坝窑、磁峰窑等窑口的器物上都使用沥粉装饰,不仅有简单线条纹、网格纹,而且还有相对繁复的花卉纹。因此,古代瓷器上的沥粉装饰至迟在宋代已经发展成熟。
  元代陶瓷上的沥粉装饰,目前发现数量不多,主要有山西珐华器和景德镇窑。元代山西珐华器上的纹饰,采用沥粉方法,先用泥浆堆出纹样图案,然后再填以黄、绿、紫、蓝等彩料烧成的。元代景德镇瓷器上的沥粉装饰,目前发现数量较少,一般是在卵白釉或影青釉上,以釉料堆出纹样图案的轮廓线条,然后在线条上或轮廓内彩绘或戗金。典型实物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卵白釉堆粉花卉纹碗(图11)。目前学术界对这类器物的定名尚不统一,有“堆花加彩”、“堆粉五彩”、“堆粉戗金”、“立粉戗金五彩”(注:立粉,应为沥粉)等不同称法。
  明代瓷器上的沥粉装饰,主要见于明代中晚期的瓷器上,有酱釉白花、祭蓝釉白花、白釉白花、哥釉酱彩青花等品种。酱釉白花,如安徽博物馆收藏的万历酱釉白花三足炉,器内施白釉,器外施酱色釉,酱釉之上用白色釉料绘松、竹、梅图案,白色纹饰突出釉面,富有立体感(图12)。祭蓝釉白花,如万历祭蓝釉白花菊纹蒜头瓶,器表通体施祭蓝釉,腹部用白色彩料绘盆菊,花纹突出釉面,富有立体感(图13)。广西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万历哥釉酱彩堆粉青花松梅纹梅瓶,以酱彩绘松枝,堆粉青花绘松针,以堆粉白花绘梅花花朵,梅花和松针突出釉面,具有立体感(图14)。
  清代,瓷器上的沥粉装饰增多。康熙时出现了青花堆粉,又称“青花加白”。到清中期嘉庆、道光时,豆青釉堆粉青花兴盛,先在豆青釉上用白色彩料绘出纹饰的轮廓图案,然后用青花在白彩上绘纹饰,最后施以透明釉,入窑烧成。纹饰图案较以前复杂、丰富,出现了山水人物、花鸟树石等图案(图15)。在清代中期的单色釉,如豆青釉、天蓝釉、祭蓝釉、淡黄釉等,也常绘以堆粉法绘以花卉、梅兰竹菊等纹饰(图16)。民国以及上世纪70、80年代的豆青釉、青釉等日用瓷上,堆粉白花也是一种常见的装饰方法。此外,堆粉也是清代、民国时期紫砂陶器的常用装饰方法。
  明清时期的沥粉装饰,虽然在名称上被称为“堆粉”、“加白”,但从本质上来说,仍然属于沥粉装饰。陶瓷上的这种装饰技法,在历史上是由四川地区的制瓷工匠最先采用的。(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本人在第二届“影响中国收藏界经典人物艺术造像”创作的油画《梁启超》,主办方很满意,让我继续参加人物造像。主办方提供了几个人物供选择。看到林风眠这个名字时,我瞬间似被电触了下。林风眠是第一批留法的艺术家,他提倡“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像找到了灵魂的归宿。自学画以来,我一直追寻这位逝去大师的学术思想。实践他的画论,找到了他们的足迹。  林风眠诗意惜居西湖,高徒遍布天下。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董希文等
期刊
认识秦航,缘于收藏,更源于设立民办博物馆。2009年我们成立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时,年轻帅气的秦航就成为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的理事。2012年5月18日,在他呕心沥血的努力下,几经周折,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终于正式开馆了。他的博物馆设立在自己办公楼的一层,是临街的“门面房”,仅此一项,每年就搭进去数十万元的租金,更遑论购买石刻藏品花去的数千万元。鉴于秦航为陕西省民办博物馆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2013年
期刊
在当今火热的艺术市场上,海派书画名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吴昌硕、谢稚柳等。尽管不少海派名家作品受到藏家的追捧,价格迭创新高,但因其人数众多,其中仍有一些画家作品价格偏低。其中就有位前辈级别的海派画家陆恢,人们似乎对他作品的关注也特别少。虽然近年来其市场行情有所涨值,但总体看,还与实际价值不符,目前市场最高价也未突破二百万元,而大多数还处于几万至几十万元之间,具有较强的升值潜力。  藏家交往 练就眼
期刊
非常荣幸接到高玉涛社长的邀请,让我为国画大师李可染创作肖像,我感到非常激动,因为李老一直都是我心中非常敬仰的一代宗师。这幅李可染的肖像是为《收藏界》杂志社主办的“2015年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艺术造像”活动而创作,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完成创作。  李可染先生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动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
期刊
《收藏界》杂志社高社长邀约我画刘海粟先生,内心非常激动。刘海粟先生作为我国早一辈杰出的艺术家,在油画、中国画和美术教育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在对刘海粟先生的生平以及艺术历程做了详尽的了解后,把此次刘海粟先生的肖像创作立意在:“咬定青山,残肢独存;苍古沉雄,笔耕不缀”,这几句是对刘海粟先生沉淀一生、融汇中外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和作为一位具有创造精神的艺术教育者的赞誉。  刘海粟,字季芳,号海粟,祖籍安徽
期刊
刘佑局的幻象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偏重于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他是根据新的美学观念和构成原理,将点、线、形、色等造型要素进行有规律的组合,以发现其在表现的观念造型,扩展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容量。禅宗曰:“幡未动、风亦未动,乃心动也。”这正是艺术创作中的境由心生,心变、万变,万物皆变。实象之中亦有抽象构成,虚处之中虽然水墨色荡漾,看似变幻莫测,实则亦重画家内心潜意识的肯定。虚实之间,会心会意,在这造境之中
期刊
在艺术品收藏这个圈子里,如果问大家如今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无非就是市场什么时候回暖?手里的宝贝如何能卖出个好价钱?事实上,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这是一个物化的时代,我们的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被扭曲、被物化了。  我们常常感到身不由己地被世俗的大潮往前推着走,本来我们只是喜欢收藏而已,结果却被卷入了商业大潮成为一个买卖人。曾几何时,我们所心爱的藏品,对我们的心灵来说已经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我
期刊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河南高考替考事件,曝光了替考的地下链条。随后,有记者揭露了“江苏省第九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幕后存在“枪手”的问题,书画代笔事件也成为艺术界热议的焦点。业内人士表示,在艺术圈,书画代笔已经成为不公开的秘密。那么,为什么代笔现象如此泛滥,在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利益链?对于代笔作品,收藏爱好者应如何看待?  代笔之风自古有之  代笔,就是书画家请人代替自己写字作画,然后落自己的款印
期刊
近些年由于书画热,书画高研班也遍地开花。日前,刚刚结束的“清华美院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书画艺术创作高研班2014年夏季师生作品展”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此外,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等各大美术机构形形色色的高研班也办得如火如荼,短短数月的学制,高达几万元的学费,却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学员,到底高研班有什么魅力?为何会有如此多的画家热衷于此?  书画高研班鱼龙混杂  书画高研班到底有多少
期刊
早几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看上去遍地黄金,弹指间一进一出入账以百万元计的故事在坊间、在网络上不停地流传,一大批穷得只剩下钱的煤老板、企业家还不知道傅抱石、八大山人是何方神圣就杀入了拍卖会,原以为坐等数钱,没想到转眼就遭腰斩。在北京保利刚刚结束的春拍上,齐白石的《花鸟四屏》拍得5577.5万元,原以为成绩喜人,但不久就被发现该幅作品2011年的时候就已经拍出了9200万元,3年时间缩水3622.5万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