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钱穆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198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8月30日,接到从台北传来的噩耗,得知家父钱穆先生9时许在家中谢世,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我1984年与父亲在香港会面以后,总希望有朝一日能侍奉左右,聆听教诲,尽人子之责,但这样的日子永远不会再有了。
  父亲一生为学不厌,诲人不倦,著有《先秦诸子系年》等书70余种。晚年他视力衰退后,把最后一部75万言的著作命名为《晚学盲言》,目虽盲而仍要学。他的治学精神是留给我们子女与国人最宝贵的财富。
  不论环境如何艰难,学术上怎样忍受孤独,受到批判,或者得到荣誉和颂扬,父亲始终自然率直,从来不哗众取宠,无意世俗名利。他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对历史文化的挚爱之中了。
  恂恂一介儒者
  我们家世代书香,祖居无锡七房桥一个五代同堂的大宅。但到父亲这一代,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父亲十二岁丧父,中学毕业后,知道无望进大学深造,乃刻苦自学。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从教小学到中学、大学。
  据说他执教之时,一口无锡官话,讲课生动,两眼炯炯有神,居然把学生们都吸引住了。没有人会打瞌睡的。当时有“北胡(适)南钱(穆)”之说。胡适有开创学风之功,而钱穆以学识渊博备受推崇。
  父亲一直以继承祖国传统文化为自己的职责,围绕中华文化,民族精神为中心进行教学和研究,十六岁时,他读了梁启超的《中国前途之希望和国民责任》一文后,心灵上激起极大的震动。他不是走政治救国的道路,而是转入了历史研究,希望更深入地在中国历史上寻找中国不亡的根据。这个思想一直贯穿在他之后八十年的历史研究中。如他在抗战最艰苦阶段出版的重庆版《国史大纲》的扉页上写道:“本书将 奉献于前线抗战为国牺牲的百万将士。”可见,父亲不是为学术而学术的人。在那个年代,他就多次演讲,激励民族感情,振奋军民士气。
  1935年10月,父亲和顾颉刚先生、钱玄同先生等百余人,上书国民政府,要求早定抗日大计。1949年春,他应私立华侨大学之聘去广州后,又应张晓峰先生之邀至香港办学。那时香港环境复杂,人们关心的都是政治和军事,但父亲和唐君毅先生等却在1950年秋创办新亚书院,这是当时唯一的一所不牟利的学校,学生近百人,大多免费入学就读。
  新亚书院是以儒家教育理想为宗旨的,校内挂孔子像。1954年起得到美国雅礼协会资助之后,父亲提出,雅礼协会可派人驻校联络,但绝不能过问校政。新亚书院新校舍落成后,雅礼协会代表建议在孔子像边挂耶稣像。父亲说,新亚不是教会学校,断然拒绝。
  1963年,香港政府集新亚、崇基、联合三书院成立香港中文大学,父亲觉得办学和研读不能兼顾,决定引退,随后赴马来西亚作短期讲学,后因香港秩序混乱,迁居台湾,那已是1967年了。
  香江团聚
  “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和父亲的联系中断了,也不知道父亲去了台湾,一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才恢复了联系。
  父亲和我们分离得实在太久了,他再也抑制不住和子女见面的愿望,1980年夏,继母胡美琦女士很快帮我们办了去香港的手续。当时每天因私出境的名额很少,我们兄妹一下子要走五个,难度很大,但在有关方面的特别照顾下,总算批准了四人。
  1980年8月底,大哥、三弟、小妹和我终于通过罗湖桥海关,坐上了去香港的列车,心情很是激动。当年父亲离家时我只有十六岁,那时我们住在苏州娄门小新桥巷的耦园,父亲在无锡江南大学教书,课后就回到苏州家里,就在那小小书房里写作。我们走过书房时,总怕弄出声音打扰他。至今这一幕,历历在目,父亲不苟言笑,在我们的心中始终是严厉的。
  从地铁出口处出来,我们还在东张西望地寻找,继母却先凭着照片认出并招呼了我们。在继母旁边站着一个身穿长袍的老人,这就是与我们分开了三十多年的父亲。
  为了避免新闻记者的注意,继母特地把我们的住所安排在一所旅游饭店的高层,父亲患有青光眼,视力模糊,他常走到我们身边,从近处审视我们每一个人。他的确还把我们当作孩子,每天先自己正襟危坐,然后令我们挨次坐下。他问我们每个人的经历、生活、读什么书,当他知道我们兄妹是小学、中学、大学教师时,十分高兴,连声说“很好,很好”。知道十个孙子和外孙都在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读书时,更是眉开眼笑。
  当谈到我们曾遭遇过的艰难困苦时,他唏嘘说:“吃点苦没有什么,我希望你们做好一个中国人,用功读书做学问。”他又说:“我对你们也没有尽到责任,尤其对小女儿,总觉得对她很惭愧。”他离家的时候,小妹钱辉只有九岁。这次来港,父亲和继母对她特别的好,在相处的短短一星期中,父亲还给我们讲中国历史,教导我们做人治学的道理。几乎每晚都要谈到十二点以后,有时午睡了,他刚进卧室躺下,忽然又走到我们房间,讲起他刚想到要关照我们的话,他把所有的爱、所有的期望,都溢于言表。
  半年以后,堂兄钱伟长和大妹钱易去香港访问,父亲和母亲再次从台湾去香港和他们见面。这样我们兄妹五人都和父亲见面了。堂兄伟长自小跟着父亲在苏州、北京读书,叔侄的感情很深。
  继母原是江西南昌的一位世家小姐。曾就读于厦门大学,后去香港,在新亚书院读了一年书。1952年4月父亲应邀去台北,14日,在淡江文理学院新建的惊声堂内,为联合国中国同志会讲演,不料屋顶大块水泥坠落下来,父亲头顶受伤,后去台中休养。当时继母在台中图书馆工作,得知父亲在台中,每日下班后便去探视,为父亲烧晚饭,星期日一起去公园散步。他们逐渐建立了感情,后来继母去台北师范大学读书,1956年毕业后,便去香港和父亲结婚。
  继母是父亲真正的知己。父亲晚年视力甚差,但他字字工整,展纸落笔偶有重叠,必须继母诵读后增补修改,真可谓一丝不苟。父亲晚年数百万言的书稿就是这样整理完成的。而继母自己也在百忙中完成了四十万余言的学术著作《中国教育史》,因而我们对她由衷地尊敬和感激。
  赴港给父亲祝寿
  第一次和父亲在香港见面后,隔了四年,父亲九十岁生日,香港的朋友和学生们为父亲祝寿。在金耀基等先生的帮助下,我们再一次去了香港。
  这时大哥钱拙已因病去世,他是苏州大学物理系教师,从小聪颖能干。他的去世对年迈的父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亲自给大哥的儿子钱松写信,要他学习伯父钱伟长。钱伟长也是少年丧父,依靠自己努力而学有所长的。去香港祝寿时,我们带了两个孩子,一个是钱松,他代表大哥一家;一个是我的女儿婉约,她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学习中国古典文献专业,是孙辈中唯一读文科的,由于这个原因,她得到爷爷奶奶的特别青睐。
  这次,我们住在香港中文大学。祝寿活动热烈而隆重,新亚校友特别安排了一天时间参观了最初的桂林街校址,以及其后的农圃道校址,回忆当年新亚发展的历程,大家唱起了父亲作词的校歌:“手空空,无一物;路遥遥,无止境……艰难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 斤担子两肩挑……”我们开始懂得父亲创办新亚书院是提倡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弘扬中国文化,正体现了父亲对中国文化的深情,对民族前途命运的信心和责任感。
  钱松那时正在清华大学学习,一心想出国留学,未经爷爷的同意,自己向香港的先生们打听。父亲知道了,严肃地对他说:“我是不会托人帮你们其中哪一个出国的,你们出国要靠自己努力。”钱松听从祖父的教导,后来考取了南京大学研究生,不久由校方派去美国访问学习一年。
  这次香港一家三代团聚,使父亲非常高兴,有时说着说着会哈哈大笑起来。他的《师友杂忆》中写道:“余以穷书生,初意在乡间得衣食温饱,家人和乐团聚,亦于愿足矣!乃不料此亦难得。”父亲对骨肉离散的痛苦,比我们深刻得多!
  钱易台湾探亲
  1988年初,父亲生了一场大病,两个月不能起床,也很少进食,我们知道了都非常着急。正好这时,台湾当局开放大陆赴台探亲的政策,大妹钱易正在荷兰访问学习,马上提出申请,第一个得到通知批准去台湾探亲。11月的一天,钱易终于飞越阻隔骨肉同胞四十载的台湾海峡,来到了父亲的身边。
  那天,父亲早早就在楼廊的藤椅里等着了。当钱易叫着:“爸爸,女儿来了,女儿来看望你了!”扑向父亲时,父亲顿时满脸笑容,拉起钱易的手连声说:“好,好,你终于来了。”当晚,他即下楼与家人一起用餐,饭后又问苏州、北京儿女们的情况,父亲的胃口一天比一天好,又开始和客人们论古谈今了。
  第七天,他要钱易为他准备纸笔,伏案写作起来。他下笔的手劲大、动作快,有时一次可写两个小时,得十来页文字。
  钱易在台北时,父亲见她总在家陪着他,就关切地说要她出去玩玩,但当他睡觉醒来又常问继母:“我的女儿在哪里?”晚上,有时钱易在卧室陪伴,一听到有动静马上起身伺候。父亲抚摸着她的手臂,柔声说:“去睡,别着凉。”有一次钱易为他擦背,父亲连声说:“好舒服哪,这是我的女儿第一次为我擦背!”钱易被感动得满脸泪水,喉咙头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但是这短短的天伦之乐,也被蒙上了浓重的阴影,钱易在台北住了一个月不到,就被猜疑指责,污蔑她“涉嫌叛乱”,法院还送来了传票,家中敲门声、电铃声不断。父亲生气地说:“他们究竟要把你怎样?这些人已完全放弃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他们不能理解我的女儿怎么会从这么远的地方来探望父亲,他们是不承认父女之间亲情的。”
  最终父亲作出了要钱易提前两天离台的决定。离台的那天下午,一家人一起拍照时,父女还勉强露出笑容,但当钱易向他鞠躬道别时,他的面容立即凝重起来,不说一句话。
  后来法院又“不予起诉”,此事不了了之。
  素书楼
  父亲生前一直怀念大陆,怀念故乡,他把他在台北住的房子题为“素书楼”。因为他小时候住在无锡七房桥大宅第三进的素书堂。
  他喜欢回忆在苏州耦园度过的时光,那里的书房虽小,但他却在这个书房里完成了历史地理著作《史记地名考》。书房外,花园、池塘、假山俱全,他问我们:“现在这房子怎样了?”我告诉他,已辟为旅游景点,他点头说:“很好,很好。”他讲起当年在江南大学任教,常雇小舟荡漾湖中,饱览太湖绮丽风光时,一脸喜悦;谈到游览泰山、庐山的情景更是动情。有时他长叹一声:“我是看不到了。”流露出无限眷恋的心情。
  父亲到台湾后,先住在台北金山街,后来当局拨公款为他在外双溪临溪路造了一幢二层楼的小洋房,父亲将其题名为“素书楼”。素书楼背山临溪,有竹有松,园虽不大,别有风致,父亲著书之余,常在园中散步、种花、吹箫、弈棋、打太极拳。他和继母在素书楼住了二十多年,一花一草一木,都是父亲和继母亲手栽种培育的。
  1988年,忽然有人提出素书楼没有租约又不付租金,凭什么借用,要父亲搬迁,后经调查后才清楚这是经过批准的,借用属于合法。但到了1989年,又有人提出这件事。他淡然说:“不要被人误解为享受特权,搬就搬吧!”
  于是他在《中国时报》发表了退出素书楼的声明,说自己仅是一学人、一教师,亦未参加过任何现实政治活动,素书楼应和一般的政府宿舍有所不同。他说我已九十又五,没有精力与人明辨是非,生平惟服膺儒家所论士大夫出处进退辞受之道,人各有志,余亦惟秉素志而已。他表示只想过平静的生活。
  第二年夏,他在台北杭州南路买了一套公寓,搬离了素书楼。父亲到了新居后,仍念念不忘素书楼的家,说新房子没有树,生活不适应,他体力日差,记忆衰退,也很少说活,一直到他去世。
  归葬太湖
  父亲去世以后,我的两个侄子钱军和钱松代表大陆的儿孙们往台执孝子之礼。
  父亲生前曾经表示,如果人不能回去也要葬回去。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我们兄妹都急着为他觅一归宿之地,尽我们最后的孝心。父亲生前在苏州、无锡教过书, 两地的乡亲和学生们都欢迎父亲归来。我们首先选中了胥口乡墅里镇。这里的居民生活富裕,交通方便。继母说,那里风景虽好,但太繁荣而失去清静,不是适合读书的地方。
  1990年11月,继母专程来大陆择茔地,堂兄伟长夫妇和小妹钱辉全程陪同。他们先找了无锡马山,那里环境优美,眺望太湖,天水一色,极目千里,继母对钱辉说,这里固然好,但却富帝王之气,而你父亲只是个读书人,恐不合适。后来到了离七房桥不远的鸿山,这里山上有吴泰伯墓,东有梁鸿、孟光墓。继母说:“鸿山虽好,却有古迹,你父亲怎能去占一席之地呢?”
  接着又到了苏州吴县的东山,县领导说,这里果园极好,春天万紫千红,秋天硕果累累,生活设施齐全,有空地可供选择。但继母不愿意要公家的土地,又到了西山的四墩山选地。四墩山密密层层都种满了茶树、橘树、枇杷和杨梅。继母攀到半山,停下来说:“山上再好,我也不能选,这条路太窄了,为了建墓把路拓宽,要砍多少树啊,怎能叫老百姓受这么大的损失呢!”这时大家看到了前边一个山头距太湖更近,风景更好,叫石皮山。
  继母说,这里的风景和他们在九龙沙田的和风台5号所见相似,她和父亲在楼廊上观海赏月的时候常常提起太湖,谈起将来有一天要在太湖边上建一小屋安度晚年。
  继母终于下了决心:择地西山镇秉常村俞家渡石皮山。1991年4月,她再一次来到西山办理建坟手续,并在墓地附近造了几间房子,说要父亲从自己的屋子走向墓地。小屋里备了很多书,继母说,她和学生们会常来大陆探望父亲。
  父亲西山墓中,陪伴他长眠地下的,有他一生各个时期的著作多种,这些书是他心血的结晶,也是他留给子孙及国人的宝贵遗产。现在父亲永远在我们身边了,什么力量都不能使我们再分开。
其他文献
基于网格技术,讨论了在视频网格点播系统中实现用户的自适应访问机制.通过对该类系统模型的描述,详细阐明了自适应机制下用户访问系统的流程及相关性能分析,并对该机制的访问质
XW是一个用于网络高性能计算的软件平台.对XW在IPv6环境下的应用提出一种改进方法,以期达到更加具有柔性、减小管理开销、汇集更多计算资源的目的.对构建的实验网络进行了应用
在对甲骨文拓片处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是将甲骨文字区域与背景区域分离开来.通过对传统的阈值分割方法进行研究,并将它们应用到灰度甲骨文拓片的处理中,然后利用图像膨胀方法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主要是成帧和传输、流量控制、差错控制、链路管理.LAPB协议处于分组交换网的数据链路层,因此它用于承担分组交换网中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同时,LAPB协议也可以在T
定位服务是普适计算环境下所必须提供的基本服务,需要一定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分析了无线信号的传播强度衰减特性,分析现有的基于RSSI的定位系统,提出了一种通过在室内布置少量节
随着P2P网络的广泛应用和对P2P网络的进一步研究,P2P技术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P2P网络搜索由初始中心搜索至分布式广度优先搜索,直至现在的结构化P2P网络的语义搜索,其技术得
在我的办公桌上摆放着罗技N110笔记本电脑托架,将ThinkPadT61置于其上,以保证屏幕与我的头部水平,减轻颈部的疲劳;与笔记本连接的是罗技眩光键盘和罗技G500鼠标,眩光键盘的静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P2P网络已经得到日益广泛的使用.P2P网络的安全问题也成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在研究现有的信任模型的基础上,借鉴目前比较流行的基于全局推荐的信任度计算方法,提
书画院老板跨行业经营代理防水隔热粉赚钱忙家住河北省鸡泽县的陈德英与陈德明兄弟俩,在当地经营着一家书画院,经营字画的同时装裱字画,生意一直不错。去年五月,哥哥陈德英从
手势是一种自然而直观的人际交流方式,也逐渐成为人与计算机交互的一种模式。本文介绍了基于传感器的手势交互中手势建模和手势识别的方法.