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性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着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习过程,激励他们养成自主学习数学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激發策略;培养人才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93-1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小学生的年龄虽小,但是作为学习者,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同样或多或少的具有这些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做主学什么、怎样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这将为学生后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提供有力保障,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一、注意引发兴趣
由于数学自身的抽象性,教学中如果不能抓住教材所蕴含的兴趣因素,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积极性。正如许多教育家所讲的,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开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趣。最主要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使钻研知识本身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备课时,教师要善于设置带有诱导性的悬念,联系实际提问题揭矛盾,创设新颖的求知情境来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空间,促其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例如:教学“1~4的乘法口诀”一课,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出题考老师,即:学生任意说出相同的一位数连加,个数不超过9,老师马上说出结果,并由学生加以验证,老师为什么能够又快又准地说出得数呢?教师创设的求知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急切地想去探求其中的奥秘,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保持了愉快的学习心态。
数学课本的内容,有许多概念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概念教学要尽量从实例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可让学生用米尺量桌面的长度,问学生桌面的长度是多少米。学生量的结果是一米多,那么,不够1米的部分用小数怎样表示呢?就容易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中,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诸如:设置生活情景,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导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再如设置愉快情景,既能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又能使他们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视为一种享受,进而会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二、增加实践活动
经验证明: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对知识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的思维往往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多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启发引导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可以加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操作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且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如在形体知识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剪、拼、摆等实际操作;对低年级学生可以把一些“游戏”引入课堂,让儿童踊跃参与。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深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手段,改变了“耳听口说”简单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更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积极设疑问难
“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因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思想活跃,学习主动。对学生质疑,教师要积极倡导,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即使提出不切实际的错误问题,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授课时教师应善于运用悬念、导谬、串联、排谬、反问、比较、转化等设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心理障碍,尽可能地提供质疑的机会,教给质疑方法。引导他们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易混知识的关键处,分析推理的概括处和知识应用思维的发散处质疑问难。小学生好学、好问、求知欲旺盛,教师应巧借这一特点,培养学生勤思好问的探索精神,通过不断地质疑,不断地否定,把学生从束缚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由“不敢问”到“敢问”,直至做到“会问”、“善问”。
例如:教学我们身体上的“尺”时,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然后要求学生把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起初课堂上还是鸦雀无声,后经进一步鼓励:“谁能提出问题,说明谁把书上知识看懂了,一会儿到操场实地测量时就可以先让他动手测量。”话音刚落,平时不愿提问题的学生也纷纷举手,提出了一个个问题:“测量时,为什么要插上标杆?”“为什么要先测定一条直线?”等等。这样,学生也就慢慢有了提问的热情,渐渐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学生有了不断质疑、解决,才有创新欲望和解决问题的愉悦,才会不断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四、掌握点拨指导
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受知识面和思维的制约,有时会走人极端,偏离问题的本质。教师虽然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但在某些知识领域,学生碰壁而回,陷入思维困境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某些方面的启发、指导、引导学生重新认知,重新梳理知识,以便起到端正方向的作用。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补充,多数问题的解决还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如果教师在授课中采用一题例,就事论事,那么学生只能机械地模仿,死记硬背,达不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但如果通过教师点拨,让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策略,就能使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应该代替学生的思维,而要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激發策略;培养人才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93-1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小学生的年龄虽小,但是作为学习者,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同样或多或少的具有这些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做主学什么、怎样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这将为学生后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提供有力保障,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一、注意引发兴趣
由于数学自身的抽象性,教学中如果不能抓住教材所蕴含的兴趣因素,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积极性。正如许多教育家所讲的,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开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趣。最主要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使钻研知识本身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备课时,教师要善于设置带有诱导性的悬念,联系实际提问题揭矛盾,创设新颖的求知情境来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空间,促其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例如:教学“1~4的乘法口诀”一课,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出题考老师,即:学生任意说出相同的一位数连加,个数不超过9,老师马上说出结果,并由学生加以验证,老师为什么能够又快又准地说出得数呢?教师创设的求知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急切地想去探求其中的奥秘,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保持了愉快的学习心态。
数学课本的内容,有许多概念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概念教学要尽量从实例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可让学生用米尺量桌面的长度,问学生桌面的长度是多少米。学生量的结果是一米多,那么,不够1米的部分用小数怎样表示呢?就容易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中,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诸如:设置生活情景,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导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再如设置愉快情景,既能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又能使他们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视为一种享受,进而会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二、增加实践活动
经验证明: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对知识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的思维往往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多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启发引导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可以加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操作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且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如在形体知识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剪、拼、摆等实际操作;对低年级学生可以把一些“游戏”引入课堂,让儿童踊跃参与。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深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手段,改变了“耳听口说”简单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更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积极设疑问难
“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因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思想活跃,学习主动。对学生质疑,教师要积极倡导,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即使提出不切实际的错误问题,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授课时教师应善于运用悬念、导谬、串联、排谬、反问、比较、转化等设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心理障碍,尽可能地提供质疑的机会,教给质疑方法。引导他们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易混知识的关键处,分析推理的概括处和知识应用思维的发散处质疑问难。小学生好学、好问、求知欲旺盛,教师应巧借这一特点,培养学生勤思好问的探索精神,通过不断地质疑,不断地否定,把学生从束缚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由“不敢问”到“敢问”,直至做到“会问”、“善问”。
例如:教学我们身体上的“尺”时,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然后要求学生把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起初课堂上还是鸦雀无声,后经进一步鼓励:“谁能提出问题,说明谁把书上知识看懂了,一会儿到操场实地测量时就可以先让他动手测量。”话音刚落,平时不愿提问题的学生也纷纷举手,提出了一个个问题:“测量时,为什么要插上标杆?”“为什么要先测定一条直线?”等等。这样,学生也就慢慢有了提问的热情,渐渐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学生有了不断质疑、解决,才有创新欲望和解决问题的愉悦,才会不断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四、掌握点拨指导
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受知识面和思维的制约,有时会走人极端,偏离问题的本质。教师虽然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但在某些知识领域,学生碰壁而回,陷入思维困境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某些方面的启发、指导、引导学生重新认知,重新梳理知识,以便起到端正方向的作用。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补充,多数问题的解决还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如果教师在授课中采用一题例,就事论事,那么学生只能机械地模仿,死记硬背,达不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但如果通过教师点拨,让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策略,就能使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应该代替学生的思维,而要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