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教版教材中选取了王建的中秋咏月诗《十五夜望月》,其中用到了“乌鸦”这一独特的意象,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乌鸦”意象代表的涵义十分复杂,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古典诗词 乌鸦 意象 象征 意义
《十五夜望月》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中秋咏月诗,诗人王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为唐诗中中秋咏月的佳作。“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点明了望月的时间、地点、环境,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浮想联翩,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沾湿了桂花树吧?宁静的中秋夜带给读者唯美的想象。但是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提出一个问题:“在如此唯美的意境中,诗人为何会写到‘鸦’,这里的‘鸦’是乌鸦吗?乌鸦是不吉祥的鸟儿,会不会破坏美的意境?”的确,在我们现代人的思维中,乌鸦被认为是不祥之鸟。民间有谚语:“乌鸦叫,祸事到”。但是在古人心目中乌鸦也是不吉祥的鸟吗?我感觉到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值得引导学生探究一番。于是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然后布置了一道探究题,题目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乌鸦这一意象常有哪些含义?你认为《十五夜望月》中的鸦是不是乌鸦?如果是,它是哪种含义?”要求全班同学回家查阅《唐诗鉴赏辞典》或《唐诗三百首》,也可以上网查找。
几天后,课代表把学生查阅的资料交给我,我自己也到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汇总整理后发现古典诗歌中乌鸦的含义比较复杂,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乌鸦是吉祥鸟
乌鸦虽然外形丑陋,但是在唐代以前,乌鸦被视为吉祥之物,上古的占卜活动中最早用乌鸦占断,而且认为是吉祥的预兆。“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传说使乌鸦变成了神鸟,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传》:“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乌鸦的出现预示周朝的兴起。唐代人继承了前人的看法,如唐代诗人张籍在《乌夜啼引》中写道:“秦乌啼哑哑,夜啼长安吏人家。吏人得罪囚在狱,倾家卖产将自赎。少妇起听夜啼乌,知是官家有赦书。”诗中说的是长安一官吏获罪下狱,家人变卖家产准备营救,而乌鸦在这户人家啼叫,家人知道了“官家有赦书”,可见乌鸦是给这家带来喜讯,获罪的官吏能够出狱了。白居易的《答元郎中、杨员外喜乌见寄》写道“南宫鸳鸯地,何忽乌来止?故人锦帐郎,闻乌笑相视。疑乌报消息,望我归乡里。”白居易的友人看到乌鸦栖息在“南宫鸳鸯地”,则认为白居易将要回故乡,由此表明乌鸦的出现、啼叫表示离人即将团聚,乌鸦是前来通报喜讯的。可见乌鸦是吉祥的象征。
二、乌鸦是孝鸟
乌鸦因羽毛是黑色,最早叫“兹乌”,“兹”即黑色。儒家学说宣传子女孝敬父母的伦理道德,把?“兹乌”写成“慈乌”,把“慈”解释成“孝”。汉代《说文》曰“乌,孝鸟也。”所谓“孝”是指乌鸦的反哺,这种说法投合古人忠孝的心理,与儒家思想契合。西晋时期,李密谢绝朝廷征聘自己做官,所上的《陈情表》申述的理由是祖母年老,“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晋武帝就没有强迫他做官。白居易的《慈乌夜啼》写道“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乌鸦失去了母亲,一直悲伤地啼哭,不肯飞走,终年守候树林,表明了乌鸦的孝道。可见从汉至唐,乌鸦也是孝鸟的形象。因为乌鸦是孝鸟,所以唐代人以乌为神、敬乌奉乌的风气很盛行。如储光羲《田家即事》诗说:一位老农起早耕地,乌鸦绕着他飞,“群合乱啄噪,嗷嗷如道饥”。老农便将所带午饭“拨食与田乌”,自己竟“日暮空筐归”。
三、乌鸦寄托了相思、哀怨之情
唐诗中乌鸦的啼叫有时代表团圆,如果乌啼后不能团圆就使离人产生了许多相思、哀怨。这类诗歌中描写的对象通常为女性,如唐代诗人聂夷中的《相和歌辞·乌夜啼》,“众鸟各归枝,乌乌尔不栖。还应知妾恨,故向绿窗啼。”乌鸦似乎知道思妇的相思之苦,不愿栖息在枝头,而在窗外哀怨地啼叫。李白的《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描绘了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曛暗淡之时,成群的乌鸦从天边飞回,哑哑啼叫,使人惆怅,特别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乌鸦尚且知道回巢,远在天边的征夫何时才能归来?思妇只能独守空房,以泪洗面。而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三)》“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使乌鸦披上了哀怨的色彩:宫女怨恨自己不但不如同类人,而且不如异类的物——乌鸦。因为寒鸦能从昭阳殿上飞过,所以它们身上还带有昭阳日影,而自己深居长信,君王却从不一顾。美丑的对比、黑白的对照使宫女把强烈的怨愤倾泻到乌鸦上。
四、乌鸦带有兴亡盛衰的象征意义
在一些凭吊古迹的唐诗中往往有乌鸦的身影。如岑参的《山房春事二首》(其二)“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梁园是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是西汉的一个繁盛所在,而如今所见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夕照中乱鸦聒噪,极目远眺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乌鸦便具有了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象征意义。又如李白的《乌栖曲》写到:“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诗中勾画出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和宫中美人西施醉态朦胧的剪影。昏林暮鸦中的吴宫,使人们隐约感受到吴宫的幽暗气氛,联想到吴国日暮黄昏的没落趋势。而这种环境气氛,与吴王的纵情享乐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中的乌鸦就暗含乐极悲生的意蕴。许浑的《登洛阳城》凭吊洛阳城,“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洛阳是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隋朝后衰落,如今诗人所看到是暮云、寒雨、古堞、空壕、乌鸦,在这荒芜萧条的背景中,乌鸦的啼叫象征了古都的萧瑟、衰亡。
五、乌鸦是它本身
唐诗中有许多描写乌鸦的诗歌,把乌鸦当做自然界中一道风景线来描绘,如王建《乌夜啼》“庭树乌,尔何不向别处栖,夜夜夜半当户啼。家人把烛出洞户,惊栖失群飞落树。一飞直欲飞上天。回回不离旧栖处。未明重绕主人屋,欲下空中黑相触。风飘雨湿亦不移,君家树头多好枝。”描写了一群坚持栖息王建家的乌鸦。它们天天半夜啼叫,家人拿着蜡烛驱赶却怎么也赶不走。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写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描写了秋夜的寒冷、凄清,“月落”“江枫”“渔火”构成了一幅幽静、清冷的秋夜图,渲染了羁旅者的孤寂清寥的感受。因为月光的变化惊醒了乌鸦而发出啼叫,打破了秋夜的静寂,烘托出秋夜的寂静。诗中的乌鸦仅仅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鸟而已。
综上所述,我和全班学生一致认为《十五夜望月》中“树栖鸦”中的“鸦”就是乌鸦本身,也可以是泛指鸦鹊一类的鸟。诗中用乌鸦的栖宿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这种氛围有利于诗人凝神冥想,产生丰富的联想,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至于为何不说“树栖鹊”,是为了押韵,“鸦”与“花”“家”押同一韵。
我对这次探究进行了小结:对于古典诗歌中的乌鸦,我们不应只用凶吉的固定的思维来分析,应该把它当作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事物来分析,从而全面地把握乌鸦这一意象多元化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智堡中学。
【关键词】古典诗词 乌鸦 意象 象征 意义
《十五夜望月》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中秋咏月诗,诗人王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为唐诗中中秋咏月的佳作。“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点明了望月的时间、地点、环境,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浮想联翩,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沾湿了桂花树吧?宁静的中秋夜带给读者唯美的想象。但是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提出一个问题:“在如此唯美的意境中,诗人为何会写到‘鸦’,这里的‘鸦’是乌鸦吗?乌鸦是不吉祥的鸟儿,会不会破坏美的意境?”的确,在我们现代人的思维中,乌鸦被认为是不祥之鸟。民间有谚语:“乌鸦叫,祸事到”。但是在古人心目中乌鸦也是不吉祥的鸟吗?我感觉到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值得引导学生探究一番。于是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然后布置了一道探究题,题目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乌鸦这一意象常有哪些含义?你认为《十五夜望月》中的鸦是不是乌鸦?如果是,它是哪种含义?”要求全班同学回家查阅《唐诗鉴赏辞典》或《唐诗三百首》,也可以上网查找。
几天后,课代表把学生查阅的资料交给我,我自己也到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汇总整理后发现古典诗歌中乌鸦的含义比较复杂,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乌鸦是吉祥鸟
乌鸦虽然外形丑陋,但是在唐代以前,乌鸦被视为吉祥之物,上古的占卜活动中最早用乌鸦占断,而且认为是吉祥的预兆。“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传说使乌鸦变成了神鸟,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传》:“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乌鸦的出现预示周朝的兴起。唐代人继承了前人的看法,如唐代诗人张籍在《乌夜啼引》中写道:“秦乌啼哑哑,夜啼长安吏人家。吏人得罪囚在狱,倾家卖产将自赎。少妇起听夜啼乌,知是官家有赦书。”诗中说的是长安一官吏获罪下狱,家人变卖家产准备营救,而乌鸦在这户人家啼叫,家人知道了“官家有赦书”,可见乌鸦是给这家带来喜讯,获罪的官吏能够出狱了。白居易的《答元郎中、杨员外喜乌见寄》写道“南宫鸳鸯地,何忽乌来止?故人锦帐郎,闻乌笑相视。疑乌报消息,望我归乡里。”白居易的友人看到乌鸦栖息在“南宫鸳鸯地”,则认为白居易将要回故乡,由此表明乌鸦的出现、啼叫表示离人即将团聚,乌鸦是前来通报喜讯的。可见乌鸦是吉祥的象征。
二、乌鸦是孝鸟
乌鸦因羽毛是黑色,最早叫“兹乌”,“兹”即黑色。儒家学说宣传子女孝敬父母的伦理道德,把?“兹乌”写成“慈乌”,把“慈”解释成“孝”。汉代《说文》曰“乌,孝鸟也。”所谓“孝”是指乌鸦的反哺,这种说法投合古人忠孝的心理,与儒家思想契合。西晋时期,李密谢绝朝廷征聘自己做官,所上的《陈情表》申述的理由是祖母年老,“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晋武帝就没有强迫他做官。白居易的《慈乌夜啼》写道“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乌鸦失去了母亲,一直悲伤地啼哭,不肯飞走,终年守候树林,表明了乌鸦的孝道。可见从汉至唐,乌鸦也是孝鸟的形象。因为乌鸦是孝鸟,所以唐代人以乌为神、敬乌奉乌的风气很盛行。如储光羲《田家即事》诗说:一位老农起早耕地,乌鸦绕着他飞,“群合乱啄噪,嗷嗷如道饥”。老农便将所带午饭“拨食与田乌”,自己竟“日暮空筐归”。
三、乌鸦寄托了相思、哀怨之情
唐诗中乌鸦的啼叫有时代表团圆,如果乌啼后不能团圆就使离人产生了许多相思、哀怨。这类诗歌中描写的对象通常为女性,如唐代诗人聂夷中的《相和歌辞·乌夜啼》,“众鸟各归枝,乌乌尔不栖。还应知妾恨,故向绿窗啼。”乌鸦似乎知道思妇的相思之苦,不愿栖息在枝头,而在窗外哀怨地啼叫。李白的《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描绘了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曛暗淡之时,成群的乌鸦从天边飞回,哑哑啼叫,使人惆怅,特别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乌鸦尚且知道回巢,远在天边的征夫何时才能归来?思妇只能独守空房,以泪洗面。而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三)》“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使乌鸦披上了哀怨的色彩:宫女怨恨自己不但不如同类人,而且不如异类的物——乌鸦。因为寒鸦能从昭阳殿上飞过,所以它们身上还带有昭阳日影,而自己深居长信,君王却从不一顾。美丑的对比、黑白的对照使宫女把强烈的怨愤倾泻到乌鸦上。
四、乌鸦带有兴亡盛衰的象征意义
在一些凭吊古迹的唐诗中往往有乌鸦的身影。如岑参的《山房春事二首》(其二)“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梁园是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是西汉的一个繁盛所在,而如今所见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夕照中乱鸦聒噪,极目远眺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乌鸦便具有了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象征意义。又如李白的《乌栖曲》写到:“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诗中勾画出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和宫中美人西施醉态朦胧的剪影。昏林暮鸦中的吴宫,使人们隐约感受到吴宫的幽暗气氛,联想到吴国日暮黄昏的没落趋势。而这种环境气氛,与吴王的纵情享乐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中的乌鸦就暗含乐极悲生的意蕴。许浑的《登洛阳城》凭吊洛阳城,“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洛阳是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隋朝后衰落,如今诗人所看到是暮云、寒雨、古堞、空壕、乌鸦,在这荒芜萧条的背景中,乌鸦的啼叫象征了古都的萧瑟、衰亡。
五、乌鸦是它本身
唐诗中有许多描写乌鸦的诗歌,把乌鸦当做自然界中一道风景线来描绘,如王建《乌夜啼》“庭树乌,尔何不向别处栖,夜夜夜半当户啼。家人把烛出洞户,惊栖失群飞落树。一飞直欲飞上天。回回不离旧栖处。未明重绕主人屋,欲下空中黑相触。风飘雨湿亦不移,君家树头多好枝。”描写了一群坚持栖息王建家的乌鸦。它们天天半夜啼叫,家人拿着蜡烛驱赶却怎么也赶不走。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写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描写了秋夜的寒冷、凄清,“月落”“江枫”“渔火”构成了一幅幽静、清冷的秋夜图,渲染了羁旅者的孤寂清寥的感受。因为月光的变化惊醒了乌鸦而发出啼叫,打破了秋夜的静寂,烘托出秋夜的寂静。诗中的乌鸦仅仅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鸟而已。
综上所述,我和全班学生一致认为《十五夜望月》中“树栖鸦”中的“鸦”就是乌鸦本身,也可以是泛指鸦鹊一类的鸟。诗中用乌鸦的栖宿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这种氛围有利于诗人凝神冥想,产生丰富的联想,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至于为何不说“树栖鹊”,是为了押韵,“鸦”与“花”“家”押同一韵。
我对这次探究进行了小结:对于古典诗歌中的乌鸦,我们不应只用凶吉的固定的思维来分析,应该把它当作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事物来分析,从而全面地把握乌鸦这一意象多元化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智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