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座卫星信道数字化地震台网落成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c8356341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我国第一座卫星信道数字化地震观测台网各配套仪器的性能,使用环境及整套系统的运行情况和目前在地震观测中所起的作用,作者展望了该系统的发展前景及其对我国地震观测事业的影响。
其他文献
文章简要地介了随机振现象的理论、特点及其在地震学研究中可能的应用前景。对开阔研究人中同的思路会有所帮助。
本报告是日本学术会议1997年4月25日发表的。京都大学尾池先生将报告作为稿件投到本刊编辑委员会(指《日本地震学会新闻通讯》编辑委员会——译注)。由于全文长达81页,不可能全文刊载,故只
1998年第二季度,全球地震活动为中等水平。6级以上地震频度不高。美洲地震活动无新的活跃迹象。琉球海槽发生7级地震。西南太平洋岛弧地震强度不高,最高震级为6.5。亚欧带地震仍有继发性活动。南大西洋洋脊发生4次5~6级地震。
本文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地震预报的有关策略问题。
文章介绍了亚美尼亚地震观测的现状,描述了亚美尼亚及其邻国的地震活动性。文章证明亚美尼亚高地的地震活动受控于欧亚和阿拉伯岩石圈板块。文章还介绍了现有的地震台网(包括使
近来洛杉矶电视、广播和报纸的新闻报道涉及到了所谓的南加州“缺震”(earthquakedeficit)问题。这一问题最初出现在由南加州地震中心(SCEC)出版、由加州地震概率工作小组编写的1995年技术报告中。首先应该
最近地震学界发表了一些有关地震可预报性的争论性的文章。这种强烈的争论是可以理解的,之所以产生这种争论是因为我们目前对地震不能作出预报和地震预报会对社会具有潜在的重要性。预报地震的困难一方面在于地震和地震波的固有特征,另一方面在于我们对地震过程理解不完...
国家地震局科技文献合理布局课题组在详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出国家地震局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地震系统文献资源合理的布局和资源共享方案。
1995年全球地震活动达到世纪之交强烈活动期的第一个峰值,全年有三个季度各出现两次巨大浅源地震。全球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41交,超过1994年,全球各大地震带同时活跃,大洋岛弧地震带的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