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困生人文底蕴发展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刍议

来源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xi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是提升学生人文底蕴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是促进学困生学业成绩提升的重要抓手。笔者在文章中提出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困生的人文底蕴的有效策略,即人文积淀培养,重在直观陈述;人文情怀培养,重在感悟反思;审美情趣培养,重在实践操作。
  关键词:学困生;人文底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所谓学困生,就是指在课程学习方面“由于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非智力因素的缺陷或不足而导致学业成绩低下的群体”。研究表明,高中语文学困生与学优生的最大差异就是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情绪监控能力不足。培养学困生的人文底蕴,对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及提升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与情绪监控能力,进而转化学困生是大有裨益的。
  一、阅读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
  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文化层面的两大重要素养。与数、理、化等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在人文底蕴素养的培养与实践上更具“先天”优势:在教学内容上多以语言文字等文本形式存在,而文本是勾连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的主要媒介;以文本作为主要教育媒介的阅读教学就是通过优秀语言文本来传递其中的人文底蕴。
  所谓人文底蕴,是指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以人文底蕴为培养内容的实践,也是以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作为培养要点面向全体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基于教育公平原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应借助文本大力培养学困生的人文底蕴,为他们早日“脱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阅读教学培养学困生人文底蕴的策略
  众所周知,语言中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基本要素均融在文本当中。学困生要想提升学业成绩,更应注重这些文本要素的学习。基于学困生人文底蕴发展的高中阅读教学实践,就是从文本要素出发,在实践中重点培养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核心素养。
  (一)人文积淀培养,重在直观陈述
  人文积淀,是指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当前,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阅读文本均为古今中外优秀的文本,是众多优秀人士的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明的良好展现。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积极挖掘文本所蕴藏的人文积淀。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選修《道士塔》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文本中提及的富含人文特色的重要地名、艺术品等。在弄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再充分利用文本所提及的中国古代雕塑与石刻文化遗迹“敦煌莫高窟”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来大力挖掘“文化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热爱,最终建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与理解。
  在人文积淀的培养策略上,由于人文知识、成果与认识方法等的“抽象性”,要多利用直接陈述、图表展示等直观传授的方法来加以培养。例如,在上述课文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古代石窟文化的图片、视频展示等,让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一步步习得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成果,进而发展与完善自己的人文内涵与修养。实践证明,直观的陈述能有效激发学困生沉于心底的文化自觉,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二)人文情怀培养,重在感悟反思
  人文情怀,是指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它与人文知识的差异在于:人文情怀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修养,不在语言文字表象中而是表象背后的“真相”。阅读教学中,在培养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学困生的人文情怀十分重要。如果说“人文积淀”培养重在“人文智商”的提升的话,那么“人文情怀”培养则重在“人文情商”的提升。时代与社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愈来愈高,一个人不仅要有扎实的人文知识,更要有包容世界的高尚的人文情怀。学困生常常因成绩不尽如人意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内心封闭,而内心情绪的不稳定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内心人文情怀的缺失。
  从人文知识到人文情怀,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更加抽象。在具体操作上,需要从直观陈述过渡到“亲身体验”,即采用反思、感悟等方法来引导学困生增强人文体验,从而提升人文情怀。例如,在教授粤教版必修五《鸿门宴》一文时,教师在讲解文本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感知文本内容,更要帮助学生去理解刘邦与项羽两大阵营里的人物形象,从而感知文本所带给人的思考,特别是对人性的思考。据此,可以设计一些课堂讨论话题,或是课后辩题,或是“课本剧演出”,来激发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的理解。通过亲身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兴衰成败,最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现实来反思人文情怀的珍贵性。与此类似,在教授《离骚》《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经典诗篇时,不妨设计一些辩题、诗歌情景再现、名家解读视频等环节,以增强学困生对古代优秀人物爱国观的理解,加强对人文情怀的关注。
  (三)审美情趣培养,重在实践操作
  审美情趣,是指发现美、欣赏美、表达美的意识、方法与能力。从人文知识到人文情怀再到审美情趣,学生的素养体系在逐步完善,素养层级在逐步提升。如果说人文知识侧重“记忆”、人文情怀侧重“体验”,那么审美情趣则侧重“锻炼”,即强调“过程性”。因为审美、审丑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并且与审美对象紧密相关。相对人文知识、人文情怀的不足,学困生在审美情趣方面的不足表现更为突出。面对学困生,教师在培养审美情趣时虽然费神,但意义非常重大。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困生的审美情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优美的汉字书写
  在有语言文字的国度,本国文字的书写都可以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中国汉字艺术源远流长,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优美的书写让人赏心悦目。通过富有笔画、线条美的文字书写,长期的训练与积累,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自身的书写审美意识与能力,还可以使学生产生对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从而产生对民族文字的认知兴趣。
  2. 丰富的词汇表达
  不同的文体词汇、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文化审美内涵。汉语词汇成千上万,运用不同的词汇形式、词汇色彩等可以表达不同的审美内涵。例如,汉语诗歌与抒情散文就具有极强的语言特色,呈现出与他国语言不同的审美内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体词汇色彩来加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多样的辞格运用
  中国语言文本特别是经典文本,往往富有语言修辞之美。正因为这些修辞,才使得文本有了更多的鉴赏价值。就诗歌来说,表达技巧就有表达方式的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章法等的区分。充分挖掘阅读文本的修辞特点,引导学困生鉴赏修辞之美,无疑可以提升其人文内涵。例如,学习中国古代比较经典的三篇描绘音乐的诗歌佳作:《琵琶行》(白居易)、《李凭箜篌引》(李贺)、《听颖师弹琴》(韩愈),教师可以让学生挑出文本中描绘音乐艺术的优美句子,特别是带有修辞格的句子,让学生认真品味,从中感受语言在描绘音乐上的巨大魔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兴趣。此外,还可以通过反复吟咏对比三首诗篇,让学生从作品语言形式美逐渐渗透到作品内部,进一步体会深刻的人文内涵启示。这些都不失为阅读文本挖掘修辞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好途径。
  参考文献:
  [1]林宇.“学困生”概念之厘定[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2]杨志刚,凌玲,徐伙珍.高中语文学困生与学优生学习策略差异的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其他文献
最近,省水利厅结合浙江实际,提出了2008-2009年度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目标任务为:发动全社会力量,多层次、多渠道筹集水利资金100亿元。冬春修期间完成水利
本次实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超市选址新思路,弥补了传统选址方法中的不足,为业态选址决策提供了科学直观的信息.在本次实验中通过对影响超市选址的四个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整
笔者藏有一方清代乾隆年间留下的匾额,虽时隔两百多年,原有的金漆已剥落无存,失去了耀眼的光彩.但匾额上镌刻的四个颇具神韵的榜书大字却历历在目,甚至连右边“赐进士第奉政
皖江城市带是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重点发展区域,随着城镇化不断地推进与深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其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土地荒废,农村留守人口老龄化,乡镇企业无人
什么样的人心理更健康呢?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那些最成功的科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书画家等是心理最健康的人.而且他们经常具有共同的感受:高峰体
热卷箱卷取带钢是一道中间工艺,此工艺是将从粗轧机过来的高速中间坯卷成带卷,然后再开卷将中间坯以低速送入精轧机组.所有热轧带材,从薄软的超低碳钢和硅钢到高强度低合金钢
一、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情况简介rn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位于县域东部, 省道226桃源大道中段,全乡共有以维回新村为主的6个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其中维吾尔族7883人、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导入,能使教师敲好课堂教学的第一锤,唤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事业单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事业单位发展的过程中,党群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仅可以使全体员工形成统一
摘 要 为了贯彻我国宪法规定的 “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以及 “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中医药法》应运而生。本文在介绍《中医药法》立法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中医药法》的内容逻辑并进行亮点解读,最后总结与展望《中医药法》为中医药事业提供了契机与保障,但仍有许多细则需要制定和完善。  关键词 《中医药法》 中医药 服务 中药 保障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医药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