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宿(电影文学剧本)

来源 :陕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66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梗概:故事从今日照金的一块墓碑说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山西汾西堡子庙村七十五岁的郭黄娇老太太临终嘱托继子王德兴,为失踪半个多世纪的伯父做个米面人,同她一起下葬。王德兴未同意,从此开始了寻找可能还活着的伯父王玉玺的漫漫长路。早年,当小学教师的伯父十六岁与伯母结婚,生下一女俊良,伯父因不受富人欺辱离家出走,过黄河到军阀部队当兵,后参加起义,投奔红军陕甘游击队南下照金,却与家人没有音讯。女儿俊良出嫁,参加了妇女组织,支前抗日,身怀六甲,被日本人杀害。过继于苦命伯母的侄子王德兴,多年来四处打听伯父下落,为实现遗嘱诺言,继续寻找。1986年,陕甘边区党史研究人员,为落实曾任红军游击队总指挥、照金根据地主要创建人之一的李妙斋的原籍,辗转来到汾西堡子庙村,从而揭开了此人神秘的身世。李妙斋在照金屡立战功,早于1933年在薛家寨保卫战中牺牲,群众捐出棺木掩埋。1994年,王德兴前往照金为伯父迁葬被拒,带回墓碑前一把土,放在父母坟前。2003年,汾西县人民英雄纪念碑补上了王玉玺的名字。
  1、照金镇
  2013年。
  游客络绎不绝,参观纪念馆,游览风情小镇。
  一群来自山西汾西的孩子,寻访一位先辈烈士的墓碑。
  2、李妙斋烈士墓碑前
  孩子们献花,宣誓。
  众多孩子们和游客瞻仰怀念先烈。
  3、山西汾西县堡子庙村
  1978年夏。
  一位叫郭黄娇的七十五岁的老太太生命已临近终点。
  她孤苦一生,似乎断定,离家失踪半个多世纪的丈夫已不在人世,拉着过继于门下的侄子王德兴的手说,你在伯母走后,能为伯父捏个“米面人”,修个小棺材,和她一起下葬。
  王德兴没有同意,他说,根据年龄判断,伯父有可能还活着,还是等有了确切消息再说。
  他跪在伯母病榻前发誓,我还会继续寻找伯父下落。郭黄娇带着遗憾闭上了双眼。
  她的丈夫王玉玺的身世之谜由此渐渐揭开。
  4、堡子庙村
  1911年。
  王玉玺家境贫寒,弟兄三人中,王玉玺排行老大。民国初年,村里成立了义学,教师费用由村里负担,他得以在九岁时进校读书。
  由于缺乏安全保障,當地兴起习武风气,他便在读书之余,和本村二十多名青少年一起拜师习拳。
  5、佃坪小学
  王玉玺在舅父资助下读完高小后,为养家糊口,当了小学教师,受到有钱人排挤,丢掉了饭碗,忍气回家务农。
  6、堡子庙村
  1919年。
  十六岁的王玉玺与邻村柏叶头村郭黄娇结婚。
  两年后生下一女,取名王俊良。
  有一天,是店头村逢庙会唱戏的日子。村里每逢唱戏,戏台下总摆有几排长凳,供村里有地位和名望者看戏专用,做过教书先生的王玉玺,也被勉强列入受邀之列。
  他屁股还没坐稳,便有富家子弟从后一脚踹翻凳子,他毫无提防,重重地摔在地上。
  受此欺侮,他萌生另寻出路之意。
  王玉玺辞别家人,远走他乡。
  7、黄河渡口
  王玉玺乘木船渡过黄河。
  随一位士兵前往军阀部队当兵。
  8、堡子庙村
  1929年春。
  妻女和两位老人念叨,四处打听王玉玺的下落。
  村里收到一封奇怪的来信,信封上写着“山西省汾西县堡子庙村,此人不在家,请拆示为转。”
  村里几个识字人拆开后,看到信中内容十分简单,无非是问候大人、妻子、女儿好,问候弟弟们好。而落款人“王志宪”何许人也,村里并无人知道。
  有人认出,此信似是王玉玺笔迹,于是将信交给其父。
  老人思子心切,当即打发次子王玉应按信封上所写地址前往陕西,寻找王玉玺。
  9、陕西关中某镇
  王玉应抵达陕西后,果然见到了在邓宝珊部当警卫营营长化名王志宪的王玉玺。
  10、堡子庙村
  王玉应带回的消息,让家人们多少得到了一些安慰。
  但此后,王家人便再也没有得到过王玉玺一丝确切的音讯。
  妻子郭黄娇与王玉玺同岁。丈夫离开后,她和女儿便在公公主张下,随三弟一家一起生活。
  虽然丈夫多年无信,但这位痴情的女子,始终坚信他还活着,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等待着王玉玺回家的那一天。
  然而不久,她等到的却是女儿的离世。
  11、马沟村
  1936年。
  王玉玺的女儿王俊良生得眉清目秀,聪慧要强。
  十八岁的王俊良嫁至本地马沟村,公公亦是开明人士。王俊良经赵立德、韩向黎介绍,参加了牺盟会,在妇儿工作团工作,活动于县城周边,写标语、散传单、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救国。
  12、龙门洼村
  1939年。
  日军侵占汾西县城后,抗日民主政府转移到龙门洼村,决定让牺盟会在东角村举办一期训练班,妇救会成员由王俊良负责。
  参加训练的除革命青年与妇女干部三十多人外,还有游击十二团部分部队、五区机关与训练人员。
  这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一股日军自东向西,从东角村对面山上向蒲县方向行进。
  游击十二团布置了兵力警戒,后误认为日军不过是途经此处,放松了警惕,没有及时转移。
  不料当夜,日军便在奸细带领下,包围了东角村。
  从睡梦中惊醒的训练班成员,一面抵抗一面突围,部分妇救会成员经楼门台阶攀上窑顶,成功突围。
  身怀有孕的王俊良最终没能逃出,惨死在日军刺刀下。
  据原游击十二团干部、南下解放时为马尔康县县委书记周庆华撰文回忆,次日黎明,他们再到牺盟会驻地时,看到门外几步远的地方,躺着县妇救会负责人王俊良的尸体。上衣被扯去,从腹部到大腿处被捅了好多刀,浑身是血,地上血迹斑斑,双手也布满了刀伤,显然是与敌人进行过殊死搏斗后英勇牺牲的。   13、堡子庙村
  女儿的牺牲,对三十六岁的郭黄娇来说,是人生中又一次沉重打击。
  之后,她的身体状况渐不如从前,但因心存痴情与希望,她仍顽强地活着,期望丈夫有朝一日能回家,与她团圆。
  侄子王德兴出生于堂姐王俊良牺牲次年,其祖父考虑郭黄娇的难处,为了安慰她,也为她晚年着想,便与王德兴的父母商量,将其过继给大伯母郭黄娇为养子。
  14、堡子庙村
  1962年。
  一天,已是五十九岁的郭黄娇突然痛哭起来,并不说明原因。
  二十二岁的王德兴猜测,伯母大概原以为三弟夫妇还可以再生几个孩子,不料却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考虑到自己晚年孤苦无依,心里不免伤感。
  王德兴当着自己父母的面向伯母表态,我可以一子顶两门,一定把您养老送终,同时还会继续想办法寻找伯父下落。
  又请一位下乡干部作证,达成协议。
  15、汾西县城招待所
  1966年。
  王德兴在本村任村干部,有机会外出,到县城开会。
  这时,他遇到一人打听其伯父下落,并告诉他,王玉玺在徐海东十五军团七十五师任政委。
  得到这个信息后,王德兴筹备了三百二十元钱,到民政局开介绍信后,动身前往北京寻找徐海东。
  16、北京
  王德兴到北京后,却得知徐将军已受到批判,不能接见。
  经过五十多天寻访,王德兴终于见到了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陈先瑞,提供了十九位有可能知道王玉玺下落的革命前辈姓名地址。
  17、堡子庙村
  王德兴返回家中后,依名单一一去信。
  陆续收到韩先楚将军等十三人的回信,但均无结果。
  1978年。
  七十五岁的郭黄娇离世,王德兴发誓还会继续寻找伯父下落。
  18、堡子庙村
  1986年。
  冬天,王德兴的家中来了两位从甘肃平凉远道而来的客人。
  来人说,为了写好党史,查找当年在陕西耀县照金生活和战斗过的陕甘游击队总指挥李妙斋的家世,他们已经花去了上萬元。
  一年前,他们在陕西潼关调查时,找到一位曾和李妙斋一起闹过革命的老人。
  据这位老人回忆,李妙斋此人原本姓王,是山西人,具体县名记不大清,但肯定有个“汾”字。据此线索,他们曾专程前往山西汾阳县查找,没有任何收获。之后经人提醒,又来到汾西县。由于此前王德兴曾多次委托县党史办代为留意伯父下落,听说此事后,县党史办负责人当即建议来人前去王德兴家中查问。
  王德兴向来人如实介绍了他所知道的伯父王玉玺的情况,但根据他提供的内容,来人仍无法确定王玉玺是否就是李妙斋。
  在寻访中,来人又找到当地的马俊德老人。
  马老回忆起,当年王家曾收到一封落款“王志宪”的信。来人听后眼睛一亮,李妙斋也有一个化名叫作王志宪。二人向王德兴索要王玉玺的照片后,前往陕北。
  19、延安
  七八天后,平凉党史办人员发电报给汾西,称在陕北党史资料和幸存的老战友中得到最后证实,李妙斋就是王玉玺。
  同时,他们传达给王德兴一个信息:李妙斋已于1933年10月在保卫照金薛家寨的战斗中壮烈牺牲,请王德兴向当地民政部门落实。
  20、耀县
  同年10月起,为了核实这一信息,王德兴曾先后四次前往陕西。
  他前往耀县民政局时,带了伯父王玉玺青年时期的照片,请当地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辨认。
  老人们看后纷纷表示,这就是当年和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一起创建照金根据地群众领袖李妙斋。
  21、黄河边
  闪回:1927年。
  冬天,王玉玺化名王志宪,乘木船渡过黄河,到陕北驻军高双成部任连事务长。
  22、平凉-兰州
  1928年。
  王玉玺经马济仁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兵运工作,担任李亚军团一营营长、邓宝珊部警卫营营长。
  去平凉接枪返兰州途中,和李艮等共产党员组织蒿店兵变,拉出二十六人,成立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七支队任队长。
  23、南梁
  王玉玺化装成脚夫到陕甘边,参加了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陕甘游击队,化名李妙斋。
  24、照金镇
  1932年。
  奉谢子长、刘志丹之命,李妙斋具体联络了照金镇铁匠铺的何其来,掌握敌情。
  正月十五,李妙斋作为先头部队潜入照金,引导谢、刘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一次涉足照金,袭击了当地民团,开始建立照金根据地。
  25、芋园
  主力部队北上后,李妙斋扮作木匠,住进照金芋园村逃荒到这里的山西老乡家中,秘密建立农会,成立游击队,制造长矛大刀,展开游击战。
  26、庙湾
  奉刘志丹命,李妙斋潜入敌夏玉山民团谈判。
  27、香山寺
  李妙斋迎接红二十六军到达照金,参与香山寺分粮。
  28、庙湾
  参加庙湾之战打响。
  李妙斋组织群众护送红军伤员。
  带红军伤员,躲避敌人搜索。
  29、薛家寨
  李妙斋领导组织薛家寨的修造工程,建立红军医院、修械所等红军后勤基地和苏维埃政府驻地。
  30、照金山区
  李妙斋与习仲勋、周冬至等建立农村政权,分粮分地,扩大照金革命武装,担任了陕甘边红军游击队总指挥。
  一次,一个游击队队长和一个地主相互勾结,收了地主的好处,就经常为其通风报信,致使几名游击队队员牺牲。
  李妙斋掌握了确凿证据后,笑嘻嘻地走到这位队长身边。   正当这位队长心虚发怔时,李妙斋手起刀落,杀死了这个革命队伍里的败类。
  31、芋园
  这天,看着一位伪保长进了乡长段金财家,李妙斋正隐藏在乡长段金财里屋的门后,准备伺机干掉这个保长。
  伪保长是照金的一个铁匠,在国民党五一一团孙友仁攻进照金时被指定为保长。五一一团驻扎在街道后,这位铁匠为国民党部队安排了食宿,为虎作伥。
  这个保长进门后,却把孙友仁部队遗落的六十九发子弹和三颗手榴弹交给了乡长段金财。李妙斋看见后,立刻改变了想法。
  当他了解到这位铁匠群众基础很好,只是无奈被国民党指定为保长的实情后,李妙斋和他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流,让其利用其合法身份,做对人民有利的事。
  32、大崖子
  照金大崖子有一个翟家女人,姿色较好,对李妙斋很有好感。
  她平日里喜欢请李妙斋到家里吃饭,李妙斋也不太推诿。这个女人在吃饭时,向李妙斋透露一些国民党五一一团的情报。利用这些情报,游击队也打了好几次胜仗。因而,慢慢的,翟家女人和李妙斋就有了比较亲密的关系。
  但这个翟家女人又同时和五一一团团长孙友仁有染,也把红军的一些情报无意间透露给了敌方,使红军游击队也蒙受了不小的损失。
  李妙斋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有一天就来到了翟家。
  当翟家女人亲昵地迎上来后,李妙斋突然拔出了手枪。
  翟家女人还娇滴滴地说:“你打,你打!”
  李妙斋严肃地说:“你向房后面走。”
  当翟家女人撒着娇走到房后空地时,李妙斋已举起手枪,枪毙了这个脚踩两只船的风骚女人。
  33、薛家寨
  陕甘边特委和游击队总指挥部在开会。
  李妙斋过于注重绿林义气,对宁老八这一土匪习性难改的投机分子,义气用事。宁老八因强奸妇女,被镇压。
  但对陈克敏却过于信任。陈克敏在陕甘游击队时,就曾叛变并将特务队长程双印打死,叛变投敌。当革命形势较好时,他又来投机革命,李妙斋将其收编为三支队,让其驻守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龙家寨。
  陈克敏匪性不改,被雷天一的美人计和高官厚禄所吸引,又一次叛变革命并参加反动民团,与红军对峙。
  为此,陕甘边区特委让黄子文代替李妙斋,担任游击队总指挥。后复职。
  34、西安
  1933年报载:“蒋介石再电邵力子杨虎城肃清薛家寨残匪”。
  35、薛家寨
  李妙斋带领游击队主力转到高山槐、老爷岭一带与敌作战,以减轻薛家寨大本营的压力。
  1933年9月21日清早,国民党地方民团近千人,乘红军主力北上外线作战之机,四面偷袭照金根据的指挥机关所在地薛家寨。
  寨子上只留有一个政治保卫队,剩下的是修械所、红军医院、被服厂的工人、医护人员等。
  他们纷纷拿起武器,自动到各个哨位阻击敌人。
  虽然敌人攻势凶猛,但守寨人员毫不示弱,用自制的麻辫手榴弹、土地雷,将敌人打得鬼哭狼嚎,尸横遍野。
  酣战中,山风骤起,乌云密布,大雨滂沱。红军冒雨杀敌,越战越勇,敌军畏缩不前,人心涣散。
  李妙斋、张秀山得知敌人进犯薛家寨的消息,立即带队伍赶回投入战斗。
  在绣房沟打了一仗,把敌人赶下了河,打退了进犯之敌。
  这时,忽然听到寨上枪声大作,守寨人员大喊让游击队主力上寨增援。
  李妙斋冒着滂沱大雨上寨后,发现敌人大部分已经逃到了金刚庙。
  他立即命令部队散开,以加强各个哨位的阻击能力,战斗进行了整整一天,敌人见强攻未成,便开始溃退。
  田德发和李妙斋在一起,警卫员武功在西边,李妙斋在东边。
  李妙斋见山下只有七八个敌人,大部分朝南跑了,就大喊一声“世荣集合,快打敌人!”
  他准备组织队员乘胜追击,和警卫员武功走出北哨门的堞墙。
  李妙斋刚要吹响哨子集合部队时,却被埋伏在树林里的柳林民团萧振山部的几个射手的冷枪打中。
  先打死了武功,接着李妙斋中弹牺牲,倒在了距后哨門一二百米的一号寨子北坡的桦树峁上。
  英雄的魂魄,终是皈依在了他亲手建立和巩固的薛家寨上。
  36、黑田峪
  李妙斋牺牲后,黑田峪群众祁振海家自愿捐出了两口棺材。
  37、薛家寨
  由杨生财和冯夏、冯劳、李福奎几个人,把李妙斋和他的警卫员武功掩埋在一号寨洞北面的山坡上,李在左,武在右。
  38、薛家寨
  敌人占领了薛家寨,疯狂残忍地扒开了李妙斋和武功的坟墓。
  棺林露在外边,风吹雨打。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杨玉财等群众偷偷上寨,把被敌人破坏的李妙斋和武功的坟墓又重新修好。
  39、平凉-山西-陕西
  1986年。
  李妙斋其人的身世谜团,直到多年后才被解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为了查证当年陕甘游击队总指挥、照金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妙斋的籍贯,甘肃平凉党史部门遣人四处寻找,却没有结果;
  1986年,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来到王玉玺的侄子王德兴家中。
  英雄离世五十三年之后,留在身后的李妙斋身世之谜和王玉玺失踪之谜,才渐渐解开。
  在王德兴手中,保存着一张王玉玺读书时与他人合拍的照片。
  不及一张普通邮票大的照片上,青年时代的王玉玺头戴瓜皮小帽,眉目间透出几分英武之气。
  40、照金
  年复一年,每到李妙斋忌日,照金孩子和群众自发前去为烈士扫墓,表达对英雄的哀思和怀念。
  41、汾西堡子庙村
  1994年。
  王德兴的父亲去世。安葬父亲后,他遵从伯母遗愿,前往陕西商量伯父迁葬事宜。
  42、耀县民政局
  王德兴的愿望,遭到婉言拒绝。
  烈士的故乡与第二故乡之争,双方争执不下。
  43、照金李妙斋墓碑前
  先烈墓碑周围,鲜花如锦。
  无奈,王德兴在伯父王玉玺的坟前号啕大哭,长跪不起。
  耀县民政局人员在一旁劝慰。
  他抓了坟头上的一把土,用一片粗布包好。
  44、汾西堡子庙村
  伯母坟前。
  王德兴把粗布包打开,将亲自伯父李妙斋坟上的一把土,放在伯母坟前。
  坟头小草,被风雨吹动。
  45、汾西纪念碑广场
  2003年。
  汾西县修建起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各个革命时期英勇牺牲的汾西烈士数百人。
  王德兴闻讯前来,但找来找去,惟独没有伯父王玉玺的名字。
  王德兴找到民政局,工作人员承认是工作失误所致,并承诺“以后补上”。
  “王玉玺”三字终于补上了。
  46、照金
  幽谷回声:王玉玺……李妙斋……
  2014.2.14初稿
  2019.7.07修订
  作者简介:和谷,陕西铜川人,当代作家,出版《和谷文集》6卷。
其他文献
步出国门———从“绥芬河”到“格罗捷科沃”  时在2010年9月中旬,这是我第二次来东北,先前像沈阳、哈尔滨、牡丹江这些地方已经去过,因而此行,便有一个新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目的地———海参崴。这将是我第一次持着护照走出国门。而且,是一道之于中国人的特殊国门,亲切、好奇、兴奋、悬念、期待、忐忑、痛楚,复杂的情感难以形容。  我们是一个百余人的旅游团队,经过了出境前必要的常识培训,又兑换了必须的俄币卢布
期刊
江心屿  “我曾把完整的镜子打碎”  像站在岸边的绿树,看它伤心不已  时间不曾禁锢它们,放一条生路  奔入大海,那个接纳我的地方  它们是一艘艘,自由行驶的岛屿  在阳光下,拖动薄薄的雾气  月光  那个装满积木的盒子,就扔在枕边  有把钥匙,藏在深夜的门槛底下  梦呓之人喜欢偷偷找到它,独自打开  那个万籁俱寂的盒子,铺开洁净的床单  然后一件一件把真实,摆在月光里  慢的乘船先走了,剩下的,
期刊
1979年,董刚出生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经之乡合阳。他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现为西安市东方中学高中教师。  他是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渭南作家協会会员,《当代精英文学》小说、散文栏目主编,秦川文学院、《家乡》杂志签约作家,宝鸡文理学院校友会文学俱乐部负责人。  董刚早期以著名作家红柯、王磊为榜样,于2001年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他以极大的热情抒写人生,并在网易开设博客。与作家晚风、王玥珺
期刊
春四爷祭  春四爷生在高石一寻常农家。兄弟五人,他居中排行老四,不用担沉,也不特别受父母宠爱。他从长到五尺高即去垅间扶犁,园中灌粪,肩挑车推着赶集卖菜。斯地尚武,农作闲暇时,他也跟着刀客游侠习枪弄棒。由于他格外用心,武艺略高同学者一筹。  民元以后,局势并未安定下来。摇荡骚动的时气,迫使要立足社会的年轻人,只有抱团结伙才得不受欺凌。春四爷于民十年,与本村一伙同龄人烧香拜把、义结金兰,号称十三太保。
期刊
子时起萌  起始。孳息,月色浓郁。垂帘  有别于诵吟的诗歌  画像被一次次搬迁  在乡村的后山,梵音中惊现石头  对峙之后,原念骤生  鹰的锐利之呖,缭起萌动的阳气  祈祷?剔骨?“将十八楼卖笑的鸟隐藏”  取下缝隙、扁尖的楚痛  触动的癔症从怨恨的闺房奔出  还谈不上感受,酥痒沿三焦而上  从脊椎上跨过石器、瓦罐、打击乐、鼓点……  欲望相互走近  农具呢,我们在月下的竹园里行走  稼穑入梦,暗
期刊
无论一个作家将短篇小说写到如何程度,走的什么路子,我思忖,无一例外他们一定都读过莫泊桑、契诃夫和鲁迅的短篇小说。吾亦是。只不过,往后每个人风格定下来后,就都有了自己的选择,喜欢谁或者不喜欢谁,也都不足为怪。事实上,在卡夫卡、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和巴别尔之外,我最喜欢的却是科塔萨尔,虽然他们各自的风格都在我的短篇小说中有迹可循。  之所以如此,我想跟我学生时代的暑假或者寒假阅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关
期刊
羊父的中篇小说《大戏》一如其以前的作品,叙事堂皇迷离,内蕴丰富深刻。这部小说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性,是一部具有自己个性风格的很好的作品。据作者言,这部作品的原型形象是自己的祖母,但作者在文学叙事中进行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处理,以“究天人之際”的胸怀,在更为广阔的情感和思想视野对祖母这一形象进行书写,在天地之间无限的意义空间对生活、生命的价值进行探讨和思考,写出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史诗。
期刊
1  父亲是个内敛的人,平素极少外露感情。记忆中,家里家外,父亲多半只是一个忠厚的倾听者,吧嗒着那杆随身半生的旱烟管,入耳时呵呵一笑,不中听,就只耷着眼皮,让烟雾半遮住自个儿的表情。  而今细想,这多半与父亲的身世有关。  父亲弟兄六人,排行老五,出生于1925年。这一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云南发生7.1级大地震,死伤万余人;段祺瑞政府与法国签订协议,偿还“辛丑条约”赔款;上海发生震惊世界的“五卅
期刊
《麦田里的守望者》里有这样的一段话: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你感奋不已。  我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和最亲的人的相处是否自然有趣,是否温暖可亲。事实上,我观察得越多,失落也越多。无论是我和亲人的相处模式,还是我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和亲人的相处,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冷漠
期刊
诗的意义与意思  诗可分两类,有意义的诗与有意思的诗。举个例子。于小韦的《火车》:  旷地里的那列火车  不断向前  它走着  像一列火车那样  再看一首关于火车的诗:  去什么地方呢?这么晚了,  美丽的火车,孤独的火车?  凄苦是你汽笛的声音,  令人记起了许多事情。  为什么我不该挥舞手巾呢?  乘客多少都跟我有亲。  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  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这是余光中翻译的、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