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巧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营造氛围,让学生活跃思维;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巧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等都是经实践检验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兴趣;情境;思维;创新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学生的兴趣从何而来?创设恰当的情境不失为一种良方。好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好的教学情境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想象,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行为;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实际,有更多的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去营造一个宽松和睦、让学生勇于争辩、勇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并能对其微小的创造力表示赞赏,让学生活跃思维,“一吐为快”。如教学《燕子专列》,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政府号召居民拯救燕子时,让学生当电台主持人、记者,呼吁居民救助燕子;在感受小贝蒂一心救燕子时,让学生看图说说贝蒂的动作、神情,想象她说的话;在送燕子的站台上,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车厢里的一只幸福的小燕子,你想对送行的人说些什么?如果你是送行的居民,你又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这些情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课文中,感受到人和动物间的美好情意,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又拓展了文本,培养了学生创新的兴趣。
二、以多媒体创设情境,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法,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创建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兴趣,引起联想想象,产生创新的“灵感”。教学《安塞腰鼓》时,我从网上下载了陕北地区腰鼓表演的视频,并在课堂上放映出来,那雄浑的鼓声、飞扬的流苏、漫天的黄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以问题巧设情境,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问题是创新之源,怀疑是创新之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
(1)变序设疑,启发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说明白点,就是将思路反过来。逆向思维是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在逆向思维过程中,往往灵光一闪而发现了真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甚至可以说,逆向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之一。
(2)拓展时空 ,训练发散思维。“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客观事物具有多面性的特征,即使是同一事物也具有多个侧面,因此我们的思维也必须发散开来,与之相适应。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应该重视发散思维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认识之果,获取创造的能力。有位教师教学《曹冲称象》,他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曹冲称象的妙法后,提出“谁能想出比曹冲更好的办法”这个发散性问题。经过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岸上有那么多士兵,为何不叫士兵上船,而是叫人搬石头,太麻烦太累了!”一语惊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了。
(3)展开想象, 引导求异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不懈地诱导学生从已有知识、方法联想到与之相似、接近的知识、方法,把学生的求知欲与思考引向新的领域,使学生逐步形成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意识,诱导学生离开原有的思维轨道,联想到别的思维方式,实现求异思维。
四、加强实践活动,搭建学生创新的平台
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处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社会性特别突出。必须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回归到社会中,回归到生活当中。很多语文教育专家提出“大语文”的教育观念,其实质就是强调社会环境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制约和影响。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就的专家、学者的共同体会。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语文,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地锻炼,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还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作者单位:安徽省蒙城县城关镇第三小学)
关键词:兴趣;情境;思维;创新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学生的兴趣从何而来?创设恰当的情境不失为一种良方。好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好的教学情境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想象,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行为;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实际,有更多的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去营造一个宽松和睦、让学生勇于争辩、勇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并能对其微小的创造力表示赞赏,让学生活跃思维,“一吐为快”。如教学《燕子专列》,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政府号召居民拯救燕子时,让学生当电台主持人、记者,呼吁居民救助燕子;在感受小贝蒂一心救燕子时,让学生看图说说贝蒂的动作、神情,想象她说的话;在送燕子的站台上,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车厢里的一只幸福的小燕子,你想对送行的人说些什么?如果你是送行的居民,你又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这些情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课文中,感受到人和动物间的美好情意,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又拓展了文本,培养了学生创新的兴趣。
二、以多媒体创设情境,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法,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创建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兴趣,引起联想想象,产生创新的“灵感”。教学《安塞腰鼓》时,我从网上下载了陕北地区腰鼓表演的视频,并在课堂上放映出来,那雄浑的鼓声、飞扬的流苏、漫天的黄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以问题巧设情境,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问题是创新之源,怀疑是创新之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
(1)变序设疑,启发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说明白点,就是将思路反过来。逆向思维是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在逆向思维过程中,往往灵光一闪而发现了真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甚至可以说,逆向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之一。
(2)拓展时空 ,训练发散思维。“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客观事物具有多面性的特征,即使是同一事物也具有多个侧面,因此我们的思维也必须发散开来,与之相适应。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应该重视发散思维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认识之果,获取创造的能力。有位教师教学《曹冲称象》,他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曹冲称象的妙法后,提出“谁能想出比曹冲更好的办法”这个发散性问题。经过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岸上有那么多士兵,为何不叫士兵上船,而是叫人搬石头,太麻烦太累了!”一语惊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了。
(3)展开想象, 引导求异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不懈地诱导学生从已有知识、方法联想到与之相似、接近的知识、方法,把学生的求知欲与思考引向新的领域,使学生逐步形成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意识,诱导学生离开原有的思维轨道,联想到别的思维方式,实现求异思维。
四、加强实践活动,搭建学生创新的平台
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处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社会性特别突出。必须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回归到社会中,回归到生活当中。很多语文教育专家提出“大语文”的教育观念,其实质就是强调社会环境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制约和影响。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就的专家、学者的共同体会。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语文,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地锻炼,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还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作者单位:安徽省蒙城县城关镇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