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是什么鸟?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教版教材中选取了王建的中秋咏月诗《十五夜望月》,其中用到了“乌鸦”这一独特的意象,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乌鸦”意象代表的涵义十分复杂,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古典诗词 乌鸦 意象 象征 意义
  
  《十五夜望月》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中秋咏月诗,诗人王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为唐诗中中秋咏月的佳作。“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点明了望月的时间、地点、环境,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浮想联翩,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沾湿了桂花树吧?宁静的中秋夜带给读者唯美的想象。但是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提出一个问题:“在如此唯美的意境中,诗人为何会写到‘鸦’,这里的‘鸦’是乌鸦吗?乌鸦是不吉祥的鸟儿,会不会破坏美的意境?”的确,在我们现代人的思维中,乌鸦被认为是不祥之鸟。民间有谚语:“乌鸦叫,祸事到”。但是在古人心目中乌鸦也是不吉祥的鸟吗?我感觉到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值得引导学生探究一番。于是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然后布置了一道探究题,题目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乌鸦这一意象常有哪些含义?你认为《十五夜望月》中的鸦是不是乌鸦?如果是,它是哪种含义?”要求全班同学回家查阅《唐诗鉴赏辞典》或《唐诗三百首》,也可以上网查找。
  几天后,课代表把学生查阅的资料交给我,我自己也到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汇总整理后发现古典诗歌中乌鸦的含义比较复杂,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乌鸦是吉祥鸟
  乌鸦虽然外形丑陋,但是在唐代以前,乌鸦被视为吉祥之物,上古的占卜活动中最早用乌鸦占断,而且认为是吉祥的预兆。“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传说使乌鸦变成了神鸟,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传》:“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乌鸦的出现预示周朝的兴起。唐代人继承了前人的看法,如唐代诗人张籍在《乌夜啼引》中写道:“秦乌啼哑哑,夜啼长安吏人家。吏人得罪囚在狱,倾家卖产将自赎。少妇起听夜啼乌,知是官家有赦书。”诗中说的是长安一官吏获罪下狱,家人变卖家产准备营救,而乌鸦在这户人家啼叫,家人知道了“官家有赦书”,可见乌鸦是给这家带来喜讯,获罪的官吏能够出狱了。白居易的《答元郎中、杨员外喜乌见寄》写道“南宫鸳鸯地,何忽乌来止?故人锦帐郎,闻乌笑相视。疑乌报消息,望我归乡里。”白居易的友人看到乌鸦栖息在“南宫鸳鸯地”,则认为白居易将要回故乡,由此表明乌鸦的出现、啼叫表示离人即将团聚,乌鸦是前来通报喜讯的。可见乌鸦是吉祥的象征。
  二、乌鸦是孝鸟
  乌鸦因羽毛是黑色,最早叫“兹乌”,“兹”即黑色。儒家学说宣传子女孝敬父母的伦理道德,把?“兹乌”写成“慈乌”,把“慈”解释成“孝”。汉代《说文》曰“乌,孝鸟也。”所谓“孝”是指乌鸦的反哺,这种说法投合古人忠孝的心理,与儒家思想契合。西晋时期,李密谢绝朝廷征聘自己做官,所上的《陈情表》申述的理由是祖母年老,“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晋武帝就没有强迫他做官。白居易的《慈乌夜啼》写道“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乌鸦失去了母亲,一直悲伤地啼哭,不肯飞走,终年守候树林,表明了乌鸦的孝道。可见从汉至唐,乌鸦也是孝鸟的形象。因为乌鸦是孝鸟,所以唐代人以乌为神、敬乌奉乌的风气很盛行。如储光羲《田家即事》诗说:一位老农起早耕地,乌鸦绕着他飞,“群合乱啄噪,嗷嗷如道饥”。老农便将所带午饭“拨食与田乌”,自己竟“日暮空筐归”。
  三、乌鸦寄托了相思、哀怨之情
  唐诗中乌鸦的啼叫有时代表团圆,如果乌啼后不能团圆就使离人产生了许多相思、哀怨。这类诗歌中描写的对象通常为女性,如唐代诗人聂夷中的《相和歌辞·乌夜啼》,“众鸟各归枝,乌乌尔不栖。还应知妾恨,故向绿窗啼。”乌鸦似乎知道思妇的相思之苦,不愿栖息在枝头,而在窗外哀怨地啼叫。李白的《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描绘了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曛暗淡之时,成群的乌鸦从天边飞回,哑哑啼叫,使人惆怅,特别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乌鸦尚且知道回巢,远在天边的征夫何时才能归来?思妇只能独守空房,以泪洗面。而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三)》“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使乌鸦披上了哀怨的色彩:宫女怨恨自己不但不如同类人,而且不如异类的物——乌鸦。因为寒鸦能从昭阳殿上飞过,所以它们身上还带有昭阳日影,而自己深居长信,君王却从不一顾。美丑的对比、黑白的对照使宫女把强烈的怨愤倾泻到乌鸦上。
  四、乌鸦带有兴亡盛衰的象征意义
  在一些凭吊古迹的唐诗中往往有乌鸦的身影。如岑参的《山房春事二首》(其二)“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梁园是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是西汉的一个繁盛所在,而如今所见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夕照中乱鸦聒噪,极目远眺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乌鸦便具有了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象征意义。又如李白的《乌栖曲》写到:“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诗中勾画出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和宫中美人西施醉态朦胧的剪影。昏林暮鸦中的吴宫,使人们隐约感受到吴宫的幽暗气氛,联想到吴国日暮黄昏的没落趋势。而这种环境气氛,与吴王的纵情享乐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中的乌鸦就暗含乐极悲生的意蕴。许浑的《登洛阳城》凭吊洛阳城,“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洛阳是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隋朝后衰落,如今诗人所看到是暮云、寒雨、古堞、空壕、乌鸦,在这荒芜萧条的背景中,乌鸦的啼叫象征了古都的萧瑟、衰亡。
  五、乌鸦是它本身
  唐诗中有许多描写乌鸦的诗歌,把乌鸦当做自然界中一道风景线来描绘,如王建《乌夜啼》“庭树乌,尔何不向别处栖,夜夜夜半当户啼。家人把烛出洞户,惊栖失群飞落树。一飞直欲飞上天。回回不离旧栖处。未明重绕主人屋,欲下空中黑相触。风飘雨湿亦不移,君家树头多好枝。”描写了一群坚持栖息王建家的乌鸦。它们天天半夜啼叫,家人拿着蜡烛驱赶却怎么也赶不走。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写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描写了秋夜的寒冷、凄清,“月落”“江枫”“渔火”构成了一幅幽静、清冷的秋夜图,渲染了羁旅者的孤寂清寥的感受。因为月光的变化惊醒了乌鸦而发出啼叫,打破了秋夜的静寂,烘托出秋夜的寂静。诗中的乌鸦仅仅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鸟而已。
  综上所述,我和全班学生一致认为《十五夜望月》中“树栖鸦”中的“鸦”就是乌鸦本身,也可以是泛指鸦鹊一类的鸟。诗中用乌鸦的栖宿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这种氛围有利于诗人凝神冥想,产生丰富的联想,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至于为何不说“树栖鹊”,是为了押韵,“鸦”与“花”“家”押同一韵。
  我对这次探究进行了小结:对于古典诗歌中的乌鸦,我们不应只用凶吉的固定的思维来分析,应该把它当作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事物来分析,从而全面地把握乌鸦这一意象多元化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智堡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针对学生作文有生活没文采、有模式没思维的情况,从作文取材、作文语言、作文情感三个方面阐释了训练方法。作文时,取材既可以是阅读获得也可以是自己所见所闻所经历的,运用个性化思维或个性化语言形成自我作文风格,用自己最诚挚最高尚的情感思想贯注作文的主旨。  【关键词】人文分离 生活之源 取材 个性化 情感真挚  现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模式”化。几种模式训练下来,也就是作文教学了,甚而有
【摘 要】中学作文教学一直乱象丛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考试制度之外,还有我们师生急功近利的心态、本末倒置的教学。因而,作文教学须要正“本”清“源”,返“朴”归“真”。  【关键词】作文教学 高考作文 正本清源 返朴归真    前些年话题作文盛行,宿构套作仿作泛滥,文体模糊的“四不像”涌现,作文语言貌似华美却空洞无物,而中学作文教学也是怎一个“乱”字了得。好在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有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摘 要】“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提出的一种教育理想,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在文言文教学中实践“教是为了不教”,有利于更完整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 文言文教学 主体意识 探究精神 学习习惯    前一阶段,笔者上了一堂《石钟山记》的研究课。在这堂研究课中,笔者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载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
【摘 要】优美的汉字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汉字的有关知识,既可以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多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语文教学 汉字 文化    汉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时间长河的淘洗,变得异常博大精深,汉语言作为汉文化的主要载体又是维系这种承继关系的纽带。外国人学习汉语倍感棘手,因为她积淀的文化成分太复杂太浓厚。其实对于每一个国人,汉语的学习何尝
【摘 要】对郑愁予《错误》一诗的解读,通常从“过客”与“思妇”两个视角出发。而如果换个视角,即将诗中“你”“我”看作虚与实的重合,全新解读自会出现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错误》 解读 “误读”    《错误》是郑愁予最经典的一首诗歌,意境优美深婉,被誉为“台湾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此诗带有强烈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味,深受读者喜爱。对这首《错误》的解读,一般解说是思妇与过客之间产生了一个美丽的错误:
《荷塘月色》乃借景抒情之文。情之于人,有种种不同,形之于文,亦各有异,或见喜悦,或见哀愁,或喜中有愁,愁中有喜,悲喜参半,形形色色,带给读者许多感慨。朱自清之《荷塘月色》,起笔于“颇不宁静”,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为过渡,最后收笔于“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形成了“愁起愁结愁过渡”的基本框架,但文中写荷塘写月色,却又完全是一番美景,由此可以判定,朱先生是要借荷塘月色之美来消解心中
【摘 要】本文从景、境、情等角度观照《兰亭集序》的审美意蕴,阐明作品呈现出自然意境之大美、生命情境之大爱与哲学理境之大义。  【关键词】《兰亭集序》 审美意蕴 大美 大爱 大义  作为一篇经典散文,《兰亭集序》脍炙人口,品析之文浩如烟海。笔者以为,若从审美意蕴的角度加以玩赏,便可发现其呈现出一种自然意境之大美、生命情境之大爱与哲学理境之大义,宏阔深邃,气象万千。本文拟从这三个角度入手,对此加以摭谈
【摘 要】自视中华文化正统的中原文化,虽然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包容并吸纳了其他文化,但仍然有排挤打压其他文化的现象。从先秦时期就开始的对南方荆楚文化的讽刺和排挤就是十分明显的。本文从荆楚遭讽的原因论及产生的后果,揭示了当今社会,保持文化平等,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华文化 荆楚文化 文化歧视 和谐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在主流上是在不断的包容和吸纳了其他文化,才使自己得以博大
【摘 要】写作是作者内心真情的流露,但在学生作文中,却很难看见学生的真情。本文以迟子建的散文为例,分析了作品中的真情实感,希望对学生的写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迟子建 散文 写作 真实     迟子建的散文,总给人一种波澜不惊的美,透着“真”的狠劲,从《苍苍琴》到《伤怀之美》,从《灯祭》到《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那满溢的真挚情愫,能直达人心,然后开出朵清新素雅的花来。  当然,没有依附的
【摘 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诗歌板块教学模式,尝试将必修课古典诗歌教学内容与选修课现代诗歌教学内容相结合,综合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与诗歌创作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 诗歌审美能力 古典诗歌二次创作 现代诗     近几年,中学教改的呼声越来越高,教改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清楚,学生高中三年语文水平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老师多分析或少分析几篇课文,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